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写下24万字《轮岗日记》,这位特级教师揭开了教师轮岗的真实模样

 新用户40828904 2023-04-23 发布于福建

看点 教师轮岗虽然不是新鲜事,但是它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却引起百般猜测——“轮岗会影响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吗?能改变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吗?”北京景山学校拥有30多年教龄的特级语文教师周群,是2021年首批被选中的轮岗教师。在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为期一年的轮岗期间,她写下了24万字的《轮岗日记》。下文中,外滩君采访了周群老师,请她谈谈对轮岗教学、对教育公平的感悟。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Luna 编丨Jennifer

最近,南京和西安“官宣”了新的教师轮岗安排:

南京江北新区要求教师流动率不低于15%,骨干教师流动率不低于20%;西安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交流轮岗教师数量不低于6000名。

其实,教师轮岗也不是新鲜事了,但每次的“官宣”总会引起热议。这次也不例外:

文章图片2

微博的部分评论

不难看出,一方面,大家关心轮岗对教师工作的负担,包括通勤、生活等方面,担心这种变动会影响教师的教学;

另一方面,家长无疑最关心的对孩子学习的影响——轮岗真的会像报道中的那么美好吗?轮岗能改变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吗?以后还会不会有名校、菜小的区别?

没有亲身经历,恐怕回答这些问题也很难有说服力。这一次,外滩君就带着这些疑问,和北京景山学校(以下简称“景山”)的周群老师聊了许久。

文章图片3

正高级语文老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周群

作为学校的正高级语文老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周群的资历毋庸置疑。2021年,北京市首先在东城区和密云区试点教师轮岗,拥有30年教龄的她更是首批就被选中,进入北京前门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前外”),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轮岗生活。

说到这次轮岗的心得,那就不得不提在轮岗期间,她坚持每天更新的《轮岗日记》。日记没有固定的更新时间,但基本上每天都会发布,只要工作中有了什么感想,她都会趁着休息时间记录在朋友圈。她笑称,这是在手机上“戳出来”的24万字《轮岗日记》。

但这些“戳出来”的内容并不简单,从最初记录刚到前外时的工作情况,到后来关注两所学校的教学差异、教材区别,层层递进的内容也是她深入思考轮岗这件事的成果。

而网络上大家关注的问题,周群结合亲身经历,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很多感悟,也是她个人给出的答案。

文章图片5

轮岗能不能有效果,

关键在于老师是不是有作为

不难看出,网络上对于轮岗这件事的各种评价,其实就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轮岗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周群轮岗期间,也有不少人向她问这个问题,而她的回答是四个字——“事在人为”,重点在“人”上。

“轮岗制度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但我个人觉得轮岗的质量取决于老师肯做什么,认不认同轮岗,认不认同自己能发挥作用。很多人问我轮岗有没有用,我说我为学生做了什么,朋友圈里都看得见,看见了就不必再追问了。”

不过,周群并没有回避轮岗给教师工作带来的挑战。让外滩君感到意外的是,即便是她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接到轮岗任务到结束轮岗,也曾经历了困惑、迷茫和压力,甚至是情感上的负担。

作为第一批轮岗的教师,她清楚自己作为老教师,这次过去是要为之后轮岗的老师们打个样,在试错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轮岗的经验。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不可否认,个人生活上的不便与改变都是客观存在的。

从景山轮岗到前外,意味着周群的通勤时间成倍地增加。她腿脚不好,走不了远路,甚至从家走到地铁站都困难,所以此前一直住在学校附近。如今轮岗去前外,她也只能依靠电动车出行,可腿脚的毛病仍会时不时发作。

她更担心的是家人。周群最挂念的是那时已经84岁高龄的父亲,轮岗意味着更少有时间去看望和照顾老人。对家人的亏欠,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但这些问题总还是可以克服的。为了每天准时到校,她比以前提前几十分钟出门,父亲也由姐姐们相互帮衬照料。也正是有了家人们的支持,她可以用更多精力来研究轮岗这件事。

就像她说的“事在人为”,重点就在于“怎么为”。这个问题,比“轮岗有没有效”要难回答得多了。

文章图片7

周群与前外教师围绕

“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进行主题分享

周群很清楚自己在语文教育上的所长,但对于轮岗去前外,自己怎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她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还特地打电话向前辈请教。

老前辈薛川东老先生的一番话提点了她:“绝不能因为自己是景山学校出来的,就有高高在上的心态,觉得自己是去指点人家的。景山和前外都是特色学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睁大了眼睛,替学校也好,替东城教育也好,去发现好老师的苗子。”

这也让周群对自己轮岗老师的身份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她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工作原则——帮忙不添乱

文章图片8

好的教育不是复制粘贴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需要老师下功夫

从诸多家长的问题中,可以看到,轮岗对学校教育的即时影响备受关注。这也正是很多忧虑的来由:骨干教师轮岗,会不会让原来的学校教育质量下降?能不能让到岗学校学生的成绩立刻有改善?

