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智慧

 沧海一粟1951 2023-05-03 发布于江苏


紫图图书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是成大事者的人生智慧 01暂时的隐忍,才能换取更大的成功


什么是舍得,什么事该舍得

“曲则全”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里面的“曲”当弯曲讲。“曲”字是个象形字,它的字形跟“凹”相似,形容的是坐到沙发上陷下去的状态。古人说“木曰曲直”,说的就是草木的生长有直的时候,也有弯曲的时候。比如它在土里生长,碰到石头,它不会直着往上顶,它会先弯曲着长,等避开了石头,它再继续直着向上生长。

很多时候,如果您能委屈自己、放低自己,放弃一些所谓的名誉、地位、尊严,反而能够保全大局,成就更大的事业。所以“曲则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谁能修炼到这种境界,谁就能做成大事。

老子特别告诉大家,要放弃虚名,放低自己。您把事情做好,最后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所以,凡事要有所取舍。舍的是什么?舍的是那些虚幻的、没什么大用的东西;得的是什么?是成就大家、成就事业。

汉朝的皇帝刘邦,开国之初的国力并非十分强盛,不但不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穷。穷到什么程度呢?一般皇帝出门,拉车的马都是同色的,以此来彰显皇家的富有。刘邦出门,马的颜色各种各样。为什么会如此?难道天下真的无马吗?其实,是因为刘邦知道连年征战,老百姓已经没有钱了。他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不忍心征召老百姓的马,因为马可以帮助百姓干活。

刘邦去世以后,他的妻子吕后掌权,这时国力依旧不足,但匈奴开始劫掠边境。后来,匈奴的单于给吕后写了封信,信里说:“我进入你们汉朝的土地,就像出入我们家院子的前后门一样来去自如。此外,刘邦刚死,我太太也刚死,你干脆嫁给我,不然你一个女人要这大汉江山干吗?”

这信里的内容充满了挑衅和侮辱,就是不把汉朝的天下放在眼里,激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众将领纷纷请缨:“给我十万将士,我去扫荡匈奴……”

吕后这个人很不简单,面对匈奴轻佻的言语,她没有勃然大怒,立刻派兵去平定匈奴。她知道时机不对,这个时候如果再征战,极有可能会让汉朝的江山全部崩塌。所以吕后给单于写了封回信:“我已年老色衰,确实跟您不大合适。我给您在宫中挑选一位和您相匹配的公主,再带些礼物一并送去。”

这叫报怨以德,无论您如何羞辱我,我都平淡处理,以和亲与送礼的方式从容应对。

匈奴的单于收到回信后,当时就意识到这不是一般人,人家做事的水平太高了,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下令撤兵,又选了一些礼物回赠给吕后。这场边境的纠纷就这样得以妥善解决,换得了国家暂时的和平与百姓的安乐。

老子讲“曲则全”,指的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我们要稍微委屈一下,才能换取更大的成功,乃至整个局面的改变。

与大家共赢,才会换来更大的收获

杭州西子奥的斯老板王水福在1997年与美国人合办电梯厂的初期,双方签订的协议是美方占西子奥的斯30%的股份,王水福占70%的股份。

没想到合作五年后,美方突然提出控股:“我们美方要80%的股份,给你们中方20%。”这不是欺负人吗?原来是占70%的大股东,现在就只给您20%了,这事儿能干吗?一般人遇见这种事,立刻就会勃然大怒:“大不了我们不合作了!”

但是王水福懂得“曲则全”的道理,他想如果美国人占大头,就会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公司,他们一定会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梯生产线拿到这儿来,既可以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全厂的人也能因此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司体量一定会远超现在。于是王水福就同意了。

不出他所料,美国人果然把全世界最大的滚梯生产线拿到中国了,企业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体量也迅速增长。王水福虽然只拿20%的股份,收益却比原来拿70%的股份多出无数倍了。

西子奥的斯为什么能够占据中国滚梯第一品牌的位置?

