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日,谈谈读书的坏处

 陋室夜读 2023-04-23 发布于辽宁

手指刚敲出这个题目的时候,还考虑要不要给坏处加上引号,然后想了想,决定还是不加。这不是做标题党,而是把我心中长久的感受如实说出来而已。我从小看到的都是说读书如何好,从未见过说读书如何不好,以至于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和矛盾不能消解、解决,影响了对现实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多面的,读书也是,好是它的一面,不好是它的另一面。

我只希望,读书的好处多些,而坏处少些。

01

读书费钱

图片

自从上学认识了一些字,就爱看有文字的东西。家中留下来的书,家里用来糊墙的报纸,邻居过年买的墙画,我都会从头到尾看一遍。

最激发我阅读兴趣的是小人书。

大约上二年级时,不知怎么同学之间忽然流传起看连环画来,如果谁手中有一本,大家就争抢着看,有时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自己看。这时候,机灵的同学就打起做小买卖的心思,读一遍要付几分钱或一毛钱,没有钱也不要紧,也可以撕下作业本的纸来代替。我因此用去几个作业本。

有一次,终于熬不住诱惑,从家中抽屉里偷了钱,一个人跑到7里外的乡里去买小人书。偷了多少钱呢?偷的时候根本没敢看。在去的路上,打开,却是50元一张的纸币,那是我当时看到的最大面额的钱了。当时已经知道父母积攒钱的不易,一路恐慌、一路揣着怦怦跳的心到了乡里。去时和来时的情形完全忘记了,只记得水泥柜台正好和我的下巴一般高。售货员问我要什么时,只胡乱地指了一本,于是就买回两本。叫什么名呢?记不清了,一本内容是佘太君挂帅出征的事儿,另一本是传奇僧格林沁的事儿。拿回看时,却似懂非懂。等我也学着用小人书去赚钱或作业纸的时候,并没有感觉有啥好处。大概他们比我家还穷吧。

到现在,小人书的内容几乎全忘了,买小儿书的恐慌、紧张,买回时的落寞却留在了心里。

这算是我第一次买书的经历。

如今,大部分人应当不会因缺钱而买不起书了,小部分人或许因买书而感到窘迫,但无论如何,不愿意把钱花在书上还是普遍的现象。虽然大家都知道看书是好,心里这样想,口中这样说,却很少有行动。人的行动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人们之所以不愿意花钱买书,肯定有其深层的原因。

现在好像有钱了,却总感觉不够用的,你得攒着买房子,娶儿媳,养老人,恐怕哪一天用着。

还有,花钱穿在身上有体面,花钱买东西吃图的是健康,花钱看病生命能更长久,花钱吃饭能沟通感情,花钱送礼得实惠。这些都看得见,摸得着,心里感觉踏实,谁愿意把钱浪费在虚无缥缈的书上呢?买书看?切!道理是这样讲,可事实不是这样!花钱读书的人非愚蠢即傻痴。

02

读书误事

图片
偷钱买书,我感觉父母后来是知道的,但是始终没有跟我提起只言片语。但在家里读书还是不敢放开的,有时候作业写不完也要放下去干活。

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村里人都打了鸡血似的,总有使不完的劲儿。父母经常在吃饭时告诉他的孩子,村南头的谁谁谁一晚上拉完了五亩地的麦子,村西头的谁谁谁中午锄地,这样草更容易死,谁谁谁凌晨3点就下地割麦了,听得我十分惊骇。

父亲是一个勤劳力,总有干不完的活。那时,家中有二十一亩还多的地,一年四季,父母几乎都长在田里。用父亲的话说,夏天有夏天的活,冬天有冬天的活,晴天有晴天的活,阴雨天有阴雨天的活。父亲是种田的好把式,亩产在村里总是数一数二的。
那时,收完麦后,村民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家收了多少?每家的亩产就这样交流开,就像现在的家长比孩子的成绩。
勤劳的父母没有懒孩子,放学割草、铡草、喂牛,周末放羊,是必不可少的。那时有农忙假,麦收时学校放麦假,秋收时有秋假,学校里的情形不记得多少,留下的多是劳动的情景。
写作业,还有点理由;读闲书,心中就忐忑了,唯恐因读书入迷而误了父母安排的活。加上自己做事很容易专注,那种进入读书状态又硬生生被拽出来的感觉很不好受,时间一长,也就松懈了。

晴耕雨读?在我,那时只是浪漫的想象。

没想到的是,现在比原来更忙。读书这事,摆不上台面,放不在前面。我很少看到有人在书店和图书馆以外的地方大大方方地拿着书看的,偶尔看到,看书却像做小偷似的。

想想自己工作以来的读书经历,也不免惭愧,工作忙,最终不知都忙了什么;生活紧张,不知道紧张个啥。感觉大家都只是随着奔流的人群,在推推搡搡中奔走。

书这家伙太高贵,贫贱的人很难巴结上它。它不仅要求你有闲钱,还要求你有闲工夫。

现在学生的读书情况,我看到的是一片惨状,不忍谈。他们比大人还忙!

