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药联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文香阁 2023-04-25 发布于河北
01


明医小传

赵粹英(1940—),女,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50余年,长期从事针灸治疗神经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工作。共发表论文80余篇,取得科技成果10余项,主编著作2部。在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三叉神经痛、面瘫,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艾灸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赢得广大同行的认可和患者的好评。

02


绝技揭秘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学龄期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初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眨眼、咧嘴、皱眉、耸鼻、仰颈、耸肩及清嗓样干咳等运动性抽动,或伴有自言自语、口出秽语等发声性抽动;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爆发性动作如踢腿、跺脚等四肢性抽动。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赵氏以综合论治儿童抽动障碍为特点,形成了针刺配合拔罐、耳穴贴压,严重者辅以中药内服,愈后应用灸法强壮体质、防止复发以善其后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一、技术渊源

早年赵氏曾先后跟随儿科名医徐仲才教授、呼吸科名医邵长荣教授学习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徐仲才擅长中医治疗儿科疑难杂症,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灵活应用,坚持方药结合,十分重视小儿阳气护养和脾肾兼顾。邵长荣主张衷中参西,扩展中医内涵,强调整体辨证,提高疗效,治病用药推崇以正气为根本。

赵氏刻苦耐劳,专研精进,在丰富跟师经验和临床心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中医理论和小儿疾病治疗的独到见解与诊疗特色。她擅用针灸疗法,在治疗小儿抽动障碍方面,主张多疗法综合运用推崇针药结合、针灸结合,配合电针、拔罐、耳穴、放血、快针,取穴采用远近结合、腹募结合、症证结合,常可起“沉疴而愈痼疾”之效,取得临床疗效的最大化。

其次,推崇调养机体阳气,秉持徐氏“温养阳气”的观点,善用灸法,鼓舞正气,防治抽动障碍的复发。不仅如此,赵氏还延伸了对“正气”的认识,除了滋养“精”这一人体功能的物质基础之外,还注重气调摄神识的功能特点,关注气对脑和情绪相关的影响,除了每每以头部安神定志穴位作为针刺之起始,还善用快针针刺督脉以调节一身之阳;常取肝胆经、心包经、心经上的对穴以疏肝解郁、清心除烦、镇静安神,共奏调神之效。在神志病的治疗,尤其是小儿抽动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上,功效卓著。

二、适应病证

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包括运动性抽动障碍、发生性抽动障碍以及多发性抽动障碍等。

三、操作方法

针刺结合电针疗法为主。

主要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大椎、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合谷、太冲进行针刺,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健脾化痰、行气祛湿、安神定志。结合随证取穴,肝肾阴虚型加太溪,痰湿阻滞型加丰隆、公孙,脾胃虚弱型加中脘、公孙;随症局部取穴。针刺深度均根据患者肥瘦及穴位可刺深度而定,行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电针可接风池、抽动部位附近穴位,采用连续波,频率2Hz,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留针30min。留针期间其他针刺穴位可用捻转手法行针2次。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

拔罐、耳穴贴压治疗为辅。

针刺治疗结束后,配合拔罐和耳穴贴压辅助治疗。选取大椎、身柱、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拔罐,留罐5~10min,疏通督脉和膀胱经经脉气血,达到宁心安神、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同时,选取耳穴肾、肝、脾、心、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及相应抽动部位应用耳穴贴压,以延长穴位刺激时间,加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

病情严重或针灸效不显者配合中药内服。

每遇重症、难治症,通常针灸药并举。依据以往多年的临床经验,小儿抽动障碍临床证型较为常见的有肝肾阴虚型、痰湿阻滞型和脾胃虚弱型。基于辨证论治为原则,基本方为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全蝎、蜈蚣、羚羊角粉、淮小麦、大枣)加减。肝肾阴虚型配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痰湿阻滞型配合二陈汤、涤痰汤加减;脾胃虚弱型配合归脾汤加减。

注重灸法预防。

抽动障碍多因感冒、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要重视疾病复发的预防工作。建议在症状完全缓解后应再坚持治疗1~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根据患者体质倡导应用灸法防病保健以善其后,如灸大椎、肺俞以益气固表预防感冒,灸肾俞、关元以补肾益精强壮体质,灸足三里、阴陵泉以健脾胃、祛痰湿、益气血等,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复发和加重。

