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

 木子a 2023-05-03 发布于河南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
雪灵儿2010 04-28 11:17 投诉
阅读数:45
为什么管的越多,孩子做的更糟

摘了几句金句,分享给大家:

1-教育不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更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教育只是爱与被爱的关系。掌握因果定律,放弃对结果的执著,在“因”上努力,才是道法自然。
2-决定孩子是否优秀、独立、有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妈妈是否具有稳定的“自我内核”与边界感。
3-父母少做一些,孩子才会有更多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的空间。正是在这样自主的空间中,孩子学会了解决问题,发展了各项能力,生长出了扎实的自信,而这些才是孩子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4-想要学习好,这属于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位于“金字塔”塔尖儿位置的需求。如果“金字塔”下端的那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就不会太强,也就无法把自己所有的精力与能量集中在学习上。
5-亲子互动模式是负循环还是正循环,差别就在于家长是否从内心相信“孩子也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能否敏锐地发现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并及时予以鼓励。
6-在陪写作业这件事上,父母不应该是监工,也不应该是助教,而应该是观察者、支持者与引导者。陪写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不用父母陪,孩子也能自主学习
7-当孩子问我们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给他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8-对于鼓励孩子,我们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因为我们看见什么,什么就会被留下。孩子再小的进步,都值得被关注。鼓励,远比批评、纠正孩子更有意义。
9-会休息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
专注力和自控力都是有限的心理资源,当我们在某些事情中消耗了专注力、自控力,就相当于我们在心理资源的“银行账户”中取了钱,取得多了,就会透支;而休息,就是在向心理资源的“账户”中存钱。
10-很多时候,我们包办得太多,会直接阻碍孩子与“事情”之间的联结。我们站在孩子与“事情”之间,想确保孩子更好地做成“事情”,于是,我们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责任:催促孩子、监督孩子、替孩子把控进度。慢慢地,我们把孩子与“事情”隔离开了,孩子体会不到自己做了A行为会直接导致B结果这样自然的因果关系
11-心理学学者李雪说,沉溺游戏是孩子在试图自救,弥补那个空荡荡的不存在感,避免体验面对真实世界时,对父母痛苦而矛盾的依恋困难。
12-“粗心大意”只是我们在为成绩不理想找借口,起到同样“效果”的还有“我家孩子很聪明,就是太懒,玩心重,不想学”,等等。言下之意,只要不粗心,只要愿意努力,孩子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为了保留这种“会成功”的幻想与可能性,孩子就更不会努力去改正粗心的毛病。
13-父母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当孩子出现某种问题时,可能是在提醒我们,孩子需要帮助与支持了。比如,孩子不爱思考、依赖性重,这是在提醒我们,孩子需要我们帮忙去提升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14-我们大概都觉得,自己每一次冲孩子发火,都是“被孩子气得情绪失控”。可真相是,愤怒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而已。
15-当问题属于孩子时,父母是倾听者,是建议者,是“被动”的一方,父母要引导孩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
16-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越是稳定、清晰,“比较”给其带来的影响就越小。所以没事别拿自家娃跟人比。
书名:《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

作者:项目

发布于 四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