因为王水福懂得“曲则全”的大智慧。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是放弃了一些利益,实际上却让大家共赢,不仅带来了更大的格局,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

可见,有些时候您越为自己争取,可能越争取不到,反而是给大家带来一些利益,与大家共赢,才能换来大家的支持与更开阔的局面。

实际上人生的很多事都是如此,如果您懂得了“曲则全”的道理,很多事,您就会恰当地处理它,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02懂得了“枉则正”,人生就会少很多纠结


韩信为什么要忍受胯下之辱

这句话在通行本里写的是“枉则直”,帛书乙本写的是“枉则正”,我认为“正”这个字用在这里,比“直”更准确。

我们先看“枉”当什么讲?“枉”的造字本义为树枝弯曲、病态生长的状态。“枉则正”的意思是,弯曲了反而能够正。什么意思呢?比如一棵小苗,它从地里刚钻出来,如果遇到了一个石头,它顶不上去了,就会向一侧斜着长出来,等出了地面以后再继续往上长。“枉则正”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我们都知道,韩信年轻时曾受过“胯下之辱”。韩信在少年时期,整天在外面学习兵法,在大街上挎着剑走来走去,结果有一天迎面来了一群无赖少年,其中有一个人看韩信非常不顺眼,心想,你看他长那么高的个儿,还带剑、学兵法,这人胆儿真有那么大吗?肯定不行!

于是,这个人就招呼韩信过来,对他说:“你要是真有本事,现在就拿出剑来,一剑把我刺死,你要是没有这个胆量,就从我胯的下钻过去。”文献记载“于是信孰视之”,韩信衡量许久,“孰视”就是一直来回看,最后他还是低下头,跪在地上,从这个人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哄堂大笑……

韩信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他暂且低头,朝自己的方向接着走。如果当时韩信不这么做,拔出剑来把那个人杀了,很可能自己也会被判死刑,他的命运就会从此改变。

“枉则正”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

有的朋友会问,韩信既然懂得“枉则正”的道理,知道要低头,为什么他最后会如此狂妄,导致灭身?

实际上,“枉则正”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被逼的,没有别的出路,属于被动的行为。比如韩信真的逞一时之快杀了那个人,他立刻就要面临逃亡的后果。这种被迫的低头,往往心里会非常憋气。这种人虽然看起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了,但是一旦他有机会,可能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反弹,他会把从前受的心理创伤与屈辱全部爆发出来,加倍骄傲。所以韩信最后的表现就有这种成分在里面。

第二种情况,就是悟道之人的“枉则正”。这类人是真正能看清事实真相与人生发展路径的人,他们是主动放下,是一种非常通透的“枉则正”。这种人,无论何时都会非常低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在意的

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白隐禅师。这位禅师德高望重,远近闻名。他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未婚女孩。有一天,这户人家发现自己的女儿竟然怀孕了,于是大发雷霆,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孩知道如果她说出这个人,她的父亲一定会把他打死,于是就说孩子是白隐禅师的。

女孩的父母一听,又惊又怒,想不到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竟能做出这么见不得人的事,他们就拉着女儿去找白隐禅师兴师问罪、嘲讽怒骂。白隐禅师是得道的高僧,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没有一个字的辩解,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孩子生出来以后,这户人家怕丢人,就把孩子直接抱到寺里送给了白隐禅师。白隐接过孩子,也没有多说什么,仍旧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从此以后,白隐禅师名誉扫地,臭名远扬,但他都不在意。因为孩子还小,必须喝奶,他为了抚养孩子,挨家挨户去乞讨奶水,忍受了数不清的讥笑辱骂。但孩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健康地长大。

这一切,都被女孩看在眼里,她被感动了,终于良心发现,向父母禀告,孩子的父亲不是白隐禅师,而是一位在渔市工作的青年。女孩的父母听后大惊失色,他们再一次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忏悔,并要领回孩子。

白隐禅师仍旧没有多说什么,把孩子送还给他们时,还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然后人家什么事儿都没有,接着修行。这就是大境界的“枉则正”。

能看清事实的人就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在意的?他依旧朝着自己的方向接着走,并且把周围的一切辱骂都当成是一种修行。等到大家都反过来夸他“您的修行真好,您怎么这么能忍呢”的时候,人家方丈就一句话:“哦,是这样吗?”

