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荆州张居正故居(22)——俄渝鄂团自混合游记行

 三爱先生之馆 2023-05-07 发布于江西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李白的名句,白帝城,我们乘船游三峡过夔门大桥时就经过了,那么,江陵城又在哪里呢?就是荆州。荆州古称江陵,离宜昌特近,坐动车组40分钟可达,票价25.5元,十分方便。荆州是一座历史名城,“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就是有名的郢都。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据说,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真是人才辈出的福地啊!今天有机会到此,能不好好看看?那就先访张居正故居。


01  荆州古城墙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荆州古城墙东门,也就是老东门,又称“迎宾门”,上面的城楼称“宾阳楼”。看到嘛,左侧路牌指示,脚下的马路叫张居正街。

  

03  为了现代交通便利,新开辟的城门,称之为新东门。

至此,地理位置就清楚了,张居正故居就在东城墙的旁边。故居的南门靠近荆州新东门;故居的北门靠近荆州的老东门。我是先找到张居正街,沿街东行,几乎走到街的尽头,才看的其故居,从张居正故居北门进南门出,就来到此新东门。

  

04  好,从北门谈起。这就是张居正故居北门,离老东门很近。

  

05  走近张居正故居北门。

大门上有副对联,上联:日月并明,九洲朝大明天子;下联:丘山为岳,八方颂太岳相公。有意思的是,至今流传下来这么一段故事:明代邱南镇由亚卿降为藩参时为了重新升官,他自拟一副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并用黄金制成,送给当朝宰相张居正。张居正号太岳,把太岳相公与大明天子相提并论,可谓拍马屁拍到点子上了。目前看来两副对联略有差异,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判断。我想说明的是,从明代邱南镇给张居正送礼一事不难看出,权钱交易自古有之,所以反腐要从制度上堵塞漏洞。

言归正传,其实,真正的张居正故居早就没有了,加上日寇入侵,这一带辟为机场,连废墟都无踪迹。因“江陵碑苑”地理位置处于张居正故居附近,正好利用其闲置资源重建故居。故居于2008年5月建成对外开放,门票20元,当然我免票。

  

06  张居正故居,即张大学士府。

张居正故居占地10余亩,为仿明代四重院落,东房西园建筑格局,院内有明神宗御书楼名的“捧日楼”、“纯忠堂”,有后人咏颂江陵的诗词碑刻。院内主体建筑高低错落,以中轴对称,布局严整;小花园内有小桥、流水、假山等园林景观,灵动精致。来此,既能了解先贤的传奇人生及其历史功绩;又能饱览南国古典园林的秀色,何乐不为?

  

07  进门的照壁上是万历皇帝赏赐给张居正银印上的四个大字“帝赉忠良”。

明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在他离开京城的时候,万历皇帝特赐其一枚“帝赉忠良”银印,意思是皇上恩赐的忠良,是皇上依仗的股肱之臣。张居正病故后,万历皇帝就翻脸不认人,查抄张宅,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明朝从此一蹶不振,走向灭亡。张居正的命运正好印证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老话。

  

08  照壁的背面是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作者熊召政作的《张居正赞》。

《张居正赞》中有一段文字,叙述了张居正的丰功伟绩,我赞同,特转录如下:“公以一介寒士,跻位在三公台上;身当八方风雨,柄国于五百年前。当其时也,城狐社鼠,播乱于明中叶;惟其忧哉,主少国疑,悬祸于紫禁城。公怀大悲之心,受命于危难之际;公以无我之境,理政于崩溃之时。清吏治、整驿递;抑宗室,裁豪强;饬武备、兴水利;改赋税、丈田亩。每出一策,百姓为之欢呼;每成一事,天下为之一新。”一言以蔽之,张居正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功,史称“万历中兴”。

  

09  从这里去文昌阁。

  

10  前面是文昌阁,近处是神龟池。

  

11  文昌阁上联:书阁凭城化育千秋名相。确实,从荆州城里走出一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宰相。

  

12  文昌阁下联:奎星垂象光昭百代来人。意思是张居正就是文曲星下凡,造福黎民,后代敬仰。

  

13  站在对联处回头看,由近及远,依次是香炉、神龟池、神树和张文忠公祠。

  

14  张文忠公祠大门上的文字解说词。

张居正在世时,建有“世德庆源祠”,祭祀其先祖;张居正病逝后,谥号文忠,由其曾孙改为张文忠公祠。

  

15  神树,树上挂满了祈愿的红布条。

神龟池旁边有棵树,据传是张居正年幼时亲手种植的女贞树。此后张居正屡屡高升,父母健康长寿,当地人视这棵树为神树。常有人来此祈福、许愿,挂上自己祈愿的红布条。

  

