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吉刚:浅谈诗词的意境

 杏坛归客 2023-05-02 发布于山东

杨吉刚

浅谈诗词的意境

众所周知,但凡提及艺术,意境是绕不开的话题。它虽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然而,它却是在评品作品时不可或缺意识中的重要因素。故然,意境成了中国古典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在绘画和诗词等艺术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相关艺术类的独创摡念。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萌发。

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文艺批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铸就了'意像'这个词汇。并就其审美意像做了重要分析: 其中'隐秀'、'神思'特别提及,并解释道: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其'隐'两层含义: 一是指审美意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夫隐之文体,意生文外…' ; 二是说明审美意像的多义性。'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而'秀' 则是审美意像鲜明生动,直接可感。即对立又统一,'隐处即秀处',通过具体形象表达出来。而'神思'则指作者在想象力活跃时或处在灵感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构思。

就意境一词溯源,真正诞生是在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意像'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的美学范畴。就诗词的'意境'在己著《诗格》中首次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的诗词审美三境说理论。宋代苏轼则提出“境与意会”。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概念的使用感悟:“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意境,就其不同门类的艺术有其不同表达的语境。画家讲“目尽尺幅,神驰千里”; 诗人讲“言有尽而意无穷”; 音乐家讲“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都是各自艺术的形象深化和活化。

意境既然如此重要,究竟什么是意境,怎样界定?

鉴于此,我们不妨看看1999年版《辞海》中对意境的描述和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由此可见,只有在作品中营造'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情景交融',方可产生气韵生动、意外之意、文外之旨,才能达到境生像外、画外之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及言有尽意无穷的好的诗词境界。

诚然,'境界”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门类艺术中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譬如在某艺术展厅或观看评赏某件作品时会经常听到: 嗯,这件作品不错,艺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其语境各异,旨归相仿。所以,境界有时又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没有确定尺度,但与欣赏者修养相关。故然,在文学艺术中,简言之: 境界就是特指其传统美学中具有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一一意境。细言之: 即意,是情与理的融会统一; 境,是形与神的契合统一。在二者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一一中国传统艺术论的核心摡念。

就诗词意境,王昌龄又曾曰:'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 一向言景,也无味; 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当代美学家李戏鱼教授也曾说过:'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通常而言,赋予物像以情即意像生,积意像累则意境铸。亦即情、意寓以景物; 景物承载、彰显情、意。诗词中,可描绘出的实景物为显; 显的被后隐藏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知的虚的东西,即称言外之意,像外之境。

另,境不一定只指是景物,动作、语言、心情、气氛、想像都能组合形成意境。不可简单的把景与境直接等同,景物只是境的一部分。古人有“境分虚实”的观点,就是指许多非自然景物乃至看不见的事物也能营造意境。比如柳永在《雨霖霖》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神态动作,将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情,隐于言外。陆游的梅则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呈现诗人以高洁、淡泊、不畏严寒、傲骨铮铮地梅花自喻亮节、高尚地情操。再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将动作、环境气氛和心情描述来营造出一幅孤独无依、彷徨茫然的意境。

那么,在具体诗词创作中又如何把握、营造意境呢?愚以为,作者可围绕所要创作诗词表达的思想、志趣、意旨:

一、积累生动、贴切的意像,适时取景。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描绘地是春天的景像; 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是边塞景观等。

二、景句和情句相互交融,且意像中寄托情感。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夸张之法描绘愁绪之深。

三、以精湛娴熟地文字功底、动作、神态、形象地语言技巧营造意境。如: '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破、弄、闹字巧妙运用,顿使意境生动、升华、深远。

四、尽量含蓄,唤起读者想象。状写眼前景,令思言外意。

五、丰富自身修养: 多读、多学、多看、多悟,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增强志趣,学做人、做学人,掌握、提高营造意境方法、技巧。

总之,诗词是言志抒情的艺术。而意境则诗词灵魂! 若让灵魂插上翅膀遨游,就得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景悦人; 摄取恰当的意像,营造深邃幽远、令人回味的意境。让读者得到启迪,感受教益,产生共鸣。文以载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悦自悦人,责无旁贷,诗者旨归。

      二O一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草于养心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