无论是夸赞,还是毁谤,他都给瞬间归零了。这种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是一样,不要总是在意那点儿小纠结。与同事有点儿什么纠纷,您就没完了——我的天哪,你侮辱了我,这么大的侮辱我哪受得了!您如果一直这样,您的工作就没法干好了,您的心已经偏了。这时候应该怎么样?把这放下,无所谓,您就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走,直着走走不通,您就绕一下再走。这是真正的智慧。

好多事我们绕开它,放掉它,不要在意。

知道了“枉则正”的道理,您在人生中就会少很多纠结,因为根本就用不着纠结。

03能把名誉、地位视为洼敝,您的事业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一个人满眼都是别人的不好,他的世界也会变得不好

我们继续学习下一句“洼则盈,敝则新”。什么叫“洼则盈”呢?

“洼”是低洼的意思,“盈”是装满的意思。老子特别强调人要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要尽量把自己放低,就像水永远朝着地势低洼的地方流。低洼才能承载,才能有收获。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谦虚使人进步”。为什么谦虚会使人进步呢?难道骄傲就不使人进步了吗?我们做一件事,越做越有成就感,就不进步了吗?“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其实,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防吃人的猛兽,还得注意其他部落的袭击。如果我们不能对坏事做出迅捷反应,基因就很难流传下来。因此,往往负面信息更能引起注意,我们现在把这种心理称为“负面偏好”。

负面偏好虽然能有效地帮助人类生存和繁衍,却不等于它也有利于我们获得幸福。但人在进化中怎么会变得越来越看重自己,越来越瞧不起别人,越来越容易挑别人毛病了呢?当年在人类结成团体的时候,因为要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行,所以我们会规范别人的行为,总是看别人有没有犯错误。这种习惯慢慢留下来,我们管它叫负面偏好。

总之,负面偏好是人遗传的。负面偏好使得人类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与社会的阴暗面。

举个例子,在网络上有很多人眼里永远盯着别人的缺点。比如出现了一条新闻:“某某人做了一件慈善的事……”别人一看新闻都想:哎哟,这个人真不容易,拿这么多钱出来。有的人却想:这个人怎么捐钱就只去老人院捐呢?你有本事,孤儿院你也捐啊,福利院你也捐啊,做慈善怎么做得这么不彻底?——人家做了八分,他专门看没做到的那两分。

这种人有很多,他们专门找事情的阴暗面,既看不到别人的好,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您说这样的人能进步吗?

我觉得这样的人想进步非常困难,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提升,他把动物的那一面展示得非常明显——在看别人缺点的过程中,展示自己:我多么厉害,我看到这个人、这件事儿的缺点了……以此来获得一种愉悦感和抬高自己的错觉。

这样的人就算整天与圣人在一起,都不会有进步,因为圣人来了,他先看圣人的鞋:“哎哟,这土布鞋穿的,太不靠谱了,就这样还是圣人呢——这什么发型啊?”他凭发型就能把这个人的学问给否定了。

这种人其实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每天眼里看到的都是不如意,都是别人不好的地方。所以,他获得的那点儿愉悦感,真的能让他感到幸福吗?

当一个人满眼都是别人的不好时,他的世界也会变得不好,那他就算再高大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训练,就是把这种心理定势给扭转过来,多看别人的优点,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人才能进步。

有的人会问:“您整天看自己的不足,看别人优点,不会变得自卑吗?”