四、理论阐释

目前尚无抽动障碍中医病名的记载,但可见相关症状的描述,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动,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轧也”“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气”的论述,将其归于肝风证;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中:“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名曰慢惊”,将其归于慢惊病。其他还有将该病归于抽搐、震颤、筋惕肉瞤、痉风、郁证、风痰证、梅核气等范畴。
抽动障碍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风火痰湿为标,肝、脾、肾三脏为本,阴虚阳亢是主要发病机制。该病病情较为复杂,往往虚实并见,风火痰湿并存。该病多发于儿童期,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肾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而生风;或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读书压力大、学习紧张,焦虑忧思伤脾,致脾胃虚弱,气血乏源,运化失常而痰湿内生;或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风火痰湿,窜筋走络,则见不自主的多发性抽动;风善行而数变,故患者抽动部位多变;风痰上扰,阻于喉咙,故喉出怪声;风阳升腾,上侮清空,则神机被蒙,秽语叠出。
基于以上病变特点和主要病机,赵氏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首取百会穴调神定志,百会是人体诸脉之会,对经络系统有统帅作用,督脉与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在此交会入络脑,针之可宁神开窍,平肝熄风,健脑益智。而后选用风池配合太冲以平肝息风,清泄肝胆之郁火;四神聪、大椎以平肝潜阳,益气补虚,安神定惊;足三里健脾化痰,三阴交活血祛风,两穴合用强壮脾胃,补益后天以益先天;合谷、太冲行气活血祛风,合阳陵泉以熄风阳,缓筋急,泻肝火。同时配合辨证、随症取穴治疗,诸穴合用共达痰消、络通、风止之目的。

五、注意事项

(1)针刺应注重调神。

因患者多为学龄期儿童,针刺之前先用温和的语言进行疏导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针刺之时则首先采用安神定志的穴位进行刺激,使患者脏腑安定,气血调和,而后行针施术补虚泻实。

(2)灸法预防善其后。

抽动障碍多因感冒、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应特别注意疾病复发的预防工作。首先,在症状完全缓解后应再坚持治疗1~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其次,根据患者体质倡导应用灸法防病保健以善其后,如应用温和灸大椎、肺俞以益气固表预防感冒,温和灸肾俞、关元以补肾益精强壮体质,温和灸足三里、阴陵泉以健脾胃,祛痰湿,益气血等,有效防止本病的复发和加重。艾灸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患儿和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有效开展。

(3)应注意重视调摄。

日常生活调摄对于帮助疾病的治疗和防止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如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少食寒凉厚味以及煎炸烧烤食品以免损伤脾胃等。同时注重患儿的心理健康,注意疏导患儿情志使其正确面对疾病;嘱咐家长对待患儿学习上要适度要求,多予患者安慰或鼓励,耐心帮助和关爱患儿,减少心理压力,防止患儿精神过度紧张,避免情绪波动。

六、典型病案

患者:宋某,女,9岁。

初诊时间:2005年8月24日。

主诉:反复清嗓子半年余,加重1个月。

病史摘要:患者半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清嗓子,频率尚可,故而家长未予重视。1个月前患者清嗓子频率明显增加,甚至伴有咽喉发声,出现眨眼、点头,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抽动障碍,予1/4粒氟哌啶醇每日2次口服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明显缓解,遂来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门诊就诊。

刻下:清嗓子时有,频率较高,偶有眨眼、点头。胃纳可,二便调,睡眠质量一般。脾气急躁,注意力集中较为困难。舌质红偏干,苔薄白,脉细。有慢性鼻炎病史。

西医诊断: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症)。

中医诊断:痉病。

辨证:肝风内动证。

治则:平肝熄风,柔肝止痉。

治法:针刺。主穴: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大椎、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随症:取攒竹、天突、上廉泉、廉泉、膻中。天突、膻中平刺,攒竹斜刺,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大椎、曲池、太冲、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廉泉、上廉泉选择直刺,针刺深度均根据患者肥瘦及穴位可刺深度而定,行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廉泉、风池接电针,连续波,输出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留针45min。余穴留针期间用捻转手法行针2次,每穴10s左右。针刺结束,配合拔罐疗法,取大椎、肺、心、肝、肾背俞穴、督脉为主,留罐5~10min;耳穴贴压,取肾、肝、脾、心、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及相应抽动部位,每次每穴30s,每日4次。

效果:1周后,患儿清嗓子有所好转,原方治疗;1个月后,患儿清嗓子频率、强度明显降低,原方治疗;2个月后,患儿眨眼偶有,无其他症状,考虑原方治疗有效,其间西药逐渐减量;半年后,患儿无明显抽动症状,予针刺巩固治疗半年。

