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诺贝尔文学的选题与其文化价值观

 置身于宁静 2023-05-01 发布于浙江

文/纵观人间事

编辑/纵观人间事

前言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学大奖,它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文学创作,因此,评选委员会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文章图片2

诺贝尔在其“遗愿”中将文学奖颁给“在文学中创造出符合其理想取向的最好的作品者”时,其文学的最终关切即表现为对人的关切。

而在这一背景下所做的价值选择,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人的话语结构、功能选择以及对人的价值诉求。

文章图片3

一.文艺话语构建“真”

本文从诺贝尔文学奖是在文学作品与所述客体之间的联系上,为“真”提供了一个新的评判尺度。

在不同的维度中,作者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创作视角,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对日常生活的关心,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真诚表达。

文章图片4

从诺贝尔文学的字眼来看,亨瑞克·彭托皮丹是一幅“丹麦那个时代的写照”;

《蒂伯一家》中,罗杰·马丁·杜加尔所表达的“真实”,就是“人性的最根本的写照”,“真实”和“真理”两个字,不断地重复着。

文章图片5

但这个真实,却不是复刻的,它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它是艺术家通过真实的生命经验,以艺术的方式,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更加深层的真实。

文学之利,不是给出一个真相,也不是给出一个事实,而是将其放大,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它。“文学”并非“小说艺术”,而是“语言艺术”和“想象艺术”。

文章图片6

诺贝尔文学奖项容许与“真”相伴而生的想像,并且能够深入到“现实”之中。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有很多作品都是充满了想象与创造的,比如艾略特的《荒原》,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们的小说中都有很多的想象与创造。

但他们的小说都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一种超越生活的真理。

文章图片7

在文艺作品中坚守“真实性”形态,实际上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的抉择和理论话语的构建。文学是认知与反映社会的过程,而现实则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与终点。

贡布里希将人类所直视的对象称作人类的“所见”,将这些对象的表现称作人类的“所知”,人类通过作品来表现的对象并非“所见”。

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时,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掌握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而在外在表现之下,更应关注其内在的深刻意义。

文章图片8

随着大众审美理念的变化,我们的社会系统中原来与文化价值相关的部分,也开始考虑到了市场的需要,从而很容易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商品的性质。

这样的“文化病症”实际上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中的“文化信念”的缺失。

如果文化的内涵被消费需求所压制,被排斥,甚至被抛弃,那么,大众的美学情绪与精神品味就会加快走向衰落,从而形成一种“庸俗化”的倾向。

文章图片9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当传媒审美认识到需要取悦于人们并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时,传媒审美就会成为一种低级审美。”

诺贝尔文学,第一是一股风气,第二是一面旗帜,它的评选决不能受到市场的影响,更不能沦为一种低级趣味。在选题过程中,如何构建真实的文学话语,是非常关键的。

文章图片10

同时,诺贝尔文学奖也规定,作者必须认清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差异。

评论人期望作者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认识到“真”,而不是以文学的方式去纠正现实,从而达到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

文章图片11

加缪在《鼠疫》中用符号的方式描写了奥兰城被瘟疫包围的几个不同职位和身份的人与瘟疫作斗争,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所作所为和对灾难的反思,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

诺贝尔文学作品注重对“永恒的真相”的追寻,注重对“真”内涵的鉴赏,追求对“对全人类普遍问题的永远解答”。

二.文学对“善”的作用取向

文章图片12

诺贝尔文学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善”的评判准则的。文学创作应当具有正面的影响,而人性的关怀则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

诺贝尔文学提倡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在历史发展中的深刻关怀和对美好将来充满期待的理想追寻上。

瑞典文学会对奖项给予了高度的人性化的关注:罗曼·罗兰对形形色色的角色充满了同情心,而乔治·萧伯纳则对其小说充满了人性。

文章图片13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赫尔曼·黑塞对“人类的崇高理念与品格”的诠释,都体现了诺贝尔文学奖对“善”的认同。

而作者对人类前途的同情,对人类的发展,对人类的期待,则是对诺贝尔文学的一种认同。

从古代希腊开始,柏拉图就把“善”作为其基本思想的中心来建构自己的文艺价值观。

文章图片14

在其文艺观中,“善”是指通过描写优秀的人物,表现出良好的形态,给读者以正面的启示,从而对人民的成长和道德的教化产生正面的影响。

这个传统在2000多年后仍继续着。诺贝尔在他的遗言中,将颁发给“去年为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奖项会将奖项放在首位的原因。

该奖项充分肯定了获奖者和他们的创作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并突出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章图片15

川端康成是一位以卓越的叙述文学和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展示日本精神本质的作家,他的小说,一方面,对于日本的民族精神进行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解读。

