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和琉球官民的反侵占斗争 日本吞并琉球后,大清不肯割让主权,丢弃属国;琉球王室和各级官僚领主不甘社稷被毁,国统被灭;人民群众不愿意当丧家之犬,亡国之奴,沦落为受日本人任意欺凌的下等贱民,大家奋起抗争,留下了千千万万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悲壮故事。 琉球民众不愿就此亡国,广大的官僚士族和老百姓一道奋起抗击日本的侵略。各岛臣民自发组织起来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殊死的搏斗,武装抗争之事此起彼伏,直到甲午战争清朝战败,连朝鲜、辽东、台湾都被日本占有,明显复国无望,也还是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日本人,不服从日本的管理。 日本侵占琉球时,琉球国王子急赴天津,每天早上都要长跪在李鸿章的辕门外,哭请他援救琉球,坚持几个月后痛哭而归。 1876年10月,琉球密使紫巾官尚德宏、通事林世功、都通事蔡大鼎等39人,奉王命驾乘小船,秘密冒险出海。次年4月抵达福州,递交国王咨文,呼吁清廷救助。此后为躲过日本杀手的跟踪又剃发化装到天津谒见李鸿章,陈奏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之事。据传,到最后向德宏一连几天几晚跪在总理衙门前,不喝一口水,不进半点食,“泣血呼号”只求朝廷早发救兵,终至绝望,从此不知所终。有说他跳海殉国了,也有说他上吊身亡了。 1880年,滞留北京的林世功多次以绝食上书清政府,请朝廷出兵援助复国。后绝命陈情,拔剑自刎,以死殉国,遗下一纸“陈情书”和“一死犹期存社稷”的绝命诗,为古老的琉球王国留下了悲壮的血色印记。 大清的据理力争,使日本阴谋未能全面得逞。日本吞琉的时机,正好跟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地区、阿古柏分裂势力作乱新疆全境的事件碰到了一起。殊不知日本是以同意俄国军舰驻扎长崎为条件,换取俄国同时向清廷发难的。清朝倾举国之力应付新疆战事,尚且胜负难料。在东北,大量沙俄陆军分屯于海参崴、旅顺一带,虎视眈眈,不但想将疆界南移,还企图吞灭我蒙满以挟制京师。在南疆,法军已攻入越南河内,眼看属国不守。西藏的抗英斗争正值关键阶段,英军一路北上,与新疆的阿古柏分裂势力互相串通,对西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况且,刚刚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大清元气大伤,无论军力、财力都无法支撑同时打多个方向的国际战争。 而且琉球问题,决不是尚德宏他们想象的只要大清出兵就能解决的问题。派兵即是开战,不仅3000余里长的琉球群岛可能双面受敌,而且大陆东南沿海处处都会成为战场,纵有百万雄师也不足以布防。你攻其一点,它可以从任意几十个点上进行反扑和骚扰,不是派几个兵就能打走日本人的事。国力衰弱、边患四起、内外交困、又无可用之船舰水兵,实在有心无力。清朝既然不可能通过全面开战去救琉球,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外交上的鼓噪、施压了。根据史料记载,清政府在能做的工作方面,还是尽了力的,也正是由于大清的据理力争,致使日本强迫大清割让琉球主权的阴谋至今尚未得逞。 根据有关史料记录,清政府在以下五个方面与日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简而言之,一是向日本驻华大使施压,强烈抗议日本侵略琉球。 二是我驻日代表据理力争,如驻日公使何如璋与副使张斯桂共同署名,于1878年10月7日, 义正词严地向日本外务卿发出抗议日本侵犯琉球的照会,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此后何如璋多次照会寺岛要求日本撤退派往琉球的军队,恢复琉球对中国的进贡都没有得出结果。 三是通过国际社会向日本施压。列强的干涉对日本是不利的,英国驻清公使威妥玛批评日本占领琉球是凭借武力,没有合理的根据,并到处发表同情清政府的见解。威妥玛甚至极力主张中国进行武力抗争。驻清德国公使巴兰德也批评日本对清外交“行迹近乎欺凌”。美国、法国、荷兰和其他各国也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了愤慨。美国前总统甚至亲自出面逼日本退出琉球。来自中国方面的抗议和国际社会的非难,的确使日本遇到了外交的困境,使之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的割让和认可,吞并琉球的行径不但得不到国际上的承认,还有可能得不偿失。以致不得不提出与中国共同瓜分琉球王国,以此来解脱困境。 四是对日本进行外交报复。从拒绝日方一直企图将“内陆通商”及“利益均沾”条文列入条约的要求,到“闭关绝市以困之”,断绝日本从中国大陆获取战略物资和谋取商业利益的渠道。这使日本政府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在琉球问题上采取妥协态度。 五是请人从中斡旋。李鸿章请1879年5月来华游历并拟东渡日本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出面调停中日琉球争端,格兰特慷慨答应。格兰特的调解并不代表美国政府,但日本再怎么猖狂,在列强面前还是不敢造次的。加上格兰特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日本就更不敢拒绝他的调停了。理屈词穷之下,日本与格兰特草拟了一个“分岛方案”,即将琉球国一分为三,北部日本占据的五岛由日本统辖;中部诸岛让琉球立国;南部的宫古岛及八重山列岛划归中国。 但随后日本出尔反尔,并没有遵守与格兰特商定的三分方案,而是将三分方案改成二分,不但不提琉球复国问题,而且将南部宫古岛与八重山岛归还中国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修改1871年中日通商条约,允许日本商民跟西方人一样进入中国内陆经商。 当时中俄关系十分紧张,俄国战舰15艘云集长崎威逼中国沿海,日本充分利用这个时机,以贫瘠荒凉的两个小岛换取清政府对其吞并琉球的承认,并要在中国取得与欧洲列强相同的地位与权益。李鸿章和总理衙门始终没有接受过各种瓜分琉球的方案。按李鸿章回答格兰特时所声明的,中方对于琉球没有领土需求,惟日本将琉球王“无故废灭之,违背公法,是为各国所无之事”,因此,琉球复国是大清所考虑的惟一目标。当时李鸿章等人并不知道所谓南岛是个什么概念,还以为王宫首里城就在 南岛,认为只要归还了王宫和南岛,琉球就可以复国了,一度准备接受日本方案。直到最后搞清原来南岛贫瘠荒凉,既无王城,也根本无法立国,才将签约之事放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连台湾、朝鲜和辽东都割给了日本,争琉之事就没法再谈了,近代涉及中琉日三方的“球案”事件也就这样不了了之地束之高阁了。日本在割占台湾的同时,也巩固了对于琉球群岛的殖民统治。琉球人民从此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日本不但未能得到中国对琉球主权的割让,还因为琉球王室始终拒绝日本的吞并,一直没有同日本签订有关国家主权的条约。既没有琉球王室承认琉球是日本领土的文字依据,也没有琉球君臣投降或愿意归顺日本的所谓“誓约”,因此,日本军国主义占领琉球,没有任何国际条约为依据,完全是暴力侵略的结果。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世界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