分享

爱国民主人士张奚若

 铁血老枪 2023-04-23 发布于上海

来源:渭南日报

张奚若(1889~1973年),原名耘,又名志明,字亦农,号熙若,后改为奚若。朝邑县(今属大荔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井勿幕见他积极肯干,就派他赴日本购买军火。张奚若到日本后得知,购买军火不难,难的是运抵上海。他即折返上海了解过关办法,找到门路再赴日本。武昌起义爆发,朋友们劝他快回陕西组织响应。他绕道一个多月回到西安,西安起义已成功,他被委任为军政府参议。1912年初,张奚若受井勿幕指派前往汉口,与黄兴建立直接联系。行至河南淅川被清军逮捕,关押在南阳监狱两月有余。他将井勿幕给黄兴的亲笔信烧掉,使清军查无实据,终获释放。此时,他目睹革命果实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之手,中国的现状比辛亥革命前并没有改变多少,便决定出洋游学,于1913年8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

张奚若学成回国后,认为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民众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此,他于1921年3月至1924年冬,先后到英、法、德、意等国考察。1925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主要教授西洋政治思想史。当时,对中国如何吸收西方文化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上有两种看法。有人提出要“全盘西化”,也有人坚持“中国本位文化”。他发表《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一文,指出“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两种主张都是错误的、危险的。他提出,吸收西方文化为“今日所急需”,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不可放弃”“民族自信心不可动摇”;“盲目的保守固然不对,随便乱化也是笑话”。张奚若不赞成“全盘西化”,还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从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的感情入手,从小学就严格要求儿女诵读诗、词、歌、赋,到初中以后才教他们学外文。

张奚若在教学中除教学生知识外,特别重视教学生如何做人。他说,孔孟之言,也并非一无是处。如孔子说:“正人必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孟子提出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也称得上做人的真理。1932年6月,在清华大学四年级举行毕业典礼时,他致词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点是奋斗。他指出,你们毕业了,但社会还是复杂的、黑暗的,在学校所学得的书本知识是不能应付裕如的,会遇到许多压迫和阻碍。但我们有自己的宗旨和正义,不能屈服,要坚持奋斗。第二点是续学。他说,学无止境,尽管在校时学习成绩很好,到社会上运用时就感到不足了,而且学术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要继续学习,追求进步。第三点是耐劳。他说:“我希望你们出校之后,抱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把个人的享受看轻点。”

抗日战争时期,张奚若随校迁出北平,任西南联大教授。他以社会贤达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1941年3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上,尖锐地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黑暗统治。蒋介石大为恼火,长时间按铃警告,要他中止发言。他不予理睬,坚持把话讲完后拂袖而去。抗战胜利后,在政协会议召开前夕,张奚若应学生联合会之邀,在西南联大图书馆门前草坪上,作题为《政治协商会议应解决的问题》的讲演,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提出“废除一党专政,取消个人独裁”的要求。他的讲演赢得了广大青年和知识界人士的热烈拥护。1947年,北平爆发了爱国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游行。张奚若加入爱国青年学生队伍,和他们并肩战斗。国民党政府予以血腥镇压,大肆逮捕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学生。张奚若同朱自清、许德珩等十三位著名学者、教授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政府“保障人权”,释放被捕学生。1947年7月16日,他在闻一多死难周年纪念会上激昂慷慨地说:“谁能像你绝对地鄙视'明哲保身’哲学,而将'威武不屈’的精神发挥到顶点,为民族争光,为懦夫增耻。”1948年6月,张和朱自清、吴晗等一百一十位知名教授拒绝购买国民党当局配售的平价美国面粉,表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

1949年6月15日,张奚若应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担任第六小组组员。在讨论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征集条例时,他认为居安不能忘危,同意用《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为国歌之词;当有人提议将国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时,张认为应当把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说:“'人民共和国’已经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因此,不必让'民主’二字再出现一次,以免重复”。他的意见受到与会代表们的赞同和支持。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张奚若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出席,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满腔热忱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先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等职。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他身居高位,为政清廉,同时,对政府工作中的问题也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973年7月18日,张奚若在北京病逝。

(供稿:市地志办 编辑:李军 亢欣)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