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内篇齐物论——物我本明

 洛河天宇 2023-04-28 发布于上海

是非

任凭已定的本心来作为衡量一切的第一要义,难道别人没有自己效法的榜样吗?为什么一定是觉察变化交替而心神选取后才算拥有?蒙蔽的人和这些人共有!内心没有形成准绳而存在对错,这好比现在刚到越国而在之前就已经到达。这是把尚未发生的事当作现实存在。无具体而悄然呈现,纵然是大禹这样的圣人也无法明觉,我难道还能通晓此中道理吗?宣意发言没有吹嘘,直言的人根据心意发出。所表达的话语只是不曾确凿。真的有说出本意吗?或是从来没有宣发出来呢?那些人认为和待哺的幼鸣有根本区别,是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区分呢?道在哪里藏匿而外显为真假?言语如何隐蔽而外分为确定否决?道要去哪里而没有停留?言语怎么留下而不符合心意?初步形成的端倪是大道的藏匿之处,华美的修辞遮蔽本意。

因此儒家、墨家的是非辨别就出现了,用和对方相反的观念来互相否决,以此确证本团体的观点,这样互相颠倒是非不如用万物终始来得到本来面目。人的成见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断返回头脑的思维运动,那感官得来的第一直觉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各种差异,因为基因架构、器官机能不会完全相同,既然首次获得的材料有别,更不用说知觉的二次整合,如此每个思维认识自身的知觉就会有千差万别,这些概念的搭建就有了实际经验的偏差。认知体系一旦完成就难以颠覆,判断的深浅在意识中有了衡量,说服他人就是想要填补其中的差距,以此完成理性普适的愉悦,是非之分在初始与终结的存在中自然显现,现实发生的就成为过去经验中的已成,具体实现的环节从一开始就有了征兆,循环流转的信息包含在了物我之中。

是非之争事实上就是概念之争,为了达成唯一的规定就想要消除对立,这不能通过语言的争辩来明确,团体所信奉的并非事物本身,乃是融合了团体共同经验的特殊理念,所以想要真正得到统一还是要回到事物自身,让它自己完成本身的定义。

两行同道

事物无不是对方的外在面,没有事物不是现存合理的。从外面观察就不在其本身中,从物本来的觉知就能确晓。因此说:外在对立在正见中产生,正见也是因为对方的存在。外在正见旁出生造的言论。即使如此,一面造出一面消散,一边逝去一边形成;一面确证一面否决,一边相斥一边相称;合理与反对相互依托、互相顺就。所以圣人不用对立而按照天道本然来合一,只是顺着本来的真理。本身是分化面,对立面是一体的。两个出发点所依据的是非根本相异,却又同出于一件事,确实还有整体裂变的区别吗?还是没有分割两面呢?双方没有得到共合之处,这就称为大道的中枢。枢纽最初已实现了双方的内部循环,用来适应无限的转化。是非都是无尽运行的往返点,故而说不如用本原的道义来统一。

用实际指向说明没有告知的意向,不如用无意向说明无实际指向的告知;用概念的马说明具体的马不是所有马,不如用马类说明现实的马不是概念的马。天地是同一指向,万物是正一刚乾。能够确定认同的概念吗?反对不能符合的错误吗?大道运行两可之中而完成,事物被称呼成这样的名称。真的是这样吗?广泛确信这样的正确。有哪里是不合理的吗?普遍反对这样的谬误。事物一开始就这样确立,说明本来就具备值得认定的地方。没有现存事物不合理的,也没有不符合条件而凭空产生的事物。因此还是对举细茎和高柱,恶疮丑人和美女,离奇怪异的万千事物,大道将这些极端对立全部贯通为元一。道开始分裂就成就两端的发展,完成一定的形态就会缺损。凡是实质没有起止生灭,返回通达成道一。

只有清静玄妙的人才明觉浑然一体,不用行动目的来作为合理要求而寄托在众多平常纯朴之中。按照物本性来施行就能没有阻碍地获得本身,切合自得的真朴而靠近大道。顺着原状就停止了加工。止住而没有觉识原理,这就叫做道。驱动心神本明和合归一而没有通晓事物自是一体,这就像是脱离了实际总量的考察,会因为朝暮数量的相互交换而有神情的波动,这样就算明白一方数量的根本规定,也不会知道无限交换的增减规律,因为经过意识处理后的只是自我认知的概念,并非物原本的模样,那么一时的得失不过为失真的判断,在整个生命中早已有了均衡的总量。因此圣人相安于是非的变动真源而在纯粹均平天理之中歇息,这就是物我各自同行、互不相扰的和谐运动。物来则应,应而无痕。各具形神,物我两行。天道恒常,是非互成。

天然本明

上古的人中最高的觉识是把发生作为尚未形成的无物天然,这是无以复加的极致认知,一切初始真源的端倪就在混沌之中,这样就不会产生对立,各自获得而没有形神的耗费。其次是认为有尚未分割限制的实物,这时的人们没有破坏改造物体,只是直接将自然物拿来使用。再次认为是有对立界定而没有是非观念的事物,此时人们虽然改变物体的形状,拿来制作各种物品,但不会将它们规定成具体的是非。显扬是非就会缺损破坏道的安谐,这也就产生了喜好偏恶。善成和缺损果真具有区别吗?完成之后没有什么留下吗?发生有这样的分别才有昭文弹琴的行动,物我无分就没有这个动作。昭文、师旷、惠子都有擅长的事物,这些人都接近依赖于事物的认知,兴盛的状况要在消失之前记录下来。喜好的不同和对方区别开来,也正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差别,所以要显露给对方。

事物没有要显出的却要彰显出来,所以用志节坚定的依附物而终结。然而昭文的后代接着继承琴瑟的弹奏之事,一生没有达成更高的成就。这说得上是完成的话,虽然是继任官职的庄子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那么物我都没有定成。因此惑乱心神的显扬是圣人要除去的。没有采用功利的发挥而居住在所有质朴之中,这就是看清事物的天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