使得这一民族的文学可以在“一个世界”的尺度上流传,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精神内核;

同时,也能使日本人更加了解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精神,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发展。

文章图片16

文学的评价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帮助我们摆好我们对文学的认识,提高我们对它的认识,并提高我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认识。

文学作品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主要载体,它既是作家表达自己感情的证明,也是作家向读者、向社会传递积极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因此,创作人对自己的历史任务和现实担当进行了选择。

文章图片17

这些奖项让我们了解到,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还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感,而文学创作也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

“善”这个概念,在这次的评选中,更像是一种“理想”的解读。选择的结果是,期望能够“富于理想主义的趋向”,发挥出文艺的社会功能。

文章图片18

我们一般都相信,文学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即道德教化,认识世界,美学愉悦。诺贝尔设立之时,正是看中了文学对人类发展的强大引导与教育功能,才将其列为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认文学的认知作用,发掘文学的真实价值,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

文章图片19

南非女性作家,纳丁·戈迪默,因其对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直接而直接的描写,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而获得了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将自己的笔锋作为一把利剑,为民族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一个可以期盼的、充满希望的“天堂”,正是这种“天堂”的深刻内涵。

三.文学中对“美”的追寻

文章图片20

诺贝尔文学是从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作品本身两个方面来确定“美”的评判尺度的。文学的美学作用所引起的“美”与“情”、“情”与“物”的快感是区别的,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瑞典文学奖不仅注重了作品的生动形象,注重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更注重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还将语言、题材、技巧等外在表现方式作为评判标准。

从创造主体的精神境界来看,诺贝尔文学仍然不能摆脱对“新奇的感觉”的关注。

文章图片21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柏拉图提出的,他对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柏拉图的启示理论,让作者认识到了艺术与现实的区别,它需要更多的概念,更多的是一板一眼,更多的是新奇的想象,更多的是激动人心的笔墨,就像是诗人的“神来之笔”一样。

但是,在柏拉图看来,最终还是将其归结为对“神”的依赖,而诺贝尔文学的关注对象却是作者自己,即“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回馈。

文章图片22

评委会着重指出,一个作者必须有一种敏锐的眼光,不管他有一种高深的艺术才能,或者他有一种对生命的感觉,而诺奖则认为这两种要求他有一种对生命的感觉。

画家也是敏感的,世界上最细微的变化,都会被他看得清清楚楚,他也会投入到自己的创造之中。

纵然无法一窥作者写作时的本来面目,但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流畅。

文章图片23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诗词有多种材料,不关书本;与纯粹的理论性不同,诺贝尔文学奖更喜欢的是一种充满灵性的美感,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性。

“灵感”并不是一种丧失了创造主体性的禀赋,而是一种对自我境界的一种提炼。

创造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用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容纳在自己的心中,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起源。

文章图片24

古人说:“不为旗而动,为德而动。”这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创造力。

这种精神状态的积极,使他们能够跳脱出技术的雕磨、知识的刻板以及生活的模式,呈现出一种神采飞扬,行云流水的精神,进而创造出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对优胜者的地位有什么要求吗?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瑞典的文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罗素、丘吉尔等哲学家、数学家、政客、社会活动家,都在诺奖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文章图片25

结尾

艺术与学问是两回事,要少点陈腐、酸溜溜的书呆子气,别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多点灵动活泼的活力。

知识是铁一般的真理,而文艺则具有更多的弹性,所以,获得文学奖的人必须摘下“作家”的名头,去追寻那些“创作出最好、最具思想倾向的文学创作人”。

作品本身的艺术特性也是诺贝尔文学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文章图片26

诺贝尔文学在褒扬艾略特和贝克特的先锋大胆和锐意革新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也显示了他们对叙述艺术的深切关注。

肖洛霍夫以其《顿河》的“艺术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阿格农以其“独树一帜、独树一帜”获得了诺奖大奖。

而泰戈尔则以其“意蕴深远、清新唯美的诗句”获得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作家,因此,故事的文体与艺术性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因素。

文章图片27

从作品本身来看,诺奖评审的尺度将被划分成多个层面,这种分割既不利于对作品的评估,也不利于学术的探讨,更容易导致作品的刻板化。

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奖的审美本质,也就是这个奖的学术意义。在目前的情况下,在挑选好的作品时,要特别留意:

感觉的刺激与灵魂的净化有很大的区别,媚俗、市场性的固化写作并不是一个好的价值取向,构筑人文精神之美才是奖项的最初目的,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追求。

文章图片28

参考文献

1.诺贝尔奖获得者丛书

2.柏拉图文学与文学的谈话

3.世界文论

4.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与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