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成凯:元刻本的鉴赏和收藏(上)

 殘荷聽雨 2023-04-23 发布于北京
按:此文首发表于《紫禁城》2009年第3期,因原文较长,分为上下两篇,此文为上篇,引文格式是:杨成凯.元刻本的鉴赏和收藏(上)[J].紫禁城,2009(03):121-123+2
元刻本的鉴赏和收藏(上)
杨成凯

元刻本概说
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建国号大元,大元之前是蒙古时期。1279年南宋灭亡,1368年元朝灭亡。元统治中华大地不过90年,远远少于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宋代。然而由于时代较近,元刻书籍存世数量与宋本比却没有这么悬殊。人心免不了贵远贱近,谈起元刻本来,人们也不是那么肃然起敬。然而元刻本上承赵宋,下启朱明,在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方面功不可没,许多重要的典籍实有赖元刻接续宋本的香火。元刻本以其厚实浓重的墨色和圆活流动的行笔在印刷史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建立了特色分明的元刻风格。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明代正嘉以后所谓“宋体”的疏朗风格兴起,它才退出主流地位。
元代刻书地区很广泛,官府、书院、私家等都有刻书活动,刻书也很多。今天可以看到的元刻书籍经史子集四部都有,经部《九经三传》有宜兴岳氏刻本,《十三经注疏》有福建书坊刻本,史部正史则有官府和儒学刻本,这些都是享有盛名的版本。子部的医家、术数、类书等日用之书元刻本都很常见,元刻《藏经》过去所知不多,近年各地陆续有新发现。至于历代和本朝诗文集更是元刻本的大宗,受到后世博雅之士的推崇。

元刻本的版式风貌
一般地讲,从宋到元,版式风貌有比较大的变化。宋刻本版面清爽疏朗,一般是左右双边,白口,偶有细黑口。而元刻本倾向于四周双边,大黑口,墨色浓重,黑白比例明显大于宋木。(图12)宋元版刻风格的差异跟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和审美眼光等有关系,元人来自北方,天生的气质、习性和民俗有所不同,粗犷的风格也影响着南宋旧有的印刷技术的艺术取向。

图1  元刻本《注陆宣公奏议》

图2  元刻本《隋书》

如果从各个阶段看,由蒙古时期到大元灭宋合在一起虽有70来年,但是当时蒙古族地处北方,而刻书事业蓬勃发展的江南地区仍在南宋版图之内。蒙元以战功立国,刻书活动还在继承北方和金源刻书的余绪,虽然逐步发展,但遗留到今天的蒙元刻本仍是很少。从零散的样品如《孔氏祖庭广记》《云笈七签》、李贺《歌诗编》、中统刻《史记》等书看,字画有清疏和茂密的些微差异,但是都有草创之风,结体趋于横平竖直,方正整齐,而笔划稚拙,还没有成熟的工艺风格。(图3)值得注意的是金代印刷事业兴盛的平水地区,刻书活动一直延续到元代,今存平水张存惠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和《增节标目音注精议资治通鉴》刻有金代年号,往往当作金刻,实际己经进入蒙古时期(请参见《紫禁城》20092期,《金刻本的鉴赏与收藏》)。

图3  蒙古乃马真后元年刻本《孔氏祖庭广记》

元朝建国以后,很快占领了江南地区,南宋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的刻书事业亦一并纳入元代统治版图。书坊集中的福建地区就成为元代刻书事业的中坚力量,而今天所见的元刻本亦以建刻最为大宗。福建刻书事业从宋到明长盛不衰,刻本有明显的地方和行业特色。南宋时期福建刻本就有元刻本颜体墨重的倾向,版心多有细黑口,跟清疏的浙刻不同。但是宋刻建本笔画横细竖粗,起笔顿笔分明,有颜书前期《多宝塔碑》轻倩峭丽的遗风。至于版心用大黑口、标题用阴文、加上墨盖子、字体平整、笔划重拙的风格,那是南宋末期的发展,到元代才成为主流。如果细看,元代建刻笔画还有些变化,起笔住笔往往有尖勾,传统的颜体风格之中多少也融入了赵孟頫的笔法。
元代崇尚赵孟頫的书法,这对版刻字体有很大影响。赵氏的书法崇尚圆润,笔画轻巧流动,起笔和住笔有锋芒,带有行书意味。如果说宋代刻书各种书体分流竞爽,福建刻本宗法颜体,那么赵体就是元刻本的典型风格。(图4)元代刻本不仅笔意受到赵体影响,有些书甚至根本有似赵氏法书,如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的《稼轩长短句》,就有赵氏行书的风范。(图5

图4  元刻本《清容居士集》

图5 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本《稼轩长短句》

元刻本的版本价值
元代有些书是用宋代遗留的旧版重印,版片大都有修补,这就是所谓宋刻元代修补印本。翻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就能看到,真正的宋刻宋印本十分难得,今日所见的许多宋刻己经是元代甚至明代印本。尽管宋刻元印不如宋印精彩明丽、版片经过修补往往还会出现讹误,然而元印毕竟仅下宋印一等而己,其价值仍然不可小看。不妨举个例子,宋刻南北朝《七史》,今日所见几乎都是明代后印屡经修补的三朝本,往年傅氏双鉴楼有幸得到《南齐书》较早的印本,结果从明以来各本所缺的四叶,竟有二叶岿然独存,学者皆以为幸,推为元代印本。
元代覆刻宋本也是普遍的现象,特别是福建书坊大多是刻书世家,书版毁损后自然就用旧本覆刻,继续出版。覆刻本难以惟妙惟肖,一般不如原本精美,字体不那么自然,还会出现讹误。但是年代一久,原本世间无存,覆刻本就由乙而推甲。
元代重刻古书一般也是出于宋本,有时候加一些校勘,增补一些内容,像元刻《事林广记》等类书有些内容就是随着时代进展而更新或增补。这些书是宋刻的嫡嗣,一旦宋本散佚,它们就是最古老的版本。而且,宋本也不只一种,元刻所依据的版本也有可能今天人间已无,元刻就为宋刻别本留下一颗种子。像《诗外传》《白虎通》《风俗通》等要籍印本如今都以元刻为最早,(图6)元中统段子成刻《史记》三家注、至元彭寅翁刻《史记》三家注以及元九路刻正史则以版本重要而著称。

图6  元刻本《风俗通义》

至于元人的著述,像元代作家的诗文集,元代本朝的刻本可以跟宋刻宋人著述相媲美,当然最值得珍爱。我们在评定一部古书不同版本的价值时,一般而言,出版年代距著作年代越近,价值越高。像这些书就不能说它们因为是元刻,其价值就不如宋刻。
概括地说,元刻本的价值在于承前启后,许多宋本依靠元人重刻得以流传下来,元本又为明清重印古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明清时许多书就是据元本重印,而且元代有大量版片存世很久,一直到明代还在修版、补版刷印,像建刻《十三经注疏》和九路本正史等,而王应麟的《玉海》元刻版片甚至到清代还在修补刷印。(未完,敬请期待下期《元刻本的鉴赏与收藏(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