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治康复

 H珠Q 2023-05-07 发布于福建

   来源

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 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

LDH 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后,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单独或者连同纤维环、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

图片

一、腰椎相关解剖

(1)腰椎

  • 椎体肥厚;棘突呈方板状,水平向后伸

  • 腰段椎管的形状

图片
  • 腰椎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内、外关系)

图片

(2)椎间盘

图片

(3)韧带

图片

(4)椎间盘与神经根

图片

二、流行病学

LDH 好发于成年人。

至少95% 的LDH 发生于L4-5 和 L5-S1。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LDH 发病率大约2% ~ 3%,而35 岁以上的男性发病率约4.8%,女性约2.5% 。

三、病因

1.退行性改变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LDH发生的基本因素,包括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减少,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向心性裂隙。

2.损伤 

体力劳动、久坐久蹲、驾驶、体育运动等造成的积累性损伤是LDH 发生的重要因素。

图片

3.腰骶先天异常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关节突不对称等先天异常,可使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椎间盘内压升高,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4.遗传因素 

有色人种发病率较低。编码结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凋亡因子、生长因子、维生素D 受体等因素与LDH 患病风险增加相关。

5.其它

妊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感染等是发生LDH 的危险因素。

四、发病机制

1.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主要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构成。

图片

随着年龄增大等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时,II 型胶原减少而I 型胶原增多,椎间盘弹性下降,缓冲外力的能力下降,因而更容易受到损伤。

椎间盘本身缺乏血液供应,一旦变性、损伤,很难自我修复。

2.机械应力损伤 

久坐、久蹲、长期弯腰、体力劳动等使脊柱处于过度负荷时,椎间盘内的压力增加,通过细胞凋亡或免疫反应,加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最终发展为LDH。

3.免疫炎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引起各种炎性免疫反应,导致椎间盘发生变化,加重椎间盘突出,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髓核可作为一种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促进LDH 的发生发展。

图片

4.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 

正常椎间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表达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一旦失衡会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导致椎间盘弹性下降,加速椎间盘退变。

LDH 发病过程及机制非常复杂,每个病变阶段都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因素在不同阶段也可能会相互恶化,加重LDH。

五、临床表现

图片

可点开放大看

1. 症状

(1)腰痛

腰痛常为首发症状。

疼痛一般在腰骶部,大多为酸胀痛,可放射到臀部,反复发作,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2)下肢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行走、打喷嚏或咳嗽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严重者可伴相应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异常或麻木。

大部分LDH 发生在L4-5 和L5-S1,可导致坐骨神经痛,出现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

图片

少数高位LDH,使L2-4神经根受累,引起股神经痛,出现腹股沟区或下肢前内侧疼痛。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极少数病人可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马尾神经症状

中央型椎间盘巨大突出、脱垂或游离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双下肢及会阴部疼痛、感觉减退或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

图片

2.体征

(1)一般体征

腰椎侧凸,跛行。

腰部活动受限,前屈受限为主。病变椎间盘的患侧椎旁常有压痛,压迫时可诱发远端放射性不适。

图片

(2)特殊体征

①立位检查

  • 腰椎姿势异常,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

  • 这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图片

②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 患者平躺着,双腿伸直,被动抬高患肢。

  • 正常人下肢抬高到约70° 时感腘窝(膝后区) 不适。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抬高在70° 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疼痛或麻木,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图片
  • 在阳性患者中,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症状消失,这时再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产生下肢症状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③股神经牵拉试验

  • 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压住骶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踝部,过度后伸,如出现股神经牵拉痛为阳性。

  • 阳性提示L2/3、L3/4椎间盘突出症。

图片

④仰卧挺腹试验

  • 患者仰卧,做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

  • 如果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者则为阳性。

图片

(3)神经系统表现

①感觉障碍

受累脊神经根会出现相应支配区感觉异常。

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继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

②肌力下降

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可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萎缩。

L5 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S1 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图片

③反射异常

患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膝腱反射异常多见于L4 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于S1 神经根受压。

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减弱以及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常见于马尾神经受累。

3.影像学表现

X 线、CT、MRI等。

CT 与MRI诊断LDH 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MRI 对软组织显影优于CT,且椎间盘信号高低可反映其退变程度。

LDH 病人,推荐优先考虑MRI检查,如病人不能做MRI,可考虑CT 检查。

图片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LDH 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症状和体征反映的受累节段神经应与MRI 或CT 显示突出物压迫的神经支配区域相符。

(1)诊断标准

①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位置与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符;

②下肢感觉异常,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浅感觉减弱;

③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④腱反射较健侧减弱;

⑤肌力下降;

⑥腰椎MRI 或CT 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与症状、体征受累神经相符。

前5 项标准中,符合其中3项,结合第6项,即可诊断为LDH。

图片

(2)注意事项

①腰痛不是诊断LDH 的必要条件,但病人常有腰痛病史;

②单纯MRI、CT 等影像学诊断不能作为诊断LDH 依据;

③脊髓造影术为有创操作,不作为常规推荐;

④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红外热成像检查对LDH 诊断意义有限,不做常规推荐;

⑤对于多节段LDH,难以明确主要责任椎间盘节段时,可采用椎间盘造影术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来明确责任节段。

图片

2.鉴别诊断

LDH 需要与存在腰腿痛表现的疾病鉴别,有:

  • 梨状肌综合症

  • 腰椎管狭窄症

  • 腰椎肿瘤

  • 腰椎感染

  • 马尾神经瘤

  • 腰椎滑脱症

  • 强直性脊柱炎等

图片

七、治疗

多数LDH 病人症状会随时间推移而缓解,因而治疗应根据病程、临床表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相应神经根受压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治疗、手术治疗及物理治疗等。

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LDH 病人一线治疗,一般保守治疗至少4~6 周,包括休息、物理治疗、中医传统疗法、药物治疗等。

虽然多数LDH 获益于保守治疗,但有证据表明,早期微创介入治疗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优于长期保守治疗病人。

图片

1.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但不主张长期卧床,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有规律的日常活动,活动时可佩带腰围。

LDH 病人根据情况可进行牵引、推拿、按摩等一般治疗。

此外,正确的健康宣教,对预防复发、缓解症状等有一定的帮助。

2.药物治疗 

3.微创手术与治疗

①软组织松解术

②注射治疗

  • 选择性神经根注射

  • 骶管注射

  • 腰交感神经节注射

  • 腰脊神经后支注射

图片

③射频热凝术

④经皮椎间盘臭氧消融术

⑤经皮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

⑥经皮低能量激光椎间盘修复术

⑦经皮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⑧经皮椎间盘旋切术

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

图片

4.手术治疗 

经严格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且无法用微创技术处理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与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或)神经损害症状,而不是治愈椎间盘退变和逆转椎间盘突出。

5.物理治疗

  • 牵引疗法

  • 体外冲击波

  • 中低频电疗

  • 高能量激光治疗 (HTLT)

九、预防

1.初次LDH的预防

增强自我职业保护意识、避免腰部不正确持重姿势,适当的腰背肌功能训练可能对急性LDH 有一定预防作用。

2.LDH 神经根病症状复发的预防 

控制体重、规律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和纠正不良姿势。

3.LDH 术后症状性复发的预防

术后可通过佩戴腰围、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等来预防复发。

原文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腰椎不稳病因诊断治疗    来源

腰椎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更容易康复。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本文,对腰椎病有更多地了解,达到对腰椎病的预防和早期的自我诊断,早治疗的目的,避免病情加重后,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 腰椎病的常规自我诊断方法:

通过以下方法可自我诊断是否患有腰椎病:

1. 轻轻的咳嗽一次或几次,看腰疼是否又加重了。

2. 人们在急性扭伤后,然后察看是否跛行。比如走路时一手扶腰或患侧,下肢怕负重,而呈一跳一跳的步态,或是喜欢身体前倾,而臀部凸向一侧的姿态。

3. 在进行仰卧位的时候,自己或是让其他的人用手轻轻的触动后腰部或是腰椎正中以及两侧,然后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压痛。然后做起,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可因疼痛而使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并将患肢抬高,观察是否因疼痛而使其高度受到限制。

4. 在进行仰卧位的休息的时候,如果疼痛仍然不能得到缓解那么可尝试在左侧卧位、弯腰屈髋、屈膝时疼痛症状能否缓解。

二、  腰椎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1.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以消炎止痛、活血化淤为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药物治疗:

吃药、打针、贴膏药都属于药物疗法,但就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理而言,药物疗法并非治本之法,只能缓解症状,暂时减轻病人的痛苦。

3. 封闭疗法:

将药物注射于痛点和神经根周围称为封闭疗法。主要起到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4. 牵引疗法:

牵引是腰椎病怎么治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但传统的牵引法是在床上进行的,只能是每日二次的间断进行,每逢患者下床回家或运做,在上身重力的压迫下,回纳的髓核又会受压再次突出,造成前功尽弃,反复发作。

5. 微创治疗:

微创方法包括很多,比如射频针刀松解术、pldd、臭氧髓核消融术等等,针对不同病理导致的腰椎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更具针对性,快速缓解症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在,治疗更彻底。微创方法因其微创伤、安全、有效、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等优势,深受广大腰椎病患者的喜爱。

6. 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休息者,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手术改变了人体原有的组织结构,属于创伤性疗法。患者比较痛苦,手术破坏人体组织,造成人体组织结构的改变,容易增加其它组织的病变。

三、 腰椎病的病理特点:

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复杂,只有找到腰痛的具体原因并对症治疗,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腰椎间盘突出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1) 一般来说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原因就是椎间盘组织变性。椎间盘组织在活动度较大的脊柱腰段易受磨损。本身缺少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弱。当纤维环发生变性,再加上腰部受到过大的压力和扭转力的作用,纤维环可发生破裂,髓核就会从破裂处脱出。纤维环最薄弱处是在脊柱后纵韧带的两侧,所以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后纵韧带的一侧或两侧。

2) 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老人会患上腰椎的病,主要都是腰腿痛,这个就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因为人体的髓核压迫腰神经根,引起腰痛。坐骨神经由腰神经组成,故又引起坐骨神经痛,并向下放散到小腿外侧和足背。病人弯腰、步行、咳嗽、喷嚏或用力大便时,均可使疼痛加重。

3) 腰部姿势改变也会导致这个病的发生,一般人很少注意这点。在站立时由于人体的一侧骶棘肌紧张而出现脊柱侧凸。有的凸向健侧,有的凸向病侧,主要取决于脱出的髓核在受压神经根的哪一侧。如在神经根外上方,为了缓解神经根受压,上身倾向健侧,则腰部向病侧凸弯;如果脱出的髓核在神经根内下方,上身倾向病侧,则腰部身健侧凸弯。腰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消失或反而后凸。腰部各方向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限。

4) 腰椎间盘突出分为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不管是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间盘脱出,都会导致腰痛。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间盘脱出还会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等导致腰痛的原因包括:腰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纤维环破裂、炎症因子刺激窦椎神经等。

 病理特点:

此类腰痛的特点为:多见于青壮年、弯腰负重时加重、休息时缓解,腰椎CT或磁共振可确诊。现在有很多人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只是平时没有注意罢了。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目前我国体力劳动者中有15%-20%的人患有此病。很多人对于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症状都不太在乎,因为在患病初期症状都不太明显,所以就让很多人都忽视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可因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及突出物的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1) 腰痛症状:90%以上的患者均有这种表现。其疼痛范围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久性的钝痛最为常见。平卧位时疼痛可减轻,站立位及坐位时,这种疼痛可以加重。其实腰椎间盘突出能够引起很多的并发症,一般的并发症就是身体麻木。还有的人是下肢放射痛症状:可以沿着下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或后外侧至足跟。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下肢放射痛可以先于腰痛发生,亦可能在腰痛症状出现后出现,这两种情况因人而异。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症状:由于神经根的损害,导致了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

2) 腰椎间盘突出是非常严重的骨科疾病,曾经有很多人都忽视了最后导致自己瘫痪在床。轻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重者导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这种病一定要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 在现在的社会中,出现骨科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并且经常有人忽视了这个病。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这种疾病的产生,会对人身造成很大的伤害。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确诊方法有:X光片和CT,MRI检查,其中X光片与CT检查对骨组织的病变灵敏度较高, MRI对软组织病变的灵敏度较高。

