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树记忆——清江传统民居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23-05-07 发布于江西

清江传统民居建筑概述

图片
图片

作者前言

最近为了保障村民人居安全,提升村庄村容村貌,我市正在全面开展排查、拆除农村旧房、危房的工作。各地民居消失的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可能很多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房子,就再也看不到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不能再等了,我想做清江记忆的记录者,拿起手中的相机、纸与笔去做最后的纪念。

于是我开始梳理和编写《消失的清江民居记忆》一文。

传统民居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地形区位、历史传统、人文风情、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具体表现,脱离人和族群谈民居都是空洞且无意义的。民居的衰败和消失,也是一个地区宗族和家庭兴衰成败的见证,没有了人居住和活动的建筑只是倔强屹立的躯壳。

             匕

图片


临川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樟树市旧称清江县,地处江西省中部,明清以来,以贩卖药材和木料起家的临清商帮曾是江右商帮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清江也有“南国药都”的美誉。所以清江民居文化是绕不开药商文化和木商史的。相对于省内,附近著名的村落、民居聚集区域抚州的“临川文化”而言,清江民居在装饰和格调品味上,确实要少几分庄重威严和文采斐然,更多的追求富丽堂皇粉饰和规模的高大。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产物。

“临川文化”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是“学而优则仕”的极致体现,他们的历史人物,在宋、元、明、清的政治、文化风云人物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民居都是官员士大夫们告老还乡、安享晚年的住所,所以,临川民居很多都是以高于一般普通民居的“小官厅”建筑形式出现,在门头装饰、匾额、和空间结构等方面都是有别于一般民居的。古代是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官厅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尊贵典雅,也是文人士大夫的礼义廉耻的精神居所。

图片
图片

             匕

图片


民居属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江民居对我而言,可以把他理解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商业经济转型期,未在仕途得志的清江先民在经商致富道路上尝到了甜头,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后在财力证实上的实力表现。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奋斗史,也是对清江人奋斗结果的赞誉和自我奖励。富商们的住宅,建筑规模大、金碧辉煌、用料考究、不计成本是清江民居的具体表现。但他总归算不得主流文化,总归是逃不出封建礼法的规矩法度,纵然再大的富商巨贾的宅子,也不能在平面横向空间上无限做大,只能是以天井为中轴线向后推移,这就形成了一宅多“进”的空间结构。

图片
图片
图片

 放眼整个江西民居,天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井是民居采光、通风的重要功能空间,雨天,天井里收集的雨水也被赋予了四水归堂、聚财、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美好寓意。天井在后期的演变过程中还有多个亚类型,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进”简单讲就是一个建筑空间平面单位,和我们现在说小区的栋、小区的单元概念相仿。那一“进”的空间,到底怎么去理解呢?简而言之,所谓一进是以天井为中心,环绕着它布置上堂、下堂、上下房和厢房等生活居室。正堂是生活起居室,下堂作为门厅或生活起居补充空间之用,上下房则是卧室,两厢有的作用房,也有作为交通过道使用。由于等级礼法的限制,商人的建筑居所,一般只能是三开间的平面空间,所以对于家族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而言,采取多进的建筑空间可以比较好的改善居住空间不够使用的问题,回过来想,这也是无赖之举!

图片
图片

             匕

图片


文化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坍塌、破败的赣派传统民居(未被列入文保名单)即将全面消失。从前,一般大的老宅都是几家合住,大家共同维护。如今,村民们大多入城务工,忙于奔波生计,也不再愿意增加额外的开销去维护甚少居住的老屋。于是,老屋日渐破败,人气凋零。

考虑到老屋存在安全隐患,已不宜居住,经过各级部门的研究讨论决定,各地将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屋作为中心工作开展。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几代人的回忆,老屋终归是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自古以来,文化就像凤凰,需要经历历史的烈火考验,才能重获新生,消失的自有消失的原因,坚持下来的定有他强大的生命力。如今,我虽感到遗憾,但也能坦然且平静的接受这一现实,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用文字和图像,做一星半点的记录,希望能将这宝贵的清江文化传承下去。

图片

写在最后




图片



为何我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此刻,我仅以一颗赤诚之心写下该文,并期待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古民居爱好者与我一起交流清江传统民居,若有不成熟观点和漏误望大家给予批评并指正。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为此,我与乡土学者陈怀生老师、吴国林老师,自媒体人黄琼成立了“清江民居文化民间交流小组”,未来将进一步系统化、深入化研究整理清江民居的现状,以尽我们对乡土文化保护的绵薄之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