现在比吃穿,比房子,比票子,比颜值,比拼爹,有谁愿意比读书呢?肯读书的人,非疯癫即傻痴。

03

读书误终生

图片

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些苦读的故事,如果还原到当时的背景,现在看来,算不得是真正的读书,“朝为田舍郎”为的也不过是“暮登天子堂”,和父母田地间的辛勤劳作没什么不同,都是谋一口饭而已。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陶潜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后一脉相承,这是读书的一股清流。然而,后来人把孔子的乐读和苏秦一类人的苦读等同看待,可见苦读是读书的主流,是从古至今的常态。

有人想为读书正名,说读书不应该是苦的,是快乐的、甜的,这是罔顾事实。苏秦这一类人的读书,怎能不苦呢?

我想,孔乙己应该是孔子一类的读书人,才至于落魄丢命;不然像苏秦一样读书,早就改寻其它生计了。

还是鲁迅眼光厉害,看透了真正读书人的社会边缘化趋势,只这一眼,不知能看到未来多少年。

参加工作以后,我常常反思自己上学时为什么没有同学那么刻苦,或者说为什么做不到刻苦——特别是早起、晚睡、能熟练地掌握解题的技巧等,除了自己身体孱弱外,就是老是进不了学习的“门道”——总是在学习的大门外神游,心里没有真正懂得“富贵险中求”“贫穷志坚”的道理,一点也没感到那是“进阶”的途径。脑子里想的和老师讲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有一个和我要好且很聪明的同学,一次聊天,他问我:

“你知道我们死后会变成什么吗?”

“腐烂变成尘土。”

“会变成一个一个的分子。或许在泥土中,或许在空气中,或许在树上或其他的生物身上。”

“……?”

“我们身上也有其他物体的分子,一部分也许是古人的。”

我惊异地望着他,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那时我们该是上高一,他热衷听录音机,我们还一同听过中央电台红云主持的节目。

这家伙,比我知道的还多,比我想的还远。他现在人呢?四处辗转,正远在他乡教书忙生计,混得应该还可以吧。

我常常惊诧于两类孩子。一类是学习优异的,一类是学习落后的。惊诧于第一类孩子的早慧,就如惊诧于古代儿童的早慧一样,这种早慧让人伤心。这种心情竟然和“惟愿孩儿愚且鲁”的苏轼一样。这类的学生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取得高分,如何做才能讨得别人的欢心,他们早早地断定,读书真的没用。惊诧于第二类孩子的预知与放纵,他们早早地断定学习和读书都没用!

是啊,在是否读书上,人们本能地做出了反应来应对自己的后生。肯读书的人,非愚钝即傻痴。 

04

读书孤独

图片
读的书多了,了解的东西就多了,就会反观现实,就会发现诸多不正常的现象,就不免和别人的意见不一致。可巧,我们这里就见不得异端,什么都要整齐划一,不小心说出来的话就容易得罪人;可也巧,我们这里有的人也很精明,他早知道你说的对,连你的想法都洞若观火,他不说,就好像只在等你说,你说出来后他只需瞅你一眼,就能让你感到自己的莽撞而后怕。一个是对知识本能的拒绝,一个是世事洞明的冷眼,这让人既伤心又悲哀,而又生出孤独的悲凉。

劝别人读书吗?我不敢确定这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

肯读书的人,非僵滞即傻痴。

05

读书需要勇气

图片
号召、鼓励读书有用吗?我看没用。历史上有多少朝代、多少人做过这事,没见得真正的读书人多出多少,倒是号召歪门邪道地读书,害了不少人。事实是,我们一面倡导,一面又在摧残、扼杀。

这就像学生学习,人们恐怕学生不学习、学不好,穷尽各种方法,却遮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学习,成长的本质是自我成长。没见有几个优秀的学生一味地靠督促、靠引导的,也没见有几个人靠号召成为大师的。这是因为没有自我的参与,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会落空。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上进心,求真、向善、爱美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每个人都是自性自度的。你只需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必备的条件,读书之心就会萌发,这就如只要有足够的空气、阳光和雨水,万物就会自主生长。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我很怀疑那些倡导读书的人,真正读过书没有。如果读过,就应该知道这里面的道理而提供更好的能够真正读书的保障。

如果你倡导读书,那请你为创造宽松的读书环境而努力做点什么。

图片

这本书可以读  👇👇👇图片

关注本号精彩呈现

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图片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