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 | 谁咬了我的大饼

 临渊草堂 2023-04-30 发布于江苏

《谁咬了我的大饼》

教学设计

图片

本次推荐发表的论文是湖南省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刘文桂发表在《儿童绘本》2022年第31期的论文。

      导读:《谁咬了我的大饼》作为培智学生适读绘本,对提升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阅读兴趣、注意力的作用显著。笔者采用 A 层、B 层、C 层分阶段观察记录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步骤,旨在以尊重学生独立意识为前提,打造内容充实、趣味横生、寓教于乐的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以期和同行交流教学经验。

一、设计目的

(一)培养阅读兴趣

本班学生处于培智一年级,他们刚入校一个学期,学习习惯还在养成中。班上大部分学生有意注意(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时间较短,没有阅读习惯,很少接触绘本。为了吸引他们的兴趣,需要选择简单有趣的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情节生动简洁、画面夸张形象,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化身“为小猪寻找咬大饼的人”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师生共读能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交流,营造愉悦的阅读环境,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二)训练逻辑思维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培智学生在智力认知上存在一定的障碍,逻辑思维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从低段开始对其进行认知、思维训练,尽可能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智力。故事中小免子、小鸟等小动物都是学生相对熟悉的,但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它们的咬痕特征各不相同,需要在观察、对比、匹配中才能区分出来。层层悬念还能激发本班部分学生大胆猜测想象,利于培养发散思维。

(三)落实培智课标

在《培智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倾听与说话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示范、模仿、游戏、表演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开展语言训练,《谁咬了我的大饼》整个故事以角色对话为主,语言重复简短,特别适合正处在语言发展阶段的学生学习表演。

(四)执行学生IESP

培智低段学生的课程以主题教学为主,上完本次绘本课,可以与生活数学、绘画与手工、生活语文多门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生成部分校本课程,辅助完成本学期本班部分IESP 内容。

二、绘本分析

《谁咬了我的大饼》选自《东方宝宝》月刊绘本版,这本图画书被称为“人生路上第一本书”,是一本专门为 0—3 儿童打造的低幼绘本。作为一本绝佳启蒙书,它的内容符合 0—3 岁儿童的认知特点,语言简短重复,但又涵盖一定知识。故事层层铺排,帮助小猪寻找“咬大饼的人”,需要儿童不断观察、比较、匹配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绘本最终将学生引到了谜底面前,找寻的过程也是儿童心智成长的过程,能帮助儿童对生活的世界建立起更好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

本班 A 层学生具备一定识字能力,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自主表达能力较好,注意力较集中,认知水平较好,能理解绘本故事内容。B 层学生在语言、视觉等支持下,能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大部分学生具备语言模仿表达能力,但仅能模仿表达 3—4 字短句,2 名学生表演欲望强烈,认知水平一般。C 层学生无语言,认知水平较差,精细动作较差,学习活动需要成人肢体辅助才能完成。

根据本班学生智力水平、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将本班学生分为 A、B、C 三层,制订了以下目标。

图片

四、课堂引入

(一)分享旺旺大雪饼导入活动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旺旺大雪饼,我请助教老师帮我分一块给你们,吃完以后,请你们告诉我旺旺大雪饼好不好吃。(学生集体回答。)

(二)引出主角——小猪和书名

师:有一只小猪也想吃美味的大饼,于是,他决定自己做一个。美味的大饼做好了,你们看,就是这一个。(出示绘本封面。)

(三)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认读标题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师:大饼是什么形状的?这块圆形的大饼上有了一个半圆形的小缺口,是谁咬的呢?请你们猜一猜,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名字。(一个学生回答。)

五、教学过程

(一)集体分页阅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 师讲述 1—2 页 :小猪做了一个好大的饼,它累得睡着了。等它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你们看,大饼上有一个缺口,是什么形状的?(半圆形的)我们一起帮小猪找一找,看是谁咬了它的大饼?
2. 师讲述第 3 页:小猪走呀走,发现前面飞来一只小动物(老师做展翅的动作),它会飞,你们猜,小猪遇到了谁?(通过肢体动作给学生提供支持,引导学生回答。)
师:“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猪问小鸟。“不是我,你看。”小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一样。
师:同学们,你们帮小猪看看小鸟咬的大饼是三角形还是圆形?和原来的那个牙印一样吗?是不是小鸟咬的呢?(出示 2 个咬痕对比图。
教师小结:因为小鸟的嘴巴是尖尖的,像小小的三角形,所以咬出来的牙印是小小的三角形。
3. 师讲述第4页:小猪走呀走,看到前面一只长着长长的耳朵、短尾巴、红眼睛、三瓣嘴,爱吃萝卜和青菜的小动物,蹦蹦跳跳过来了,你们猜,它是谁呢?(开放式听觉描述及肢体动作引导学生猜测。