4) 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麻木胀痛,感觉减退或疼痛过敏,肌肉萎缩,患腿变细,行走困难等,严重时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长期卧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劳动能力丧失。

5)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前被认为是老年病,现在呈年轻化的趋势,让患者很是痛苦,因此有必要了解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出现时,就能及时发现,避免病情恶化或者是并发症发生。

 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意事项有很多,如患有该病后,患者应积极治疗。在确诊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积极治疗,慎重选择治疗方法;

1) 应注意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和治疗期间,关节韧带比较松弛,炎症较重,如果休息不好可能加重病情。针对该病的治疗,先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约占总数的5%,绝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

2) 患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还应注意不要单纯依赖内服药或外用药,药物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减轻症状,但很难促使突出物变位。不要连续长时间内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过量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骨质疏松、肥胖、痤疮、易受感染等,重者可致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等。尤其是在非正规医院治疗时,大量应用激素可迅速明显减轻疼痛,给患者以疗效显著的假象,但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患者应特别注意。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还要注意腰部保暖。腰部受凉所致的腰肌纤维炎、痉挛常引起腰椎关节的僵硬,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根水肿。由于腰部肌肉损伤,血液循环较差,腰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凉。注意腰部活动姿势。为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不要做既弯腰又转腰的动作,如扫地和拖地、弯腰搬重物等。避免长时间腰部一个姿势工作;注意节制夫妻生活;肾气实则腰壮。夫妻生活过程中腰骶部血液循环的变化可致腰肌缺血、缺氧,腰部的动作可对椎间盘产生较大的影响。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其中饮食安排以及起居安排都是患者应重视的,患者还应适当佩戴护腰和防寒保暖。

 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怎样治疗有效是很多患者朋友都比较关注的,该病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患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发展来选择方法,这样才能治愈该病。

1)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手术疗法是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来医治的,手术方式目前以后路手术为主,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范围及对神经压迫程度和是否存在椎管狭窄等,可分为后路半板减压、全板减压及开窗减压等方法。腰椎盘突出怎么治,前路手术可分为经腹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和前路腹膜外腰椎间盘摘除术,前路手术的意义在于摘除髓核组织同时可以进行植骨。

2) 手术治疗该病的适应症为:经正规非手术治6个月无效者;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突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剧烈无法缓解,并持续加剧者;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功能丧失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发作,症状较轻经非手术可缓解者,对其工作和生活影响不明显者,以及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诊断不明确者,均不宜手术。

3) 目前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怎样治疗,但是患者不应盲目选择,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已有腰椎间盘显微外科摘除术,该方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各医院相继开展了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因其创伤小,出血少,有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逐渐被病人接受,内窥镜治腰椎间盘突出已广泛应用。使用该方法的患者有很多。

4)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则:

A. 服用补筋骨的中药,使筋骨恢复健壮,促使椎间盘自行回纳原位。

B. 静卧硬板床休息,每日24小时除吃饭或上厕所外,都卧躺在床上,不可坐立。这样使腰椎关节不承受体重的压力而松懈,以利于椎间盘的回纳原位。

C. 在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贴敷膏药,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消炎活血,消除神经根水肿,促使椎间盘回纳。如因病程较长,有椎间盘变性等情况,整个治疗时间相应延长,变性的椎间盘亦能恢复正常,称其为还原现象。1个月为一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即可治愈,重者2~3个疗程。

D. 治疗期间需严禁房事。

E. 对于此类腰痛患者,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卧硬板床休息、口服镇痛药物、理疗、牵引等。有些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仍然无法缓解腰痛,可考虑行微创介入治疗,比如腰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可以减轻腰椎间盘内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2.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也是导致腰痛的常见原因。腰肌劳损常见于经常弯腰工作、伏案工作的人群,现在也见于经常熬夜上网的年轻人。

 病理特点:

腰肌劳损导致的腰痛的特点为劳累、变天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体检发现腰部肌肉压痛。

 治疗方法:

较轻的腰肌劳损可以口服镇痛药物、肌肉松弛药物,配合休息(卧硬板床)治疗,长期的腰肌劳损可考虑痛点注射、射频治疗,效果更为满意。

3.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常见于老年人。

 病理特点:

骨质疏松特点是腰背部广泛疼痛,夜间明显,体检发现腰背部棘突、棘突间隙广泛压痛,腰椎X线可明确诊断。

 治疗方法:

其治疗方法包括休息、补钙,但起效慢。肌注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促进骨质钙吸收,快速镇痛。

4. 腰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腰椎脊神经后支从小关节和横突结合处绕行,支配腰背部肌肉、关节,此处容易受到卡压,引起腰痛。

 病理特点:

这种类型腰痛的特点为:腰椎X线示腰椎退行性变;腰痛在活动腰部、弯腰、翻身起床时加重;腰椎棘突旁压痛;此型的腰痛在老年人常见。

 治疗方法:

这种类型腰痛不容易治愈,常规理疗、药物效果欠佳。对于顽固性腰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可考虑行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这种方法无创、安全,是目前唯一可彻底根治此类腰痛的方法。

5. 腰L3横突综合征

腰L3横突是腰部最长、最肥大的横突,上面附着着很多韧带、肌腱,因此容易导致腰L3横突损伤,导致腰痛。

 病理特点:

此型腰痛的特点为:腰部活动时加重;腰L3横突处压痛;腰部X线示腰L3横突肥大。

 治疗方法:

对于腰L3横突的治疗,腰L3横突处痛点注射有明显疗效,而对于慢性腰L3横突综合征患者,可行腰L3横突射频治疗,疗效更为满意。

6. 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

腰椎小关节是固定腰椎的重要“零件”,一旦腰椎小关节受到损伤,将导致顽固性腰痛。

 病理特点:

此类腰痛的特点为:有些患者有明显腰部扭伤史;疼痛在活动腰部、翻身起床时明显,并向臀部放射;腰椎小关节处压痛明显。

 治疗方法:

此类腰痛最好的办法是腰椎小关节注射,慢性患者最好行小关节射频热凝治疗

7. 盘源性腰痛

此处所说的盘源性腰痛和上面所说的由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引起的腰痛不一样。

 病理特点:

此型腰痛的患者,其腰椎CT、磁共振(MRI)都未见明显突出,只是腰椎MRI的某个椎间盘明显黑变,局部有炎性信号,因此容易误诊。此型腰痛的特征是:患者不能久坐、不能久站,坐位或站位超过15-30分钟就腰痛不适,躺下则腰痛明显缓解。

 治疗方法:

此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椎间盘内纤维环热凝成形术,该方法无创安全,疗效满意。

8. 急性腰扭伤

 病理特点:

急性腰扭伤患者腰痛剧烈,都有腰部急性扭伤病史,体检发现患者腰部肌肉紧张,扭伤处压痛明显。

 治疗方法:

急性腰扭伤治疗最好的方法是腰部痛点注射,可立即消除疼痛,防止转化为慢性疼痛。

9. 腰椎骨折

对于老年人突发剧烈腰痛,都要警惕腰椎骨折的可能。

 病理特点:

此类腰痛在腰部活动时加重,只能卧床休息。腰椎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 治疗方法:

对于三个月内的腰椎骨折,往骨折的腰椎内注射骨水泥是最佳办法。

10. 输尿管结石

 病理特点:

典型的肾结石为腰背部剧烈绞痛,患者非常痛苦。另外,还有许多肾结石患者仅表现为腰部隐痛、胀痛。肾脏、输尿管B超可明确诊断。

 治疗方法:

此类患者可以到泌尿外科专科治疗。

11. 强直性脊柱炎

如果年轻患者长期腰痛,而无明显的腰部损伤病史,需要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 病理特点:

强直性脊柱炎腰痛特点为:患者都较年轻;腰痛在夜间明显加重,休息后得不到缓解;X线发现骶髂关节破坏。

 治疗方法: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首先应该对其分期,然后指定规范的治疗方案,以免日后出现残疾。

12. 女性盆腔炎症

女性盆腔炎症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 病理特点:

此类腰痛特点为:腰部无明显压痛点,患者多有妇科病史;妇科B超多可确诊。

 治疗方法:

此类患者治疗需到妇科专科治疗。

13. 腰椎结核

 病理特点:

腰椎结核的患者,腰痛多非常剧烈,腰部叩击痛明显,且伴有低热、乏力、明显消瘦等,腰椎磁共振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 治疗方法:

此类患者首先需抗结核治疗。

14. 腰深部肌肉韧带拉伤

对于酷爱激烈运动的青壮年,易伴发腰深部肌肉韧带的拉伤。对于此型腰痛,由于损伤位置较深,常规体检找不到压痛点,物理治疗也不容易到达腰肌深部。因此,此型腰痛极易误诊,也较难治疗。

 病理特点:

此型腰痛的特点是:有腰部受伤的病史;弯腰、活动腰部、抬腿等不经意的动作常可诱发腰痛(就像腰部某根筋被剧烈牵扯)。

 治疗方法:

此型腰痛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射频热凝治疗,将一根细射频针穿刺进入受损的肌肉韧带处,利用射频针对受损的肌肉韧带进行加热凝固。该方法是目前治疗此病最为满意的治疗方法。

15. 腰椎肿瘤

腰椎肿瘤也是引起腰痛的原因,虽然并不常见,但应引起重视。

 病理特点:

对于既往有其他部位肿瘤病史,近期突发腰痛伴发突然消瘦、乏力的患者,应警惕腰椎肿瘤。腰椎X线、CT等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 治疗方法:

治疗上可以选择抗肿瘤治疗。

16. 腹部肿瘤

腹部肿瘤也可放射到腰部引起疼痛,并不常见,但应引起重视。

 病理特点:

对于近期突然消瘦、乏力,腰痛伴腹痛的患者,应排除腹部肿瘤。腹部CT可明确诊断。

 治疗方法:

治疗上应针对腹部肿瘤治疗。

四、 腰椎病的早期症状 :

1. 容易腰扭伤:许多人都有过腰扭伤的经历,大多是因为过度或过强的运动劳损造成的。有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的运动,只是弯腰拿了点东西或洗脸或起床叠被就突然发生腰扭伤,休息几天或热敷或口服止痛药,疼痛就能消失,而患者往往不会认为这是腰椎病的症状。其实,容易腰扭伤就是腰椎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出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确诊。

2. 慢性腰痛:有些患者在急性腰痛之后逐渐形成持续性慢性腰痛,在咳嗽、喷嚏、排便用力或早晨起床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诱发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可以。

3. 发作性腰痛:在腰椎间盘退变伴椎间关节不稳的情况下,往往再过伸位时发生腰痛,可反复发作,每次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在间歇期则没有任何腰椎病的症状。

4. 脊柱侧弯:有的患者腰痛伴有脊柱侧弯,而没有腿痛的腰椎病的症状,这种情况也应考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期症状。

5. 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之腱反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和跟腱反射出现减弱、消失和亢进。腰3、4椎间盘突出时,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伸、内翻力量减弱;腰4、5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胫后肌腱反射改变,伸趾运动无力;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跟腱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足外翻力量减弱。

6. 压痛点:若有腰间盘突出,其相应椎旁有明显的压痛点,疼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向下肢放射,亦称放射性压痛。

7. 脊柱运动受限:腰部正常时,其运动范围为前屈900,后伸300;左右侧屈各为200-300;左右旋转各为300。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就是当椎间盘突出后,脊柱屈曲时,椎间盘前部受到挤压,后侧间隙加宽,髓核后移,使突出物的张力加大,同时髓核上移,牵拉神经根而引起疼痛。当腰部后伸时,突出物亦增大,且黄韧带皱褶向前突出,造成前后挤压神经根而引起疼痛。所以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活动。

8. 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及小腿外侧有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9. 拉塞克氏征:腰腿部有放射性疼痛或肌肉痉挛为阳性,这是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之一。

