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数学那些事儿---连载系列(2)

 圣龙领主 2023-05-03 发布于重庆

初中数学那些事儿--连载系列(2)

计算篇-《有理数》

点击蓝字 关注我

各位朋友,大家久等了……这个连载系列内容是我根据我这10多年的经历原创的内容,旨在让家长和同学们提前了解一下初中数学的具体内容。

因此,我们先暂定每周更新一篇,如果后面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多更新一些。

那接下来,就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计算

1

计算搞不好,数学,物理基本就废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我们的大多数的家长也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计算问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我所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

老师,我家孩子计算不好,怎么办?是不是该多做一些题练一下?

老师,我家孩子计算不好,你有没有什么好的练习册推荐一下?

当然,各位家长也可能会听老师说:

你家孩子计算不好,放假回去多做一点题练一下

于是,各种计算题齐上阵,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

有的孩子进步明显,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性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母慈子孝

有的孩子有点改善,但效果一般--怒目相对

有的孩子好像基本就没有什么效果--鸡飞狗跳

问题在哪?同样都是练?为啥效果差别这么大?

慢慢的,有的家长就想:

“我家的孩子是不是学数学的料呢?”

一旦家长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就会在日常和孩子沟通中,潜移默化的把这种想法渗透给孩子

慢慢的,孩子会想:

“我妈(爸)说了,我就不是学习数学这块料”

于是,后面作业完成不好,考试考不好,咋回事?

“我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

你看!多么完美的理由!~

说到这,我估计会有很多家长泪奔,泪奔的同时还会有疑问:

”那为什么别的同学有效果,我家孩子没就没效果呢?我也没少让他/她练,也没少因为这事跟孩子斗争,但就是效果反复,或者没啥效果?这是为啥?

这是因为:

有效果的同学练的是规则

没有效果的同学练的是感觉

什么是练规则,什么是练感觉,我会最后一块讲,大家先跟着我看下面的内容

2

接下来,我们开始说一说具体内容--《有理数》

无论哪个版本,《有理数》基本上都是初一上学期前2章必讲的内容。因为它是整个初中阶段的计算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

初中阶段各模块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方便各位家长能够理解,我们先通过下面的简易图,让大家大致的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简易的逻辑关系(原创):

图片

如何看这张图?

首先,我先来解释一下:

强关联和弱关联

强关联:是非它不可,影响非常大

弱关联:有一定关系,可有可无,影响要弱一点

强关联逻辑:

(1)顺着箭头顺序看:

《有理数》是《整式的加减》的基础

翻译:《有理数》计算有问题-大概率上《整式加减》也会有问题

《整式的加减》是《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乘除》的基础

翻译:《整式的加减》计算有问题-大概率上《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乘除》的计算都会有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基础

翻译:《一元一次方程》计算有问题-大概率上《二元一次方程》的计算会有问题

《整式乘除》是《因式分解》的基础

 (翻译:《整式乘除》计算有问题-大概率上《因式分解》的计算会有问题

这就是强关联,前面模块学习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后续模块的学习

(2)逆着箭头顺序看:

要想熟练解决《整式乘除》需要《整式加减》的知识

翻译:要想解决《整式乘除》的问题,首先需要排查的是《整式加减》,如果《整式加减》没有问题,那就直接梳理《整式乘除》存在的问题即可

要想熟练解决《二次根式》,需要《分式》和《实数》的知识

翻译:要想解决《二次根式》的问题,首先需要排查的是《分式》和《实数》的掌握情况。如果《分式》的计算有问题,那就要接着排查《因式分解》,一直找到根为止

弱关联逻辑:

《整式加减》和《实数》是弱关联

从《整式加减》开始,在计算上开始引入字母参与运算,如果在《整式加减》的这个位置,孩子理解计算规则出现问题,那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推导,孩子在《实数》运算规则中引入“根号”的时候,也可能会出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和《整式乘除》的弱关联

因为《整式乘除》中部分比较综合的题是会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这个是从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考虑。

如果把这部分综合题去掉,当孩子学完《整式加减》之后,也是可以学习《整式乘除》的。

但是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是做不到的。因此,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弱关联。

由此可见,数学的学习,尤其是计算,它是环环相扣的,一旦某一个阶段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前期)没有及时解决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影响后续的整条内容链。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总说:

初一不上不下,初二两级分化,初三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因此,对出初二,初三的孩子来讲,要想解决计算问题,就必须要先排查强关联模块是否存在问题也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根),优先解决强关联模块的问题之后,再解决弱关联模块的问题。

这一点虽然是写给初二,初三的孩子的,但是小学高年级段也同样适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有理数》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计算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内容

3

前面的框架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有理数》这章的具体内容

图片

从《有理数》开始,孩子们所接触的数的范围开始扩充,扩充了负数

孩子们会在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这三个基本概念之后,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计算法则,先从加减开始,然后是乘除,最后是乘方和混合运算。最后是科学记数法和有效数字等几个琐碎的概念。

对于刚上初一的孩子来讲,《有理数》这一章的主要挑战有三个:

(1)能否快速,准确的记忆的这些概念和规则,并根据规则进行计算。

比如:下面的两个非常的经典的错误:

