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精神的自由与解脱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有两点:自知和知人。知人容易,看见别人眼横鼻竖,清清楚楚的。但自知不容易,自己是何等模样,自己往往是糊涂的。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活了一百年,到进火葬场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模样。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到处都看得见,很可怜的。佛经上讲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要自知。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又如何去认识它?就要放下不相干的东西,在这里好好找感觉。 我在学道家经典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字对修道非常有用,就是“减缘”。修道就必须要有这个前提,减少多余的因缘,为自己留下充裕的时间。不仅修道如此,自己要搞科研,要出成绩,也要没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因缘来把你缠住才行。现在好些院士,一会儿当领导,一会儿又开会,一会儿又出国去考察,哪里有时间有精力来搞科学研究?当然,他们有老本可以吃。如果你能把时间精力留在自己的研究、艺术上,沉淀些年怎么能不出成绩?有些艺术家现在心里也是慌的,天天想着如何弄关系,忙着去请人写吹捧自己的文章,咋个在拍卖行卖个高价钱,咋个打入哪个圈子,他们心里都想那些运作了。我也认识不少艺术家,有些很优秀,但也有一些我不敢和他们打交道,也不想打交道,因为他们运作的成分太浓,功利心太强了。我一辈子就没有啥子功利心,我看见功利心重的人就烦,打搅了我的清净,我就不愿意。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要有清净心,必须要和自己的心灵好好地打交道。自知者明,这一关很多人没能过,被外界的因缘牵着走而不得自由。 所以我经常给我周边的朋友说,减缘、减缘,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因缘,为自己的精神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的道业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不要说社会上的人,两位道长在这里,我不客气地说,你们的应酬好多啊,宫观里面应酬好多啊!应酬多,哪里还有时间来修道,天天都是贵宾来了,诸山长老来了,功德主来了,自己的徒弟来了,迎来送往的,都成了接待站,太麻烦了。要想有一个清修的场所还真不容易。关键就是自己,我这一百多斤就是一个庙子,我咋个在这个庙子里清修?眼耳鼻舌身一关,这五道门一关,清清静静地返观内照。这样肯定会有进境。 我学修的好处,主要是在监狱里面呆的这八年。那时正好让我断了世间缘分,强制性地不打妄想,这样经过八年时间,终于对道有了点感觉。我那个时候年轻,二三十岁,如果是在外面,那心就散了,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感悟,认认真真地去修行。当然,说修行都是给自己贴金,我也谈不上有什么修行。 当年看一本小说,主角就说过:“如果世间缺少了恶,上帝都不圆满。”佛经里面也有这样的讲法:佛性不拒绝恶,缺少了恶,佛性也不圆满。学禅宗的都知道,烦恼即菩提。所以,我们要敢于接受烦恼,面对世间的阴暗面、世间的罪恶。有人会说,这个也是道?觉得很难理解,特别是有些修行人就不接受,他们认为我们应该纯善无恶。纯善无恶,那你已经到极乐世界了,已经到昆仑山上去了。既然你在世间,肯定是善恶皆备,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就是光明面,阴就是黑暗面;阳可以说是善,阴也可以说是恶,但恶也不见得就是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恶是善所倚,善是恶所伏,对善恶我们都没有资格当审判员、当法官。至于如何是善,如何是恶,你得交给大道去裁判。 我们讲生态,讲环境。狮子吃牛羊恶不恶?狮子不吃牛羊要饿死,它又不能吃草。你鼓励牛羊吃肉,给它发奖金它也不会吃肉,这个也是自然之道。实际上善恶也是自然之道,你要去计较它也不对。但是作为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之中,我们要维系社会关系正常运行,又必须抑恶扬善。抑恶扬善并不是平常所理解的抑恶扬善。抑恶扬善是善在光明面上,恶一定不能在阳光下,不能在阳光下现身,现身了它就完蛋。但它在阴暗处你也奈何不了它,你不可能把恶排除,如果排除了恶,我们这里就成了极乐世界,就不是人类社会。如果恶浮出地面,这个世界就妖魔化了。不需要提这个了,提都是多余的。我们要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