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冰盏儿”与“打瓢儿”

 北京的骑士 2023-05-05 发布于北京

图中小男孩手中拿的俩铜碗即为“冰盏”

       “冰盏儿”,这对七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是较生疏的。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北京街巷里流动卖吃食的小贩的代称,又叫“打铜碗的”。小贩推一辆双轮小车,车身两旁的木板上各有四个字“言无二价”、“童叟无欺”。小贩手拿两个直径约七八公分的铜碗,摞在一起,用手一掂,发出清脆的响声。

       孩子们一听到这个响声,便磨着妈妈要上几分钱,飞跑到门外,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小玩艺儿。车上两旁顺排着两行玻璃盒子,盒子里装着各色吃食:各种瓜子、炒蚕豆、酸枣面、粽子糖、变色球、汽水糖、花生蘸、芝麻糖、陈皮梅、泡泡糖,冬天还有冻海棠。车箱内摆着几个坛子罐子,装有糊涂糕、小冰碗、玻璃粉、果子干、酸梅汤、青杏蜜、捅彩盒、小画片……,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尽管三五天就能看到一次,可总觉得是那么新鲜。这些吃食主要供应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那时的孩子们都好糊弄。

  这里要特别说说捅彩盒、青杏蜜和果子干。

  捅彩盒是一个一尺半长、六七寸宽、一寸多厚的硬纸盒,盒画上蒙一张画好几十个格子的彩纸,那格子有火柴盒大小。花二分钱可以一个格,按格破纸,里面有时是一块糖,有时是个小小锡铃铛和捻捻转儿,有时是几张画片,那要看手气如何了。如果捅出一串玻璃珠子穿成的小镯子,那就是重彩了。孩子们在捅彩时的神态,是满认真的。其实这是哄孩子们玩的,小贩很轻松的就把钱赚到手了。

  青杏蘸蜜——麦收前青杏就下街了,用两根短秸棍上白色的饴糖,孩子们都叫做蜜。把青杏掰开去核,往饴糖上一按,混在一起吃,有说不出的味道,那怕是酸得直嘬牙,也是很有兴味的。

  果子干,这个名称至今也弄不清根据什么叫起来的。这是北京独有的特殊风味小吃。用料:柿饼、杏干、鲜藕。将柿饼掰成小块和杏干一齐放在适量的开水里泡一定时间,冷却后成糊状。再将藕洗净切薄片,开水一焯,捞出过凉水,控净后放在柿饼、杏干糊上,吃时搅拌。这种食品四季可吃,清凉酸甜适度,鲜藕酥脆,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把果子干放在屋外,吃过油腻的食品后,吃一小碗果子干,爽口沁心,别有一番风味。

  旧时北京街巷中流动售货的小贩很多,其中以吆喝叫卖为多,少部分利用响器代替吆喝。其中较为奇特的是“打瓢儿的”。小贩推一辆双轮车,车上装满了一般家用炊具、卫生用品及生活小商品。如:铁锅、瓷盆、碗、盘、筷子、笊篱、面杖、笼屉、炊帚、条帚、鸡毛撢、布甩子、支炉、墩布等应有尽有。车上扎起一个井字架,将这些日用品该挂的挂起来,在车上也是码放整齐,可说是个日用杂品小店。住户购买用品方便之极,当然也卖的要谎,买的还价,但不管怎样,买的不如卖的精,少赚点可以,薄利可多销,这类小贩不吆喝,在车把旁挂着半个葫芦瓢,用一根六道木不停地敲打,住户一听到这个声音,纷纷走出家门,选购自己所需的用物。不过至今也闹不清,打瓢儿代替吆喝是谁留下来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