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磨西 | 这里风光独好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磨西镇,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南约40公里处。磨西四域为故牦牛徼外地,汉时先后为笮都县和牦牛县辖之西羌边地,成汉时期为沈黎郡下的晋乐县辖,唐早期先后为嘉良县和嘉良羁縻州辖,唐晚时此地为吐蕃所占。元代时设置土司制度,此地为沈边长官司辖,明清时期因之。清末改土归流,于宣统三年(1911年)设泸定桥委员会,次年即民国元年(1912年)设泸定县,磨西一地自此辖属于泸定县。

▲ 磨西古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磨西,旧名磨西面,亦称木西面,为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汉语音译。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带一直为藏族和彝族(旧称倮倮)民众混居地,其共同的祖先为来自西北地区黄河与渭河上游的氐羌人。磨西面之名,很有可能来自对氐羌后裔磨些人的称呼。磨些人,即汉晋时期所称的“牦牛夷”“摩沙夷”和唐代时所称的“磨些蛮”。旧时的很多文献中有关于地名磨西面(或写做“摩西面”)的记录,例如任乃强《民国川边游踪之泸定考察记》中记载:“泸定南境得妥与磨西面皆有倮户。所居在山间,以种荞麦洋芋等为业。” 杨仲华《西康纪要》中记载:“大金川……东南流至松林坪,西受泸定摩西面松林河之水。”

磨西一地,数万年前为湖沼,冰川雪水裹带泥沙在此不断淤积抬升下,展露出一舌状平坝。平坝两侧为沟水流经的深峡。泸南千山万壑之间,形成这样广阔的平原坝子,实在是天地造化之奇制。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央大学地质学系的李承三先生,对磨西一地的地质土壤、錾渠引水等事项进行了考察,写成《西康泸定磨西面之水利问题》一文,文中写道:“磨西面系一舌状大坝,北起南门关河口,南抵落尾坝,长约十五公里。磨西面区总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东界于雅家梗及南门关等溪汇成之泸河,西界于燕子沟磨子沟及海螺沟诸水汇成之巨注;二水汇流于磨西面大坝尽端之落尾坝,而入大渡河。”

古人选择于磨西坝子居留,自然而然。至清晚时,这里已经成为泸南之大场。磨西坝子土壤虽然厚实,但因疏松而不易蓄水,故这里早期一直以种植土豆和玉米为主。清乾隆时期,此地开凿毛渠,引入南门关河水,大致解决了台地农户的人畜用水。清光绪年间,在打箭炉厅同知刘仁斋的倡导下,当地士绅出资拦坝建渠,将南门关河水引至磨西场,磨西坝子开始种植小麦和水稻。民国时期,时任泸定县长的李林督导成立磨西水力委员会,大兴水利工程,疏导刘公旧渠,重修磨西大堰,使得磨西坝子可灌耕地增至数百亩,当地农业由此有了较大的发展。

古时,川康间的交通有两条大道,北路曰雅州路,南路曰黎州路,也称沈村路。黎州路指自汉源翻过飞越岭,经化林坪、沈村、咱威、磨西面、雅家梗,于打箭炉进入藏地的道路。这条道路,早在汉代就已形成,时为蜀地通往西南夷地的商道,时置沈黎郡即笮都掌管此域事务。唐宋时期,黎州路一直是内陆与边地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两地间交易的货物很是丰富,从四川运出的大宗商货有茶叶、布匹、烟草、瓷器、铁器、颜料等;从西藏转运出的商货有毡毯、药材、红花、藏香等,以及来自西域国家的珠宝、牙角等。明清及以后,这条道有所萧条。打箭炉,即今之康定,明清时期一直是茶叶经销的集中地,清光绪《打箭厅志》载:“厅城乃藏卫番夷购茶之处,由邛州、名山、雅安、荥经、天全五州县商人运茶到炉与番民赴炉互易。” 磨西,为黎州路中重要的歇息停靠处,聚人聚气,至清晚民国时期,这里人烟阜盛,成为了泸南之大场。

地处冲要,磨西自然也是古时兵家攻防之重地。明洪武时期,蒙古族裔将领余伯锡随征边区诸地,把隘击寇,因授沈边百户,其后人余期拔,出师白水江有功,改授沈边长官司之职,其时沈村、化林坪、德妥、磨西、喇嘛寺等处都设有寨堡。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打箭炉(今康定)驻守营官昌侧集烈叛乱,率部攻陷明正土司地,占据各处要津并欲攻天全。清廷急派当地大员领兵平叛。此次战争,史称“西泸之役”。《清史稿》中记载:“康熙三十九年,打箭炉西藏营官喋吧昌侧集烈为乱,天纵从提督唐希顺讨之,易服入敌中数往返,希顺用其言为攻取计。四十年,攻二道水、磨冈、磨西面诸地,争先摧敌,克打箭炉。” 沈边土司余氏后人也因其相助清廷官军克取西泸投诚,随征有功,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受颁长官司印信。