10. 健肢抬高试验:当健肢被动直腿抬高时,患肢坐骨神经分布区出现疼痛为阳性。

11. 压颈试验: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可以用拇指和女士包食指压迫颈静脉持续约1-3分钟,使椎管内压增高,腰及下肢出现疼痛时为阳性。

12. 仰卧挺腹试验:当挺腹而出现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挺腹的同时屏气咳嗽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为阳性。

13. 肌神经牵拉试验:当髋关节处于过伸位时,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就是大腿前侧沿肌神经分布区出现牵拉放射疼痛为阳性。

14. 屈颈试验:当颈部逐渐屈曲致颏部抵到胸部,腰及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时,即为阳性。

五、 保守治疗腰椎病

1. 腰椎退行性改变会形成腰椎病。正常椎间盘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抗压能力,可承担450千克的压力而无损伤。但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逐渐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因各种负荷的作用,椎间盘易在受力最大处,即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在此基础上,某些因素可诱发纤维环的破裂,导致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中医治疗腰椎病可以缓解腰部疼痛现象。

2. 通常情况下,中医治疗腰椎病是通过人体的经络与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根据生物全息律原理,对人体反射区或穴位进行刺激,就能获得治疗信息能量;继而通过经络传递,再以湿药巾敷贴、有效成分迅速透入皮肤进入经脉,摄于体内,直达病灶,并能调节脏腑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中医对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可说是立竿见影, 可使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椎病、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迅速得以康复。

3. 在选择中医治疗腰椎病的应注意:

1) 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

2) 应用其他方法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力量,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肌肉的保护。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所以,腰部周围韧带,肌肉的锻炼强大,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 几种治疗老年腰椎病的方法:

1. 射频热凝靶点技术,声音阻抗监测系统,针尖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用不同的音调提示和数字显示确保进针方向和宏观安全性。专用手控器,专注观察病人的运动感觉神经。刺激鉴别反应,确保治疗的微观安全性。感觉运动神经精确鉴别和刺激功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温度时间的可控性可保证毁损的微观安全性。

2. 臭氧髓核消融术,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和抗炎镇痛能力,在CT或C型臂监控下通过0.5MM穿刺针注入臭氧于椎间盘髓核内,可迅速降低盘内压力,消灭炎症介质,无副作用。适应范围广,高龄患者也适应。

3. 激光针刀术,新型激光与传统针刀的结合体。在松解组织粘连的同时,深入病灶的激光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即时见效,不用开刀,治疗时间短,费用低,有效避免了对身体造成创伤,无毒副作用。

4. 低温等离子减压术,利用低温等离子能量使病变的髓核内空洞化,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缓解和消除对坐骨神经或椎动脉神经的压迫。创伤小,克服了手术引起的脊柱不稳和神经粘连及硬膜外血肿等造成的并发症和远期疗效差的缺点。

5. 也可疑选择胶原酶溶解术,胶原酶可溶解椎间盘的主要成份胶原蛋白,在CT或C型臂下将其注射到椎间盘内或盘外,将突出部分溶解吸收,解除对神经根的压。或者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按照人体组织压痛点分布规律,进针时到肌肉、筋膜粘在骨骼上的附着点解粘连。松解范围更广泛,消炎更彻底,近期和远期效果都比较明显。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在突出的椎间盘节段,用开口器象扎针一样开个小孔,进行髓核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治要点      来源
作者简介:李志鹏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运动康复医学科 主治医师
腰椎间盘突出征的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它指的是椎间盘向椎管内凸出,压迫周围的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症状和疼痛。椎间盘是连接相邻脊椎的软骨垫,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当纤维环损伤或破裂时,髓核可能向外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根或脊髓。这种情况称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出现在脊椎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突出部位是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诊断通常是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
病史: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症状,包括
1.放射性神经根性痛;
2.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肌肉无力和(或)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
3.可伴有急性或慢性腰背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或代偿性侧凸;
4.儿童及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表现为腘绳肌紧张;
5.马尾综合征。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腰椎、髋关节和下肢的神经、肌肉和感觉检查,以确定病人是否存在神经损伤。
1.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
2.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主要包括股神经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对侧直腿抬高试验、Lasègue征和对侧Lasègue征(;
3.腰椎局部压痛,腰部活动受限,椎旁肌紧张或痉挛;
4.马尾综合征可出现会阴部感觉障碍,肛门括约肌无力及松弛。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其中一项或多项检查:X光:用于排除其他病变,如骨质增生等。CT扫描:可以检测腰椎间盘的形态和结构,也可以发现腰椎管狭窄等。MRI:对于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敏感,能够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诊断性阻滞:诊断性阻滞可以帮助确定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疼痛是由哪个神经根引起的。在进行诊断性阻滞时,医生会使用一种药物,通常是麻醉剂和类固醇,注射到疼痛来源的神经根周围。这可以暂时阻断神经传输并缓解疼痛,从而确认疼痛来源和确定需要治疗的区域。
如果诊断性阻滞能够准确定位疼痛来源,医生就可以采取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例如选择特定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此外,诊断性阻滞还可以帮助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因为手术治疗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必要的,而且如果手术治疗错误或不充分,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神经损伤或疼痛。因此,通过确定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诊断性阻滞可以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性的自然病程,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因此,非手术治疗应作为不伴有显著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自限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椎间盘内部组织的修复能力:椎间盘是由纤维环和胶原质组成的,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在突出的过程中,由于纤维环的撕裂,胶原质的移位等,椎间盘内部的组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是,这些组织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泄等机制逐渐恢复。
2.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吸收和代替:在椎间盘突出后,突出的部分可能会被周围的软组织所包围,形成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袋,囊袋内的液体可能会逐渐被吸收,或者逐渐被新生的组织所代替,从而减轻或消除了压迫和疼痛。
3.炎症和肿胀的自我调节:在椎间盘突出后,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发生炎症和肿胀反应,导致疼痛和压迫。但是,这种炎症和肿胀反应也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生理反应,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逐渐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自限性并不是所有病例都会出现,且病情的自然缓解时间和程度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疼痛和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保守治疗:
1.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减轻疼痛,但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影响康复。
2.物理治疗:通过物理疗法,如按摩、针灸、理疗等来缓解疼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可以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4.运动疗法:运动可以帮助强化腰部肌肉,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
5.注射疗法:主要包括了硬膜外激素注射和椎间孔注射技术,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注射(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ESI)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对根性症状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ESI短期内可改善症状,但长期作用并不显著。腰椎经椎间孔注射术(Transforaminal injection)是利用穿刺针通过椎间孔进入神经根或硬膜囊的腹侧,进而注射药物,以达到诊断或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也是疼痛科医生或脊柱外科医生在腰椎疾病诊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可以根据病情而定,如椎间盘切除术、椎板切除术等,目的是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和神经症状。
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介入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高频电流的热能作用于椎间盘周围的神经组织,破坏神经传导,从而减轻疼痛。
在该过程中,医生会使用X射线或者CT等影像技术来引导射频探针精确地放置于椎间盘周围的神经组织上。射频探针通过放电将高频电流作用于神经组织,产生热能,从而破坏神经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椎间盘射频消融术通常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具体取决于患者的情况。在手术后的数小时内,患者可能会感觉到一些疼痛或不适,但通常可以通过口服镇痛药或冰敷来缓解。
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该治疗。因此,在决定是否接受椎间盘射频消融术之前,患者应该与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和评估。
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用于治疗脊柱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等。该技术利用椎间孔镜(又称为脊柱镜)进入患者的脊柱,通过显微镜和显微摄像头观察和操作,避免了传统的开放手术的切开肌肉和骨头的伤害。椎间孔镜技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但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因此,该技术逐渐成为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适用于治疗脊柱各种疾病。但是,由于该技术要求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手术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该技术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等,需要患者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总的来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不良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临床如何诊断腰腿疼痛的关键            来源

腰腿疼痛的诊断 腰腿痛是一类病症的总称,泛指可引起腰腿疼痛的多种伤病,由于痛是由不同损伤所引起,故痛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分析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对腰腿痛作出正确的鉴别和诊断。

       对腰腿痛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广泛使用骨质增生解释临床症状:实践中常见到,当我们用手法对腰椎病变部位整复松解后,病人症状多可立时缓解或疼痛消除,但影像学检查见增生依旧。难道增生会一下子被消除?这些现象恰好说明疼痛并非与增生有关。既然疼痛不是增生所引起,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医治增生,消除骨刺上还有多少实际意义?


对坐骨神经的概念不清

图片
       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只要有下肢疼痛或抬腿受限时,就草率地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我们在对很多坐骨神经痛的病例进行复检、分析和治疗时,发现其误诊率竟达54.1%,而被误诊的病例中,与髂胫束有关者占 93.9%。二者病源的位置、症状表现、疼痛的位置及范围等均有明显差别,只要略作比较是不难鉴别的。

习惯用风湿解释腰腿疼

图片
       某些医生既不管疼痛的位置,也不分析疼痛的特点和规律,便给患者带上风湿的“帽子”。要知道,西医与中医所指的风湿,其概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所指的风湿,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根本无法代表这些腰腿痛的疾患。中医所指的风湿是指由风寒冷湿等气候因素的变化所诱发的疾病。如一些慢性损伤,劳损等虽有此特点,从中医的角度尚可称之为风湿,但如前所述,中医对腰痛的分类也不称风湿,腰腿痛也远不止这些病,故不能以“风湿”掩盖之。

草率诊断

       不管疼痛与病变所在是否相符,便草率诊断:某些医生认为下肢外侧疼痛者可诊为坐骨神经痛,此论谈者不敢苟同。因下肢的外侧应包括大小腿的外侧,而坐骨神经是经大腿后正中达小腿并支配小腿,而不经大腿外侧,大腿外侧的痛又如何能算到坐骨神经上去呢?大腿外侧疼痛多见的是髂胫束损伤所致。正如前面所述对坐骨神经痛误诊率之高,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诊断时应注意解剖关系,不要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大腿不同方位疼痛的意义

       根据解剖的规律,对大腿不同方位的疼痛,作出判断是有据可依的:

01

大腿后侧疼痛的诊断


图片
       大腿后侧的肌群有靠外侧的股二头肌和靠内侧的半腱半膜肌,它们由坐骨神经支配。因此,大腿后侧疼痛时,首先要检查股屈肌群是否正常?屈肌群有无拉伤或其他损伤史,以明确有无股肌群损伤。股肌群的损伤位置多在肌与肌腹的交界处,内、外两侧股屈肌的分叉处及附着区等;肌腹拉伤时有发生,其痛点多在中段,且常有明显肿胀或血肿,触诊有硬块、压痛等,肌肉主、被动收缩或抗阻收缩时疼痛加剧。
       如痛为神经所引起,则应先考虑坐骨神经或臀上皮神经的损伤。二者的损伤均可表现出腰、臀、大腿后侧疼痛,抬腿可有不同程度受限,但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痛较放散,位置常似是而非,隐约不定,仅达大腿后侧而不及小腿。坐骨神经损伤则沿坐骨神,其痛不仅表现在腰、臀、大腿后侧、且整个小腿,特别是小腿外侧的麻痛,较为常见,抬腿及伸腰受限,有牵拉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多分为腰椎间盘突出或变性所致,多见于 L4/5或 L5/S1。干性坐骨神经痛虽可发生于神经干的全程,但多见于梨状肌,臀大、中、小肌,臀筋膜慢性损害时,故寻找坐骨神经痛的根源主要在下腰段和梨状肌处。臀上皮神经则应在上腰段挖根源。

