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额博 诵读: 紫月 00:00
17:14
解放初期的新城,在菩萨街和南街口有一个“露天电影院”。电影院顶棚用席子盖着,不遮光,故称“露天电影院”。电影票白天5分钱一张,晚上1角钱一张。20世纪 50年代中期,在新城阜成门内路西建了一座俄式风格的电影宫,高台阶、圆型售票厅、乳黄色的外装饰,美观大方。阜成门外淌马河畔,又建了一座乳白色欧式建筑风格的博物馆,主建筑上由文浩先生雕了一匹白色骏马,与电影宫遥遥相望,相映成辉,成为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宫 我妈妈是个电影迷,每天晚上将我弟弟妹妹安顿着睡了,带上我去电影宫看电影。我爱看战斗、恐怖电影。演农村题材片、外国片、戏剧电影时我就睡大觉。我最爱看的是上海万氏兄弟拍的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宝葫芦的秘密》,安吉斯拍的《小兵张嘎》,这些电影我都看了很多遍。那时到了晚上,电影宫门前停满自行车,有几个卖瓜子、冰糖葫芦的小贩,大喇叭里放着流行的电影歌曲,如《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等。电影票 2角一张,检票的职员衣着整洁,说着标准的普通话,当时属令人羡慕的职业。电影宫前厅正前方,挂着当红影星的大幅照片,有蓝马、赵丹、王心刚、白杨、王晓棠、谢芳、上官云珠、黄宗英、金山、孙道林、张瑞芳、王丹凤等,每位观众一进门都得抬头仰望这些熠熠生辉的明星。电影宫当时在全国都属一流电影院,内部宽敞,设有真皮大座椅、苏联进口放映机。在电影宫看电影音响环绕、影像清晰、舒适温馨。 正式放映故事片前,要放几段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主要《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记录中央领导人的政务活动、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电影宫放映了不少新中国的精品电影,如《洪湖赤卫队》、《李双双》、《红岩》、《清宫秘史》、《红日》、《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初期还上演过《阿诗玛》。1966年初,学校包场看《阿诗玛》,演到美丽的白族姑娘阿诗玛与情人阿黑相约石林时,我正看得入迷,忽然一位教师从座位上站起高呼:“批判臭资产阶级的影片《阿诗玛》。”没有一个人跟着她喊口号。20世纪 60年代,国人对电影到了十分痴迷的程度,年轻人床头以挂明星照片为时尚;人们在一起交流,明星人物的私生活是热门话题;流行歌曲都是电影歌曲,请领导、朋友看电影为重要社交活动。电影宫不仅是文化娱乐场所,还是社交、谈恋爱理想之地,是学生受教育的舞台,过年过节单位最大的福利就是包一场电影。 电影宫全体职工合影。 当年文化娱乐活动少露天电影最受广大农村,市民,边防部队的欢迎。 电影宫放影室。 60年代在电影宫前操练的女民兵。 民国时期“绥远饭店”改造成人民电影院。 呼市电影宫牛皮座椅是国内一流的影院。 当年最上座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从30 年代一直到70 年代是国人最喜欢的影片。 ![]() 著名电影演员恩和森,雕塑家文浩在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里扮演的八路军和进步牧民军民团结的剧情。 ![]() 当年的电影票。 二、“文革”中的电影宫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电影宫免费上映了 7场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组织各大单位的干部职工、学校学生观看;随后就开始演革命样板戏,一部接一部,演了 8个,其中包括《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文革中一切文化娱乐都被取消,没有电影看,新城人晚上吃完饭也都要到电影宫遛一圈。电影宫小广场上成为新城文化、商业、大革命大批判、小年青聚众打架“闯份”的中心,这里有卖小吃的、摆小人书摊的、江湖练把式卖药的、红卫兵战斗队跳“忠字舞”的、造反派揪斗黑帮的,还有两派造反派辩论,呼市玩闹青少年“拍圈子”打群架,也都在电影宫一带进行。文革中电影宫前几乎天天有打架斗殴的。那个年代,新城人即使每天不看电影,也得去电影宫四周看看热闹。 文革中人们最爱看的一部电影是苏联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当时的孩子们能大段背下列宁的演说词;影片中乌兰诺娃表演的双人芭蕾舞“天鹅湖”,人们百看不厌。还演过几场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地的外国影片,《卖花姑娘》是最受人喜爱的一部朝鲜电影。 三、十年动乱后的电影宫 “四人帮”倒台后,电影宫开始上映外国电影和“内部电影”。十年动乱之后,呼市人十分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和优秀的中外文化艺术。当时中南海电影厅常放映一些进口的片子,有世界经典名著改编的《飘》、《红与黑》等,目的是让国人带着批判的眼光观看。当时引起巨大轰动的有 3部日本电影,其中包括《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军阀》等反映日本军国主义的影片。