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塘坳”应何解

 龙首村夫 2023-04-27 发布于陕西

“沉塘坳”应何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伟世名篇,历来注释和讲解的人很多。但是这些流传的讲解,并未详尽语意,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谬误。例如“高者挂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中的“沉塘坳”即是。

常见的注释本(包括中学语文课本)把“沉塘坳”中的“沉”,解释为“坠落”,“塘坳”解释成“低洼积水处”,这是欠妥的。原因有二:一、不合句法,二、不符文意。笔者认为“沉塘坳”应该讲解成:沉长的堤岸的弯曲低洼处。其中的“沉”是“沉长”的意思;“塘”为堤岸;“弯曲低洼之外”是单指“坳”,并非是“沉塘坳”的合意。

首先从句法上分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长林梢,下者飘传沉塘坳”。是一个总分二重复句。“茅飞渡江洒江郊”是总,“高者挂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是分。分中包含着两个并列关系的对偶句。既是对偶句,其语法关系一定十分严整,词义的对称必然非常精确;名词性偏正词组“高者”与“下者”相对,分别充当两个分句的主语;动词性的偏正词组“挂    与“飘传”相对,各自担当两个句的谓语:句词性偏正词组“长林稍”与“沉塘坳”相对,分做各自谓语的补语,说明“挂     与“飘转”的处所。如果按照习惯解释把“沉塘坳”理解成“坠落在低洼积水处”,其结果就会破坏句中的语法结构,动补词组“沉塘坳”无法和偏正词组“长林梢”相对,打乱了诗中的格律。原因很清楚,因为“长林梢”只能解释成为“高大的林木的梢头”,别无它解。

其次从文意上分析,“沉”与“塘”均是多义词。“沉”既是动词,有“坠落”之义,又是形容词,可作“沉长”解释,如“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词句);“塘”可释为“水池”,也可释为“堤岸”。古“塘”字本指“堤岸”,“水塘”字应写作“溏”,二字相通互用是以后的事了。

词有多义性这是客观存在,但是在词语组合运用中词义则是确定的。“沉”“塘”二字到底应当何解,要以全诗的诗情画意为依据。从有关史实得知,杜甫的茅屋座落在成都锦江北,原诗中的“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江”指的就是锦江。锦江自古有大堤,今犹可见,这为“塘”作“堤岸”讲提供了证明。联系下文,被秋风卷地的茅草,“高者”堤岸相拦,方能在弯曲低洼之外盘旋。如果“塘”不作“堤岸”讲,这一组生动的形象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激发读者的相像。再则,原诗中另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等句,如果“塘”作“低洼积水”的“池塘”解,“沉”作“坠落”释,入了水的茅草又怎能被“群童”抱入竹去?

在文言诗文的注释讲解中,类似“沉塘坳”的例子不时还可以见到,究其原因,大抵是望文生义或者是盲目因袭习惯讲解的结果,这倒提醒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应该特别认真仔细些。

              刊于广西《阅读与写作》杂志1988年第5-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