02

大腿前侧疼痛的鉴别


图片
       大腿前面下、中段疼痛时,应注意股四头肌损伤,在中段多为肌腹拉伤,常可触及到硬块,此为肌肉拉伤后的肌痉挛、血肿块等,有压痛:如压痛在下段、髌骨上方时,要注意股四头肌的肌腹及肌腱交接处的拉伤,甚至是断裂伤。于是,股四头肌收缩或抗阻伸膝时,疼痛加剧,如有断裂者,膝上方可出现空陷横断沟,且股四头肌明显上缩成团块状。若疼痛点出现在腿根部,如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触及时,需考虑髂腰肌损伤,因为它附着于股骨小结节,故可于此处摸到压痛点,抗阻抬腿时该点疼痛加剧;若压痛点出现于髂前上棘时,除考虑阔筋膜张肌附着点损伤外,应注意此处也是缝匠肌的附着点,此肌由髂前上棘经股前,斜向内下,止于胫骨内侧髁。
       故检查此肌两端附着点及肌的行经有无压痛,屈膝并外旋大腿,或抗阻完成此动作时有无压痛。若有阳性反应,需考虑缝匠肌损伤,若髂前下棘压痛,考虑为股直肌头附着区有损伤。上述两肌均为股神经支配,若已排除肌肉本身病变,若考虑骨神经导致时,应检查上腰段(L2-4),排除腰部病变。

03

大腿内侧疼痛的意义


图片
       大腿内侧肌群称内收肌,其功用主要是使大腿内收,故双腿如果较长时间叉开站立强力牵拉内收肌,可引起大腿内侧疼痛,抗阻内收时大腿内侧疼痛,此为内收肌过度疲劳或损伤引起的疼痛;作抗阻内收检查时,如疼痛的位置在耻骨部,且耻骨支有压痛甚至其表面有粗糙不平者,应注意可能是由于内收肌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耻骨骨炎。
       由于耻骨肌受股神经、大收肌受坐骨神经双重支配,故此二肌有疼痛时,尚需注意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有无病变之外,所有内收肌者则受闭孔神经支配,应注意检查腰椎中段(L3-4),排除腰部病变。

04

大腿外侧疼痛的意义


图片
       大腿外侧无具体肌群,主要是髂胫束在此,起支持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胫束损伤时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侧影响至小腿外侧,且大腿外侧下、中 1/3交界处是其压痛的敏感点,故大腿外侧的疼痛基本为髂胫束损伤所致。虽然下、中 1/3交界的压痛有时可能是股四头肌外侧头损伤引起,只要有此概念,从二者所影响的方向、范围、功能等作比较,也不难鉴别。
       股外侧皮神经炎时,虽然也可以有大腿外侧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侧上、中部有感觉异常、麻木、皮感下降等。要提请注意的是,大腿外侧无运动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只沿大腿后侧下行,并不经大腿外侧,故大腿外侧疼痛时,不应该不加思索地就认定是坐骨神经痛。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常发生这一基本常识的误诊。只要熟悉一下解剖,有识于此,从位置上是很容易将其区分的。

05

大腿后外侧胀痛的意义


       有时,大腿酸胀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侧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侧方,即为股二头肌的胀痛和压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响,这不能用坐骨神经或用髂胫束损伤来解释。这现象多为股方肌损伤所致,一般检查体位难以查到痛点,应以健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髋屈膝,腿内收,膝抵床,使髋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尽量拉开,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其稍上方处,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显压痛。
       在此体位下,对股方肌及股二头肌进行手法治疗,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该侧骶棘肌损伤痉挛,若同时对此进行处理,则效果更快且稳定。其中的关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丛肌支所支配,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骶部的损伤,可影响刺激这些神经,并通过这些神经影响此二肌出现症状。

臀部不同区域疼痛的判断

       臀部肌肉较多,但在腰腿痛临床中,并非全有同等重要性,现择其意义较大者进行探索。为探讨方便,我们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

01

臀部下半区疼痛的判断


图片
       臀下部的疼痛,若其位置在下外区较靠座标的交叉,垂直座标稍外侧处,首先要考虑坐骨神经痛的可能性,先沿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行径检查有无压痛,注意其疼痛应是在大腿后侧(不应该出现在大腿的内侧或外侧),且下肢的其他症状也与之相符时,初步可作坐骨神经损伤来诊断,若要诊断成立,还应进一步寻其根源,判断是根性还是干性,根源在腰椎还是在梨状肌。
       若疼痛的位置稍靠外下方,在大转子之内侧时,需注意是否为股方肌损伤(检查及鉴别方法可参考前面有关股方肌损伤部分)。有时其痛点在股方肌上方,则可能为深部小肌的损伤,临床少见。
       若疼痛的位置在髋关节,特别是在大转子处时,若是慢性疼痛,需注意髋有无慢性损伤或炎症,若关节活动时还有响声者,要注意弹响髋;若为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则应注意排除股骨胫骨折或髋关节脱位,二者均是伤后起病,大转子上移,活动障碍,前者局部尚可触得骨擦音,铁钻试验阳性等,X线照片可鉴别、确诊。
       若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下内侧区,接近于臀皱折处应查其与坐骨结节的关系。若疼痛在坐骨结节,要注意有否坐骨结节囊肿、股屈肌群附着区损伤,甚至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见于少年、儿童)等。

02

臀部上方疼痛的常见损伤


图片
       疼痛在臀上部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 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
若在臀上皮神经稍下方查得约手指粗细,由内上区斜向外下,指向大转子方向的肌束,较僵硬、压痛,此为痉挛的臀中肌。损伤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损伤同是引起大腿外侧痛的主因。阔筋膜张肌位于臀部最外侧,可于髂前上棘下方触及,损伤时,也可触及僵硬的痉挛肌束,较臀中肌略小。
       常有人将臀中肌损伤与臀上皮神经损伤相混,其实只要注意到二者各有损伤的可能性,临床上只要略加比较,鉴别并不困难。从位置来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约 2-5厘米处,而臀中肌则在臀上皮神经的下方;从纤维的方向,臀上皮神经从髂嵴缘垂直向下,而臀中肌则从内上斜向外下
       若论纤维的大小,臀上皮神经只有火柴梗般大小,臀中肌则有指头粗细;数量上皮神经有 2-3条不等,臀中肌仅有一条而已;,臀上皮神经放射性,隐约不定地影响到腰、臀部及大腿后侧(不过膝),而臀中肌的痉挛是髂胫束损伤的主因,其痛除臀的外上部分之外,主要是大腿的外侧,甚至到小腿外侧也有牵拉性疼痛。按上述情况比较,鉴别不难,由于二者的治疗手法也不同,故应将其辩明,避免误诊误治,影响疗效。

03

可能损伤臀中肌和梨状肌


图片
       臀中肌由内上斜向下,其内侧端在臀部上内区,有的患者表现为肌腹痛者,则其检查所得如前所述;有的患者主要是附着区损伤者,其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上内区中部,故在此查到压痛点时,要注意到臀中肌损伤的可能。若痛在臀中肌下方,坐标交叉稍内侧处,必须注意到梨状肌损伤的可能
       梨状肌起于 2-4骶椎前面,肌束穿坐骨大孔而出,斜向外下达股骨大转子,它的损伤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此肌被臀大肌所覆盖,准确的体表定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准确治疗。对其体表定位有不同方法:有人主张由髂骨后上棘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来表示梨状肌的位置,实践认为此线仅为梨状肌的上缘;有人主张先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一连线,在此线髂后上棘 2厘米处取点,再由此点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此线即为梨状肌中心线的体表投影线。若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则内 1/3为梨状肌在盆腔内的起始段,中 1/3为穿出坐骨大孔之后的肌腹部分,外 1/3约为肌腱部分。因此,内、中 1/3交接处是梨状肌的出口点,中 1/3是检查梨状肌伤病变化,进行手法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的部位。要注意的是在此处的臀大肌常有痉挛肌束,易与梨状肌相混淆,虽说二者有异,但靠深浅有时也难以分清,最好是在其内、中 1/3交界处进行触摸,触得肌束后顺肌束向内侧摸。可触到一骨环,此为坐骨大孔的内侧缘,若为梨状肌,其肌束将潜于此环之下而消失若肌束跨此环而过,在环的内侧尚可触及的话,则为臀大肌的痉挛肌束。另外,若为梨状肌损伤时除自身有压痛外,常累及坐骨神经,可出现一系列的有关症状,在髂后上棘的上外方若触及一些大小不一,或成串,或散在性的滑动小结节,这是局部脂肪小叶疝入浅筋膜后发生肿胀,形成结节状的脂肪球,称之为骶髂部脂肪疝,有局部胀痛,牵扯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影响至别处。
临床常可见到臀髋部的慢性软组织损害可以引起膝关节痛,其主要是闭孔神经受到刺激或激惹通过隐神经支配膝关节,对主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要注意检查同侧臀髋部是否有病,以防误诊。
       疼痛若在臀部内侧缘,则需注意臀大肌附着缘的损伤。这种损伤,除局部压痛外,常可触及小纤维索等改变。除臀大肌附着缘损伤外,还需注意有无骶髂关节半脱位。可通过检查髂后上棘是否对称,“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等加以鉴别,必要时 X线照片检查,加以确诊。
       总之,腰腿痛虽然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腰的疾患可引起腰腿痛,而臀或腿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给我们提供腰病的线索。通过对臀及大腿解剖的复习,将有助于我们对腰腿痛的防治



慢性颈肩腰腿痛的压痛点和传导痛的检查方法       来源 

压痛点

压痛点是明确椎管外软组织疼痛诊断的主要有力依据,软组织疼痛在区分出原发部位和继发部位的疼痛以及排除了椎管内病变以后,根据高度敏感的压痛点一般就可做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诊断。为此,对压痛点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定部位,必有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存在,在其上滑动按压时会立即引出局限性剧烈的压痛,与局部的主诉痛相符合。

压痛点的解剖特点:在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筋腱)骨骼附着处。

压痛点的病理特点: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

l.压痛点分原发性压痛点和继发性压痛点。

2.不是孤立的,呈点、线、面及立体区域相互联系,有规律可循。

传导痛:以往有关人体躯干某一原发性疼痛病灶发出的向另一部位循行的疼痛,临床上各有不同的命名,如“放射痛、反射痛、牵涉痛”,从神经分布又分为“根性、丛性、干性痛”,软组织外科学用“传导痛,取代上述命名。传导痛循行方向与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的分布规律有类似之处。不同点:十二经筋是建立于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软组织外科学之传导痛是建立在对应补偿调节及系统补偿调节理论的基础上。

枕项部压痛点

一、继发性(或原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头项颈背肩臂痛的压痛点

图片

1.枕项部压痛点分布:

(1) 枕外隆凸压痛点

(2) 枕骨上项线和项平面压痛点 '

(3) 颞骨乳突压痛点

(4) 下颌支和颧弓压痛点

(5) 颈椎棘突压痛点

(6) 颈椎横突压痛点

(7) 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

(8) 颈椎后关节压痛点

(9) 颈椎板压痛点

(10) 胸骨颈切迹压痛点

(11) 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

(12) 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

背部压痛点

2.背部压痛点分布:

图片

(1) 胸椎棘突压痛点

(2) 胸椎后关节压痛点

(3) 胸椎板压痛点

(4) 胸椎横突尖压痛点

(5) 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痛点

肩部压痛点

3.肩部压痛点分布:

(1) 肩胛

图片

骨上角压痛点

(2) 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

(3) 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

(4) 斜方肌肩胛冈一肩峰一锁骨压痛点

(5) 冈下肌肩胛骨压痛点

(6) 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压痛点

(7) 三角肌锁肩峰一锁骨压痛点

(8) 三角肌锁骨~肩峰一肩胛冈压痛点

(9) 肱三头肌长头肩胛盂下唇压痛点

(10) 肩胛下肌肩胛下窝压痛点

(11) 肩胛骨喙突压痛点

上臂压痛点

4.上臂压痛点分布:

(1) 冈上肌肱骨压痛点

(2) 冈下肌肱骨压痛点和小圆肌肱骨压痛点

(3) 肱三头肌外侧头肱骨压痛点

(4) 肩胛下肌肱骨压痛点

(5) 大圆肌肱骨压痛点和背阔肌肱骨压痛点

(6) 胸大肌肱骨压痛点

(7) 三角肌肱骨压痛点

(8) 肱骨内上髁压痛点

(9) 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和肱骨远端桡屈侧肘关节囊压痛点

前臂,手部压痛点

5.前臂和手部压痛点分布:

