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读论语(4.25)德不孤必有邻

 昵称14934981 2023-04-29 发布于辽宁

立读论语全纪录(4.25)

《论语》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名家解说

李零:

此章是说,有德者并不孤立,总有想法一样的人,站在你一边。不一定吧?

李泽厚:

不必有朋自远方来,近邻即有真理的同伴。这是情感的信念,也是现实的经验。可见“德”之社会实践性。

“画”说《论语》

图片

德不孤必有邻   杜玉寒绘

读友讨论

老兵李: 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愁没有朋友吗?

A忠言: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

这一节里孔子讲: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大道同行。孔子赞美了道德高尚人的魅力。只要道德高尚,就会吸引和感召别人。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德高尚的人周围必定会有其他有德之人靠近,他们之间会有共同语言、心灵共鸣,可以共同探讨学问,交流体会,就会形成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如六十年前,一名解放军小战士的事迹为国人所知,毛主席亲笔为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年复一年这一活动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将世代相传。再是人们都有向上向善之心。在有德之人身边,会受到他高尚品德的影响和熏陶,道德修养也会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三是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不用担心不为人知,不为人理解。一些黙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从事着为国为民的崇高事业,可能一时不为人知,如“两弹”元勋们研制原子弹、导弹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也可能一时不被人理解,还有战争年代的地下工作者,有时还要承受自己人的误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功绩、奉献最终被人们熟知,永远被后人铭记着!

老兵李: 四邻八不和的人,肯定缺德。有德行的人,朋友遍天下,天涯若比邻。

知微庐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下更是以“群”分!所谓的群,就是共同体,既有利益共同体,也有道德共同体。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善德有邻。俗话还说:秦桧儿也有三个相好的,恶德也有邻。

鸿飞:大道直行,天地为念

大凡有道德修养之人,走的必是正道,行的必是人间真理,做的必是天下正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的就是这人间正道、世间真理、天下正事。德者所念、所说、所行、所做皆合天地之大道,怎嘛会没有人跟随哪?怎嘛会没有人与之为伍哪?这样的大德之人怎嘛会孤独孤单哪?

也许有人一时不解,德者遭到孤立;也许一个组织一时误解,德者遭到打击,但那都是暂时的。因为乌云永远不会遮住太阳,谬误永远掩盖不住真理。

这里既有对德者的肯定认可和鼓励,也有对德者的宽慰。告诉德者,不要怕,你大胆地向前走,你积极的去作为,因为你永远不是孤军作战,因为你永远不会被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你,人民不会忘记你。大道直行,天地为念。

爱民: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这是孔子传播甚广的一句名言。德不孤,必有邻,是一个社会上人与人交往的现实反映,也是对有德者坚持道德情操的一种呼吁和鼓励,既使有些时候,在一个局部,有德者或者是品德高尚的行为可能是少数,也可能暂时不被人们认识而陷入比较孤立的状态,但是也还是不真的孤,也必有邻,且时间会洗清一切,有德者终会取得大多数人的称赞。毛主席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闹革命,被围剿,但因是为解放大多数人的,所以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最后由小到大,取得胜利。作为个人也是一样,一定要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坚持高尚的品格。

沧海一粟:德不孤,必有邻,可以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我的理解,德是个综合概念。有德之人,是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他能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为我所用。有人脉,有气场,有成就事情的动能和条件。这句话,可以用德不配位做参考。德不配位,就会孤家寡人,孤立无援,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是对德的倡导,也是对德的肯定和总结。这里倡导的德是大德,是广义的德。德人,是掌握并正确运用历史规律的人,和人,且合时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这里没有德之自我陶醉,也没有德之绑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德不孤,必有邻,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草根是,非草根更是。     

做个德人,并不容易。一是要以此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三是要戒除功利思想,自觉自愿自如。

一旦实现了德的目标,不但有邻、不孤,恐怕也是一个非常享受的事情。我们身边就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丹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大凡有些经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过程中有一段“孤独期”,类似于王国维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也许是门生中有人遇到了此等情况,夫子及时给予鼓励,他说,同学,不要怕,“德不孤,必有邻”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仁德的人终究不会孤单。相信吧,志同道合的人一定会靠近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不靠近君子,难道还要和小人去开party?而且君子相亲是心近,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概念,甚至性别。听,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听,一首歌唱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听,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在的问题是:你的仁德修炼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到了“花香蝶自来”的境地,是要中道而废了,还是正接近炉火纯青呢?听老师的口气好像还欠些火候,如同赶路,正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如同爬山,正是半山腰,上不去下不来。没有办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也许用不了太久,你就隐隐地闻到岸上踏歌之声了。