恰恰是那些喜欢抬高自己的人,心里存在的自卑感与危机感才强。经常看别人优点的人,越看越觉得别人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这种人怎么会自卑呢?他永远在不断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

永远跟别人的优点相处

生活中,有时我们就会看某人特别别扭,会觉得他很讨厌。

其实,您要是觉得谁讨厌,就会越看他越讨厌,最后两个人就会到一种无法相处的地步。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这个人身上的优点。当您发现了他的优点,就会发现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有缺点,也有优点,是个结合体。我们千万不能看到一个人的缺点以后,就否定他整个人,一定要试着转变自己观察他人的角度。

我们永远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人叫好人或者坏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这样想来,您就觉得他们没那么可恶了,您的眼神就会温柔起来。

而且我发现,一旦找到这个人的优点以后,再去跟他相处,这个人就会逐渐变成我的朋友。之前觉得很难相处的人,慢慢也觉得好相处了。

您一定要学会找身边人的优点,无论是您的家人、同事,还是朋友,找到优点后记下来,想想自己和人家相比,有没有需要提高的。您观察身边不同的人,包括您的孩子,都要找他的优点。找到优点以后,自己想一想,我是不是可以向人家学习,提升一下,如果有,就一定要当面向人表示赞赏,肯定他人的优点。如果坚持每天做这件事,再看看两周以后您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老子说,看到自己的不足,把自己的位置放低,这样的人才有进步的空间。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讲,平时更容易被大家恭维,给自身造成一种“我很了不起”的错觉。如果您能破除这种执迷,保持一种“洼”的状态,您的领导境界也会提升。

老子才不是消极避世的人——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结果

接下来,老子讲“敝则新”。这里的“敝”是破旧、敝陋的意思。

破旧了才能新,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这鞋子穿旧了才能买新鞋”——我觉得也是一种讲法。

但老子这句话里有更深的意思,老子认为,世界一直在生灭往复变化着,从出现,到生长,然后越长越大,最后老去、灭掉、再生,一直这么循环往复着。这与树木的生长其实是一样的,万物都是由一棵小苗开始,逐渐长成大树。这期间树皮会逐渐老化,到了秋天树叶会渐渐凋零,落叶在土里腐烂后,再加上冬天的大雪一冻,到春天,它们会再化作春泥,作为养分来滋养新的小苗生长。这个轮回从新到旧,从旧到新,象征着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

老子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一定要尽量把自己维持在那种弱小的、小苗一样向上的状态,这样我们才会永远都有成长的空间。不要把自己放到“极壮”的状态,否则您一定会顺着自然规律逐渐走下坡路。

很多人会想,老子让我们“守弱”,保持弱小的状态,难道是说老子不渴望成功?他不希望我们达到那种“茁壮”的状态吗?老子要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老子说“曲则全”,您说老子想不想“全”呢?

其实,老子的意思是,您要先“曲”,这样才能“全”。这就好比跟一个孩子说:“孩子,你要先努力学习,才能成功。”那我希望不希望这个孩子成功呢?

努力学习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过程、一种方法,老子说“曲则全”,并不是要您一直保持“曲”的状态,而是希望您由此进入“全”的境界。

很多人认为老子一直在讲“无为”,觉得老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其实老子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结果。这才是老子的真正思想。

人生如果没有“敝”的、黑暗的状态,就很难有大放异彩的光明时刻

老子说“枉则正”,老子希望您“正”,希望您“全”,但是他的方法是通过“曲”,通过“枉”来达到那种境界。

老子说“洼则盈”,是通过“洼”的方式达到“盈”的状态,但是您得保持“洼”的姿态。“敝则新”这句话也是同理,我们千万不要瞧不起“敝”,因为“敝”是“新”的基础。您要把自己放到“敝”的状态积累能量,然后才能“新”。

很多人在人生中都经历过这种低谷的状态,这种低谷的状态就是“洼则盈”,您只有在低谷才能往上走。您只有经过低谷这种不堪的状态,日后才能焕发出光彩。

比如我自己——曾经一事无成,在家里读了十年的中医书,也没有什么收入。那时候,我有一张公共汽车的月票,白天别人去上班了,我就坐在公共汽车上看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再从终点站坐回来,偶尔看看外面的景色,当成是一种放松。那段时间,我看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了解了非常多古代中医的故事。我的生活中没有其他消费,我把每天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了,整整五个书架的古代医书,基本上都是我那个时期买的。这十年我就是处于“敝”的状态。

