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之前,没有科举

 子玉史院 2023-05-06 发布于陕西
 / 子

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发明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也经过了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优化最终趋于成熟的过程,比如科举。

春秋战国是纯粹的贵族时代,各诸侯国的庙堂永远都是那几家姓氏,那些卿大夫们不仅土地、爵位世袭,就连职位也是出生之后就预订好的。

平民子弟除了有逆天才华,否则很难渗透进这种固若金汤的体系中,而且,像苏秦、张仪这种人毕竟只是概率事件,属于一小撮成功上岸的人。

只有秦国以耕战为突破口不断给人才库进行换血,彻底让一潭死水活了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国之所以能迅速超越六国并最终统一天下,密码就是,秦国的人才结构不断在进行优化,永远都是新鲜血液

公元前202年,随着刘邦建立汉朝,人才结构再一次停止更新,成了一部分特定人群的内部循环。

是的,就是那帮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派们垄断了帝国从庙堂到各郡县的几乎所有职位。那些年,大汉的三公九卿在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人之间互相传递,地方的郡守、县令也是被那些有军功、有爵位的人独享。

举个例子,丞相张苍去世之后,汉文帝曾想拜自己的大舅哥为相,但最终还是将相位给了功臣派的申屠嘉。

是的,有些事由不得他,在功臣派的实力还很强大时,他只能按照潜规则办事,就像他一心想重用贾谊,但还是不得不将其贬往长沙国。

因为,贾谊已经被功臣派们集体孤立。

后来,即使这些人去世了,他们的子弟照样处于帝国的核心圈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他的父亲周勃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曾经两次出任汉文帝的丞相,周勃去世之后,周亚夫在帝国的职位依然是一路飙升的节奏,太尉,丞相。

功臣派依然是打理大汉事务的主角,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

汉景帝想给小舅子封侯,周亚夫不同意,汉景帝想给前来投降的匈奴人封侯,周亚夫也不同意,汉景帝还生生就没有办法。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汉景帝最终还是决定向周亚夫亮剑,以谋反之罪将其关进大狱,周亚夫最终绝食而死。

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信号,代表功臣派对大汉的影响成为过去,汉景帝之所以敢动周亚夫,就是因为功臣集团的势力已经衰弱到不能再左右皇帝的意志。

▲周亚夫绝食而死

图源/剧照

而且,汉景帝将出身平凡的卫绾提拔上来就是主动在给大汉的人才结构进行换血

到了汉武帝接棒时,功臣派群体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汉武帝迅速出台了一套官吏的选拔制度:

察举制

就是,地方将各自辖区内的人才报上来,由朝廷择优录取并授给其官职。

这样一来,汉武帝不仅有了亲自任命官吏的主动权,而且也增强了人才的流动性,人才的不断换血势必会给大汉带来制度等各领域的创新,让汉武的帝国有影响历史的更多可能。

像公孙弘、主父偃这些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帝国的庙堂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武帝之所以办成了许多开天辟地的大事,除了经济的积累和摆脱了诸侯以及功臣派的束缚外,再一个就是,他拥有最优质的的人才库。

对,人才就是生产力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外戚对汉帝国庙堂的不断渗透,察举制也渐渐变了味,成了所谓人情往来的工具,大家都将自己圈子里的人推荐上去,西汉的人才结构再次陷入一个死循环。

到了光武帝开创的东汉,由于人才制度没有及时更新以及刘秀的基本盘本来就是世家大族,所以,东汉的人才库一直是一潭死水。

袁绍家为什么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原因就在这里,这些人已经对帝国各层级的职位形成了垄断。

而东汉最后也是亡于这帮人之手。

到了魏文帝曹丕执掌天下时,为了解决人才选拔问题,于是出台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对人才制定统一的标准,将人才分为九等,分别为: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然后又在每一个地方设置一个叫做“中正”的官职,负责对本辖区内的人才进行打分,然后朝廷再根据分数对人才进行不同岗位的分配。

但这次创新依然没有改变人才在某一个特定群体内循环的现实,因为打分权在中正手里,他们依然会给自己圈子里的人打上高分。

▲曹丕创建了九品中正制

图源/剧照

所以呀,整个魏晋时期以及南北朝时的南朝,虽然采用的一直是九品中正制,但帝国的职位还是被王、谢等家族所垄断。

就算刘裕以寒门之身建立了宋朝,但他还是得在庶族和世族之间寻找平衡。一直到南朝灭亡,世族一直都是江南的主导力量。

举个例子吧——

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家一个叫路琼之的人去琅琊王氏的后裔王僧达家串门,人家理都不带理。在路琼之离开之后,王僧达甚至连其坐过的凳子直接都给烧了。

可见世族依然是左右南朝的主要力量。

北朝还好一点,由于五胡之间建立的政权不断更迭,再加上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不断推进,北朝的人才库也在被动不断更新。

到了北魏统一北方之后,虽然还是采用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机制,但北魏却对其进行了小小的创新,就是,各地报上来的人才吏部还要对其进行统一考试,只有等级在“中上”的才可以做官。

而且,朝廷还会联系当时的现实给考生们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给出解决方案,就是所谓的“策”。

这绝对是一次进步,也更加务实。

后来的北齐,每次考试时皇帝还会亲自来参加,对考生们当面进行书面考核。

所以呀,将南北朝说成科举制的萌芽期绝对是非常准确

到了杨坚建立隋朝之后,他进一步对帝国官吏的任命进行了制度更新,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任命,六品以上的由尚书省任命

也就是说,隋朝将帝国所有的人事任命权掌握在了朝廷手中

但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明显就跟不上趟了,于是,科举制就真正诞生了,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增加了进士科。

但因为科举制是在抢夺关陇贵族的饭碗,所以这帮人也在不断给杨广父子制造麻烦,到最后与隋炀帝彻底分道扬镳。

是的,从本质上来说,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在和关陇贵族的博弈中失败了

李渊之所以能建立唐朝,就是因为他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

于是,唐朝虽然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但大唐的官吏还是在关陇贵族内部循环,一点新意也没有。

唐太宗曾经想通过编写《氏族志》来改变这一局面,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后来,随着唐高宗和武则天联手以废立皇后为突破口将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打倒之后,朝廷才再一次掌握了官吏选拔的主动权,一大批底层读书人开始通过科举走上帝国的舞台。

武则天为什么能够称帝,原因就是,她在给唐高宗当助手的二十四年间提拔了一大批底层读书人,这些人成为将武则天送上女皇位置的基本盘。

接着,随着安史之乱以及五代十国的动荡期,门阀世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赵匡胤兄弟可以轻装上阵将科举制进行全面推广。

▲科举制在宋朝被全面推广

图源/剧照

此时,人才更新才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期。后来的明清就更不用说了,科举制成为朝廷取士的唯一渠道。

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普及,书本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底层人也能读起书,也才有了走进考场的机会。

做个总结吧,魏晋南北朝是科举制的萌芽期,创立是在隋唐,全面推行是在宋朝,全盛期是在明清

将科举制的历史搞清楚,也就基本理清了整个大历史发展的脉络。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铁打的关陇贵族,流水的皇帝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