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到放假反而睡不着了?

 长沙7喜 2023-04-29 发布于广东

 在 这 里 成 长 ,在 这 里 成 就 

图片
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了,身边不少朋友表示,实在不想出去人挤人了,就留在家里开启吃睡模式,顶多在附近溜个弯儿,要好好把身体和精力补回来。

但往往很奇怪的是,有时我们越想好好睡个觉,不是睡不着就是睡得很累,啥也没干就是提不起精神,连个休息自由都很难实现。

如果在理智和行为都无法帮助调节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处在一种严重的自我消耗当中,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内耗。

不着,

是因为总是自己“揍”自己


在心理上,内耗是一个人比较隐蔽的情感体验,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它是无意识的。

比如一些愤怒、冲突、渴望以及自我压制等等,如果不能被意识到或者无法向外表达,就只能对内自我攻击。

自我攻击会导致一个人的状态下沉,身体上感到疲惫不堪,重点是,这种消耗带给人的疲惫感,怎么休息都无济于事。

有个朋友经常看我的文章,有天她觉得很不好意思跟我说:

“咱不懂就问哈,你老在文章里提到攻击性、自我攻击,到底什么意思?我不觉得想攻击自己啊?反倒是总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能明白她的疑问。在日常生活的语境当中,提到攻击,我们马上会想到语言攻击、行为攻击这样看得见的、与暴力相关的场景。

而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攻击性没有那么视觉化,它是一种动力,当朝向内部时,就是自我攻击。

说白了,就看一个人的劲儿朝哪使。

就拿我朋友的例子来说,她总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就要看看,在让自己更好的过程中,她的劲儿用在哪。

如果她总是自我怀疑,心里的苦楚从来不被理解和容纳,总是挑剔自己不够好,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只是在思维层面上想变好,内在的动力和情感上却是自我否定的,也就相当于自己“揍”自己,这就是自我攻击。

相反,能够象征性的向外“揍”别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把外部环境“揍”的越狠越好。

这就是攻击性的合理表达,然后人就变得更健康,更容易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所以,尝试理解自己的内耗或者找个人能够把它表达出来,或许是比想通过睡一觉来解决,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休息,
就有人不高兴

不知道多少人有相同的困惑:一上班就想放假,一放假反而睡不着?

放假了都不敢好好睡一觉,说明一个人具有着很强的超我焦虑。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内化了很多来自父母和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每个人对自己的监督。

其中有些是恰当的,比如在满足自己的同时,超我会提醒我们也要关注一下对方的感受,这会帮助我们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更加顺利和谐一些。

但有些超我的部分,是别人通过对我们施虐形成的。

比如父母见不得孩子有休息的空间,一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学习就松了一口气,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事情,父母就各种焦虑不安。

一样的道理,在有的公司,领导总是愿意看见拼命加班的员工,到了下班时间领导没走,哪个员工敢先走,也算是“壮举”,少不了事先要好好自我心理建设一番。

一旦这样苛刻的标准始终在心头萦绕,人就经常会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而产生超我的焦虑:

不敢尽情去享受美味的食物、舒适的关系、以及全然地放松自己,他们需要用睡不着觉佯装上班来缓解想要睡个好觉的内疚感。

如果觉得睡觉就是攻击了别人,那么不让自己睡着就是在对自己进行惩罚。

还有一种可能,在鼓励不辞辛苦和社会高度竞争的文化下,人们恨不得睁着眼睛睡觉,休息可能被我们赋予了道德上堕落的意义。

因此,理直气壮地睡个好觉,就变成只是意识上的决心,实际还在被潜意识牢牢地操控着不自知。

不着,
是因为很多事情不能自己说了算

我们把“一上班就想放假,一放假反而睡不着”这种现象放到关系中整体来看,让我想起一句话:生活永远在别处。

那个感觉是,我很难持续待在任何一段关系当中,无论什么样的关系,都可能难以满足我的愿望。

都会令自己感到压抑、无助,甚至充满了冲突,很容易被激活各种各样的焦虑,让我想逃去理想舒适的地方;但真正到达之后又惴惴不安,无法心安理得享受当下的一切。

上班时心烦意乱盼放假,放假后无所事事更疲倦。循环往复,觉得自己啥都没干好,继续新一轮的自我攻击模式。

人生中仿佛弥散着一些看不见的不确定性,我们努力在失控中寻求掌控。

这种状态的本质是心理上未分化,也就是在人格上还没有达到能够独立于父母之外的程度。

广东有位26岁的女生在店里喝奶茶的时候,爸爸搞突然“袭击”,吓得女生赶紧把奶茶藏在桌子里。

另外一位网友留言说:“我今年都32岁了,父母对我的衣食住行样样干涉。”

表面上看,这样的父母很负责任,不想让女儿吃不健康的东西,其实是在暗示孩子,你没有能力辨识这世界的危险,你离不开我的照顾。

在心理上,这就是阻止孩子的自我分化。

试想一下,如果总是有人告诉我们“你不行”,我们大概都会有两种反应:一个是很想证明自己行,另一个人怕自己争取到了权力又真的不行。

把这种矛盾平移到上班和放假的关系中也是一样:上班时,我们会遇到各种人和事,从中体验到“我不行”的挫败,于是盼放假。

而真正放假了,允许自己有自由独立的空间时,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和资格去拥有独处时光。

睡觉就是一件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睡不着,就在确定地表达对这件事的不确定。

工作好休息好的人,省略了中间的弯弯绕,对工作和休息都相对自如,是分化的好的体现。


里没人,
难以成眠

不少人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第二天有事,头天晚上定好了闹钟,然后会发现,躺下之后很久睡不着,一晚翻来覆去数次,早上在闹钟响之前,自己就已经醒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信赖闹钟?因为心里没人,没有可以让我们足够去信赖的人。用心理学的语言描述就是,缺乏内在稳定的客体。

国外有位传说中不那么着调的心理治疗师,他在治疗一个常年睡眠困难户时,用的方法却很靠谱。

具体操作是,坐在要入睡的人的床前,等对方睡着;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对方发现,这个治疗师依然坐在自己的床前。后来,这个人的睡眠问题真的解决了。

治疗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一个稳定的客体形象植入了来访者心中,从此心中有人了。

有这样一句被大家提到过很多次的话: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这句话的本质的意思是,内在形成了稳定的客体印象,心里有人的人,TA的一生相对来说更多是以发展自我为主要目标,没太多的纠结。

而内在不稳定的人,他们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和能量去填补早期的匮乏;两者侧重的任务不同。

虽然听起来是个扎心的事实,但是在我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及曾经在我的来访者身上看到的是:

每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的起点,但我们不必奔向别人的终点
你能活着,已经很好。

-End-
转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超过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ID:zqfxlgzs)。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