16  神龟池中的白龟驮金砖。

传说,张居正出生的前夜,其曾祖父在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家院内天井的水瓮中落下一轮明月,在明亮的月光之中有一只白色的乌龟从瓮底浮上水面。道家将龟蛇奉为神灵,且历代以来,许多高官的官印之上都饰龟纹。为此,这位老太爷作主给张家这个第四代新生儿取名“白圭”。“圭”与“龟”谐音,“圭”是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盛典时手持的一种玉牌。希望“白圭”长大后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17  “捧日”楼里惊现古代美女,赶快过去看看。

原来“捧日”楼为上下两层,二楼为“楚艺宫”,主要从事演艺活动。明代风格,古色古香,楚歌楚舞,供游客边品茗边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然,上面镜头捕捉到的盛装美女是“楚艺宫”中人。

  

18  “捧日”二字系万历皇帝手书赐予张居正。

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朱翊钧继承帝位后,以张居正等阁臣辅政有功,进爵加恩,叠颁奖赐。张居正屡辞不受,朱翊钧乃亲书“元辅”、“良臣”大字赐给他。张居正上《谢御笔大书疏》申谢。数日后,皇帝又书“尔为盐梅”、“汝作舟楫”两幅大字相赠。意思是说,做羹汤时是不可缺的调味品;过江河时是不可缺的船桨,万历帝以此夸赞张居正是不可或缺的辅政大臣。张居正则诚惶诚恐,为表示对明神宗的忠心和拥戴,特在荆州老家恭建堂楼,以供奉万历赐给他的御笔大书。万历元年(1573)六月,堂楼建成,神宗又为其堂楼题名“纯忠”、“捧日”,并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一千两银子给与资助,张居正上《谢堂楼额名并赐金疏》谢恩。

  

19  中间是张居正于隆庆二年(1568)向明穆宗上的《陈六事疏》。

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张居正一向注意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难题,悉心探究历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他曾于隆庆二年(1568)向明穆宗上了一封《陈六事疏》,试图革除嘉靖以来的各种弊端。张居正提出的改革主张主要有“省议论”(禁绝空言,讲究实际)、“振纲纪”(整肃风纪,严明法律)、“重诏令”(令行禁止,提高效率)、“核名实”(严明考课,选拔人才)、“固邦本”(轻徭薄赋,安抚民众)和“饬武备”(训练军队,严守边防)等。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主张还未能付诸实施,但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出张居正改革的最初蓝本,可以说,这是张居正全面改革的前奏。

上方的匾有“宅揆保衡”这四个大字,是万历皇帝书赐张居正的。“宅揆”,总领国政之意;“保衡”,是商代官名,师保之官,即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意思是赞扬张居正既是帝师又是首辅。

两边的对联“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据称为张居正所撰并书。在封建社会“忠孝两全”、“耕读之家”,是儒家所推崇的。

  

20  张居正故居中的“纯忠”堂。

“纯忠”、 “元辅”、“良臣”、 “尔为盐梅”、“汝作舟楫”,皆为明神宗朱翊钧手书。可以看出,这位万历皇帝有点卖弄学问,他的楷书、草书、隶书、行书功夫都很深,称他为书法家不为过,但是论当皇帝的本事却很蹩脚,忠奸不辨,害人误国。而且,这个万历皇帝不上朝达30年之久,创造了中国帝皇缺勤率最高的记录。在把张居正为大明帝国辛苦积攒的家底败光后,明朝也就玩完了。

  

21  近看,明神宗朱翊钧的楷书真不错,但是这位万历皇帝却是个口是心非、很不厚道的人。

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很尊敬,见了他从来不叫名字,张口“先生”,闭口“先生”。朱翊钧还亲自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写的是:忠可格天,正气垂之万世;功昭捧日,体光播于百年。意思是说,您的忠诚跟天一般高,您的功劳象太阳那样明显,必将流芳万世百年。可张居正病死不到二年,朱翊钧听信谗言,就派官兵们把张家抄了个净光,还饿死了十好几口人。张居正的儿子们全被罢了官,轰回家里,严刑拷打,非逼着他们交待还有银子“存在朋友家”不可。张居正的几个儿子被打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大儿子实在受不了,自杀死了;还有的儿子几次自杀都没死成,后来被流放到边疆充军去了。万历帝的大功臣张居正一家,最后被害得家破人亡。万历皇帝贪财,以为天下人都贪财,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抄家就抄家嘛,抄不到银子,还拷问银子藏在哪里?所以我说万历皇帝为人很不厚道,虽然贵为帝王,却似小人。万历帝于1620年病死,直到那个“木匠皇帝”明熹宗即位,1622年为张居正平反。回顾历史,令人感叹唏嘘!