在周群看来,轮岗绝不是削峰填谷,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平衡”。而是让校长、教师们流动起来,通过不断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让教育更加公平。

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点滴中积累起来的。抱着公平教育的理想,周群在轮岗的日子里,竭尽所能地帮助前外的老师和学生。

根据轮岗要求的不同,具体的轮岗形式其实有很多种,有全职的,有跨校教研的,也有跟岗学习的。周群的形式则是全职,她一边教初二的一个班,一边带教青年教师。

这两个任务哪个都不轻松。

作为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周群有很多现成的课堂设计方案,但她的方案每天会根据孩子的学习状况在做调整。“学情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学也要动态跟进调整。今天暴露的问题,明天就要解决”,这是她从教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这种“短平快”的教学方式也延续到了她在前外的工作中。

在《轮岗日记》中,周群也提醒着自己 “放大”学情,切忌“想当然”。来到前外的第一天,她就给班上的孩子们写了一封信,孩子们也给她回了一封信。

文章图片9

虽然写信最主要的目的是和孩子们进行破冰交流,但她也从回信中快速了解了学情——字写得怎么样,文字表达能力如何,自我认知和评价是什么样的等等。也和周群预想的一样,过去在景山行之有效的课堂设计不能拿过来就用。

从孩子长期的学习来看,她特别看重两项能力,一个是项目式学习的能力,另一个是自我评价。轮岗期间,她也想继续推行这样的教学方法。

但也有人提出,孩子的能力还不够,要不要把教学目标降低一点?要不别做项目式学习了?

但周群的回答是“不”。她认为,老师应该在不降低目标的情况下,尽力让孩子们去接近目标。孩子们只要能跟着做,有兴趣,变化和提高慢慢就会体现出来的。

当然,对于前外的孩子,项目式学习的设计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精力,周群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像景山的孩子,可能搭三个台阶就够了,在这儿你也可能要搭四五个台阶。但是这四五个台阶搭建好之后,更多学生能一步一步往上走,能够同样走到好的位置上去。”

文章图片10

学生课堂上分组活动,

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

周群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

初二语文的第一个单元是新闻主题。除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她又找了很多补充材料,帮助孩子们读懂新闻,学习新闻写作。事后她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字数,课文大概三千多字,而补充材料有近一万两千字。给学生的“支架”是课文的两倍以上,而且这不是特例,是每个单元教学的常态。

她还请了《中学时事报》的记者给学生们做讲座,讲新闻、讲采访。只要对学生有帮助,她都想办法加入到语文教学中来。

虽然在前外她只教一个班,但备课量比在景山时大得多,要花费过去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设计。除了她自己调整教学方案,前外的好几位老师也跟着她一起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这就让轮岗老师的作用进一步放大了。

经过教学的磨合,孩子们学习的内驱力逐渐被调动起来。周群注意到,到了第二学期,再分组进行项目式学习时,孩子们尽管时间很不充裕,但他们很少主动说“做不到”,总是说“没事儿,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关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周群认为,这是很多教师会忽略的,大家往往从“怎么教”这个角度来评价教学,缺少了学生的角度。

文章图片11

周群和前外的学生合影

为了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中,周群特意安排了复盘环节,要求孩子们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根据评分规则自评与互评;二是反思自己在本项目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三是反思今后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

每个小组内部也有小组公约,体现的是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要求。周群记得很清楚,有个小组汇报说,她们的组员都很自觉,做事情都会商量着来,其实可以不选组长。

项目做成果展示时,原本计划是小组派代表汇报,但孩子们提出,因为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更愿意全组成员一起上。这种想法都很真实,也很有孩子自己的特点。周群很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在她看来,这就是进步。

文章图片12

项目式学习小组成果展示

作为轮岗老师,周群清楚自己只带孩子们一年,但她还是努力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锻炼这些重要的能力,让前外的老师们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到。