那个时候日子过得非常清贫、简单,但也正是因为有了当时“敝”的状态,才有后来我到北京读中医博士时“新”的状态,使得我积累的所有东西,一下焕发出了光彩。

所以,人生如果没有“敝”的、黑暗的状态,您就很难会有那种大放异彩的光明。这就是老子讲的“敝则新”的含义。

“敝”对于领导者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敝则新”的“敝”对于领导者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名誉、地位等。老子告诉大家,这些名誉、地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些东西会阻碍您的实际发展。如果在您的心里,能把名誉、地位视为“敝”,您的事业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老子认为,作为领导者,不要太想着抬高自己——我的位置多么高,我多么尊贵,我应该捞取多少名誉、地位,等等。您只要把这些东西放弃,让它凋敝,您放心,您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新的生机。

所以,老子讲的每一句话都有两层含义——“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人身体里、生活中“曲则全”,也可以看作一个领导者“曲”了,天下才能“全”。您保持自己的利益、名誉、地位、金钱“洼”了,这个公司的利益才能“盈”,您让自己的名誉、地位凋敝了,公司才能焕发生机。这是老子此段经文最大的落脚点。

在《道德经》里,老子讲的绝对不只是一棵小树苗怎么生长——这些都是打比方,老子实际上讲的是领导者与团队成员的关系。

老子认为,一个领导者,只有放弃了这些名誉、地位、收益等,变得曲、枉、洼、敝,您的事业、您的公司、您的员工才能全、正、盈、新。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老子所说的道的运作方式,把自己的名誉、地位放到很低的位置时,才能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与前进空间。

04做事多为别人想,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为什么“稻盛和夫”们的企业都如此成功

“少则得”是说您把欲望减少了,才能有所成就、有所获得。

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就是“少则得”的典型。一般的企业家赚钱是为了自己买别墅或生活得更好,但稻盛和夫从二十七岁创办企业开始,就是为了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而努力。

他秉承的信念就是无我利他,把自己放下,为所有的员工负责。结果大家都纷纷过来追随他,人才越来越多,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直接进入了世界五百强。

稻盛和夫在中年出家修行以后,内心变得更加纯粹。在创办第二家企业的时候他说,我每天晚上都在问自己,我创办这家企业,有没有自己的私心在里面?如果有,那这家企业我就不要办了。

他问了自己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在确认没有一点儿自己的私心以后,才决定创办这家企业。没想到,这家企业很快又成为了世界五百强……

除了稻盛和夫那样的境界外,“少则得”应用在企业经营的思路上,也是有用的。

众所周知,美国有个吉列公司,这家公司就是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剃须刀这一个产品,别的不做。最后做到什么份儿上了呢?美国90%、全世界70%的剃须刀市场都被吉列剃须刀占领了。

为什么他们会发展得如此好?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专心做一件事。您说吉列公司要是明天做微波炉了,做电烤箱了,后天做电视,做手机了,还能有吉列剃须刀在全世界的地位吗?这就是老子讲的“少则得”的道理。

有一次华为的CEO任正非,在采访时谈到如何成功,他说:“我们就是阿甘精神,专注做好一件事。”

其实手机市场的专业性很强,适应性很窄,竞争对手也很多,但华为就是一直做好一件事。任正非形容,他们就像攻城一样,把所有尖刀部队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处,找到这个城池最薄弱的部位,给它撕开一个突破口,然后再往前冲。他管这叫“尖刀精神”。

“多则惑”指的是您作为一个领导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资源和平台,如果您任由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增加,一定会越来越困惑,最终做事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很多企业办着办着就开始搞股份制,有些人会把自己的亲属都给搞来,企业开始分公司剥离……您说您做的这些,员工看不出来吗?