图片

这两个错误就属于非常典型的规则不清楚,纯凭感觉做题,为啥这样做?因为这样最简单,最方便

(2)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弄清楚乘方对符号的影响

比如,-2^2和(-2)^2有什么区别,前者表示-2×2,后者表示(-2)×(-2)

图片

(3)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负数的时候,括号里面的每一项都要变号

很多初二,初三的孩子还会犯这个错误。

当孩子把这一章的基本内容掌握之后,还会进一步的学习它们的拓展和延申内容:

比如,与绝对值化简有关的零点分段法,用数形结合思想去解决一系列绝对值的和最小问题等。这个方面,我们暂时就先不展开了

接下来,我们先回归基础内容,来聊一聊细节问题。

(1)负数

负数的引入是为了和正数一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这个位置,我们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解释负数的概念。

比如,温度计上的0℃以上和0℃以下

比如,银行存款额增加和减小

比如,做生意赚钱和亏钱等

这个位置只需要大家能够了解什么是负数,能够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识别就够了

(2)有理数及其分类

什么是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有两种分类方法:

按照定义来分:

图片

按照正负来分:

图片

这个地方,孩子们的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混淆两种分类的方法,概念判断类的问题易错。

(3)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图片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数轴本身的内容并不难,它的主要功能和定位是工具。

①比较数的大小,右边的数大,左边的数小,尤其是负数,

②辅助孩子们来理解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

③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一系列绝对值求最值的问题

④为以后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

(4)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的0的相反数是0

相反数的性质:

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

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求一个相反数的方法:

在这个数的前面添加上一个负号:“-”

这个时候就会衍生两个经典问题:

图片

尤其是第①个,这个问题绝对是孩子们出现错误的重灾区,有非常多的孩子会它是正确的。

(5)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般情况我们把这条叫做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由绝对值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既然是距离,那它肯定不可能是负数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0的绝对值是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一般情况我们把这条叫做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我们把代数意义进一步的用符号语言精简,就变成了

图片

有的时候,为了图省事,我们又会把它进一步写成

图片

于是,很多孩子按照这种方法来记忆的话,大坑就产生了。比如:

图片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坑了无数的孩子,有多少孩子的答案是:a<1 ,说多了,都是泪!~

绝对值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内容可以细细的展开。

比如像前面提到过的零点分段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最值,初学的时候就不建议展开了。

难度挺大的,绝大部分的孩子会蒙圈。

(6)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这些规则的引入,我就不细讲了,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引入的方法。

我们来聊一聊孩子们容易出现的问题。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引入了分类讨论,要想进行加法计算,孩子必须要明确是按照哪一条规则来进行的计算。

比如;(-2)+3表示的是-2与3的和

因此根据加法法则:

①先确定和的符号是“正”,

②然后在计算绝对值3-2=1

③最后结果为1,

把这个步骤表现在书写过程中,就是

图片

这样写,虽然复杂,但是对加法规则的理解是最深刻的。

殊不知,有的同学为了图省事,就经常不按这个步骤写,等到有一天,对加法规则有所生疏之后,就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图片

如果你提示一下,孩子也能意识到错了,也能改对,但这就是凭感觉做题,下次还有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学习完加法法则之后,孩子们还会接着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这个部分主要是为了简便计算做准备的,小学也会接触到,我就不展开了

(7)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法法则就这一条。

在学习减法法则的初期,我一般都会要求孩子们把转化的过程写出来,来强化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不然会有很多孩子出现下面这样的错误:

图片

这个错误产生的原因就是典型的不按规则办事,凭感觉。

(8)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相乘

②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在乘法法则中,最难理解的是负负得正

图片

很多课本上是从找规律的方式引出的,但是这种引入的方法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理解的,只不过是时间长了,“负负得正”大家都背下来了。

学习完乘法法则之后,孩子们还会学习倒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和小学相比,就是多了负数,我就不展开了。

(9)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除法法则也就这一条,遇到除法运算时,一定要先将除法转化成乘法,另外还需要注意运算顺序

不然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

图片

它的运算结果可不是1,而是4,还是那句话,计算不能凭感觉。

(10)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图片

乘方有关的概念并不复杂,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与乘方有关的运算

比如:

图片

这个位置很多同学会出现错误

图片
图片

(11)科学记数法和有效数字

这块内容没那么复杂,我就不展开了。

最后,总结一下,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新初一的孩子来讲,这一章的内容还是非常多的。孩子们能不能快速,顺利的过渡到初中,除了习惯,心态上,更多的是取决于孩子们是不是能快速的掌握这些知识和规则,并能根据这些知识和规则解决问题。

4

我们最后来谈一谈:

什么是练规则,什么是练感觉?

练规则:

是指孩子对运算规则掌握门清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量的习题,按照规则一步一步的书写计算的过程,强化对计算规则的理解

样例:

图片

练感觉:

是指孩子对运算规则了解,但是有的规则不是特别清楚,然后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去找解题的感觉,当这种感觉消失后,又会出现反复。在书写计算的步骤中,通常会有大量跳步情况出现。

样例:

图片

那你家的孩子计算这块是练的是规则?还是练的是感觉呢?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我们下一周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