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都要学中医 四

 Yang马 2023-04-23 发布于江苏
       阴 平 阳 秘

      《伤寒论》的通篇都在围绕“阳化气,阴成形”这一学术思想辨证论治,经方的本质就是在扶阳,纵然医圣从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入手为我们设定了六经辨证的临床理论体系,但都以改善人体阳气的升、降、出、入,生、长、收、藏为目的。

       充足的阳气是人体健康平和的标志,是正常生理功能的体现,但要维持人体阳气的正常运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到人体的心理、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阳气精专固秘就是“阴平阳秘”才是物质与功能的最佳状态。那我们如何理解“阴平阳秘”呢?    

图片

      在我们中医学教科书中对阴阳的基本内容是这样讲的。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认为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就是阴平阳秘。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了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这种互根互用关系不仅体现在物质上、功能上的相互依存性,物质与功能上也是这样的互根互用依存关系。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存在,“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相互依存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也是阴平阳秘。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平阳秘不是静止的绝对的平衡,而是一种“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的动态平衡。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强调了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图片

      综合这四点来看阴阳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所谓的“阴平阳秘”是一种绝对动态的,相对静止的平衡状态。人体的生命运动就是一种绝对的运动状态,是一个结构耗散的“熵”的过程,是以不断消耗阳气为代价的,所以扶阳是达到阴平阳秘的重要手段。但有的朋友提出扶阳就不讲阴阳平衡,扶阳就不顾及阴的问题吗?难道所有的患者都是阳虚,就没有阴虚?中医学阴阳平衡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只顾扶阳阴阳如何平衡?   

图片

       所谓平衡是指物体或系统的一种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系统,除非受到外界的影响,它本身不能有任何自发的变化。就是一种绝对的静止状态,而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状态。而人体的阴阳平衡又是什么状态呢?我们的精血津液包括躯体属阴,而维持这一躯体能够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过程,也就是能够发挥我们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化需要消耗足够的能量,而这个能量就是我们所谈到的阳气。所有有生命的物质,在维持其最基本生命功能的过程中要消耗阳气,物质的运动,物质后代的延续都需要消耗阳气。具体到我们人这一个体是这样的。

       一,维持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最基本的生命体征的恒定,需要消耗阳气。

       二,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学习、思考、生活、工作都要消耗阳气。

       三,繁衍后代的生殖机能,性机能同样是消耗阳气的过程。这三部分阳气的消耗就是影响人体阴阳平衡的外间因素。也正因为阳气不断地消耗,这个平衡也就处于动态地不断地调整中,这就是前面讲到的,人体生命的气化过程就是熵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以消耗阳气为代价的,是阳主阴从,阳为主导,阴随阳变的过程   

图片

       生活中阳气不足你的性机能就低下;阳气不足你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能力就低下,没有欲望、没有获得感、没有成就感,就是焦虑抑郁;最后阳气不足就走向生命功能的低下,心律失常、血压血糖异常等等直至生命消逝,阴阳离决就是属阴的躯体存而无阳气的运行就是孤阴不长。而这些都是正常的阳气消耗,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丹溪先生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时代的局限,人体恰恰是“阳常不足,阴非有余”的实际情况。

      基于重新对阴阳架构的认知,我们说对于人体无论在养生保健还是临床救治过程中扶阳是正确的、是必需的。扶阳是维持机体处于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扶阳是维持人体生命功能处于更高级别阴阳平衡的必要方法。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扶阳的理论依据    

图片

      谈扶阳大家想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擅用姜附桂的火神派,或者添精补肾的命门学派。其实经方扶阳法与这些是有区别的。肾为先天之本,过度的温肾助阳,补肾添精会透支身体,消耗机体机能,犯虚虚之戒。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功能的表达必须依赖强壮的脾胃气化功能将谷气转化为营卫之气。经方扶阳法的根本在扶脾阳,是围绕炙甘草、生姜、大枣的思维展开从太阴入手的经方治疗,当然姜、附、桂也是不可或缺的药物。     

图片

      大汗,大下,大吐之后,体液大量丢失,机体新陈代谢衰退,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四逆汤振奋机能,大剂的生附子、干姜,(生附子一枚,强人可用大者,干姜三两,一枚附子大约15到30克,三两干姜近50g,分温再服,就是两顿服完,可见用量之大),回阳救逆,让阳气回头,是阳生、阳长的过程,是扶阳的一种方法。

       太阴病是里寒症,理中汤法,建中汤法,温运脾阳,增强中焦气化功能何不是扶阳。人参益气升阳,干姜温运脾阳,白术健脾燥湿,运化脾阳。

       厥阴病,两阴交尽,一阳初生,阴阳错杂,乌梅丸寒热并用,气血同调,扶阳调寒热。这是三阴病在扶阳。   

图片

       三阳病同样离不开扶阳。太阳病伤寒,脉浮紧、无汗、发热、恶寒、身痛,营卫俱病,用麻黄汤解表散寒,把肌表的邪气一散,阳气得以宣通,汗出而愈,麻黄汤体现的是宣通阳气;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发热汗出,营卫不和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改善体表循环,恢复汗腺功能,又是调和营卫;太阳病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用五苓散利其小便。五苓散中,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淡渗利湿,健脾利水,最关健要用桂枝温阳利水;少阳病小柴胡汤,通利表里三焦,和胃气,使津液充盈,阴阳自和,邪气自解,和法也是扶阳。阳明病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我们看到的是阴液大量丢失,外周血循环严重不足,出现手足逆冷,其实是一个阳气急遽耗散的过程,知母石膏补充津液,降低亢奋的机能减少消耗,就是对阳收的过程。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同样的道理在减少阳气的耗散。阳明腑证,痞、满、燥、实,承气汤类方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也是体现在阳气的收,阳气的藏上,同样是扶阳。

       六经辨证体系中处处在扶阳,扶阳不仅没有破坏了阴阳平衡,而是在阳主阴从的条件下建立了阴随阳变更高层面更高级别的阴阳平衡。

                  2023年2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