安且吉:夫子也孤独

德太高,人敬而远之;德太差,人鄙而远之。孔子站在思想的云端,谁说他不孤独呢?他游说列国,或知其难而避之,或知其迂而弃之,他自己也感慨,“莫我知也夫!”谁说他不孤独呢?《论语》中的孔子作为思想家和道德先行者,必然伴随着孤独的宿命。但作为执政者,面对芸芸众生和善恶交错的橄榄型社会,如果拿个体修身的方式推及整个社会,一味追求道德的纯粹,或是把道德极端化、权力化,其实是行不通的。所以,中庸提出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把孔子高端道德思想转化为现实方法论,就显得十分必要。承认利已的合理性,倡导利他的道德感,真正的不孤在于此处。

学易:表色是孤独,底色是自信

本章表色是孤独。孔子去鲁适卫,天下谁识君?在郑国城郭东门,与弟子相失,身似累累丧家之狗,茕茕孑立,天下谁识也?十四年周遊列国,天下谁识也? 本章底色却是自信。孔子由品德充盈而洋溢出的自信。去鲁适宋时,要杀孔子的大树已倒下,夫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相信品德的力量。十四年里,他虽四处碰壁,依然一往无前,坚信道义的正确。“德不孤,必有鄰。”孔子心境,自信中的孤单。

孔子晚年归鲁,“甚矣吾衰矣。”孤独的未必是思想者,但是,思想者必定是孤独的。身为思想者的孔子,孤独必将成为他心灵底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虽然他内心充满孤独,却在孤独上面笼罩上一层理性。夫子内心有思想、品德、政治,但没有诗。诗人的孤独更五彩缤纷,让人回味无穷。

《贺新郎》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杨雪:要坚定地向德靠拢

德字有心,古代物质条件差,但是古人比今天的人们更善于向内观,向心看,尤其是夫子这样善于思考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直到今天也没几人能达到。对于普通人而言,趋善不易,趋恶更容易,荀子的话更形象:“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夫子是早早看透了宇宙万物本质,因此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要“贤贤易色”、要“里仁为美”、要“见贤思齐”……夫子说话很谨慎,很少说绝对之言,“德不孤,必有邻”这是一种自信和笃定,要坚定地向德靠拢,更要坚定地走正道,做有德之人。                            

豪情唱大江:是事实描述,更是价值判断

孔夫子不说pm2.5,不说手机综合症,说什么“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耶?肯定是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德”被孤立了,大家都躲他远远的。

君不见屈原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请注意,就是忠信二字),只好行吟于大泽之畔,赋一曲《离骚》——离骚者,牢骚也。凭什么让有德者走投无路,孤零零一个人受恓惶呢?

有渔父劝他:世人皆浊,你何不跟他们一起在泥窝里打腻?世人皆醉,你何不跟他们一起吃酒糟喝残酒?如果那样的话,你会有很多“邻”呢。

屈原不干。他说,我宁肯葬身鱼腹,也不愿意同流合污,把我清白的身子弄脏啊!

实际上,在这个故事里,屈原不相信“德”会有邻,一头扎进了汨罗江;渔父也不相信“德“会有邻,唱着“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歌儿走掉了。

但是,孔子斩钉截铁:德不孤,必有邻!一个“必”字,看出他不变的信念,也是一份自信。

其实,孔子自己也经历了很多狼狈“无邻”的时刻呀。他带着学生风尘仆仆,周游列国,皆不能为用。在陈蔡之地饿得眼睛发蓝,在郑国的东门活活像一只丧家狗。打发学生子路去问路,人家说:车上坐的不是孔子吗,他还有不认识的路?把个勇猛著称的子路硬生生顶了回来。

有人问,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中,唐僧是最没有本事的,凭什么由他来当领导啊?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信仰坚定。他坚信,不管有多少困难,如来佛在西天等着他,观音菩萨等众神在冥冥中护着他,这都是他的“邻。孔子带领一批学生东奔西走,也是有一个信仰支撑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打了一个抗美援朝战争,得罪了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他们不但要在世界上孤立中国,还要通过什么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封锁中国。但是。我们依然响亮地喊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样的口号。天安门的城楼两侧,“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熠熠生辉。现在,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和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真个是德不孤,必有邻”也。

“德不孤,必有邻”是一种事实描述,更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已然”的概括,也是对“未然”的期许。为人重德,得到大家的拥护是一定的。

常乐: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人类天性追求美好的事物,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何愁没有朋友?总会有人赞同你的观点,欣赏你的才华。所以,最主要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德”,提升自己的知识,而不必花时间担心没有人理解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也许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也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无形而又无价的人格魅力、个人品牌,这才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德行所指,人心所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

《立读论语全纪录》编辑部:李卿(主任)、杨金丽、杨雪、阿郎、曹舒立、邹瑞霞、 郎晓薇

本期责任编辑:李卿

审核:刘桂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