员工都不傻,您一味地为了自己,大家就不愿意追随您了,人才大量流失后,您的企业还能发展好吗?如果华为明天做微波炉,后天做电烤箱,大后天做电视、电冰箱了,您说还能有现在的行业地位吗,还能做好手机市场吗?

正是这种“少则得”,一心做好一件事的状态,让华为、吉列和稻盛和夫的企业都越做越好,行业地位也越来越稳固,这些都说明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

平时多想想现在我能做什么,能为别人带来什么

“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对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有一个好朋友特别“笨”,但是却发展得很好。怎么回事呢?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船务公司工作。他这个人很简单,其余的事都不在意,就是扎扎实实把眼前的工作做好,不断思考怎么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毕业二十年,他从普通职员做到了部门经理,再到公司老总,直到整个公司开始改股份制,他也分到了一些股份,现在每年光年终分红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相比刚才我提到的朋友,这个班级别的同学,看起来都比他“聪明”。在一个行业干了两年,刚有点儿基础,看哪个行业好就跳到哪个行业去。越“聪明”的人跳槽越频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在累积经验吗?

没有,往往都是从头做起,前边做的所有事,都一次又一次重新归零。这些人看似聪明,看似本领多多,但是最后反而困惑了,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老子说的“多则惑”的状态。

等跳到四十岁以后您会发现,您跟二十岁大学毕业时,没有本质的改变。可能有点儿提升,但也就是解决生活的温饱而已,绝对没有进入到成功的境界里去。

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么。其实所有的工作都是您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想到,这辈子我们能做什么,能为世人带来什么贡献。

您做的事是否对别人有益,自己是否感兴趣,能否坚持十年以上

我经常以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对年轻人的职场生涯提出建议。我认为一定要具备这三个要素,您才能做好事业:

第一,您做的这件事一定要对众生有益。好多人今天干这行,明天干那行,他看到的都是暂时的利益,没有看到方向。他想的是我在这行能得到多少,没有想过我这辈子要为世人带来什么贡献、什么价值。

第二,这件事是您擅长并感兴趣的。也就是说您做这件事的时候有乐趣,到老的时候,回顾自己做的事,不感到后悔。

第三,坚持十年以上。任何事,如果您认真做,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十年以上,您都会是这个行业的专家。

像我刚提到的这位朋友,他坚持了二十年,走到了这个行业几乎是顶峰的位置。这叫“少则得”,一生只做一件事。很多人认为自己聪明、能力无限,想多去争取,但真能争取到吗?

所以,老子说的“少则得,多则惑”,无论是用在人生中,还是放在企业管理中,都非常有用处。学到这里面的智慧,对我们的人生会很有启发。

05用出世法做入世事


不彰显自己,不抬高自己的人,才有资格做首领

老子下面讲“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以”就是所以的意思。“圣人”是什么意思?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的圣人,不是一般做学问的圣人,他指的是悟道的领导者。

“执一”的“执”是指拿着、端着东西的状态。“一”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呢?有人把“一”解释为道的意思,严格地讲“一”并不是道,老子讲得很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和“一”,不是一个意思。“道”是无名无形、无法感知的,“一”是道生成的形式,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混沌的状态里有阴阳。所以“执一”的意思是领导者要保持一种混沌的状态,没有什么比较、区分,不会刻意追求名誉、美誉。

“牧”当领导者讲,“牧”字的本义是指放牛、放羊。“以为天下牧”的意思是作为天下的管理者。这句话在通行本里写的是“天下式”。这个“式”当什么讲?“式”就是楷模的意思。其实老子是反对楷模的,因为老子说“不尚贤”。如果这句话用“天下式”,就违反了老子的理念。所以,“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意思是,圣人就是秉持这种混沌的状态,来作为天下的领导者。

老子接着讲,怎么做才能“为天下牧”?

老子说“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这几句话在上一章我们讲过了,意思是不彰显自己,不看自己的优点,这样的人才能做好事,把自己位置放低,不抬高自己的人,才能做首领。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不是与世无争,而是领导者不要与被领导者争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有的人把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成,您不争,天天就在家里打坐、抽烟、发呆,您不出门,天下就没有人能与您争了。这句话实际是这个意思吗?

