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教学12要素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4-23 发布于浙江

在钟启泉教授的专著《教学心理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讲中介绍了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其中推介的日本教育学者田孝志归纳的“对话型教学实践12个要素”的内容,架构了一个对话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具有较强的学习借鉴、迁移运用的价值。

下面是对对话教学12要素的相关内容的摘录整理:

(一)创造旨在活跃对话的人与物的受纳性氛围

对话的关键在于创造氛围,一个能让对话参与者放心,并乐于参与的对话交流的氛围。

全员参与的、畅所欲言的受纳性氛围,会带来率真的见解交流与深度对话。

(二)有意识地设定同拥有多样见解、感悟与体验的他者进行对话的机会

共创性对话中不是打败对方,不是同对方争夺利益,而是通过在同自己、他者、现象的对话之中尊重并运用多样性,丰富自己与他者的“世界”,进而能够共创新的世界。

基于文化、经验多样化的共创性对话,可以让对话者获得共赢--丰富经验、生发智慧。

(三)尊重差异性,拓展基于对立与异见的思考的深度与视野

尊重差异性、借助对立与异见,有助于产生深度对话,培育深度思考力。

(四)基于自我对话与同他者对话的循环往复,拓展思维与视野

“自我对话”是面对内在的自我,明晰自己所思所感的内容而展开的主体性对话。从而形成拥有自主思考的习惯;用自己的力量琢磨思维、展开探究;重建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感悟方式。

“同他者的对话”就是参与者同伴相互应答、共创新的解答与睿智的协同性对话。同多样的他者的交流,拓展视野与思维的幅度;通过自我对话,深化自己的感受方式与思维方式。

循环反复对对话参与者的要求是:

(1)对话的根本是“应答”。

(2)对话即“倾听”。通过边听取、边接纳、共鸣、反驳、质疑、混沌的过程,重建自己新的思考。

(3)抱持疑问,提升质疑力

(4)共鸣,需要有设身处地、贴近对方的心情、立场与发言的背景的共鸣力。

这样的对话者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养成”的

(五)确保“沉默”的时刻,利用混沌与混乱,展开深度思维

沉默是思考、梳理、推论的过程,从中可以探寻其根据的言说。“推论”是从业已明确的事实(前提)引出新的判断(结论)。

(六)促进儿童主体性地参与对话的策略

全员主体性地参与,是对话的根本

“主体性、对话性的深度学习”,无非就是儿童自身发现课题、抱持问题、运用对话的协同学习。

重视对话中的主体性,亦即每一个人的见解与感想得以能动地表达出来。

(七)激活批判性思考力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反思自己,重建自己的思考与感想的反思性态度;旨在准确地把握、接纳其本质的合理性、逻辑性的技能;摆脱皮毛的思考方式,指向接纳、理解与共鸣,探究真理的批判性、怀疑性思考。

(八)培育与激励非语言表达力

内容当然是吸引听众的关键要素。不过,在同他者对话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九)凝练与活用体察他者心境与立场的共鸣力与推察力

构成对话之基础的,是体察他者心境与立场的共鸣力与推察力。

要培育对话中的共鸣力与推察力,就得重视唤醒五官,推察对方的立场与心境,形成共鸣的丰富的人性。

(十)习得思考力与对话力的基本技能

在对话中,基本技能的习得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听、说、对话的技能。此外,作为应对混沌、混乱的一种技能是,借助讨论引出深度思考。

通过如下的训练,多侧面地探讨某种现象,可以更有效地习得对话技能:1.“找共同点”--以3-5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探讨成员的共同点,尽可能多地发现共同点。2.“创作故事角色,通过交流合作,形成一个故事,然后在班级同学面前发表。3.“基于多种立场的对话”--有意识地设定多种的立场,尽可能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展开深度讨论。

(十一)持续地促进深度思维的策略

对话型教学的目的在于,并不以作出一定的结论为目的,而是面向下一步,持续地深化思维,通过这种过程培育“深度思考力”。

操作要领:1.基础素养的涵养深度思维的基础是借助习得知识、同多样的现象相遇、积累丰富的体验而形成的基础素养。2.分析深化思维的要件,运用深化思维的条件。首先,分析倾听的功能,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到并加以运用。然后,培育基于从“彼此接纳”到“彼此修正”(重建)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3.同真实的事物相遇。从而产生一个又一个疑问,唤起新的知性好奇心。4.协同与链接。同种种的教育机构、多样的教育资源的协同与链接是深化思维的有效方法。

(十二)学习的回顾与反思

对话型教学中的学习反思在于重建基于对话的深刻反思与感悟反思,确认自己的成长,感悟对话的乐趣,这是培育深度思维的基石。

课堂反思大体上分为两种,即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与对话的反思。其功能可以归结为四个,即“学习的梳理”、“学习的再造”、“学习的巩固”与“学习的拓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