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公报:山那边风景

 稼穑居 2023-05-02 发布于江苏

山那边风景

文/王兆贵

  对于作者来说,向报刊投稿的目的就是希望发表,这就不能不同编辑打交道。报刊大多设有编读往来之类的栏目,那也只是飞鸿翩然,作者能走进编辑部与编辑见面的机会毕竟很少,因而对编辑工作不甚了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于作者来说,编辑部就如同山那边风景。

  因不识编辑其人,在文坛上还曾闹过许多笑话。近的如《新民晚报》的编辑贺小钢、《文汇读书周报》的编辑朱自奋,有不少作者都以为她俩是男士,待联系后才知是女士。类似这种望文生义的推测,以往也发生过。萧楚女,原名萧树然。担任某报主笔期间,他以“楚女”为名发表文章,文笔娴熟优美,深得读者喜爱,以至被有些男青年猜想为妙龄女子,不断向他发送求爱信。因不堪其扰,他只好刊发启事:“本报有楚女者,绝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

  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教养和水准的提高,能动笔的人多了去了。不仅有众多专业作家,还潜伏着大量业余写手。加之通信手段和传播渠道的通畅,撰稿、发稿、收稿、编稿的方式也现代化了,不要说手书,就是纸质印刷的文稿也很少见。除了用电子邮件、发稿软件处理稿件外,有许多报刊还设有网络平台供编辑选稿,那些成群结队的写手通过上网发帖向编辑供稿,编辑部当不会有“稿荒”之忧。借一位编辑的回复说,通过各种方式涌到编辑手中的稿件可用海量来形容。

  由于稿源充足,选择余地大,现在的编辑只须一双慧眼,拣选成品稿发排就可以了,不单免除了征稿之劳,几乎连改稿的工夫都省了。从编辑采用的稿件看,发表的基本都是原稿或删节稿。像过去那样字斟句酌地帮作者改稿的情形既很少见,也无必要。这样的猜测,并非说编辑不辛苦。从报刊编辑负责的版面和发稿的数量可以看出,他们不止负责一个版面,有的还要兼作记者,除了选稿、送审、发排、配版等一系列琐碎的文案和编务要处理外,还要参加报社内部的一些会议和事务。有一点是可以推定的,除培植新手的园地外,现在编辑的工夫主要不是花在改稿上,也不可能一一提出修改意见。写手们不要奢望编辑帮你改稿,你发去的稿件不能是毛坯,必须基本上是成品。

  各家报纸副刊的文章,粗略看去都差不多,但由于办报的历史渊源不同、栏目定位不同、编辑尺度不同,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色。明白这一点,投稿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果把娱乐的稿件发给了严肃的版面,或是把严肃的稿件发给了闲情的编辑;把往事的稿件发给了时尚的版面,或者是把新潮的稿件发给了怀旧的编辑;把理性见长的稿子发给了重感性的编辑,或者是把感性见长的稿子发给了重理性的编辑,那稿子很可能石沉大海,不仅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也给编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报纸副刊的用稿周期,短则十天半月,甚至更长。审定过关的稿件回到编辑手中,还要依据版面的整体布局,或者是同中求异,或者是异中求同,在标题制作、栏目设置、文种风格、字数长短等方面进行合理配搭,求得错落有致、美观耐看。有的稿件本来准备发排,但受版面字数限制排不下了,只好抽下来,待下一次再排。如此折腾下来,见报的周期就要拉长了。除非你投去的稿件十分抢手,或是名家专稿,或是质量上乘,或是编辑手头急需组版,见报时间或许短些,至少需要一个周期。如此看来,对于一个籍籍无名草根作者来说,特别需要耐得住寂寞。

附注:本文原载《大公报大公园,署名贝一中,责任编辑孙嘉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