(1) 尺骨鹰嘴压痛点

(2) 桡骨环韧带压痛点

(3) 前臂伸肌群筋膜压痛点

(4) 桡骨茎突压痛点

(5) 尺骨头背侧压痛点

(6) 尺骨茎突压痛点

(7) 掌骨背侧或头状骨背侧骨隆突压痛点

(8) 第1掌骨结节压痛点

(9) 腕掌侧横韧带压痛点

(10) 豌豆骨压痛点

(11) 屈指肌腱鞘压痛点

原发性压痛点

二、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骶臀腿痛的压痛点

1.腰部和腰骶部压痛点分布

图片

(1) 腰椎横突尖压痛点

(2) 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

(3) 腰椎棘突和骶中嵴压痛点

(4) 腰椎板和骶骨背面压痛点

(5) 腰椎后关节压痛点

(6) 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

(7) 髂嵴压痛点

(8) 腰部深层肌和腰背筋膜压痛点。

2.臀、髋、大腿根部、耻骨联合压痛点分布:

(1) 腰椎横突尖压痛点

(2) 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

(3) 腰椎棘突和骶中嵴压痛点

(4) 腰椎板和骶骨背面压痛点

(5) 腰椎后关节压痛点

(6) 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

(7) 髂嵴压痛点

(8) 腰部深层肌和腰背筋膜压痛点。

2.臀、髋、大腿根部、耻骨联合压痛点分布:

图片

(1) 腰椎横突尖压痛点

(2) 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

(3) 腰椎棘突和骶中嵴压痛点

(4) 腰椎板和骶骨背面压痛点

(5) 腰椎后关节压痛点

(6) 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

(7) 髂嵴压痛点

(8) 腰部深层肌和腰背筋膜压痛点。

2.臀、髋、大腿根部、耻骨联合压痛点分布:

图片

(1) 髂胫束压痛点

(2) 臀上皮神经压痛点

(3) 髂后上棘和髂翼外面内侧压痛点

(4) 阔筋膜张肌压痛点

(5) 臀小肌压痛点

(6) 臀中肌压痛点

(7) 坐骨大切迹后缘(和内后缘)、中缘(和内中缘)(旧称坐骨大孔上缘和内缘)压痛点和坐骨神经

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

(8) 臀下神经压痛点

(9) 臀上神经压痛点

(10) 骶尾骨背侧压痛点

(11) 大腿根部压痛点

①耻骨上支一耻骨结节一耻骨下支压痛点

②坐骨支一坐骨结节坐骨结节外侧面压痛点

(12) 腹直肌和凌锥肌耻骨联合压痛点

(13) 耻骨下支和坐骨支的内侧面压痛点

(14) 髂前下棘压痛点

3、大腿压痛点分布:

(1) 股骨臀肌粗隆压痛点

(2) 股骨干前侧、内侧或外侧压痛点

(3) 股骨内上髁压痛点

(4) 股骨外上髁压痛点

4.膝关节压痛点分布:

(1) 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隙压痛点

(2) 髌尖粗面压痛点

5.小腿和足部压痛点分布:

(1) 胫骨粗隆压痛点

(2) 胫骨骨干内侧或外侧压痛点

(3) 腓骨骨干内侧或外侧压痛点

(4) 踝前方关节囊压痛点

(5) 内踝后下方压痛点

(6) 外踝后下方压痛点

(7) 跗骨窦压痛点

(8) 舟骨粗隆压痛点

(9) 跟结节的跟腱滑囊、跟腱鞘和跟腱前脂肪垫(即踝后脂肪垫)压痛点

(10) 跟底压痛点

(11) 跖骨干内外侧压痛点。




分析腰骶椎问题,首先要学会触诊定位   来源  

腰椎触诊

定位投影

当治疗师想要快速定位胸腰结合部时,只有一些参考点的水平需要相对的定位。

髂后上棘和髂嵴之间的连接

腰-盆-髋起源于定位首选最快的方法是定位髂嵴。

可以在患者两边同时进行,检查者双手均合拢,拇指外展。双手置于患者腰部两侧,施加中等强度的压力,移向正中,直到感到明显的阻力,然后停止。

图片

取该体位时,检查者的手可以推向不同方向:

  • 朝向内侧——阻力柔软有弹性:压力作用于背阔肌、腰方肌、竖脊肌。这大约是L3/L4棘突的位置。

  • 朝向上方——坚实的抵抗力:由下往上触摸可到达第12或11肋。

  • 朝向下方——坚实的抵抗力:由上往下压力作用在髂嵴=骨盆的上界。

这样可以定位髂嵴,从上而下应用垂直触诊。髂嵴的最高点在皮肤上被标记出来确定触诊的结果。

两个标记的点被连接起来,连接的线和身体中线的交点就可以定位椎间隙,和髂嵴连线中点相交的区域在X线上是L4和L5之间。

下一步就是定位髂后上棘,在皮肤上最下边界(下缘)标记出来,这条线总是经过S2棘突上。

图片

腰骶交界区

右侧髂嵴和左侧髂后上棘连线,将左侧髂嵴和右侧髂后上棘连线,对于多数病例,这两条线的交点指示L5棘突的位置。
图片

局部骨性触诊

目标是正确定位腰椎棘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低位起自S2棘突。

  2. 定位其余腰椎棘突。

  3. 高位起自T11棘突。

可从T10/T11至L5/S1定位腰椎功能节段的所有棘突。

从低位起自S2棘突触诊

从低位起定位腰椎棘突是最常用可靠的方法,尤其对于L5和L4,触诊的可靠性决定于髂后上棘和S2棘突的定位准确性。

步骤1

定位双侧髂后上棘下缘,这两点的连线指示出S2的位置,这个基本棘突的触诊通常可感知其明显凸起。
图片

步骤2

用指腹向上滑动大约1厘米,探寻一处小圆形凸起。该处代表S1的棘突部位。
图片

通过这样做,手指在一个斜坡处向前下方移动。在S1处有较多的变异;可能性较大。

S1可能与S2大小相似,它可能是小小的凸起,或者完全缺如。

步骤3

L5棘突位于S1上方大约1横指(患者的示指)。可通过指腹在骶骨斜坡上方滑动直到指尖触及一个明显的硬物来感知其下缘。L5下缘通常被感觉为L5~S1棘间隙的上方一个台阶。
图片

其他腰椎棘突的定位

基于L5棘突的位置,其他腰椎棘突就能够尽可能准确地定位。

治疗师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明确各个腰椎棘突的准确定位:

  • 检查它的形状和大小。

  • 利用运动来确认位置。

L1~L4棘突较宽,它们后表面有齿状凸起并且形状不规则,使它们呈起伏的波状外观。

棘突所形成的起伏可位于其侧面及背面,类似于棘间隙。为了准确定位棘间隙,治疗师沿着棘突侧面触摸直到触及明显的间隙。

由于棘上韧带是坚实、纤维变性的且可能受到牵张,触摸棘上韧带的可靠性较低,不利于治疗师找到预期的间隙。

步骤1

用一条短线标记L5下缘,治疗师向上触摸其侧面,L4和L5棘突间隙可在其上方几毫米处触及。
图片

为测量清楚,测量时一个手指保持在L5下缘。

如果治疗师未能找到L4下缘,就可以从L5再次触诊。

步骤2

使用同样的触诊定位L3棘突:一个手指保持在L4/L5的上方,进而寻找邻近其近端的棘间隙。
图片

所有其他的棘突都能利用这个方法寻找。

步骤3

为确认棘间隙位置是否正确,治疗师推动腰椎节段,用手指感觉节段的移位。当上位棘突移动下位棘突保持不动,说明棘间隙定位准确。这是通过一个手指指腹放于棘间隙的背侧上方来感觉,L3/L4棘间隙的确认方法。
图片

在治疗师所假定的棘间隙的近端L4棘突的位置上,用鱼际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用力。另一个手指指腹能够感觉上位棘突在棘间隙中上、下移动。

骶骨触诊

骶骨

图片

一、骶骨后外侧外观

如图所示,骶骨(1)浮雕般地显示在脊柱腰段(2)的下方。

图片

二、第1骶椎后外侧部

被检查者取侧卧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髋部的一侧。检查者把两手的示指和中指置于被检查者脊柱腰段的两侧,沿着脊柱用力下滑行,直至手指接触第5腰椎及其两侧的突起。检查者示指下的骨性突起(如图所示)即为第1骶椎。

注:第5腰椎处的中指位于骶骨的上方,因为骶骨的后外侧面朝向后上方。

图片

三、第1骶椎棘突

定位了第5腰椎棘突后,只要朝尾侧用力,沿骶正中嵴就能触及骶正中线上的第一个结节,此结节即是要寻找的第1骶椎棘突。

图片

四、第2骶椎棘突:第一步

如图所示,被检查者取坐位,头部前屈。被检查者拇指、示指之间是两侧髋骨(髂骨)上的髂后上棘。

图片

五、第2骶椎棘突:第一步(另一种触诊方法)

如图所示,检查者示指所指示的小窝位于骶髂关节浅面,它的明显程度因人而异。此皮肤标志所显示的点与髂后上棘非常接近。

图片

六、第2骶椎棘突:第二步

定位了髂后上棘后,沿着两侧髂后上棘之间的水平线找到此线的中点即是骶正中嵴的第二个结节,此结节即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第2骶椎棘突。

图片

七、骶正中嵴

如图所示,检查者的数个手指压在骶骨背面的中线上,即骶正中嵴,其是腰椎棘突的延续处。用上图描述的方法横向移动,能更好地触及这个解剖结构。

注:骶正中嵴一般由五个骶椎棘突融合而成。骶椎棘突之间由轻微的凹陷而分隔。

图片

八、骶角

骶管裂孔所形成的凹陷在臀裂上方,我们能很清楚地触及它由两个小的骨柱组成,微微向两侧移动,能与骶正中嵴相区别,此小骨柱即是所要寻找的骶角。

注:从第3和第4骶后孔的高度起,骶正中嵴的尾侧端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小骨柱,即骶角。

图片

九、骶管裂孔

如图所示,在臀裂的正上方,沿着骶正中嵴有一个凹陷,此凹陷是由两侧的骶角从内上方向外下方分开而形成的。骶管裂孔与骶管相延续。

十、骶骨外侧缘后外侧面观

如图所示,检查者的示指位于骶骨的外侧缘,此缘在手指下的感觉是厚而钝的。

注:骶骨外侧缘由下面的三个骶椎组成。

十一、骶骨外侧缘后面观

从后面能观察到,骶骨外侧缘位于髂后上棘和骶角之间。骶骨外侧缘并不是一个解剖学术语。

十二、骶骨底

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用两手拇指从两侧髂嵴后部向下滑行至较硬处,即骶骨底。

注:称其为骶骨底其实名不符实,应该是骶骨底的后部,由第1骶椎组成。

十三、骶骨沟

骶骨沟是位于骶骨后部和骶骨底左右之间可触及的凹陷。嘱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置其双手于髂嵴的后部和骶骨之间。用多指触诊手法,当骶骨向左右侧旋转时,可以观察到左右侧骶骨沟不对称,若隐若现。

注:当向右侧旋转时,左侧骶骨沟消失。

十四、骶正中嵴

被检查者俯卧0。检查者手指沿着骶椎棘突触摸,骶正中嵴(位于骶骨正中)向下至骶管裂孔(位于两侧骶角之间)。

图片

十五、骶中间嵴

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两手拇指置于其骶骨外侧缘:骶中间嵴在臀区深层,检查者可以体会到手指下致密骨性感(较硬感)。

图片

十六、骶外侧嵴

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拇、示指置于骶骨外侧缘,可以体会到手指下致密骨性感(较硬感)。

图片

十七、对侧骶骨

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右手四指弯曲靠近其对侧的骶骨(致密骨性的较硬感出现在手指下),左手支持在右手腕部上方,以稳定右手。

图片

十八、骶骨角

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以拇、示指置于两侧微小突起的臀间裂上方,此突起的宽窄、显隐和是否对称,个体差异较大。此骶骨角限定了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中有(脊髓)终丝的止点。

图片

十九、骶骨下外侧角

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以拇、示指置于骶骨角,由此向两侧外移一横指可以触及此结构。

