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青神汉阳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汉阳,当地人称汉阳坝、汉阳场。依地形山势,奔流南下的岷江在汉阳处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处广阔的平坝。汉阳一地,汉、魏晋时期为犍为郡南安县(今乐山)辖地,南北朝时期,改属青城郡,先后为青衣县和青城县辖。青城县于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名为青神县,清蔡方炳 《广舆记·眉州》有记载:“青衣神庙。青神,昔蚕丛氏服青衣,教民蚕事,立庙祀之。”北宋《舆地广纪》载:“青神以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事,人皆神之,立祠以祀,故知北周立县以青神为名。”青神一带,山川秀丽、土地富饶,古来农事兴、商贸盛。这里的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久远以前的状态,汉阳坝就是这样一个古风依存的地方。

汉阳的人文历史可溯至汉代以前。汉阳坝上游牛屁股山有汉代崖墓群,这些崖墓保持着较完整的墓葬形制,其雕饰图案精美,其中还有汉阙浮雕。有汉阙浮雕的墓葬规制只有高官显爵才有资格享用,可见当时汉阳已是人居聚集地,而且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工造技术水平。汉阳最早建制时间未及细考,据记载,清代设汉阳场,时嘉定府于此置私盐盘查卡房;民国时期置汉阳乡团;上个世纪中期,设汉阳乡,1958年曾改为汉阳人民公社,后几经调整于1984年更名为汉阳镇。

依山傍水,位于县城青神与州府嘉定(乐山)之间,汉阳镇自古就是岷江中游的水路重镇。依托岷江航运便捷和地理位置优势,借助紧邻的罗波渡和新路口渡,汉阳坝及周边的花生、蚕丝、粮食、禽蛋、柑橘、茶叶、竹编器具等从这里发往外地,外地的布匹、食盐、农商用品等从这里转至四边乡下。明末清初,大量移民迁徙来到汉阳,对当地经济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晚民国时期,汉阳码头商贾云集、舟船密布,乡场上车水马龙,店家生意兴隆,人来人往、热闹繁华。20155月,当地发现一落款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告示碑,该石碑上面刻有商帮、庙会戏业、铺户,以及“修竖街坊”等字样,这些内容能够说明当时的汉阳场行业组织多样,街市管理有序的情况。商贸业的发达促进了汉阳场的人居规模增长,也让这里成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地。

吉地祥瑞,自多知名当世。同乡余承勋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国史修撰,明隆庆时,授太常寺卿,赠太中大夫、资治少尹。余承勋于明嘉靖年间主持编著了《青神县志》,福孙荫子,功炳千秋。余承勋死后葬于场外岷江东岸的金马山,后来金马山被当地人改称“翰林山”。清光绪年间,举人郑可经拜经学大儒廖季平为师习研经史,后创办“汉阳小学堂”,培养当地乡人通文知理、好学上进。民国初,郑可经倡导成立四川律师公会,后又任中国红十字会四川分会理事长和四川省高等审判厅厅长。郑可经清身洁己、高才硕学,为汉阳人所敬仰。

汉阳场上现有横正街、下正街、后正街、米市街、棉花街、盐关街、翻身街、半边街、新街等九条街道。当地一严姓住户老房子门口挂有一块民国时期的木质门牌,牌上从右至左写着“青神三区汉阳场后正街第26号”。青神三区汉阳场之地名来自民国,该幢房屋的主人已年逾九旬,而房屋是他家的祖产,由此推算该房屋应是清中晚期时的建筑。其实,汉阳镇上古老建筑比比皆是。

走在老街中,不时能看见木门青砖、花窗雕梁的古宅旧院,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非常明显。汉阳镇下正街上,一排高高的云卷式风火墙最是醒目。青砖抹灰、印花墙饰,墙里的大院据说建于民国早期,主人为当时汉阳场的豪商彭松高。彭家人为移民后代,先以农事兴,后在汉阳场经商,其蚕丝、绸缎生意兴隆,远销重庆、上海。彭家公馆整体建筑包含门铺、天井、花园、廊道、前厅、正厅、卧房、厢房等,高大的封火墙,以及精美的木雕与泥塑,能够让人窥见其建筑设计的巧妙与工造艺术的精湛。该公馆,南方地区祠堂式建筑特色明显,又将民国时髦建筑元素充分运用,极具建筑艺术欣赏价值。在这远乡古镇中,该大院建筑华丽大气、格调别具,尤其吸引外人的眼球。上世纪中期,彭家私宅划归乡供销社使用,有幸得以保留下来。汉阳场上类似这样的带有高大封火墙的民居建筑还有多处,尽管因年时久远而多有残破,但仍能透过这些建筑物的用材用料、规格与体量,以及其精工细节上看出其曾经的豪华与气派。