  

22  张居正回乡办理父亲丧事期间,住在这里。

西厢房是太师居,张居正回荆州时的居所。明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因当时万历依赖其主持朝政,凡是国家大事,都要快马加鞭报送到荆州,就这样,张居正在此处理朝政47天。

  

23  张居正故居南花园,有张居正铜像,有碑亭。

在庭院中间塑立张居正铜像,铜像基座后面刻有明·王启茂的七律诗《谒文忠公祠》:“袍笏巍然故宅残,入门人自肃衣冠。半生忧国眉犹锁,一诏旌忠骨已寒。恩怨尽时方论定,边疆危日见才难。眼前国是公知否,拜起还宜拭目看。”王先生的诗最后二句意味深长,当下的国家事务是否处理得公正合理,瞻仰拜谒文忠公祠后,还要拭目以待。

  

24  张居正亲笔题书的七律诗。

左侧碑亭为,隆庆辛未夏,张居正亲笔题书的七律诗《送年兄初幼嘉还郢》“燕市重来二月初,翩翩意气曳长裾。金门未售甘泉赋,玄室何人问子虚。太乙夜燃东壁火,天池时化北凕鱼。乾坤岁岁浮春色,环佩将相侍禁庐。”

  

25  张居正13岁时即席所作的《题竹》五绝诗。

右侧碑亭为,张居正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13岁时,在武昌古得胜桥至戈甲营一带,即今武昌实验中学和武汉幼师学院所在地,参加乡试时,湖广巡抚顾璘为让张居正得到进一步的磨励而故意把他压下来,未被录取,在楚王宫陪他散心聊天。时值深秋,万木凋零,惟竹挺拔,枝叶青翠。顾大人命他即席作诗,少年张居正马上作了首五绝《题竹》:“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小小年纪以竹咏志,尽显这位少年才俊的远大抱负。顾大人读之,赞赏不已,并对周围的人说,此子乃将相才也。

  

26  近看张居正铜像。

太岳堂是张居正生平事迹陈列室,堂内四周墙上的图文,再现了张居正的一生,分为荆州神童、初涉政坛、休假三年、步步高升、荣膺首辅、锐意改革、选任名将、治理水患、恪守节操、鞠躬尽瘁等板块。从这些展板上我们了解到,张居正出生在荆州城内的一个平民家庭,2岁识字,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义,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踏入仕途,43岁入内阁当上大学士,48岁成为内阁首辅(宰相)。担任内阁首辅之后,他通过10年的中兴之举,扶大厦于将倾,使明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多行进了72年。难怪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断言:“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我认为,张居正的改革可以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变法”相媲美。相同的是,他们改革措施都得到实行,并取得巨大的成效;不同的是,车裂商鞅后,秦朝继续执行商鞅法,国家强大,吞并六国,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帝国。而万历帝在张居正病故后,重用改革反对派,查抄张家,废除张居正的改革新法,导致大明王朝病入膏肓,一命呜呼。

  

27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对张居正的评价:宰相之杰。

张居正改革措施很多,简言之有两个要点:一是抓干部。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干部进行考察、监督,奖勤罚懒,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达到了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效果;二是抓税收。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万历八年(1581年),田地丈量完毕,比孝宗时的统计数字多出三百万顷。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的现象,减轻了无田或少田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一条鞭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

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了明王朝的统治。在他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义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因此,他也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理论家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载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册。

  

28  这是张居正故居南门。

故居南门有副对联,上联: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高日月; 下联:状元榜眼,二男登两第,学冠天人。意思是说,张居正又是丞相又是太师,辅佐了三朝(指张居正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功劳比太阳、月亮还高。张太师的儿子双双考中,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他们的学问超过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读书人。

上面的对联显示了光鲜的一面,其实,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张居正的三子张懋修自幼聪慧,好学上进。但是,懋修中举之后,却接连两次分别于万历二年,万历五年参加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张居正亲自给儿子修书一封,帮助他分析两次科考失利的原因,并鼓励他振作精神,正确对待,最终状元及第。这说明,败不馁、继续努力十分重要!

  

29  站在故居南门口拍摄,是“荆楚雄风”牌坊,再往前,就是荆州新东门那条马路了。

  

30  站在马路边上,回头拍摄,看到的是“江陵碑苑”牌坊和张居正故居南门。

到此,张居正故居游览完毕,张先生的功绩令人敬仰,张先生的遭遇令人感叹;不禁又让自己联想到明末文武双全、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下场,这种“父传子家天下”、“一人说了算”的极权制度,弊端丛生,真是要不得!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割地赔款悲惨遭遇的病根也在于此。不变革,如何得了!明天继续游荆州。

(此文2018年曾在新浪博客发表,今修改并归入“三爱先生之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