不是的。老子的这句话讲的就是领导者,说的是领导者不跟您的员工去争。因为您不跟员工去争利益、名誉、地位这些东西,您把自己放低,大家才愿意来加入您的企业,您的企业规模才会越做越大,您才能有所成就。最终天下没人能与您争了,因为您的企业是最大的。这就是领导者法则。

很多人在解释这句话时,把“夫唯不争”,领会成与世无争,把对象和方向搞错了,结果把《道德经》理解成了一种消极避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误解。

有一次比较就有一次不开心

“夫唯不争”在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我们不要比较,就一心做好自己的事。如果我们的人生一直在与别人争,争夺利益,争夺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因为不断地争,就会有比较,一比较您就不开心。比如您周围有十个朋友,这十个朋友一定是各有所长。如果有人在哪方面超过您,您就不开心了,有五个超过您的,您就会获得五份不开心,这日子还有法过吗?

但凡有比较,人生就会有痛苦。

比如说高考,很多人把它当成是一种相互比较的手段。如果您真的不断比较,每次排榜都会是一次折磨:我一定要考第几,一定要超过谁……这么比较下来您会备感疲惫。因为就算您现在暂时在本校考第一了,您在整个区、整个市里一比又不行了,在全国一比更不行了,结果越考越紧张,很多孩子的身体和精神最后就崩溃了。

当年我妹妹就不怕考试,她是学霸。我在高二之前一直都是学渣,特别怕考试。虽然我跟妹妹在同一所重点高中,但我是“连滚带爬”地学,妹妹轻轻松松就学得比我好。高考的时候她是文科状元,数学考了满分。我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高考数学能答满分,一道题没错!

很多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一到考试就失手,考得一塌糊涂。我妹妹不同,越是大考,她考得越好。我就很纳闷,有一天我问她:“你怎么不怕考试呢?”我记得特别清楚,她很淡定地回答:“考试有什么好害怕的?考试就是一个展示我学的东西到底有多好的一个机会啊。展示的机会我求之不得呢,有什么可害怕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当时听完她的话,我很震惊,我怎么就没从这个角度来想呢?

妹妹的话对我影响很大,于是,我就逐渐开始改变——卷子一发下来,这么多题等着我发挥呢,全是我擅长的,所以就一直狂写,考试逐渐变成了一个让我非常开心的过程。记得我考博士的那几天,拿了一支新的碳素笔,等考完的时候这支笔的墨水全写没了。放榜之后,我成了公费博士生。

为什么以前痛苦,现在开心了呢?

因为转换了心态,您没跟别人比,就是集中精力把自己做好,一点点去做。考试就是展示才华的时刻,哪还会在意跟别人比的事儿?而且您展示得那么出色,别人一紧张,还怎么跟您比?

所以,这就是“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因为您做好了自己,把自己展示得特别充分,没有去争名利那些虚的东西,而是把实在的地方做好了。接着就不用再争了,也没人能与您争了。

不争之得——同样一起入职,为什么别人的职务、薪水远远超过您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人,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省行的副行长。他为什么会这么出色?

据说当年他刚到单位时,别的大学生都为自己争:“给我五千块钱,我就干五千块钱的活。下班了要是再让我多干活,那就拿奖金,不拿奖金,对不起,我不干……”

他是个农村孩子,家里一直特别穷,来到银行后,他认为有这么好的平台,一定要好好展现自己。他每天就拼命工作,做业务员的时候,业绩永远比排第二的多将近十倍。

这是什么概念?银行的人说如果这个人搞信贷的话,相当于他比别人看的卷宗多十倍。所以银行要提干的时候提谁?您再有“关系”,但是业绩在那儿放着呢,差得太多了,所以提干的永远是他。

