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新词风筝误,依稀似曲才堪听

 武宗 2023-04-25 发布于北京

听雨声 数几声 风会来


风筝,在古时被称为“纸鸢”或“纸鹞yào”。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起源于春秋时代,距今有2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那么,韩信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风  筝

唐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下面小编总结一下风筝在古时的用处: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 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一曲新词

风筝误

刘珂矣

梨花树下卷丝轮 随风纷纷

谁裁木鹊一缕魂 落别村

风影无心惊扰了 对棋人

幔里和诗 怕春雨成盆

玉指揽风风不住 茜纱窗昏

舟上摇波波不停 渡影重温

错认庭前过马人 醉几分

一抹笙香 吹梦成真

风筝误 误了梨花花又开

风筝误 捂了金钗雪里埋

风筝误 悟满相思挂苍苔

听雨声 数几声 风会来

  《风筝误》初本是清初戏曲家李渔所作,书中写茂陵书生韩世勋,人品俊逸,才学出众,为其父好友布政官戚天衮扶养成人。戚好友詹烈侯有二女,长女爱娟,貌丑才劣,次女淑娟,聪慧端庄,才貌双全。当时西蜀蛮族扰乱,詹烈侯主持讨伐之事,以二女婚事相托戚天衮。

清明节,戚之子到城楼放风筝,韩世勋题诗风筝上。风筝断线落到詹家,为淑娟所得,和诗一首於上。韩世勋见风筝上有和诗,大喜。别作一风筝,再题一诗於其上,故意让风筝断线落入詹家,而这次风筝却被爱娟拾得。爱娟冒充淑娟,约世勋夜间来会。世勋得信前往约会,被爱娟的丑貌劣性吓得落荒而逃。

之后韩生入京应试,得中状元。後迫於戚天衮之命,入赘詹府。完婚之夜,误以为淑娟为爱娟,经家人张灯细认,方知是误会,一家人欢欢喜喜大团圆。

  据记载,当时此剧盛极一时,「十种中《风筝误》最脍炙人口,近时往往尚见其上演,其他绝不流行。

上元溪旁点烛荷 千盏承诺

怎捱雾锁红尘客 阴差阳错

阳台梦中风几里 又几何

梦醒推门 她仍在研墨

风筝误 误了梨花花又开

风筝误 捂了金钗雪里埋

风筝误 悟满相思挂苍苔

听雨声 数几声 风会来

风筝误 悟了一句情似露珠

谁约我 又在这 风烟处

风筝误

谁约我 又在这 风烟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