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 | 碰到很难的书怎么办

 长沙7喜 2023-04-25 发布于湖南

非虚构阅读:深入与整合

图片

上周我们谈了小说阅读中的“预测”技术,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家小朋友读《基督山伯爵》感觉有点懵……好消息是这一本他快读完了,开始跟我探讨主人公的复仇模式。

关于小说阅读的“模式提取”策略,我们未来再谈(反正我挖坑多……坑多人不愁~)

本周我们来谈谈上周留下的话题:为什么他觉得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演讲录》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容易读。

通常大家会觉得,陈寅恪那么大牌的学者,又是严肃的学术演讲(这一本是万绳楠教授根据1947-1948听陈寅恪老师的讲座所做的笔记整理的),且引述了大量文言史料,读起来应该更难,是不是?

图片

我觉得大部分人可能读陈寅恪的这一本会更头大。有些读者甚至只要看到引文——尤其是文言引文,就已经直接放弃了……

但我们家小朋友的阅读经历告诉大家:不要放弃呀!

当然,对我们家小朋友来说,因为这几年语文课的文言阅读比例在不断增加,对文言文他虽然也头疼(每次做语文老师下发的练习都很抓狂),但至少已经习惯了“这种是自己可以硬着头皮去读的”。

而且书中所引的大部分文句都不长,且都是跟所讨论内容紧密相关的,也就是哪怕遇到一点读不懂的也容易猜测。

还有一个,语文老师下发的文言练习那就是阅读材料+各种习题,读不懂只能抓狂,而书中则是一段文言史料跟着一段解释与阐释,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根据阐释再看回去,也能看懂更多。

总而言之,对他来说这个阅读压力反而较小。

那么对大家来说呢?一个就是把我刚刚说到的几种方法都用上:借助所讨论的话题、借助阐释去理解引文。慢慢读,其实都能读通。尤其适合初高中,有提升文言阅读需求的孩子。

另一个是,实在有读不通的引文,就借助搜索引擎查一下吧,能查到原文(带上下文)+出处+注释+现代文翻译的。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家小朋友经过学校的阅读训练,对非虚构类文本,尤其是观点+阐释的这种叙述方式,是比较熟悉的。

又因为在历史课上刚学完魏晋这一段的历史,及根据学校要求看了相关的纪录片,因此读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亲切感,读起来就不会觉得很枯燥,读不进去。

而且他是带着特定的问题(跟寒假作业要写的文章有关)去读这本书,寻找相关资料,明确的阅读目的、以及与已有资料的对比,也会让他更能专注,且更有所收获。

如上种种,其实我已经说到了非虚构类书籍阅读的如何“迈过门槛”的一些方法,大家不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取用。

图片

我们再来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啥我们家小朋友觉得这一本读起来有点蒙呢?后来他还是读完了,写了读书笔记和书评的。然后我琢磨了一下……

首先,这一本在阅读的时候是需要一点分析的,需要去思考,在作者所写的大量历史细节的背后,是什么?

这本书的构想就是如此,在一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大事发生的年份中,写种种层面所呈现出来的微末迹象,正所谓飓风起于青平之末,作者所写的是“青萍之末”,而读者要自己推断从“青萍之末”到“飓风”(也就是王朝倾覆)之间的逻辑。

这比较考验读者的思考能力。一个是思考的习惯,也就是不仅读表面的细节,还要更进一步去想那背后是什么。如果是习惯于简单接受所读内容的读者,就需要推动自己多想一步了。

另一个也考知识与思维模型的储备——这部分对小朋友来说的确有点难。要对一个古代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种种层面都有所理解和分析,还是难度高了一点。

其次,这本书的叙述结构也比较复杂,一方面有一条大体上的时间线,但又不是完全连贯,而是前后有参差,需要读者自己心中能有时间线做对应(办法是先画一条明朝的历史时间线,然后把书中写到的各个历史时间,对应到这条线上,这样会清晰起来)。

另一方面各个章节又是分别讲述不同的层面,又汇集在同一个核心点上。更复杂的是,这些章节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同时又互有穿插,尤其是前面几个章节,在万历皇帝、张居正、冯保、申时行……还有其他一些历史人物之间穿梭。

这样一来,要弄清楚每个章节的侧重点,首先就有难度;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又是一层。而要把所有的要点整合起来,读透整本书,又是更高的要求(相当于打碎了重建)。

我们家小朋友在做笔记的时候,抓得还算可以了,把他能读通的、前面几个章节的要点,基本上抓出来了,并做了关联思考(当然也忽略了一些对他来说的确超纲的,以及忽略了后面两个章节……估计实在是力有不逮,其实后面两个章节反而简单点)。

当然这种笔记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也是我建议大家在阅读时努力去做的。

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学生先拿出主动性,先自己抓破头皮去思考,把自己逼到极限。这时候其实是能够有所得的,能把自己逼到原有的能力边界之外——毕竟有新阅读内容的输入,再倒逼一下自己,什么都做不出来就太说不过去了。

然后,再针对实在想不出来、想不清楚的部分,由老师给予点拨。而不是一上来就由老师来讲。对此孔子也说了,举一隅如果不能反三隅,就应该停止,不讲了。因为这时要么学生没听懂,因此不能自己再展开心的思考;要么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只想听现成的。

也是整个寒假我正忙着,就让小朋友自己读了(中间他还把我大学时买的那本给落在飞机上了……然后对新买的啧啧称赞:这个好,这个字大……),等他自己写了笔记,然后再给他做了上述的补充说明。

图片

要说起来,这两本书对小朋友来说,都不算是容易读的,但他倒是也都读下来了,而且也能有所收获(至少写了2篇文章)。怎么样,大家要不要也试试看?

阅读其实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重读某一本书,往往又会有新的收获。比如这次我因为小朋友的缘故,自己也把这两本书读了读——

其实新买的这一本《万历十五年》的字号……我觉得跟原来的差不多嘛!或许相比较旧书,新书没有历史残影,更为轻盈?或许新书就像一切的新东西,更为吸引小朋友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