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一中大语文 2023-04-23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 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材料二:

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影响。《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第5 回,太虚幻境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追求的情感理想,是与贾府的礼法原则相对立的。34 回,宝玉挨打后, 黛玉看望,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的“死不悔改”正是对礼法家教的坚决抵触。这样的颠倒和转换,不仅揭示了理想境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且深刻展现了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太虚”一词出自《庄子》,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作大观园的理念原型,其深刻寓意是: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关于贾宝玉,脂砚斋有“情不情”之说:“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所谓“痴情”,就是指宝玉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限。

宝玉对大观园中的丫鬟们,无论远近亲疏,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遇见她们痛苦、为难,总是给予关照和维护。宝玉无私地关爱大观园中这些弱势女儿们,无缘无故而用心深细, 是凭常人之眼不可测度的。

第 28 回,宝玉收拾一怀落花来寻黛玉,在远处听到她吟唱《葬花词》。当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恸倒在山坡上。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预感,触发了宝玉对个体生命消亡的终极悲痛。他想到林黛玉等女儿们和自己“都将到无可寻觅之时”,继而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为个体生命必然消亡而哀痛,他并不企求解脱,也不因此绝望。写“葬花”一节,曹雪芹用两句诗作结束:“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两句诗将无可排解的生命消亡之终极预感,化解到天地自然的生气运行中。

太虚幻境还有一副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这当是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曲唱腔《皂罗袍》化出,写出在春天美好与家庭束缚对立中,杜丽娘感春、惊春和伤春的心情,表达少女向往自然和自由的理想。曹雪芹的化写,将汤显祖抒发的女儿之情,提升到对人生根本困境的体认和表达。“幽微灵秀地”,直指“太虚幻景”(大观园),实指人心深处, 生命根本而美好的境界。“无可奈何天”,就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摆脱的束缚和困厄。在现实中,生而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无奈,而且还有根本性的无奈——死亡。同时,人之为人,在一切桎梏之下,还有一番来自生命本身、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的美和力量。说不尽、无人解是大悲剧,在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的悲剧中,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人生的无奈和烂漫,都是生活着的不可解悟,令我们为之歌哭。

(摘编自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主人公贾宝玉,是亲历感悟这一悲凉况味的典型形象。

B. 汤显祖、曹雪芹在文学创作上,都追求以“情”为主的理想,表达对所处时代的礼法禁锢的叩问与思索。

C. 宝玉的“痴情”,不仅表现为对黛玉的真挚感情,更多还反映在他情系万物、关怀一切美好生命的真情。

D. “花落人亡两不知”触发了宝玉生命易逝的感伤,因为《葬花词》主要传递出大观园“杳无所知”的结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古代的戏曲和小说作品大多是大团圆式结尾,反映了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B. 大观园是曹雪芹构建的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体现生命的本真和美好,可以消解摆脱现实的各种困境。

C. 《皂罗袍》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抒发了杜丽娘在家庭束缚下的惊春伤春之情。

D. 材料二借助《红楼梦》的对联,揭示小说真幻关系颠倒的悲剧性,与材料一“通常之境遇”观点相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红楼梦》第 5 回曲:“气昂昂头戴簪缨注,光灿灿胸悬金印注;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B. 《红楼梦》第 5 回秦可卿房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 《红楼梦》第 3 回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D. 《红楼梦》第 1 回贾雨村对月寄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4.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悲剧审美内涵的理解。(4 分)

5. 王国维认为,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试比较和材料一中所说的“《红楼梦》, 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的异同。(4 分)

【参考答案】

1.D(“因为”的内容错误。《葬花词》主要表达林黛玉自我人生的感悟;大观园未来不知如何, 是宝玉“继而想到”。)

2.C(A.“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错;B.“可以消解摆脱现实人生的各种困境”错; D.“观点相反”错。)

3.A(A.《晚韶华》曲,揭示李纨悲剧命运。其他三项都与悲剧无关。B.写洞悉世事、通晓人情;C.林黛玉出场描写,突出外貌特征;D.写贾雨村对功名的渴望。)

4.(1)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造成的悲剧产生的审美力量胜于由恶人和命运拨弄所造成的悲剧。(2)虽有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令我们为之歌哭。

5.相同:这两种悲剧都具有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1 分)不同: ①《窦娥冤》的悲剧有张驴儿威逼迫害等,“恶人交构其间”,而《红楼梦》“第三种悲剧”由“普通之人物”造成;(1 分)

②《窦娥冤》中窦娥宁死不私休、斥天地不分清白、三桩誓愿诉冤情等,体现了窦娥主观意志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悲剧之美。而《红楼梦》“第三种悲剧”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 常之境遇,但却共同造成了悲剧。(2 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