现在这个人四十岁不到,就成了省行的副行长,那些跟他一起进单位的同事,很多都还是个普通员工,每个月的收入也还是那五千多块钱。而这个人如今作为省外资银行的副行长,收入和当初的工资比,相差已经不是十倍二十倍的事儿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反映了“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道理。并不是说一个人与世无争,就消极避世什么都不做了。在这里老子给我们引申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不争之得”。不争的是钱财、名誉和地位所带来的虚幻的东西。您只有这样做了,才能顺应自然之道,您就自然会有所得。

什么是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不仅仅是说天亮了您就起床,天黑了您就睡觉,而是说我们要顺应天道来做事。天道有什么特点?隐身于其后,不为自己争取名誉、地位,等等,这种德行就是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

所以,老子在这里告诉大家,用出世的方法做入世的事,才能减轻负担,轻装前行。

大家要一点点在工作和生活中领会老子讲的这些道理,多想想这句话是不是能够用到?是不是有启发?您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那您的人生一定会进入一种从容的状态。

06把事情做好,老天爷一定会给您回报


不是只有委屈自己才能成功

在这句话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曲全”。前文我们讲过“曲则全”的道理,我再给您阐发一下“曲全”的含义。

有人会误认为“曲”就是委屈,您只有委屈自己才能成功。这么讲没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很清楚,您所“曲”的全都是虚幻的名相,比如声誉、地位这些东西。

举个例子,我妹妹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毕业后她曾在电视台做过主持人。那个时期她上街买东西,商家都主动给她打折。后来她移民到了澳洲,几年以后再回国,没有人认识她了——您看这种虚幻的名誉转瞬即逝。

有些人对名誉和金钱的痴迷程度超乎想象,比如一些贪官的家里曾被搜出一亿多现金。您说这些钱他敢花吗?绝对不敢花。而且为了显示自己的清贫,他每天还要骑个破自行车上班,吃饭的时候掉在桌子上的饭粒,他都要捡起来再吃……家里存了一个亿的现金不敢动,您说这是不是虚幻的?最后往往还会成为负担,还要夜夜做噩梦。

老子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名相,“曲则全”的“曲”是对这些东西的“曲”。好多人不理解这个道理,觉得别人讽刺我,损害了我的名誉,难道我就忍了这口气吗?这就是没想通道理。您真的悟道了,就会看清这些所谓的名誉都是假象,没那么重要。您这么一想就不觉得委屈了,就不觉得自己有多难受了。所以老子说这种“曲”的状态是正常的。

所以,这种“曲”不会让人感到委屈,因为您已经看清楚名相没有那么重要。只要您为大家把事做好了,这些东西自然就会跟随而来,但我们不要为了追求这个东西去做事。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任何一段成功的人生,背后都有“曲全”的智慧

老子在这里讲的“曲则全”的“全”,指的就是做事本身。老子非常清楚地把做事本身和做事带来的名相、荣誉、回报给区分开了。老子认为您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剩下的,老天爷一定会给您回报。

当年我博士毕业,刚到北京电视台协助创办《养生堂》栏目,科教频道突然进来很多编导,但整个台里的经费是有限的,所以每个编导的工资都不怎么高,也就三千元。三千元在北京生活,就是一个特别基本的生活费,但是台里已经尽力了,这时候您说我这份工作是做还是不做?

其实很简单,这就要看您这辈子到底想干什么了。我这辈子的目标就是推广中医,所以这个平台对我来讲非常非常重要。他们能给我钱,让我生活下去,我就特别开心,没有什么更多要求,所以我就坚持做,这一做就做了一年半。

这段时间,虽然在利上看起来,我好像是“曲”了,但是在做事上,这个节目越做越好,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收视率提高特别快,在全国变成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栏目,让中医在民间得到了推广,这难道不是一种“全”吗?

在每一段成功的人生背后,其实都有这样的哲理在里面。

所以,老子说“古之所谓曲全者”,难道只是说说而已吗?那是真实存在的。然后老子加了一句“诚全归之”,也就是说您做事做得好,这个功劳全归功于您遵从了道的法则。这就是老子讲的“曲全”的智慧,您可以在生活中自己慢慢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