中央批准省军级领导及十三级以上的干部观看,以提高对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警惕。一天我在党委统战部长克力更家玩公司送去几张票,多出一张部长送给了我。我晚上来到电影宫,结果被检票的军警赶了出来,说是不让小年青看这种电影,怕中毒。我返回家穿上我父亲的呢子大衣,戴上眼镜,将呢子帽压得低低的,又来到电影宫,混进入场的人群。这一次顺利过关,竟没被察觉。那天后半夜开映,连演 3场,这 3部影片战争场面之宏大,演员表演之精湛,表现战争之惨烈,让人受到巨大震撼。 日本有一部反映二战随军妓女悲惨生活的影片《望乡》,电影宫一天 24小时连续放映,我看到第二场《望乡》时,跑片员因 3天没有休息,为电影宫送第二本拷贝时,昏倒在路上。那一场,观众在影院等了一个小时片子才到,电影宫领导为平息观众的不满情绪,破例没有将影片进行删档处理,全版放映,观众欣喜异常地看了一场原版《望乡》,都庆幸因祸得福了。 随后几年“内部电影”热映,为了能免费看“内部片”,呼德尔、明锐等几位青年画家应朋友要求,开始画电影票。我们先搞一张内部票,呼德尔再来依样模仿。他用彩笔画的电影票与真票纸色相差无几,足以乱真。 四、伤心的电影 20世纪 70年代初,我进工厂当学徒工。厂里有一位叫王小丽的女工,家住新城,我们上下班同路,每次和她同行,一路上谈学习、谈理想,时间过得特快,一会儿就到了分手的路口,心里总是恋恋不舍。每次和她同行,心里特别愉快。有一次又在下班的路上,走到电影宫门前,看到人山人海,她过去一问,原来是上海 40年代拍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在热映。小丽十分兴奋地给我介绍这部电影,说是上海大牌明星陶金、白杨、上官云珠联袂出演,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腐朽的爱情观,是我国 40年代最具表现性的电影,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我看她这么推崇这部影片,第二天就排队买了 3张票。当年,关系没有确定不能单独和女孩看电影,那张票再请谁,我颇费了一些心思。请一位女工怕小丽吃醋,对我有看法,只能请男工友,于是我就请了老实、其貌不扬、家住旧城通顺街的后生小闫作陪衬。那天电影一开映,小丽和我谈兴很浓,为张忠良背叛爱情愤愤不平,同情素贞的悲惨命运而当演到素贞不堪忍受前夫的背叛,投了黄浦江后,荧幕上出现了一首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小丽用胳膊碰了我一下,问道:“这首诗是什么人写的?”我一听,窃喜这下问着了,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诗,我太熟悉了。然而,此时一激动,突发口吃的老毛病,憋得头红脑胀:“这个……”“南唐后主李煜”几个字就是说不出来。这时,小丽旁边那位后生用充满磁性的男低音自信地答道:“娄迅(鲁迅)!”听了这话, 小丽深情地望着这位态度矜持、一晚上沉默不语的后生,说了句:“你真有才!”随后,带有清香的身体慢慢侧倾向那位后生……这部《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在电影宫看的最伤心的一部电影。 ![]() ![]() ![]() ![]() ![]() 摄影家、电影放映机收藏家徐广源利用节假日常为乌素图农民义务放映电影。 ![]() 周总理邓颖超在中南海会见中国电影名星。 五、电影宫的命运 20世纪 80年代后期,电影公司电影制品厂建了一座国际标准放映厅,内设软座椅,拥有大坡度视角,设有环绕立体声,又有美国大片优先放映权,强烈冲击着电影宫一家独尊的地位。乌兰恰特、文化宫又推出电影情人小雅座、“音乐茶座”。改革开放后,虽然有《少林寺》、《追捕》等大片在电影宫热映,但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人们贪恋家庭的舒适、随意,将脚步滞留在了电视机前。尽管电影宫的第三代经理小张锐意改革,在电影宫搞起了节日舞会、酒吧、茶座,电影宫还是没能摆脱“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况,在 21世纪前后,电影宫被拆除。电影宫、乌兰恰特、文化宫等地的电影放映机和其他设备,进入了我国著名电影机收藏家杨保华先生的博物馆内。 杨保华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局长,内蒙古自治区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电影放映收藏学会会长。杨先生从小喜爱电影好电影文化收藏,特别是当电视对电影冲击的十几年中,他倾其所有到处奔波,将一些倒闭的电影院、电影队淘汰的电影放映机、电影拷贝、电影海报,电影有关的杂法、照片、摄影机等都收藏起来建立起内蒙古电影博物馆公开对外开放。内蒙古电影博物院不仅成为会员和影迷了解电影知识、探索电影奥秘的文化场馆,更成为青年朋友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让更多对电影怀有浓厚情结的人们在这里观赏佳作,品评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 80年代电视普及率高了电影宫逐渐萧条了。 ![]() 电影宫在八十年代初被拆除。 ![]() ![]() ![]() ![]() ![]() 60年代经典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 小兵张嘎与房东家的小姑娘英子。 ![]() 小兵张嘎与白鬼子。 ![]() 图片: 额博 编辑: 紫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