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讲座 :印章的源起与发展(五)

 天童老僧 2023-05-07 发布于上海

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程,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篆刻艺术也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印章到艺术门类的蜕化过程。印章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繁盛期,一个与秦汉印章艺术相媲美的流派篆刻艺术奇峰。

明清的500多年间,篆刻艺术在创作自觉性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不同风格的流派凝结成为不同观念的篆刻艺术创作群体。比如,以文彭为代表,开流派印风之先河的“吴门派”;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以猛利而著称(也称“新安印派”);以丁敬为代表的注重刀法表现的“浙派”;以及泗水派、娄东派、黟山派、邓派,等等,一个异彩纷呈的新天地,把印章艺术推向了创作的高潮。


图片
文彭之印
文彭治

图片
笑谈之间吐霓虹
何震治

图片
丁敬身印
丁敬治

此一时期篆刻艺术的发展,除了风格流派的产生,还集中表现在印学理论的建树方面,继元人吾丘衍《学古编》之后,又有明清诸家大量印学专著面世,如《学古编续》(何震)、《印章集说》(甘旭)、《印章要论》《印经》(朱简),《摹印述》《秋水园印说》等,理论的总结和探索对于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有,多种集古印谱及个人印谱的出现,甚而专有论印章石材的文献资料等均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图片
一日之迹
邓石如治


图片
奚冈私印
奚冈治

对于汉印传统的借鉴,初无明确取向,但随着刀法的确定与完善,篆刻家们开始转向个性的探索及与传统的结合。到了晚清时期,篆刻从泥古的保守思想中解放出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吴昌硕、黄牧甫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精研篆法,将传统精髓提炼并融合,一个发展了篆书笔法,另一个则在用篆择篆上深入探求,形成风格迥异的两派,并各自达到印艺之高峰。吴昌硕作为清代最后一位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并善于创造性地将诗书画印熔于一炉,于后世影响甚大。其尤以独特之篆法入印,附之以爽绝浑穆的刀法,开拓而成“大写意”印风,是为印章史上最为惊奇的变化。

图片
孝通父
徐三庚治

图片
五十学书
赵之谦治

与吴相对应的黄牧甫,则以精研的态度取篆法于吉金文字,审度之,择用之,态度严正又变化无穷,提倡治印不事摹、做、削等饰印之法,以求干净果决,犀利而紧劲,印风光洁而妍美。在继承邓石如、吴熙载的基础上又创出薄刃横冲的刀法,形成了锋锐挺劲的风格特征。

图片
吴印俊卿
吴昌硕治

图片
十六金符斋
黄牧甫治

继吴、黄之后,近代篆刻大家还有陈衡恪、赵古泥、黄宾虹、齐白石、邓散木等,其中于篆刻艺术贡献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当数齐白石。一种全新的形式观念使他首先改变了沿袭多年的篆刻,而创出自家样的新篆书,并予之入印,同时又在刀法上创造性地使用并发展了单刀法。对于篆法与刀法的选择,恰好是其对待传统的态度以及印学观的体现,强烈反对摹、做、削,并提倡刀法自法的主张。在继承传统技法时,集古人之大成,而后便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创意识和批判意识,因而在篆法、章法、刀法诸方面都与古人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其卓绝风格的建立过程及对待传统的态度和探寻方法,为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予以充分的启示。“胆敢独造,扫除凡格”的艺术思想,影响了此后几乎所有的印人,也为篆刻艺术建立起一个标准。

图片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齐白石治

纵观历代印章的状貌及发展衍化进程,可以看出,印章的发展记录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同时也记录了社会时尚、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时代文人的不同心态特征,可谓集文化之大成。也正是这一现象,才使篆刻的文化意义深远,成为历代文人探古寻幽的途径以及抒怀寄兴的手段。
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观念形态的变化,以及艺术风格、审美取向的嬗变。篆与刻,是构成篆刻艺术本体语言的不同成分,两者相互融通,又相互制约,此起彼伏的重心变化便产生了从视觉效果、艺术质感来着眼着手的新的形式特征。因此,当代篆刻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精神的注入。写篆由开始的不被重视,到个别摒弃,专以形式因素的点线的组合而构成印面效果,淡化主题而至取消主题(文字内容),但这类作品及作者必定还属于非主流状态。一大批印坛的中坚人物,虽也从观念形态的变异中有了长足的进展而远离古人,却依然有着自己的风格及对待传统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