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开玩笑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人“一肚子坏水”,说完哈哈一笑,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或许真的有人一肚子坏水,而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知道,脾主运化,“化”指的是转化,“运”指的是运输。脾负责把我们一日三餐吃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水液,然后再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再通俗点说,其实,我们喝进肚子里的水并不能被身体直接利用,而是需要经过脾的工作,转化成能够被身体使用的水液。脾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可是机器的运转也需要能量啊,比如电,如果这时候电能不足,也就是脾虚了,或者这台机器卡住了,比如气滞、食积,这台机器就无法正常工作,这时候脾的运化就会出现故障,“化”出现问题,转化的就不是水液,而是病理性的水湿,如果“运”出了问题,水液在体内无法得到正常合理分配,也会堆积而称为水湿。中焦是病变的核心,气机不通就会胃胀,水湿停留在胃里,就会觉得胃里咣咣响,尤其是喝水后更严重,水多了可能会上逆,就会恶心、吐酸水,这时候肯定也没什么食欲,不想吃饭;上焦口水多,吐唾沫,流口水,头蒙蒙的不清楚,都是水湿上泛的表现;下焦表现肚子水响声,排气多,因为水湿浸淫下焦,还会有大便次数多,大便黏腻或者稀薄、不成型,小便必然也增多。这时候伸出舌头来一看,舌体胖大就好像长期泡在水里一样,舌边有齿痕,是脾虚的表现。这种全身上下都是水的征象,一般的方子,是很难搞定的,所以,小郎中请来了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有两部传世名作一个是《伤寒论》,另一个就是《金匮要略》,今天小郎中介绍的是一个出自《金匮要略》里的一个方子——外台茯苓饮。古书里是这样介绍外台茯苓饮的:“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间虛,气滿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组成: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枳实9克、生姜9克。功效:消痰气,令能食。也就是说这个方子可以理气、消痰湿、水饮,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前面我们说过,身体水湿停留,病根在脾胃上,脾的能量不足了,就会运化无力,要想从根本上祛湿,不能单纯用利水的药,最重要的还是要强壮脾胃,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如何操作呢?一个人要想让他多干活,一方面让他吃得饱饱的,除此之外还要多锻炼身体,因为光吃不锻炼结果就是虚胖,一身肥肉,工作效率不会高。人参、白术、茯苓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成了补气第一的四君子,这里面人参和白术补益脾气,为脾为注入能量,就好像给一个人足够的饭吃;茯苓呢,健脾祛湿,让脾胃变得更强壮,就好比一个人经常锻炼,一身的腱子肉,吃得饱,又有肌肉的人,自然就工作效率高。其中,橘皮(陈皮)理气健脾,强壮脾胃的同时,可以通达中焦气机,消除体内的气积,生姜降逆止呕,温中散寒,制约水逆上泛引起的反胃、吐酸水,还能消除体内的寒积。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也就是说不管是气结、食积、还是痰饮,只要枳实一出马,都能把它们一网打尽;另外枳实还能通大便,把这些寒、湿、痰、食积通过大肠排出去。总的来说,外台茯苓饮是一个益气健脾,消积化饮的方子,全方并没有用直接利水的药材,而是通过强壮脾胃,消除中焦的积滞,最后恢复脾胃本身的运化能力来达到祛湿化饮的功效。外台茯苓饮被称为中医里的“吗丁啉”,原文也有一句话叫“令能食”,对于体内水湿重且胃口不好的人很有帮助。如今湿气重的人真的很多,主要原因还是跟现代人缺乏运动有很大关系,所以小郎中经常在文末提倡大家多运动,因为运动的好处太多了,运动能升发阳气,能健脾,能疏肝,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能让人有好的心情,运动出一出汗,还可以增加皮肤的透气性,对皮肤也有好处。为什么中医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因为光用药,整天躺着看手机不运动,就算吃药把湿气消除了,早晚还是会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