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电化教育研究》授权发布 作者:刘三女牙 郝晓晗 李卿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计算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计算成为21世纪的视角,“计算型社会”正在形成,教育科研领域也深受计算的影响,诞生出新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范式和研究思想。研究以此为背景,探索与讨论了教育可计算具备的理论和现实条件,阐明了教育计算在全方位感知教育教学情境、全维度理解教育教学主体、个性化供给教育教学服务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最后,梳理了新技术、新范式和新思想带来的挑战,提出要审慎利用计算和计算主义思想推动教育研究量化工作发展,解决新型伦理问题,实现人文色彩的重赋。 关键词:计算;可计算性;教育大数据;教育计算 1 引言 2 计算与计算主义 3 教育可计算的基础 4 教育计算的内涵 5 教育计算的挑战与对策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LAZER D,BREWER D,CHRISTAKIS N,et al.Life in the network:the coming age of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J].Science,2009,323(5915):721-723. [3]LAZER D M J,PENTLAND A,WATTS D J,et al.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J].Science,2020,369(6507):1060-1062. [4]刘三女牙,杨宗凯,李卿.计算教育学:内涵与进路[J].教育研究,2020,41(3):152-159. [5]SOARE R I.The history and concept of computability[J].Handbook of computability theory,1999,140:3-36. [6]李建会.从计算的观点看[J].哲学研究,2004(3):66-71. [7]郝宁湘.计算哲学:21世纪科学哲学的新趋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6):37-42,110. [8]TURING A M.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M]//Parsing the turing test.Dordrecht:Springer,2009:23-65. [9]李建会.计算主义世界观:若干批评和回应[J].哲学动态,2014(1):86-92. [10]李建会.走向计算主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3):31-36,109. [11]HUMMON N P,FARARO T J.The emergence of computational sociology[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1995,20(2-3):79-87. [12]范如国,叶菁,杜靖文.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发展前沿: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13(2):145-150. [13]徐明华,冯亚凡.社会计算视域下传播学研究的嬗变与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2):48-52,57. [14]申卫星,刘云.法学研究新范式:计算法学的内涵、范畴与方法[J].法学研究,2020,42(5):3-23. [15]郝宁湘.从“万物皆数”到“万物皆算法”——科学数学化之历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14-18. [16]TOLLE K M,TANSLEY D S W,HEY A J G.The fourth paradigm: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1,99(8):1334-1337. [17]黄萃,陈静,陈惠玲.第四研究范式:数据驱动下的人文社科研究模式跃迁[J].中国高校科技,2021(10):10-14. [18]刘鲜,王瑛,汪晓东,任改梅,焦建利.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5):24-33. [19]刘三女牙,彭晛,沈筱譞,孙建文,李卿.数据新要素视域下的智能教育:模型、路径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9):5-11,19. [20]刘三女牙.计算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1]王战军,蔺跟荣.动态监测:大数据驱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新范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2):1-8. [22]荣荣,杨现民,陈耀华,赵秋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23]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11. [24]孟小峰,张祎.计算社会科学促进社会科学研究转型[J].社会科学,2019(7):3-10. [25]周涛,韩筱璞,闫小勇,杨紫陌,赵志丹,汪秉宏.人类行为时空特性的统计力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42(4):481-540. [26]刘三女牙,杨宗凯,李卿.教育数据伦理:大数据时代教育的新挑战[J].教育研究,2017,38(4):15-20. [27]NATURE.More accountability for big-data algorithms[J].Nature,2016,537(7621):449. [28]科拉·巴格利·马雷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裴新宁,王美,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9]靖东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计算主义及超越[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2):18-24. [30]朱红文.人文社会科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刘三女牙(1973—),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大数据、智能教育研究; 李卿,通讯作者。 本文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引用:刘三女牙,郝晓晗,李卿.论教育的可计算性[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3):5-12.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混合教学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习投入智能评测与干预:基于多模态分析视角”(课题编号:BCA220210) |
|
来自: 愚然楼 > 《人工智能/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