按: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早期以面部抽动为主,继而出现摇头、耸肩、躯干四肢肌肉多发性不自主抽动、喉中发出奇特叫声等,少数患者不自控地骂人。根据患者病史和临床症状,是一个比较典型多发性抽动障碍的病例。依据其临床特点,应归属于中医病名“痉病”范畴。该病多发于学龄期儿童,生理特点主要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儿童抽动障碍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肝失所养、风动痰阻,属本虚标实之症。针灸治疗应以扶正祛邪立法,多选用补益肝肾、祛风化痰、醒脑开窍、健脾益智的穴位,同时辅以中药、耳穴贴压、拔罐等,达到祛风通络、养肝益肾、安神定志之效。本病例患儿证属肝风内动证,治拟安神定志,平肝熄风,柔肝止痉,故而取百会、四神聪、神庭以开窍宁神;大椎以疏通督脉、清泄风阳、调神导气;风池以清泄肝胆之郁火,镇静安神;合谷、太冲开四关,合阳陵泉以熄风阳、缓筋急、宁神志,选择攒竹、廉泉、上廉泉对症处理眨眼、清嗓子症状。患儿经针灸综合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有了较好的缓解,但因原本有口服小剂量西药治疗,故而病情稳定期间,考虑进一步撤减西药,严格按照减药原则,2周减一次剂量。数月随访,患儿因学习、感冒等原因症状时有反复,程度较前减轻,随证(症)处理,后未有明显复发。随后几年,患者有不定期前往门诊巩固治疗,病情一直较为平稳。目前该名患者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无明显抽动症状。


03


临床体悟

抽动障碍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症状的多变性、共患病的产生以及药物治疗的非特异性、不明确性都给患儿和家长带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这是一段需要勇气和耐心才能克服的经历。抽动障碍的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口服为主,足量药物虽能部分控制症状,但其不良反应同样明显,尤其是锥体外系表现,往往使得治疗本身难以持续。因此,进一步寻找和发掘能有效改善临床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是患者和家长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和需求。基于长期临床经验,赵氏以辨证论治为主要原则,坚持针药联合,配合心理情绪支持,摸索出一套较为系统、行之有效的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针灸综合疗法。应用该方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临床有效率达80%以上,逐渐形成了特色治疗方案。

赵氏常年从事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积累不少的经验和体会。例如,在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时,慎重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利弊,建议早期短暂性抽动和轻度的慢性抽动尽量不用药物,给予针灸早期介入,有助于及时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减少用药剂量等。

例如,根据每位患儿的临床特点,灵活用穴,提高临床疗效。赵氏强调随症处理的重要性,结合抽动部位,选择局部穴位进行针刺,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如翻白眼可加睛明穴;耸肩可加肩井穴;蹬脚可加承山穴等。例如,针对病情严重、抽动比较明显的患儿,赵氏常常会应用快针治疗,如督脉和膀胱经背俞穴,加强穴位刺激和经络调节效应。

本病为一长期慢性、反复波动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因此必须坚持3个月至半年以上的治疗。

同时,赵氏十分关注患儿可能存在的共患病。约50%抽动障碍患者伴有1种或1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以及品行障碍等,不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严重影响了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赵氏治疗时十分注重调神,针刺之前先用温和的语言进行疏导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针刺之时首先采用安神定志的穴位如百会、四神聪、神庭等进行刺激,使患者脏腑安定,气血调和,而后行针施术。

赵氏提出日常生活调摄对于帮助疾病的治疗和防止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如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少食寒凉厚味以及煎炸烧烤食品以免损伤脾胃等。她还注重患儿的心理健康,注意疏导患儿情志使其正确面对疾病;嘱咐家长对待患儿学习上要适度要求,多予患者安慰或鼓励,耐心帮助和关爱患儿,减少心理压力,防止患儿精神过度紧张,避免情绪波动。抽动障碍尤其是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康复不仅涉及患儿的生长发育,还与生活中各种诱发因素相关,需要患儿、家长和医生的耐心鼓励和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马晓芃.赵粹英针灸学术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2]沈颖,赵粹英,孙吉山.电针加耳穴治疗小儿抽动症15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S1):187188.
[3]赵粹英,孙吉山,王哲.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8,(6):42.

图片

文章来源于《海上明医临证精粹》,本篇作者:张丹,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图片来源于Pixabay,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