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教授在病机研究方面的成就,有五个主要特点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3-05-01 发布于四川

陈潮祖教授在病机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具有概念详明、源流清晰、问题尖锐、方向明确、成绩斐然五个方面的特点。

概念详明:他对病机概念的定义,较之中医高等院校教材及其他中医工具书都更为具体详明,他说:“病机,是指病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致病机理,是对四诊所获材料进行理性分析,综合病因、病位、病性得出的结论。任何疾病,必然要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征象,这些征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具有有机的内在联系,共同反映着疾病在一定阶段上的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逆乱、脏器盛衰、基础物质的盈虚通滞等病变本质,这种内在联系机括,就是病机,古人则称之为证。”(《中医治法与方剂》3版第1页)明确提出了病机与病因、病位、病性以及与证的关系,全面概括了病机的内在本质。尤其是“升降逆乱”、“基础物质的盈虚通滞”等内容的提出,是对过去病机概念的重要补充。

源流清晰:正因为是第一次根据生理功能去系统研究病机,没有现代模式可以借鉴,而学术发展又有着很强的继承性,所以他一开始就很重视对病机源流的探寻,他在《中医病机治法学》中,撰写了“病机发展简史”,对各时期著名医家、医著在病机研究方面的贡献,作了准确提炼和高度概括。这又是一个第一次尝试。

他深刻指出:《内经》奠定了后世病机研究的基础。在病因方面,《内经》已论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是后世“三因学说”之源头;在病位方面,《内经》以脏腑为主体,结合卫气营血确定病位的概念已非常明确,是后世脏腑病机研究的发端;在病性方面,《内经》强调辨阴阳、寒热、虚实,为后世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在气血津液方面,《内经》详论其营运常变特点、生理意义、病理影响,为气血津液盈虚通滞说之滥觞;在疾病传变方面,《内经》总结了外邪由表入里、五脏相互移易两条规律,是对外感、内伤两大类病证发展趋势深刻把握的开始。而其“病机十九条”,则是综合运用上述各类知识的示范。

仲景《伤寒论》之六经病证,是脏腑病变的反映,专论病机条文虽然很少,其六经辨证所揭示的,却无一不是疾病在不同阶段上的病机变化,且为异病同治模式之创始。其《金匮要略》则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且开同病异治之端。巢氏《诸病源候论》的特点是以征象为纲阐述病机,条分缕析,每一条目都已具备病机三要素,即病因、病位、病性,但都未以脏腑生理病理为纲使得某些病机缺乏理论根据,科学性不强。金元时期,成无己、刘完素、李杲、朱震亨、张从正诸家,对热病、杂病的病机研究亦各有建树。明代张景岳对病机论述最详,析理最透。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外感病机又有突破旧说的新创见。

总之,在他的“病机发展简史”里,自秦汉以迄明清,病机发展轨迹清晰可辨,源流得以澄清。

问题尖锐:吾师在全面掌握病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尖锐地提出了病机研究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是:辨证模式繁多,病机分析不能实现规范化,不利学习运用。问题之二是:《伤寒论》以脏腑经络为纲分析病机的方法,可以执简驭繁,应变无穷,这一至关重要的方法,未得到系统研究发扬,异病同治之理反晦而不明。问题之三是:中医学术研究重视气化而忽略形质,某些病机分析缺乏根据,临床指导价值不大。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不仅具有探索性,而且具有创新性,令人耳目一新。

方向明确:吾师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各种病机体系的共性,这就是病机研究的方向。正是以此为目标,他沿着历代病机研究的学术发展轨迹,结合临床实际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统一病机体系的基础是脏腑”的明确结论。他还指出,只有以五脏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为依据,结合八纲辨证、病机辨证、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现代医学的精确检查研究病机,才能使病机理论从结构到生理,从生理到病理,环环相扣,既融病因、病位、病性于一体,又有根有据,易学易用。从而为中医病机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成绩斐然:吾师针对病机研究存在的问题,吸收历代病机研究的众家之长,沿着自己探明的方向,对病机理论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