图片

二十、其他方法触诊骶骨下外侧角

被检查者侧卧,检查者站在其侧面置两手拇指于骶骨下外侧角水平,远近移动可以感受手指下的较硬处。

图片

一文详解:治疗腰椎管狭窄的8种手术方法对比        来源

腰椎管狭窄手术的方法多种多样,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病变如腰椎失稳、滑脱和侧弯等来确定。手术的目的应该是解除压迫,稳定脊柱。一般手术方法包括:①减压术。常用的为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和多节段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术。开窗术、半椎板切除术分别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而全椎板切除术适于重度的腰椎管狭窄的患者。②脊柱功能重建。为了既达到恢复椎管容积,又保持腰椎稳定的目的,对于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无论是开窗减压还是椎板切除减压,必须在减压后行融合术。

图片

减压术


全椎板切除减压


优点:

标准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方法是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横向平面,由侧隐窝的外界去除部分椎板和黄韧带,受累神经根在直视下从硬膜起始部至神经孔出口的整个行程行彻底减压,所有嵌压神经根部位都进行减压。该方法适用于中央椎管狭窄,其优点是显露好,视野清楚,可以处理椎管任何部位的狭窄。对于有马尾神经症状和严重间歇性跛行,影像学检查有严重椎管狭窄者,即证实构成椎弓的椎板前面与椎管前后径的狭窄,而不是置于上下椎板之间间隙两侧的小关节突面的狭窄,一般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图片

脊柱全椎板切除减压示意图

缺点:

但是由于破坏了脊柱后方的大部分结构,对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全椎板切除部位,瘢痕组织增生、粘连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出现新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全椎板切除不是减压的手段而是解决椎管内狭窄因素的手术入路,临床上不应该对任何狭窄都采用全椎板切除这种手术方法。目前,全椎板切除术已逐渐被在其基础上的各种改良术式替代。



半椎板切除


合理性:

全椎板切除是因为中央进路必需切除棘突和椎板,切除得窄了留下隐窝和根管的后壁其减压作用不彻底,切除得宽了使两侧小关节遭受破坏,是以后不稳的原因,而且也只能达到使硬膜和神经根向后方移位的目的。因自后正中入路对椎管前方的减压比较困难,而半椎板切除的手术入路,保留了棘突和对侧椎板,可以做对侧椎板后植骨融合用,对不需要植骨的病例还可以保留棘间韧带和对侧的筋膜、肌肉不被剥离,纯属单侧暴露,也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半椎板切除属于侧旁入路,用适当的器械进行椎管内扩大减压,照样能达到全椎板切除的目的,而且是通过侧方向内牵开神经根和硬膜管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铲平椎体后缘骨赘,既方便又可靠,采用适当的器械也照样可以切除对侧突出的椎间盘和后缘骨赘,而达到全椎管减压的目的。

手术要点:



(1)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常缺乏典型的坐骨神经症状,其主诉以间歇性步行为主,CT和MRI能明确诊断。

(2)椎管扩大术不能只做黄韧带和椎板内侧骨皮层的切除减压,一定要同时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椎体后缘,方能达到减压目的。

(3)除伴有椎弓峡部不连滑脱之外,一般不需要植骨和器械内固定。

(4)对老年性椎管狭窄,半椎板切除的范围不能过短,至少也要切除2~4节半椎板,包括1~3个椎间盘。

(5)单侧暴露,不剥离对侧软组织,术后可以早期下床,稳定性较好,比做对侧椎板后植骨的稳定性更好。

(6)用骨刀做半椎板切除快捷方便,不易损伤硬膜或神经组织。





椎板间扩大开窗


对于单一侧隐窝狭窄,则可以采用此入路。其方法是首先切除手术间隙的半侧椎板间黄韧带,向上下咬除部分上下椎板缘,即可显露椎管。这个过程需要使用小的椎板咬骨钳和高速球磨钻。当神经根能够很容易地从椎弓根下拨开,用带弯的神经剥离子可以轻松地通过环绕神经根的空隙,说明减压是彻底的。

优缺点:

此方法较半椎板切除损伤更小,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更小,但是显露不如半椎板好,适于有经验的术者采用。手术可以根据病情连续减压数节段,对于双侧病变者可以双侧开窗。

脊柱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多是后路手术,都需要行后路的减压,腰椎的稳定性进一步破坏,因此需要后路的内固定。把后路的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融合器的稳定撑开椎间隙,扩大椎间孔的目的,并提供良好的椎间植骨融合的生物力学环境,大大提高了融合率,由此形成目前国际上标准的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又可分为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fusion, PLIF)及在其基础上发展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 TLIF)。



PLF术式


脊柱侧后方植骨融合(PLF)传统的侧后方植骨融合术还是临床最常采用的,且一直是脊柱融合的标准技术。因为其手术入路简单,容易暴露,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PLIF术式


PLIF术式是将植骨块或椎间融合器置于脊柱的承重轴,允许负荷直接通过椎体,从而使脊柱恢复到最为理想的生物力学结构。因椎体间植骨可分担80%以上的轴向载荷,故可有效地减少椎弓根钉断钉的发生率。另一方面,椎体间植骨具有良好的抗疲劳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实验研究表明PLIF与PLF术式的即刻稳定性无显著差异,但PLIF手术的抗疲劳稳定性要明显高于PLF术式。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单纯后外侧融合,其融合面积较小,融合强度亦较弱,而椎体间植骨床面积大,骨融合质量高,因而骨融合强度亦高。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当椎间隙被撑开,移位的椎体复位,而没有同期进行椎体间植骨时,后方的椎弓根系统承担80%~90%的轴向负荷,因而往往导致内固定的失败。手术时矩形或环行切开椎间盘的后部,髓核钳夹除部分髓核组织,椎间隙撑开,特制的绞刀在确保硬膜囊及神经根都不受损伤的情况下,将椎间盘组织及相邻椎体终板的软骨板完全去除。必要时可用软骨刮刀进行补充刮除,另外,也可将一金属工作通道嵌插椎体间,椎间盘的切除、终板软骨的绞除及植骨Cage的植入全经由工作通道内行完成。当椎体间隙的高度因撑开、植骨或Cage置放而达到预定要求时,可将固定棒松动后再轻轻压缩,以保证植骨面/Cage与椎体终板面的密切接触。

优点:

(1)后方韧带复合体(PLC )对维持脊柱屈伸稳定性的作用明显,该术式保留了 PLC,可以有效避免过度屈伸;

(2)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认为:脊柱的后柱结构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有关键作用,该术式切除的椎板相对较少,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术后仍有较完整椎板覆盖保护硬膜囊,减少了软组织与神经根、硬膜囊粘连的发生;

(3)于术中对椎旁的肌肉剥离较少,减少对脊神经后支的损伤,有利于腰背部肌群术后功能的恢复;

(4)保留一侧椎板的上1/3,可以避免对上位神经根的骚扰;

图片

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图片

后路腰椎椎体间Cage融合术



TLIF术式


TLIF是在PLIF的基础上发展的,无需打开椎管,避免了对神经根的过度牵拉,减小了手术范围。

图片

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优点:

①对椎管内神经组织几乎无干扰,能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神经根和硬膜囊损伤,避免了因椎板切除造成硬膜囊外广泛纤维化的危险。

②适用于椎管内无严重粘连,神经根管周围无广泛瘢痕形成,不需要作神经松解减压患者,保留了脊柱后方的韧带复合结构,有助于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因保留了椎板和棘突等骨性组织,为后方植骨融合奠定了良好的植骨床。

③经椎间孔入路在显露神经根方面比较容易,对神经根管的减压十分彻底,同时对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更为适宜合并椎间盘极外侧型突出患者。



腰椎360°融合技术


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通过前后路联合达到360°环形融合的技术,被称作环周形融合或360°融合,以进一步提高融合成功率。该技术将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横突间融合结合起来。研究报道,360°融合技术的单节段和双节段融合成功率高达90%。



脊柱融合术的不足


该术式牺牲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功能,改变了脊柱功能电位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融合就像焊接一样,不仅损失了被融合节段的运动,还会使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应力增高,并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加速,从而在融合术后再次出现相邻节段的症状,严重的需再次手术治疗。因此,虽然融合术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相邻节段的退变一直是困扰融合术的问题。

非融合脊柱稳定重建

随着骨科人工关节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脊柱外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及人们对脊柱的失稳的病理生理和引起腰痛的机制的进一步认识,非融合脊柱稳定重建这一概念逐渐被认识和接受。

合理性:

非融合脊柱稳定重建就是采用非融合技术,使由各种原因引起失稳的脊柱重新恢复其稳定性,消除不良生物应力,从而减轻腰痛的症状并阻断或减缓椎间关节退变的进程。即使稳定重建不成功,也可以再进行脊柱融合。

目前后路动态稳定系统主要是针对腰椎失稳设计的。根据这些产品的不同设计原理还可以将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分为三大类:①基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弹性固定装置。②棘突间的稳定重建装置。③后路小关节置换装置。其中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主要适应证是适用于有神经症状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





腰痛必治点——髂腰肌    来源

髂腰肌损伤症状:

图片

图片

同时,腹股沟韧带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附着点,如果在很多由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损伤导致急性腰扭伤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同侧的膝关节前侧和大腿外侧出现疼痛,其实是腹斜肌和腹横肌损伤所造成的,临床上在治疗膝关节疼痛时,不要忘记腹股沟韧带和腹斜肌本身对其的影响。

股三角:股三角是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外侧缘和缝匠肌内侧缘组成的三角区域,其中穿行着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下缘为髂腰肌肌腱和内收肌肌腹。 

姿势与髂腰肌:

现代人伏案久坐的生活工作习惯,长期屈髋使髂腰肌处于缩短的位置,容易造成髂腰肌紧张,引起腰部疼痛和腰椎活动受限;此外,骨盆前倾、骨盆后倾、骨盆侧倾都与髂腰肌过紧有直接联系。骨盆前倾时,腹部会往前突,耻骨联合往下,坐骨结节会往后方抬高。维持姿势时:使骨盆前倾的主要肌肉是竖脊肌、髂腰肌。当股骨、脊椎固定时,竖脊肌能将骶骨上拉,使得腰椎往前弯曲,同时髂腰肌使骨盆前倾(屈曲髋关节),帮助腰椎前弯。同时,多裂肌会协助发力,而髋关节外旋肌群、上腹肌群、侧腹肌会被拉长,从而使骨盆顺利前倾。

髂腰肌是持续紧张的,因此,“松解”几乎成为髂腰肌处理的唯一思路。那么髂腰肌是否需要锻炼呢?从结构上来说:腰大肌起于腰椎,止于股骨小转子,当出现骨盆前倾时,腰大肌在骨盆区域是明显缩短的;但骨盆前倾进一步会导致腰椎的向后伸展,当腰椎伸展时,髂腰肌上缘是明显被拉长的(可参考颈深屈肌缩短、拉长状态)。故髂腰肌即使在骨盆前倾状态下,上段也是被拉长的,而髂骨段是缩短的;髂肌本身在骨盆位置下会使骨盆前屈,所以髂肌是紧张的。从功能上来说:腰大肌在上腰椎则既非屈肌亦非伸肌,而被称为腰椎的“垂直稳定肌”。因此对于维持腰椎稳定性,减少周边肌肉代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髂腰肌又是重要的屈髋肌,在很多功能活动中都存在着屈髋,所以髂腰肌对减少股直肌、缝匠肌、耻骨肌和阔筋膜张肌的代偿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髂腰肌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髂腰肌的评估

1)改良版Thomas测试可以帮助治疗师测试出易于紧张的肌肉: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耻骨肌。患者坐在床边,尾骨和坐骨接触床面,一只脚放在地板上,然后对侧腿屈髋屈膝双手抱起躺下。

2)这时观察放在地板上的那条腿。若抬离床面较高,考虑是同侧的髂腰肌或股直肌过紧。出现踢毽子样表示是缝匠肌过紧。大腿外侧有明显凹陷并伴随外展考虑是阔筋膜张肌过紧。出现内收情况考虑是耻骨肌过紧。

