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判与反批判:内家拳与太极拳如何发生关联?唐豪于志钧针锋相对

 tjboyue 2023-04-29 发布于四川

文/李通国

内家拳,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和他的儿子黄百家《内家拳法》及《王征南先生传》中可以知道,它是一个独立的拳种,有自己完整的技术体系。两篇文章写作时间在清初,《王征南墓志铭》是康熙八年,黄百家的文章则是康熙十四年及之后。太极拳的发明是在内家拳之后,直到民国时期,人们把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归于内家拳,内家拳概念的外延大大拓展了。所以,民国时人们所言内家拳是一类拳术的统称,与黄百家所言内家拳概念不完全等同。

文章图片1

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

一.总而言之,民国时人们普遍以为太极拳源自内家拳。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在《太极答问》一篇中写道:

问:太极拳果是张三丰所传乎?

答:《宁波府志》载有拳术名目,虽未明言是太极拳,然其中与太极拳同名者甚多。黄梨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述三丰传授源流甚详,中间曾传之宁波叶之美,故《宁波府志》载之也。然则太极拳,自可断定是三丰所传无疑也。【1】

黄梨洲就是黄宗羲,陈微明先生推理是这样的:

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张三峰创立内家拳,并且详细描写了内家拳传承秩序,传到宁波叶之美一支是这样的:“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於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於四明”。王宗——陈州同——张松溪——(四明)叶之美。四明就是浙江宁波的别称。陈微明认为,“《宁波府志》载有拳术名目,虽未明言是太极拳,然其中与太极拳同名者甚多。”【2】所以,叶之美之后,内家拳已经有向太极拳演变的倾向,“太极拳,自可断定是三丰所传无疑也”。

又如太极拳大师孙禄堂《太极拳学》云:

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3】

元顺帝时元朝末代皇帝,孙禄堂先生所述“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与武当”与王宗羲所说“宋朝张三峰”相距时间较远,不过按时间推理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元朝实在是个短命的王朝。元顺帝即位时间是1333年元朝已经成立62年,倘若所言张三峰(张三丰)长命百余岁,哪怕是九十岁,历经宋元两朝健在到元顺帝登基,实在是完全可能的。时间上完全没有问题。清朝初年的王宗羲写作张三峰作内家拳,民国初年的孙禄堂写作张三丰作太极拳术,似乎有点矛盾,但是正如陈微明所说内家拳在雍正年间在浙江宁波传承之时已经发生变化,成为后人眼中的太极拳术。那么到民国年间人们普遍相信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作,孙禄堂先生顺理成章地如此叙述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章图片2

刚猛的少林拳

二.不过,唐豪先生并不这样认为。

他愤慨。

他说陈微明:

《宁波府志》只有“张松溪传”而无拳术名目,陈微明所见者,难道是另有其他书吗?王征南的内家拳法,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名称,可是与太极拳相同者很少。难道能够因为三两个名目偶然相合,就能说它是太极拳吗?

“即是太极拳,未免忒要标榜!”况且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从未言其拳法为太极拳,即使张三丰一梦而精通技击,能证明黄百家所说王征南拳法的存在,也绝不能说明它就是太极拳之祖。

他批评孙禄堂之言:

“孙之说,与《少林寺拳术秘诀》述达摩见寺僧每当入座,即昏钝不振,因而创练身法十八手事,可谓无独有偶,同一杜撰可笑!”

唐豪觉得,孙禄堂写张三丰作太极拳术是模仿《少林寺拳术秘诀》中达摩创作十八手的写法,都是可笑的杜撰。

诸位朋友,如果我们单纯读唐豪先生对陈微明、孙禄堂先生言论的批评,应该有一种情感从心底荡漾起来,呜,说得有道理,他句句入针,鞭辟入里,针针刺中对手的薄弱环节。可是,唐豪的愤慨的激情批判的言论中有没有漏洞呢?