这种意识上的改变,比她个人的轮岗更持久。

文章图片13

轮岗不是削峰填谷,

教师的内驱力是关键

带教老师这件事,周群也是费心费力,她的目标是带徒弟们一年,从带着做、指导做,到青年教师独立做。

在去前外之前,周群就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甚至列出了一份“服务清单”——“我梳理了自己的所长,整理了自己做过的16个讲座,结合做'国培’的经验,写了一份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的备选清单,尽我所能,发挥骨干的辐射作用。”

在前外,她的课也都是开门课,随时欢迎老师们来听。她觉得这种方式,可以让老师们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原本周群计划收三个徒弟,但在教师节的“拜师大会”之后,又有两名老师提出来,也想跟着学习,周群的徒弟一下子变成了五人。

文章图片14

教师节上师徒结对

在和老师开诚布公谈的时候,周群说,自己最担心的是大家不问问题,这样自己就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了。

而第一个试水的是张晓宇,他是班主任,同时承担两个班的教学工作,也是五个人中唯一的男性。他和周群同教初二年级,周群对他的评价是“聪明,也肯下功夫”。

张晓宇第一次做传记单元的项目式学习设计,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写了6000多字,周日晚上8点半交给周群,没想到一个小时后就收到了回复。

看到师父的修改意见,张晓宇的心情很复杂,二十多处红色的批注,言辞都很直接,里面还指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传记的特点没有挖掘出来”。他也十分理解师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光是围绕“传记特点”这个问题,师徒两人就线上线下沟通了很多回,张晓宇还去到首都图书馆翻资料、找素材。

而这个项目式学习的活动设计,周群给了一个建议——给家人写传记。就像她说的,老师要给孩子们搭好“支架”。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张晓宇自己先在家演练了一遍。他和姥姥进行了长谈,转录出来好几万字的文字稿,再进行梳理,亲自写了一篇小传出来。经历了这样一轮,他替孩子们把坑踩了一遍,困难也体验了一遍。

很快,张晓宇就进行了传记教学公开课的试讲。周群跟着听下来,心里明白这不是一堂特别理想的课,但也有优点,课堂很真实,很有生成性,整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也很到位。这一次,她除了给徒弟提改进意见,还给了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文章图片15

周群在办公室和老师们聊天

虽然试讲不是很出彩,但周群认为这不是大问题。在那天的轮岗日记里,她写道:“什么是大问题?年轻教师能否勇敢地迈出突破自己的这一步,甚至敢为人先,这才是大问题。

再次改进之后,张晓宇的公开课获得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学校领导还鼓励他要跟着周老师好好学,做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个评价让师徒两人心中的石头都落了地。

他俩原本都很忙,但那段时间里,师徒两人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时间来交流讨论。“让他重写设计,那种推倒重来的打击其实挺大的,我对他挺'狠’的。最后真的出成果的时候,他也会很开心。”而这份教学设计,后来也多次在各种教学比赛中获奖,足见其质量。

对于网上很多评论的担心“轮岗的骨干教师走了,学校是不是又会变回以前的样子?”周群的一个感受或许能够解答这个疑问——那就是她特别看重老师自己的内驱力。

周群对于轮岗的原则是“帮忙不添乱“,所以对于老师们的各种请教,基本是有求必应。张晓宇的故事非常典型,其他年轻老师也常常带着问题来请教,有向她学习单元设计的,也有向她请教作业设计的,不一而足。

文章图片16

周群为前外教师做“项目化设计与实施”主题讲座

但她始终认为,相比自己的指导和把关,老师自身的成长更重要。只有老师自己有内驱力,有持续成长和提高的意愿与行动力,轮岗的效果才会持久,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才能一步步提高。

文章图片17

轮岗不是要抹平学校特色,

而是分享经验与资源

对于轮岗的担忧,还有一点聚焦在学校差异上——轮岗会不会让学校都变得相似、平庸,失去自己的特色?

其实,周群之前也担心过类似的问题,老师们都流动起来了,学校本身的特色怎么保持?