3)鉴别髂腰肌与股直肌:测试腿伸膝,若出现与床面距离接近表示是股直肌过紧、若没有变化考虑是髂腰肌。

图片

髂腰肌的触诊及手法治疗
A、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腹股沟韧带)中点直下(股动脉)外侧股三角外侧壁深部,会引起腰背部、大腿前内侧和腹股沟疼痛
B、在骨盆髂嵴内髂肌近端附着点处,从髂前上棘后方垂直于髂骨沿髂嵴前后滑动按压,会引起腰背部和骶髂关节处疼痛
在肚脐水平的股直肌外侧缘向脊柱方向缓慢按压,会引起腰背部疼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解读:腰方肌——腰背痛的首要原因       来源

要点:

腰方肌是腰背痛中最常被忽略的肌肉之一,其卫星区臀小肌的触发点(TrPs)引起“伪椎间盘综合征”和“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

腰方肌触发点(TrPs)导致的牵涉痛向后可至骶髂关节以及臀部下方,有时范围也可向前沿髂嵴到达下腹部、腹股沟以及股骨大转子区域。严重的大转子牵涉痛会影响睡眠。

腰方肌解剖附着于三处,由此产生三种不同走行方向的肌纤维组。髂肋纤维几乎垂直向下附着于髂嵴和髂腰韧带,向上连接第12肋。较少的髂腰纤维向下经过同侧髂骨附着点,向上经过上方4个腰椎横突,对角穿过并延伸至髂肋纤维内侧。数量最少的腰肋纤维向下跨越L2〜L4或者L5横突,向上到达第12肋,并对角穿过髂腰纤维,形成交织结构。

腰方肌的神经支配来自相邻的胸腰椎神经。单侧腰方肌的功能是稳定腰椎,参与髋部运动,也可作为腰椎的侧屈肌。双侧腰方肌可以伸展腰椎,协同被动呼气(如咳嗽时)。双侧对应的肌肉组成功能单位按所需功能进行协同或抵抗动作。

腰方肌TrPs特征性的症状中,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腰背痛。患者几乎不能在床上翻身,无法承受站立或行走带来的痛苦。减轻上身重量减少腰椎负重可以缓解疼痛。咳嗽或打喷嚏,也异常痛苦。这种肌筋膜疼痛易被误诊为腰椎根性痛。

腰方肌TrPs的激活往往是因弯腰的同时在一侧拉或抬东西,或与摔倒、车祸造成严重身体创伤有关。引起腰方肌TrPs持续存在的机械因素是骨骼不对称,尤其是低位肋骨长短不一、小半骨盆、和(或)短上臂。

体检发现在检查床上翻身或采取直立的姿势,会出现肌紧张和躯干活动受限。下肢长度不等(LLLI)及其他骨骼的不对称导致的代偿性脊柱侧凸是非常重要的病因,可以是单纯或复合性质的骨骼不对称,难以做出临床判断;

评估骨骼不对称最可靠的方法是负重下的X线片检查。短上臂也很重要且容易识别。腰方肌触发点检查需要通过一个可以将第12肋与髂嵴分离的姿势,使肌肉容易触及且处在轻度张力下。通常情况下,只有靠近骶尾的髂肋纤维能被浅触到,其余的只能间接通过深压痛触及。臀小肌可能作为腰方肌TrPs引起的牵涉痛的卫星区,产生相关触发点,造成沿坐骨神经分布的大腿牵涉痛。

牵拉下的间断性冷喷疗法对腰方肌的疗效不佳。除非患者的体位能够让腰方肌的三组纤维都能得到拉伸。不能仅向单侧侧屈拉伸,须增加单侧或双侧的旋转动作。侧卧能使患者彻底放松。对深部的腰方肌TrPs进行注射与拉伸治疗需要更仔细地摆放体位、进行TrPs压痛定位及合适的处理。

代偿性腰椎侧凸的矫正措施,包括LLLI全校正的牵引鞋和小半骨盆的坐骨(抵抗)牵拉。倾斜的扶手或在水平扶手上加一靠垫可纠正短上臂。患者需要做出上身前倾或从高处取物的动作时应避免侧斜。平时生活中进行腰方肌的拉伸锻炼也十分必要。


牵涉痛

急性发作的严重腰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会造成极其痛苦的紧急情况,比如患者早上起床时,尿意急迫却没有人协助,此时的感觉是让人绝望的。只好用手和膝盖爬去一趟卫生间,因为这种姿势不需要腰方肌固定腰椎。

腰方肌TrPs引起的牵涉痛有持续性,其中混杂了诸多非常重要的长期因素。

图示的4个腰方肌疼痛触发点引起的疼痛区域为特有的单侧疼痛区域。疼痛位置深,疼痛性质为酸痛,如在运动中可呈撕裂性痛。这些不同区域的组合形式已有报道。2个TrPs点位置表浅(侧面),另2个则位于肌肉深层(中间),每一对都包含头侧和尾侧的TrPs区域。表浅的(侧面)TrPs疼痛比深层的更靠侧面和前部。尾侧TrPs往往提示更远端的疼痛。



在头侧表浅TrPs可沿髂嵴放射(图4-1A),有时可放射至相邻的下腹部,也可延伸至腹股沟上外侧。浅表TrPs的尾侧面积较大(位置编号2,图4-1),可引起股骨大转子和大腿的外侧的牵涉痛。大转子“酸痛”(压力敏感),使患者无法忍受患侧卧位,进而患侧下肢无法负重。

头侧的深部TrPs可引起骶髂关节(SI)的剧烈牵涉痛;双侧TrPs造成的疼痛可延伸至整个骶区上部。尾侧深部的TrPs可造成臀部下方的牵涉痛。这些牵涉痛区也可表现为压痛,尤其是在骶髂关节至大转子区域。这种压痛往在被误认为是局灶性的病理痛。

少数患者描述过一种闪电样的跳动(或震颤),从深部腰方肌TrPs放射到大腿前部,从髂前上棘至髌骨上部的外侧,仅有一个手指的宽度的狭长区域。就像把手指放在一个电灯插座时的感觉,与运动无关。

咳嗽或打喷嚏时腰方肌的剧烈收缩来加强胸廓的稳定性,可引起短暂却极其严重的牵涉痛。笔者已确定腰方肌为腰痛,背痛以及腰部肌痛的来源。具体地说,已经确定了腰方肌是骶髂关节,髋部或臀部,大转子,腹部,和腹股沟的疼痛来源。另外,还包括之前报道过的大腿、睾丸及阴囊疼痛。


解剖附着和注意事项

>>纤维排列

该腰方肌纤维有三个方向的走行(图4-2):几乎垂直的髂肋纤维,斜行的髂腰纤维,斜行的腰肋纤维,后两者横向交叉。因此,在牵拉肌肉时无论解剖还是功能上都应视其为3块肌肉。



近乎垂直走行的肌肉纤维常常构成肌肉最显著的侧面。这些纤维向头侧移行时朝内侧倾斜,向下则朝外侧弯曲止于骨盆。这些髂肋纤维向上附着于在第12肋内半侧。向下它们附着于髂后上嵴最高点,往往也是髂腰韧带所在处(图4-2和图4-4)。该韧带将强劲的L5横突与髂嵴牢牢固定。腰方肌纤维与髂腰韧带纤维紧密交织。



另两组的斜形纤维束向上附着于邻近的4个腰椎的横突尖端。纤维从椎体后外侧表面向外延伸,略向后倾斜,在椎体中上1/3几乎与脊椎纵轴垂直。每个腰椎横突尖端远远超出椎体外缘髂腰斜行纤维向上连接3个或4个(L1~L4)横突末端,向下连接髂嵴,往往还包括髂腰韧带。腰肋斜行纤维,向上连接第12肋骨,向下连接大多数、甚至全部的腰椎横突(图4-2和图4-3)。


两组腰方肌斜行纤维可能是节段性控制侧屈以及节段性维持腰椎正常屈曲度的“拉绳”。髂肋纤维提供整条腰椎曲度控制。

髂腰斜行纤维只有背侧观能看到。它们有时被描述或图示为中间的过渡层。变异最大的是斜行腰肋纤维,通常被描述或图示位于大量的横向髂肋纤维前方。这些斜行腰肋纤维被描述或图示与其他两组纤维的交错连接。Eisler绘制了内侧至外侧的区别,这在详细的背侧观时是明显的。斜行髂腰和腰肋纤维组成肌肉的内侧缘和逐步垂直的髂肋纤维在移行中逐渐交织、重叠构成肌肉的外侧缘。斜行纤维常常在更侧面纵向(垂直)的纤维层中相互交错,这在背侧观时最显著。更多的细节和变异参考Eisler经典表述(本段描述略)。

神经支配

腰方肌肌肉由腰丛的分支T12和L1〜L3或L1〜L4脊神经来支配。

功能

在直立状况下,腰方肌的功能是通过伸长收缩来控制或“制动”一侧肌肉向对侧弯曲。根据Knnapp的观点,肌肉完全的双侧麻痹,使患者即使应用支具仍不能步行。在吸气和被动呼气时,这块肌肉也可以稳定第12肋骨。


固定骨盆后,单侧的腰方肌肌肉的功能(如图4-5A、B所示),主要是使脊椎横向弯曲至同侧(凹向收缩的肌肉)。脊椎固定后,单向收缩抬高患侧臀部。腰方肌协助抗阻力同侧屈曲;如此,主要在腰部产生脊柱侧弯。双侧运动,腰方肌可延展腰椎。



症状

腰方肌的TrPs可引起腰背痛,但此来源经常被忽视。长期因素导致的肌筋膜来源的急性腰痛并不复杂,针对此肌肉的肌筋膜治疗也十分有效。但是,长期因素所致腰痛通常持续数月或数年,或对特异性肌筋膜TrPs治疗暂时有效,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些因素造成的额外的压力已经使急性的单一肌肉症状转化为一种慢性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其中可能包括会引起非对称肌肉负荷和关节功能障碍。

>>患者主诉

患者经常诉及静息时长期持续的深层的疼痛,而在无支撑的直立位以及坐下或者站起这些增加腰椎负重或需要稳定腰椎的动作时,疼痛会加剧。由Sola和Kuitert还曾报道,躯干下部微小的动作可引起刀割样爆发性锐痛。腰方肌TrPs疼痛严重时可以使患者完全不能活动,导致抑郁等情绪症状。

腰方肌TrPs限制向前弯曲,疼痛可以功能性地制动腰椎。患者描述在转弯或倚靠对侧时感到困难,爬楼梯时疼痛难忍。从仰卧位向任一方翻转都是痛苦和艰难的。在睡醒时,患者可能会被迫用手和膝盖爬行至浴室。咳嗽或打喷嚏时极为痛苦。从卧位或坐在椅子上站起可能很困难,没有上肢的帮助不可能完成。

腰方肌TrPs引起的疼痛分布区除了背部疼痛(图4-1),疼痛也可延伸到腹股沟、睾丸、阴囊或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在后面提到的疼痛区域还和脊柱旁肌肉或臀小肌的后部产生相应的卫星群TrPs有关。

因刺激腰方肌TrPs而导致慢性疼痛的患者常诉及丧失活力和耐力,因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尝试抑制疼痛,疼痛均持续存在。在这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力量和活动来判断症状是否加重。也有报道患者有臀部沉重、小腿抽筋、下肢有灼热感。

>>缓解疼痛(图4-7)

患者仰卧或侧卧以寻求解除痛苦。他们发现,与腰椎相关的髋部向前或向后倾斜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在严重的情况下,只有使用四肢爬行,患者才能活动。

坐姿与站姿,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变得更容易忍受,因为它能卸载一些上半身的重量。患者用上肢推下椅背或手放在臀部向下按能获得暂时的解脱。在腰方肌区域直接按压皮肤或挤压皮肤可暂时解脱。(同样的,挤压胸锁乳突肌的皮肤可以缓解咽喉疼痛,因为吞咽期间,会刺激胸锁乳突肌的TrPs)。