师:小猪问兔子:“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不是我。”小兔回答。兔子咬的牙印是怎么样的?(出示小鸟、小兔咬痕对比图。)

教师小结:小兔有三瓣嘴、大门牙,所以,小兔咬出来的形状是这样的

4. 师讲述第 5 页:小猪又遇见了狐狸,谁来帮助小猪问问狐狸?“狐狸,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狐狸在大饼上咬了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牙印一样吗?是不是狐狸咬的呢?

师:狐狸的咬痕是大三角形,小鸟的咬痕是小三角形,你们说一说,哪个印子是小鸟咬出来的?哪个印子是狐狸咬出来的呢?(个别学生操作。)

5. 师讲述 6—10 页:小猪又遇见鳄鱼了,第一组同学(A 层学生)帮小猪问问:“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出示鳄鱼咬痕图与半圆形咬痕图,给学生提供视觉支持。

教师小结:鳄鱼的牙齿尖尖的,像锯齿一样,看来也不是鳄鱼咬的。

师:小猪看到了大河马,它小心翼翼地问 :“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河马张开了大嘴巴,在大饼上轻轻咬了一口,咔擦,大饼被河马咬了一大半,小猪一看,也不是河马咬的。”

师:大饼不是鳄鱼和河马咬的,鳄鱼和河马应该怎么回答小猪呢?(做摆手动作,引导 B 层学生回答“不是我”。)

(二)通过对比、匹配,揭晓答案

1. 师讲述第11—12页:“ 小猪累了,它在大饼上咬了一口,也留下了一个咬痕,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是谁咬了它的大饼吗?”(学生自由猜测。)
2. 分组对比、匹配动物咬痕与形状
1)教师示范对比、匹配动物咬痕图
师 :小鸟的嘴巴咬出来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形,小兔的是三瓣嘴,狐狸咬了一个大三角,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河马咬掉了半个大饼。它们咬的牙印和这个半圆形的牙印都不一样,所以都不是它们咬的。那到底会是谁咬的呢?
(边总结边出示小动物咬痕图并示范匹配。)
图片
(2)学生分组操作对比、匹配动物咬痕图。
图片

(三)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我们再来听一遍吧!(播放故事视频。)

(四)演绎故事,体验绘本故事的有趣。

1. 分角色
A 组:小猪。
台词: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B、C 组:小鸟、小兔、狐狸、鳄鱼、河马。(B 组用语言表达,C组在同伴支持下用肢体动作表达。)。
台词:不是我。

教师:旁白。

助教:角色引导。

2. 师生表演与评价

六、延伸活动

以本课为基点,结合本学期本班学生IESP,生成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绘画与手工等系列校本课程。

图片
图片

七、教学设计

绘本课在本班开设时间不长,但本次教学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内容选择来看

教学内容的选择简单、有趣、易懂,语言简洁重复,适合培智一年级学生新生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结合班级学生 IESP 开设本堂课,心思巧妙,设计合理。

(二)从教学形式上看

本次活动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语言引导下的观察、猜测,也有图片操作中的比较、匹配,还有故事演绎下的语言表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三)从支持策略来看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评价的实施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给予了恰当支持,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四)从教学效果来看

本次活动通过精心制作课件、分层设计教具、录制故事视频、引导学生分角色演绎故事,让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体验了阅读的乐趣,又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基本达成了本次活动教学目标。

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不足。

1. 操作环节还可以考虑得更全面。本次操作的教具需要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操作。鉴于对应好的图片容易移动,学生还得重新对应一次,浪费时间,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小白板,在操作卡背后贴上磁力贴,将图片贴到白板上。学生操作以后不容易移动,能获得更多成功体验。

2. 设计环节还可以思考得更仔细。应有目的地选取,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本次活动分页讲述时间太长,导致操作环节和故事演绎环节时间不够,可以结合延伸活动分3—4个课时完成,也可以将故事演绎环节单独生成一节校本语言艺术表演课。


绘本浸润儿童生命
绘本滋养儿童心灵

编辑 | 马鲁豫
初审 | 宫苏杨
复审 | 邓心语
终审 | 江小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