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箪食瓢饮”是读书人的清高还是懦弱

 东瓜聊成语 2023-05-02 发布于贵州

  

我们承认,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股清流,他们不追求世俗的成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愿远离尘嚣,与世无争过着“箪食瓢饮”的简单生活,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倒是有不少人,表面上愿意过清贫的生活,其实是沽名钓誉之徒,借助“终南捷径”,借着互联网炒作,达到割韭菜的目的,所以,大家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他们蒙蔽了。

但是,我们还是要坚信,不追求荣华富贵的人还是有的,他们永远是世俗道德的标杆,颜回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箪食瓢饮”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音da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那个年代用得起青铜器的都是贵族,普通人家只能有陶器,再穷一点儿的人家只能用竹木器。)

  

孔子在这里说道:“颜回的品格多么地高尚呀,一箪食,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穷困苦的日子,颜回却安于贫困,似乎很享受的样子。颜回的品格是真的高尚。”

箪食瓢饮就是形容贫穷而清高的生活。它的近义词是粗茶淡饭、节衣缩食;反义词有:大吃大喝、穷奢极欲、山珍海味等。

孔子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子、颜渊,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他大半生的时间都在追随孔子生活和学习,一直在践行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以谦虚好学、尊重师长、仁德出众而著称,被后世尊为“复圣”。

  

颜回十三岁拜在孔子的门下,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学习,基本上掌握的孔子的思想精髓。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在鲁国受到排挤,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颜回与老师孔子、以及其他的弟子到了卫国,卫灵公派人暗中监视他们,孔子不放心,便带领大家离开卫国,准备进入陈国。途经匡地的时候,又被误当成阳虎,被匡地的百姓围困。

颜回重新回到匡地,与孔子等人汇合后,孔子动情地说道:“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恭敬地回答道:“老师都还活着,颜回怎么敢先死呢?”随后,颜回又追随孔子辗转陈国、蔡国、楚国。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断粮七天,只能靠野菜充饥。

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派使臣迎接孔子一行人回国,孔子这才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回到鲁国后,颜回并没有出来当官,而是居住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过着简单的生活。

  

别人都觉得颜回的才华被埋没了,颜回却自得其乐,不把他放在心上。颜回快乐如故,他弯着胳膊,欣然睡去,何等洒脱。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富贵,在颜回心中,只是一片浮云。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也赢得了孔子最高的赞誉。

有空的时候,颜回除讲学外,就帮助孔子整理古书。特别是《易经》,颜回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后世留下了极大的精神财富。

只可惜天妒英才,公元前481年,颜回英年早逝,葬于鲁城东防山,孔子听闻噩耗,非常的悲痛。

颜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都向往建立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词典》《论语·雍也》《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全历史·颜回》

    明:本文纯属娱乐,不针对任何个人和团体。配图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