于志钧先生洞悉古今,指出了前人研究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他说,“过去的研究,过分偏于追踪传承,忽略技术和理论的研究,而后者才是本质的研究”。【4】换句话说,研究走向了歧路。无论是认为太极拳来源于内家拳的孙禄堂、陈微明,还是在和前面两位先生较劲的唐豪,其实大家都是在内家拳到太极拳这条路线上,探讨他们是如何延续完成了这个传承,是从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这样的研究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这样做的恶果之一是某些人自己杜撰传承,例如把太极拳史写成某个家族史就是这种偏向的严重恶果”。【4】

文章图片3

以静制动的内家拳

三.于志钧先生希冀从何处突破这种天然的缺陷,找出内家拳到太极拳中存在的真实的联系呢?

太极拳的出现,必然有一个标志。他认为,这个标志就是太极拳技击技术体系技击理论体系的出现。这里提到两个关键词:技击技术和技击理论。为什么一定是技击的技术和理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技术的形式(就是套路技术)容易因为个人的性格和悟性而变动,而技击则不会。一句话总结,于志钧先生是从技击技术和技击理论上比较内家拳和太极拳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上的联系。技术和理论,这种物质的客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从人到人传承中可能存在的夸张和杜撰。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被提来了。

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解析问题。

1. 从技击理论上比较内家拳与太极拳,看他们之间的联系。

从以下三个方面比较一下内家拳与太极拳理论:

其一,阴阳学说。

王征南写道,“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既有四十九”,太极拳则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同样是讲“阴阳变化”,内家拳早太极拳大约两百年,即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其二,以静制动。

《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以静制动”是内家拳的典型特征。同样,也是太极拳的技击思想,《王宗岳太极拳论》继承并且有所发挥,他写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而“以柔克刚”“以慢制快”“四两拨千斤”都是从“以静制动”延伸而来。

其三,与少林相反。

《王征南墓志铭》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中“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对以静制动的内家拳与快速刚猛的少林拳有一个明确的区分。

于志钧先生认为,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讲“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就把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区别开来,太极拳功夫与自然之能的功夫的差别,太极拳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以慢制快”的功夫。《打手歌》写得清楚: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粘连黏随不顶丢。

文章图片4

外家格斗

2. 从技术上比较内家拳与太极拳,看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一,太极拳十三势源于内家拳。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内家拳练手三十五,其中包含“搭、掳、逼、绾、抹、芟、靠”等技法。外搭为掤,里搭为按;掳手为捋,芟为挒;逼手为挤;绾为采;靠就是十三势的靠。这样分析内家拳练手尽含太极拳八法中的七个。关于肘法,在内家拳“应敌打法”中,如“摆肘逼门”“推肘扑阴”“绾肘裹靠”等。关于“进、退”内家拳“练步者十八”中有“瓦步、后瓦步”等。内家拳说“拳如绞花捶,左、右、中、前、后皆到,不可只顾一面。”即是太极拳十三势中“左顾、右盼、中定”。

看来,太极拳十三势尽在内家拳技术体系中。

唐豪批判陈微明时说“难道能够因为三两个名目偶然相合,就能说它是太极拳吗?”看来,唐豪先生没有或者说并不十分精通技术,或者说为了批判也不愿意去具体分析,仅仅从“字面上”看内家拳与太极拳技术的相同之处,没有能够深入剖析技术意义上的关联。因为时代的变迁,语言的表述形式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其二,关于技能形成过程。

《太极拳论》有“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内家拳说,“拳不在多,惟在熟”“拳亦有博而归约”。二者比较,二百年后的《太极拳论》对技能形成过程归纳总结,更完整,更科学,类同于现代训练学中提出的“泛化、分化和自动化”技术形成过程。这是人们在练习中训练思想不断进步的结果。

其三,内家拳练习要领与太极拳相似。

太极拳正面讲述要领,内家拳中称之为“病”,比较一下:

“所禁犯病法若干: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5】

内家拳“懒散迟缓”;太极拳讲“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内家拳“歪斜寒肩”;太极拳要求“沉肩”。

等等。不再逐一比较。

四.结语

经过如此深入分析,于志钧先生说: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原型,在内家拳时代已经出现,所以太极拳的源应该上溯到内家拳。

从分析思路,和分析过程看,于志钧和唐豪两位先生谁做的更好,推理的更合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