早在秦代,泸定一带就被划为蜀郡属地,多民族间的交往就已平常。汉置沈黎郡,派遣司马相如招抚西部诸夷,汉人更频繁地在这一带活动,两地边民互易来往兴盛。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乾隆、嘉庆时期,或戍边,或屯垦,或商贸,汉人大量地进入了这个地区。《泸定考察记》载:“大抵川边汉人之移殖,以乾、嘉时为最盛。官兵夫役之外,商贾从而逐利者,当不乏人。居边日久,或遂娶妻生子,垦地经商,乐此不归。” 泸定城内外的湖广会馆、陕西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川王宫,以及磨西场上的川主庙等,就是明清时期内陆各省移民来此地后先后修建起来的。毫无疑问,当地的水利之兴与农业发展,以及商贸、交通诸事的拓张,与内陆移民的到来有着很大的关系。

法国人也很早地来到康藏地区并将天主教引入磨西等地。十七世纪末,法国天主教机构巴黎外方传教会进入中国,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罗马教廷正式将四川、云南、贵州划归巴黎外方传教会管理。自法国人傅方济于1756年进入四川主管教会事务起,相当长的时间里,四川成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领地。清道光时期,弛天主教禁,发还康雍乾历朝所没收之天主教教堂及其财产,天主教渐渐隆兴起来。清咸丰年间,《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先后签订,天主教取得在内陆传教的权利,1860年起,法国传教士先后在化林坪、磨西,以及附近多地开设天主教堂,打箭炉一带成为天主教活动的主要地区。清晚时西康教区所辖教堂甚多,东部有康定、泸定、冷碛、磨西、道孚、丹巴、炉霍、懋功、崇化等大教堂,及上下鱼通等小教堂数处;西部则在巴安(巴塘)、盐井、雅海贡及阿敦子、茨中、苍木通、康卜、维西等地有大小教堂20余处。天主教的传入,对西康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泸定考察记》载:“天主教传入西康,教人引水灌溉,垦辟稻田,泸定地力大启,人口日增”。

法国人倪隆德在打箭炉一带传播天主教的活动中贡献显著。倪隆德于1878年底来到打箭炉,先后在巴塘、盐井、雅海贡等地从事教务,1891年,倪隆德以副主教身份来到磨西面,在其任职期间,倪隆德尤其注重开展教育与医疗工作并以此发展教友和振兴当地的天主教事业。《泸定考察记》中记载:磨西天主教堂“附设男女小学各一所,兼收养孤贫小儿。并附医疗所,为附近贫民医病,量施药物……医生医术较康定修道院中医生为高。其成绩犹著者,为麻风病人之收容。” 《西康纪要》中也有记录:“各教除康定耶稣会外,大多兼兼办学校,开设医院,收养孤儿等慈善事业,其中尤以天主堂经营之癞病医院,规模为最大。” 麻风,为麻风杆菌传染引起的肌体溃烂变形的一种疾病,俗称麻风患者为癞子,旧时磨西境内,以及周边各处患者较多。磨西窝凼子麻风病院的设立,给附近乡村患者提供了人道援助和生活保障。

磨西最早的天主教堂,大约建于1860-1870年间,当地信仰天主教的多为汉族民众。在倪隆德的努力下,磨西的天主教事务开展较为顺利,信众渐增。但由于种种原因,传教工作还是难免与当地村民发生冲突,巴塘等传教点先后发生的教案对磨西也有一定的影响,1895年,磨西天主教堂遭到破坏。1900年底,在义和团运动的冲击下,磨西天主教堂再次遭劫。这以后一直到1920年,风风雨雨,西藏的天主教处于动荡和低谷时期。

现在看到的磨西天主堂,始建于1918年,据传建筑资金来源于先前得到的清廷赔款。1926年建成完工的天主堂,由钟楼、经堂、神甫楼、学生宿舍与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雕刻精美,装饰雅致,建筑结构与装饰中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风格独具,作为磨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物,该教堂建筑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磨西天主堂还留下了一段重要的历史。1935529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团部进入磨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秦邦宪、陈云、邓小平等红军领导在天主堂神甫楼内召开了史称的“磨西会议”,会议上讨论了红军的行走路线,以及下一步行动计划等工作内容。现保留了“毛泽东住地旧址”和“磨西会议旧址”供游人参观,磨西场上还修建了“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展出了一些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文物及资料。

磨西场上的老街,民居建筑比邻而建。木结构民居建筑以二层居多,大多为新修或翻新过的,建筑样式地域风格明显。古旧建筑零星见于场外远处,其中位于咱地村西北处的张家木磴子房很有特点。杉树村青松寺里的古杉,树龄在500年以上,树隙中有观音和罗汉像,雕塑精美,形态逼真,颇有看头。

四望远处,崇山峻岭,千峰万壑,景色壮丽,美不胜收。邻近磨西镇的海螺沟和燕子沟,被称作人间仙境,为游人所钟爱。海螺沟以冰川和温泉著称,燕子沟则以雪山和红石滩享誉。海螺沟一带的温泉,为天然山泉,四时不竭,一些人家在泉口不远处开池建房,据称人常往浴能除风湿积疾。位于贡嘎山东坡的冰蚀河谷,低海拔的海螺沟冰川面域广阔,冰川瀑布高大、壮观,景色绝妙。燕子沟纵深数十公里,不同植物带,色彩各异,冰川、雪峰、红石,自然景观,天造地设,引人入胜。

202295日,泸定县发生了6.8级地震。处于地震中心位置的磨西镇及周边各村,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灾难消息传来,让人忧心如焚。愿当地民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愿那迷人的山水风光美丽依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