场上有一庙,名佛光寺,与火神庙在一起,来此烧香礼拜的多是近处四乡八里的老人,其中女性尤多,合院天井边的长排凳子上常常坐满这些老人。老人中,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挂着草帽,朴素的衣着,没有一点刻意的打扮。老人们通常是利用赶场的机会来此朝佛的,当然,这里也是他们聚在一起聊摆家常的场合。遇在圣佛节日或举行法事活动时,这些老人则会走进殿堂里,跪在圣佛前磕头,口中念念有词。他们还会随着僧人的锣镲声点,一个接一个地跟在僧人后面,双手合十,在庙堂里转圈。老人们的虔诚、恭敬,折射出这里依然保持的古传习俗和宗教文化。旧时的汉阳场,还有张爷庙、文昌宫等公共建筑。

逢赶场天,汉阳农贸市场里,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纵横几条小街中,来往之人,络绎不绝。人最多的地方当然是茶馆,座无虚席,茶桌一直摆到了街沿上。喝茶,聊天,悠闲惬意。打长牌,更是当地老人之最爱,几乎每个茶馆里,都摆了很多牌桌,乡村娱乐,这大概是老乡们打发时光的最好选择。

汉阳场街边的地摊,摆卖最多的是烟叶和蔑器。叶子烟,是很多老人的偏爱,老人们三五成堆地坐在成捆的烟叶旁,挑选和讨价还价,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叶子烟味。琳琅满目的各类竹编制品,很具地方特色,地摊一溜摆开,尤为好看。老街还保留有铁匠铺,只见铁匠师傅举着铁锤,敲打着烧红的铁件,“叮叮当当”,火花四溅;店铺门口的那些打磨好的铁制器具,各种各样,似乎在这里能对农耕社会有更多的认识。一家制作拐杖的作坊,格外引人注目,作坊里墙壁上挂着一些做好的拐杖。不同于常见的拐杖,这些杖杆上都雕着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纯手工制作,这些拐杖堪称乡村之艺术品。

汉阳老街上还有两家制作传统杆秤的作坊,这在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见到。传统杆秤的制作与使用,历史久远,至少在秦代以前就已经普及。早期的杆秤,为十六两制,这种进制,来源于“十六星”,即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上世纪50年代,实行新的度量衡制度,才将十六两一斤制改为十两一斤制。杆秤制作工序繁多,包括选料、刨杆、定口(等分划线)、包金(铜皮或铁皮)、定星、钉星花、打磨等,此外,还有秤盘和秤砣的制作。杆秤作坊里挂着很多做好的成品,长长短短,很是好看,成为汉阳场上的一道特别的风景。

街上转悠中,能看到一些居民就坐在自家门口,或手中做着活儿,或闭目养神,或逗弄着幼孩。乡场上的情景,让人久久停留,久久观看,那真是久违了的感觉。

古汉阳有“四宝”,分别是汉阳丝、汉阳花生、汉阳柑橘和汉阳鸡。栽桑养蚕是包括汉阳在内的古时青神一带乡村的主要农事,清晚曾在这里设蚕总场,民国时在这里设蚕桑指导站,汉阳丝市与当地的丝织品曾享誉四方。汉阳地处河湾沙土地带,适宜种植花生,种出来的花生颗大粒满,香甜可口。赶场天里,街边摆卖花生的人很多。汉阳鸡,最能让游客垂涎三尺。“嘉府雅鱼汉阳鸡”,古时汉阳鸡就被誉为佳肴,名声在外。汉阳一带,田野广袤,绿林丛丛,养出来的鸡,肉质细嫩。井水柴火,白宰成丁块,拌上少许花生末、精盐、白糖和红油,汉阳鸡的味道,让人经久不忘。

走到镇外,抬眼望去,山水俊秀,田野葱茏,美丽的乡村风景,怡然诱人。世外桃源难见有,汉阳似在画中藏。但有时间,一定还要来汉阳,只为那山,那水,那诗情画意般的乡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