但最终,她从轮岗教师的定位出发,找到了答案。

这一年的轮岗工作中,她的身份从“景山人”变成了“前外人”,但她觉得轮岗老师应该跳出学校视角的局限,去关注区域的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去思考自己能为公平教育做什么。也就是现在说的,要从“学校人”转变成“(教育)系统人”。

周群一直认为,自己作为轮岗教师,不是要来“改造”一所学校的,而是尽自己所能,为学校带来经验与资源。

前外原本有自己的《“前门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但周群注意到,这门校本课程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恰好,在开发北京传统文化课程这件事上,她有很丰富的经验。从2003年到2008年,她在景山推进了六轮校本课程,很早就运用探究式活动课程的理念,让学生们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围绕北京传统文化,开展课题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实地探访大街小巷。

文章图片18

前门文化特色初一年级通识课,

学生在讲北京胡同故事

在和前外的学校领导沟通以后,周群负责升级“前门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于是,在日常教学和带教老师之外,她又见缝插针地码出了一份“前门文化特色”(2.0版)课程设计整体思路。

之后,她帮助前外邀请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专家来自中国书店出版社、光明日报社、北京地方志办公室、正阳门管理处等,都是北京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这也给学校联系前门文化相关的机构、部门搭建了桥梁。

前外的校领导非常支持周群的工作,第二学期一开始,就交给她重任:每周五下午,给初一年级学生开设前门文化特色通识课。

她邀请了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袁学军给孩子们讲雨燕迁徙、观测和保护;数学老师带孩子们从北京中轴线学轴对称图形;物理老师带着孩子们给北京特色工艺的风筝做受力分析……

而在校本课程设计以外,周群也是能帮就帮。比如恰逢“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她觉得这种科普教育机会难得,便尽力为前外的学生争取到了几个宝贵的名额;前外的老师有主题讲座的需求,她便帮忙找合适的人选,也会请景山的老师抽空过来做讲座……

文章图片19

景山学校王海兴老师给前外学生做讲座

周群在轮岗前就给自己提过要求,绝不做一个“过客”,但也不能喧宾夺主。从轮岗的成果来说,她达到了此前立下的目标。

在周群看来,家长对于轮岗的很多担忧,其实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焦虑的一种体现。对于什么是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她跟外滩君分享了在轮岗期间,让她触动很深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关于学校门厅里的钢琴。

前外的门厅,空间本就不大,但就是这么一处“巴掌大”的地方,学校布置了两架钢琴。于是,周群时不时地会看到有孩子坐上去弹琴,旁听的师生也总是不吝啬自己的掌声。

在周群轮岗的2021年,疫情的情况多变,校园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可以活动的场所。这一个小小的才艺展示空间就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增色许多,极大帮助了孩子们建立自信心。

另一件事则是关于扫雪。

有一天,钉钉群里校领导分享了操场上教职员工扫雪的照片。看到消息,周群从二楼办公室窗户向下望去,果然看到了这一幕:除了学校的后勤人员,越来越多的老师下楼到操场上帮忙扫雪。

“这一场景就特'复古’。”大家一起扫雪的场面,让周群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但她也有了疑惑,为什么不等雪化了再处理,一定要赶着时间去扫雪呢?她问领导。

“孩子们也没有别的地儿可去,我们把这雪扫开,他们就能在操场玩了。”学校主任的回答,一下子就让人心里暖呼呼的。

周群后来仔细想想,扫雪这场景在景山是很难见到的。因为刮风下雨时,孩子们可以去室内体育馆玩。但是前外的校园面积小,户外操场是孩子们为数不多可以敞开玩的地方。

如果仅仅从硬件条件和升学结果来评判一所学校的质量,那前外对很多家长来说,可能并不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但教育并不只有这两个维度,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学习体验,这些隐性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维度。

文章图片20

在前外的最后一天,总结告别会结束后,

周群在校门外的自拍

在前外,王继云副校长给周群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为了孩子们好,怎么做都行。”学校老师全心全意为孩子们好,是不是家长们的期盼?

而教育质量有口皆碑的名校也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五六年前,周群曾去北京景山学校北校区“内部轮岗”。十几年前由其他两所学校合并而来的北校区和南校区在教学质量上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十几年过去,通过学校内部老师的大幅度双向流动,北校区整体水平已经和南校区不相上下了。

所以,周群一直强调,虽然轮岗看似是“输血”,但最重要的还是学校自身要有“造血”能力。推动教育公平本就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学校差距不是一夜就能缩小的,削峰填谷地补平差距也只是一种表面的公平。

轮岗能发挥多少作用,相信时间会给大家答案。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公众号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