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金堂土桥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土桥镇,位于金堂县东南端与简阳市、乐至县交界处,为成都地区最东边的乡镇。唐至宋元,这一带先后为金水县与怀州辖。据说明代时曾于镇旁的枣子坪处设癞头镇,后癞头镇毁于明末兵燹。清雍正时期,于此处建土桥沟场并设土桥沟镇,时为崇德乡所辖。清嘉庆《金堂县志》载:“崇德乡甲分十甲之半,有镇四,曰竹篙寺场,去城一百五十里;曰广兴场,俗名广元寺,去城一百八十里;曰土桥沟场,去城二百二十里;曰新桥场,去城二百一十里。”民国时,改设土桥镇并以土桥镇为中心设立金堂县第九区,时第九区辖管土桥镇,以及广兴、迎龙、又新、云合四场。1951年,土桥改为第十区下辖镇。1958年,土桥镇并入楠木人民公社。1984年,楠木乡改设为金乐乡。1992年,金乐乡与邻旁几个乡合并设置土桥镇。

 ▲土桥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土桥,或土桥沟之地名,四川多地可见。如成都金牛、龙泉驿、温江、双流、都江堰、简阳、资阳、乐至等地都有称作“土桥”的村或乡,另崇州、绵阳、资阳、德阳、巴中、遂宁等地都有“土桥沟”的地名。土桥,为一种简易梁式结构桥,木石桥面上铺设泥土,通常架设在小溪或河沟之上,方便两岸行人来往。根据使用状况,可随时更换土桥的桥面架木,或修补其桥面泥土。这种小桥,架设方便,工造成本低,广泛使用在农乡之中并成为一些地方的地理标志。金堂之土桥镇名,即来自当地旧时的土桥。

土桥一带多丘陵,周边有老牛坡、狮子山、金鸡山、豹子山、伍家坡等大小山峦,土桥沟的水源即来自山中的溪流。民国《金堂县续志》载:“土桥沟诸山之水,发源于赵家沟、梁家沟、邹家沟。诸山溪合流至癞头镇,又南过土桥场,又南至响水滩,流入三汊河。”三汊河为沱江支流。就山水地形看,这里具有传统堪舆学所称的“五马归槽”之势。所谓“五马归槽”,即周边山势指向一处结穴,结穴处明堂开阔,此结穴处便是聚居落业、设场立市的风水宝地。

土桥场,虽远离县城,但古时这里为金堂与简阳、金堂与乐至之间通往的道口,也是资阳与中江、三台、射洪互通必经之乡市,更重要的还是成都东出去往巴渝之“东小路”商道上的中转和歇息地。地理之要,商务之繁,使得土桥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方圆数十里山乡中的重要市镇。

民国《金堂县续志》载:“吾邑地居温带,气候既得其中和,土壤又占其肥沃,物产之盛,罄笔难书。”土桥一带,以及周边乡村皆以种植谷类粮食和棉花为主,是为人居之佳选处。旧时土桥场的商货交易主要是稻米、棉花和食盐,即外销稻米、棉花,外购食盐,同时将食盐转运至周边各处。为收缴盐税,缉拿私盐,清政府还在土桥场外枣子坪处专设了“川北盐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旧时土桥场食盐交易的繁盛。山地陆路,商货运输除人力背负抬杠外,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骡马车和“鸡公车”(注:一种单人推行的独轮小车)。其时,土桥场设有多个贸易货栈,路边停满大小车辆,来往商旅,络绎不绝。此外,场上的草市也很热闹繁华,赶场天里邻乡近村居民蜂拥而至。民国《金堂县续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山各场设市开场者共十余处,然皆附近居民自由贸易,朝聚夕散,所有生理俱甚微末,惟九区土桥镇、广兴场、又新场及八区竹篙寺较为繁盛,坐贾各百余家,销行日用货物亦较广。”

土桥镇的发达与繁华,始自清雍乾时期。经过明末清初之乱,金堂诸乡与四川大多地方一样,生民离散,田地荒芜,乡邑民居破败不堪。响应清廷优厚招抚政策,外省多地移民纷纷迁来。清嘉庆《金堂县志》载:“国朝平定之初,土著无几,招徙来居者皆湖广、江西、广东、福建之民,间有流亡而返者。”清初定居落业土桥沟一带的外省移民,以湖广籍、江西籍和广东籍的为多,其中相当多的为客家人。当地有刘、黄、彭等姓家族来自湖广,有陈、钟等姓家族来自广东,等等。保留下来的一些家谱对此有所记载,如《湘乡槠山刘氏族谱》记载,清雍正七年(1731年),“德武字君聘长子广爵字富生携兄弟妻子十余人奉母陈氏,往四川成都府金堂县居土桥沟。”至今,当地还有“江西寨”、“江西村”等带有移民色彩的地名。来自外省各地的移民,吃苦耐劳,团结与共,在他们的努力和创造下,土桥场日渐兴盛,乡场规模亦不断扩大。

