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纺织品文物修复与复制“五艺”浅谈

 长剑三尺 2023-05-04 发布于北京

有人把古代纺织品复制归入纺织史的重要范畴,我不知可否。当代也需要纺织品文物复制啊。复制文物不仅是文化范畴,更多是技术或者说工艺的范畴。

国家文物局1998年颁布的《文物复制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文物复制是根据文物的体量、形制、纹饰、质地等,基本采用原制作工艺复制与原物相同的制品的活动”。这里面漏掉了“色彩”,可能在“等”字里。(哈哈,中国特色),但后面一句就规定是必须原工艺,相同于原文物。没有毛病!其最低要求是手工织机和传统工艺。

笔者把上述要求逐一分析:体量及大小规格,形制则是款式,纹饰就是花纹,织造法,质地即是布料及规格。笔者尝试用现代语言诠释为“五艺”。

一.质地,主要是面辅料的纤维和织造技艺。纤维比较容易,识别即可;织造工艺研究的人不少,大部分都可以做到,但还是有极少数古代的织造方法至今仍未恢复。

二.体量与形制。体量容易不多言,形制可依据古籍找到当时的形制也不算难,研究的人众多。

三.纹饰。涉及到不同时代和地区、民族的纹样,以及制造纹样的方法。纹样容易,很多古籍和文物可以找到这些花样,属于纹样学,比较容易,但研究者甚多。

四.织造。分别为布料的织造和纹饰的织造。织造纹饰的方法有一定难度,要找到这些纹样是怎么织造出来的,属于织造类技艺,研究的人相对少一些。

五.色彩。国家文物局的规定里避过去了,更多人也假装不知道,堂而皇之的避过去。可不正视现实行吗?掩耳盗铃有用吗?颜色或者说色彩是纺织品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躲也躲不掉。古代纺织品文物更是如此。是大家真不懂吗?不是!是难度太大了!从文物来说,大多数是出土的,基本上不是原样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从古籍寻踪可以吗?笔者的回答是部分可以。即以有详细记载的文献做依据,。但有很多是没有具体资料的。

古代的染匠们大多没有文化,记录者又多有错误。有关染色的文献相比其他几个部分是少之又少。加上工业化以来,传统染色几乎退出舞台,人走艺绝。还能做传统染色者凤毛麟角,研究者也是甚微。这种状况不解决,纺织品文物复制就是一个笑话。如今大部分博物馆在做的是用化学染色来取代,实际上是严重错误的。就色泽而言,是无法吻合的。同时,这种方法由于大量使用了不友好的助剂,对文物伤害极大,不是修复和复制,是摧毁文物。

以上五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五艺”:质地,形制,纹饰,织造,色彩。一个也不能少。

这个暂时办法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现状是没有进步,还在退步。

容易的事儿蜂拥而至,难做的事儿退避三舍,中国风骨何在?咦,唉。

暂且以最低办法做吧:“采用原制作工艺复制与原物相同的制品”,可以么?

文物也是有尊严的,请不要伤害它的尊严。

作者:染匠黄荣华

请尊重原创,并经允许,谢绝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