外省移民来到土桥沟后,先后兴建起各籍同乡会馆,这些会馆包括禹王宫(湖广会馆)、帝主宫(黄州会馆)、真武宫(常澧会馆)、南华宫(广东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和荣禄宫(贵州会馆)等。此外还建有善因寺、大佛寺、龙兴寺、楠木寺、火神庙、药王庙、牛王庙等多个寺庙。移民们遵循耕读传家之祖训,服田力穑之外,还开办有多个私塾,培养乡中子弟。清晚民国期间,镇上的南华宫和善因寺里分别开办了国民学校。家兴族旺,民殷财阜,土桥场渐成一个建筑规模宏大、社会功能齐全的大镇。

位于三县交界地带,远在山地的土桥沟场也难免匪盗袭扰。为确保一方平安,更好地防范贼寇,清中期时,当地住民按照寨城的格局修建了城墙,并设置了“朝阳”、“火龙”、“永兴”和“黔龙”四门以控管出入。土桥沟一地历史还发生过惊动朝野的战事,《清史稿》、《嘉庆重修一统志》,以及一些地方志等旧时书籍中对此都有详细的记录。清嘉庆《金堂县志》载:嘉庆五年“川北教匪滋扰潼绵一带,将至州境,大瀛同汛弁马应魁亲率乡兵出境堵御,抵土桥沟遇贼接仗,众寡不敌,遂被戕害。”大瀛,即毛大瀛,为清嘉庆年间简州牧。据记载,土桥场外不远处曾竖有清嘉庆“简州知州毛大瀛阵亡处”石碑。

年湮日久,移民会馆多已不存,较为完整保留下来的仅禹王宫和南华宫。

禹王宫,又称禹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门为“四柱三门三叠檐”牌坊式,牌坊中部上方嵌有“禹王宫”三个大字竖匾,整个牌坊大门,红墙璃瓦,很有气势。禹王宫为二进殿式合院建筑,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单元包括山门与戏台、双庑、正殿、侧殿等。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加之多处彩绘,土桥镇的禹王宫建筑格调高雅、庄严壮观,不失为古典建筑之佳作。禹王宫里安放于正殿阶梯中央的九龙石雕,刻饰精美,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禹王宫内墙上绘制的“二十四孝图”,更传递出旧时湖广移民厚重的孝德文化观念。

南华宫,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清晚时曾改作学校,后又改为镇政府驻地。南华宫大门为“六柱三门”牌坊式,中部上方有“南华宫”三字横匾,整个牌坊以蓝绿色为基调,绘制有大幅图案。与禹王宫建筑格局大致相同,南华宫也为二进殿式合院建筑,建筑单元包括正殿、双庑和戏台等。宫内花木苍翠,留存下来的一些木雕和石雕,依然能让人感知南华宫当年的精美和华丽。南华宫为广东籍移民所建,承载着客家人的精神与梦想。宫前牌坊上的对联:“望故乡,十笏阿蓝,花开銉照;联四地,万家灯火,瑞和千光。”似乎能说明当年客家人的心境。上联中的“阿蓝”,为一种花卉,民国《金陵园墅志》中有句:“园中遍种罂粟、虞美人、阿蓝、诸葛菜之属。”这里引申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十笏”,即十个笏板,古人多用其表达狭小,如明代南安知府张弼有诗句:“十笏禅房十笏台,香烟花气自徘徊。丁宁莫放游尘到,点破窗前紫翠台。”清人范玉墀有联句:“望五峰胜景非遥,石渡莲花经此地;惟十笏精庐依旧,门前柏树问何年。”銉,古同肆,“銉照”即“四照”,土桥场南华宫坊门对联中的“十笏阿蓝,花开銉照”,喻指家族由小变大,兴旺发达,与下联中的“万家灯火,瑞和千光”意相呼应。

土桥场保留着旧貌的街巷所剩无几,其中最地道最古朴的应是油坊街。油坊街之名,来自该街上的老油坊。据住在油坊对面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介绍,该油坊在她记事时就是这般模样。“百年作坊”,名副其实,至今油坊里还保存着很多旧时的榨油器具,包括一根粗大的撞杆。油坊街全为石板铺砌,上下曲折亦是石梯相连,光滑且带有坑洼的石板,还有路道上那眼深深的古井,似乎在给来人诉说其遥远的历史。油坊街两边还保留着很多木石老屋,其中一些居住有人,另有一些则是残垣断壁,人去屋空。走在小街上,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土桥镇现修建了很多新楼和仿古建筑,古风旧俗仍然四处可见,其中最明显的是当地大力倡举的孝善文化。前面谈到禹王宫里绘有“二十四孝图”,教导后人,古人用心良苦。土桥人延续着孝善敬老之传统文化,如今场上建有孝文化广场,广场四周雕刻着“二十四孝图”、“忠孝礼义”楹联,以及孝善故事等。场上还修建了孝善博物馆,陈列各种与“孝”有关的书画、雕塑等作品和物品。场上的孝文化街也显扬着同样的主题。据说土桥镇还会在不同的节庆日中开展孝善文化传播活动,以营造出当地特有的和浓郁的孝善文化氛围。

逢场天里,土桥甚是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总能在人群里看到一些老人,他们的模样与装束,以及他们的言谈与举止,给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朴实与传统。古街古建,古风古韵,土桥场确实是一个值得游览的地方。当然,游览之余还应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不用多说,酒饱饭足之后,别忘了买上一些葱子糕和手工粉条带回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