在急性病例中,腰骶部的支持可能很有帮助。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帮助固定腰椎,减少腰方肌的负荷。然而,在急性期后,连续使用造成肌肉长时间制动,可能会增加腰方肌TrPs的兴奋性。制动持续数周,最终会使肌肉弱化,增加其TrPs敏感性。

>>鉴别诊断

其他背部肌肉如胸长肌和多裂肌的TrPs,也可以引起臀部和低髂关节的疼痛。髂腰肌TrPs引起背部痛,患者形容为单侧沿脊柱上下的放射痛,而不是整个背部。腹直肌下部TrPs引起双侧腰痛,为骶髂关节水平横向走行。必须通过病史、疼痛区域、受限的运动以及体检区分这些TrPs和腰方肌TrPs疼痛。腰方肌TrPs引起的大转子区域牵涉痛,很容易被误诊为粗隆部滑囊炎。

由卫星TrPs引起的沿坐骨神经分布的牵涉痛,可能比主要腰方肌TrPs引起的疼痛更难以忍受。这种形式的坐骨神经痛或“伪椎间盘综合征”很容易被误认为S1神经根型脊椎病。这种坐骨神经区域的疼痛,当下列条件存在时,这种坐骨神经区域的疼痛,可以归因于卫星样的臀小肌TrPs:a、患者的坐骨神经痛通过再次按压腰方肌TrPs或臀小肌TrPs而产生。b、通过消除臀小肌TrPs治疗,而不处理腰方肌TrPs的方式可缓解“坐骨神经痛”但很快复发。c、消除腰方肌TrPs,可立即缓解腰背和坐骨神经疼痛。

神经根病具有神经学上的运动和感觉缺失症状,可以通过运动神经根受压的EMG,或感觉神经根受压的感觉诱发电位来诊断。

研究发现骨性关节炎(骨刺)和(或)腰椎间盘狭窄,本身并不成为腰痛的来源,因为许多中度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患者并没有痛苦。此外,许多中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当消除腰方肌肌筋膜TrPs时,腰痛完全缓解。Friberg采用了创新的动态影像学技术证实,腰背痛的严重性和频率,与腰椎之间的平移运动的量显著相关,但与脊柱运动没有关联。平移运动是腰痛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局部疼痛与腰方肌TrPs引起的疼痛类似;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形式是,髋部上抬或剪切功能障碍(髋骨向上位移);它被认为是腰背部和腹股沟疼痛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一个私人诊所接待因为疼痛而接受检查的63名患者中,发现均有髋骨的上斜功能障碍,疼痛主诉最常见的部位是腰背部和腹股沟(50%)。

由于腰椎横突骨折的腰椎疼痛尖锐,呈刀割样,非特征性的TrPs刺痛,位置局限,与肌筋膜疼痛并不类似,没有肌紧张。骨折可由摄片证实。

很难区分胸腰段关节功能障碍继发的腰方肌TrPs和主要来自腰方肌负荷超量的TrPs。这两个情况彼此相互作用。典型的胸腰椎关节功能障碍导致旋转、侧弯、屈曲及偶尔胸腰段的伸肌不对称活动受限。单独腰方肌受累可以限制向相关侧弯曲,以及腰椎的旋转和屈曲。

还应考虑其他诊断包括脊柱肿瘤,重症肌无力,胆结石和肝脏疾病,肾结石和其他泌尿道问题,腹腔内感染,肠道寄生虫病和憩室炎,主动脉瘤和多发性硬化症。


触发点的激活和持续存在

>>激活

笨拙的动作和突发性创伤,尤其是机动车事故,都可能刺激急性腰方肌肌筋膜TrPs。

刺激腰方肌TrPs的原因,可以是异常沉重的负荷,就像搬运一台电视机,抱孩子或大狗,或快速弯腰运动时躯干扭曲转向某一侧,通常是为了捡起在地板上的东西。后一种情况的另一个版本是从很软的陷得很深的椅子、低床或汽车座椅里向前弯腰时侧身(图4-8)。


许多患者描述弯身站立并倾向一侧拉裤子时,或者双足被衣服缠住失去平衡时,疼痛发作。为了避免快要摔倒时造成的肌肉紧张,应该坐下来穿袜、连裤袜、裙子或裤子等,或通过扶着墙壁或家具来保持平衡。

腰方肌TrPs经常因车祸而产生。Baker调查了100位遭受单次车祸的乘员(司机和乘客)的34块肌肉的肌筋膜TrPs的出现率。碰撞来自驾驶员侧(81%)以及后侧(79%)时,腰方肌比任何肌肉要来的关联密切。碰撞来自从前方时,这是第二个最常见的受伤肌肉(81%),来自乘客一侧时是第三个最常见受损肌肉(63%)。在这项研究中已经存在的TrPs,事故刺激的潜在TrPs,和由这次大创伤引发的TrPs没有任何区别。

轻微、持续或重复的活动也能刺激腰方肌TrPs,如园艺(轻微劳损)、擦洗地板、拾水泥块,或在一个倾坡上或沿海滩或林荫大道上步行或慢跑。此外,当一侧腰方肌受损,静息时肌肉也缩短,往往会加重对侧负荷,导致TrPs的产生,伴有轻度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有半英寸下肢长度差异的步行模具也可以刺激出腰方肌的TRP综合征,这已被实验证实。踝关节骨折后使用步行模具之后立即出现腰方肌疼痛,也可能是跌落时的碰撞刺激了TrPs,同时造成骨折,而如果步行模具使用后一两周出现肌肉疼痛,可能是因为新产生的肢体长度不等引起的慢性劳损可能刺激了潜在TrPs。当另一只足穿上鞋,消除长度差异,这种疼痛得到缓解(或预防)。

Sola和Kuitert报道发病腰方肌肌筋膜炎与疲劳、免疫接种、药物注射、上呼吸道感染、扭曲的躯干运动有关

>>持续存在

易持续刺激腰方肌TrPs的机械因素是:下肢长度不等(LLLI)、小半骨盆、短上臂、极软的床铺、以手肘向前倾斜着支办公桌(经常戴眼镜焦距太短所致)、站立和俯身在低水槽或工作台平面、腹部肌肉孱弱。

LLLI和小半骨盆作为的腰方肌来源腰痛的持续因素的重要性,通常体现在患者站立和坐位的相对忍受程度及站立的姿势。当患者一只足站着,另一只足负重(短边),或双足打开站立,短小骨盆倾向一侧(短边),或者站立和行走时有疼痛,可能是LLLI。只有坐着时疼痛加剧,短臂或短小骨盆都可能是主要病因。如症状同时存在,患者很可能既有短小骨盆,又同一侧下肢较短,也就是说,身体的一侧短小。突然增加的负重导致刺激腰方肌TrPs后,肢体长度较对侧缩短3mm(1/8in)时,腰方肌TrPs会持续存在,6mm(1/4in)也是如此。

Gould指出,后面口袋放一皮夹,使得坐位时一侧骨盆抬高时,可以持续产生“后兜坐骨神经痛”,此时取出钱包即缓解疼痛。使腰方肌TrPs持续存在的全身因素包括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缺乏,代谢紊乱,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不足,慢性感染和侵袭,情绪紧张。任何导致寒战的因素,可使肌筋膜TrPs持续,必须予以处理。尤其是在夜间,必须保持体温,防止睡眠障碍。


患者检查

>>小骨盆检查

(图4-11和图4-12)当LLLI患者骨骼不对称,很可能在短下肢一侧也伴有小半骨盆、小脸、小上肢。小半骨盆可在坐位和仰卧位引起不适症状。Inglemark和Lindstrom发现在肢体长度和半骨盆大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LLLI是一个有用的初步指南。在第一册中提到了许多小半骨盆患者管理和坐位诊断的关键点。这些内容包括对坐位时骨盆侧倾,坐位检査,以及坐骨提升时大小的正确判断。

坐位

如患者坐位时有疼痛症状,就怀疑有小半骨盆。坐位时承重的坐骨结节之间只有10~12cm,两边骨盆大小的任何差异都会更为放大至躯干,这是由于脊柱长度比坐骨结节之间的距离大得多的原因。

小半骨盆对脊柱的影响比两腿相同长度差异对脊柱侧弯的影响更大。由于坐骨结节之间的距离大约是股骨头距离的一半,坐位时骨盆不对称的影响就比站位时相同幅度的LLLI带来的影响更大但是对患者来说,像需要一只升高鞋垫一样需要升高坐骨,那是不寻常的。

一张小半骨盆患者坐位检查的临床图片如图4-11所示。该图显示患者骨盆显示倾向小的一侧,呈现代偿性S型脊柱侧弯,以及肩关节轴的相应倾斜。图4-11显示通过在小骨盆侧的坐骨结节下方适当抬高可以恢复骨骼肌的对称性。坐骨的抬高需要调整为柔软的座椅形状。


仰卧位
由于小半骨盆的原因,一些患者在前后位仰卧时感到疼痛。这种未被纠正的不对称可能是腰方肌TrPs的重要的持续性因素。那些需要纠正的患者晚上仰卧睡觉时疼痛难以缓解。如图4-12所示,小半侧骨盆向床面倾斜。这种不对称会加剧并持续存在腰方肌的TrPs,通过在小半骨盆侧下方适当抬高可以得到纠正(图4-12B)。反方向纠正通常会加重这种不适(图4-12C)。


>>短上臂检查
(图4-13)使肌筋膜疼痛持续存在的因素在第一册中有所介绍,这对腰方肌非常重要。短上臂在高加索人、土著美国人、波利尼西亚人以及部分东方人中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异常。相对躯干高度来说的短上肢患者在标准椅子上直坐时最易鉴别(图4-13A)。他们的肘部无法碰到扶手。当站立时他们肘部无法像正常人的上臂样到达髂嵴。坐位时,患者要么将肘部放在扶手上向一边倾斜,这会使得颈部和腰部的肌肉非常紧张(图4-13D ),要么向前弯腰休息两肘撑在椅子扶手,又会使颈椎后路和椎旁肌受到牵拉(图4-13E )。


>>姿势不对称的检查
(图4-14~图4-16)既然LLLI是最常见脊柱侧弯代偿方式,使腰方肌负荷过重,如果不存在其他的脊柱、骨盆、下肢不对称或者关节功能障碍使情况变得更复杂,这一简单的过程可以鉴别LLLI以及建立必要的纠正措施。图4-14和图4-15图示其原理。以下讨论用于评估站立患者姿势不对称的要点。


通过在明显的短肢下增加鞋底髙度,使肢体最大限度平衡,患者肢体压力达到最小化。然后把短腿的纠正方法试用于长腿所在。患者会被问及这个姿势与前者的区别。即使没有疼痛,许多患者也会明显感觉到不适。通过把足垫从一侧挪到另一侧,测试者可以确定哪一个是短腿并向患者指出持续纠正的重要性。如果患者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全身,他们会震惊于自己的改变并且会认同这种纠正方法。

这种技术并不能证明其他不对称的存在,但是患者可以通过选择纠正措施来对自己调节,使肌肉的张力降到最低。可纠正的骨盆不对称应在修改鞋类之前得到明确诊断和处理。

图4-16是一种鉴别结构性腰椎侧弯的方法,这种侧弯在老年男性中更常见。这个例子中,在短腿下加足垫并没有纠正反而增加了不对称,同样,在长腿下加足垫也没有好的效果。


第一作者曾提出如果让患者先单腿站立,然后换另一条腿,那么当他用长腿站立时,骨盆水平以及姿势对称度都会提高,然而用短腿站立时会增加不平衡。当患者用单腿站立并且前后摆另一腿,如同走路时尤为明显。短腿能够自如摆动,但摆动长腿需要躯体向短腿方向倾斜以使长腿不至于接触到地面。

通过要求患者行走,Hallin在观察上述现象的同时,从长腿的角度观察触诊了髂骨。他观察到对侧骨盆的下降以及当重心移向长腿时,上部躯体向长腿侧移动。他描述的情况与下肢长度相等时类似,但是一侧髋部外展肌比较弱。LLLI患者在行走中可能会同时出现跛行。
触发点检查

对腰方肌需要做3个区域的检查,第一个区域较深,是髂嵴与椎旁肌肉交汇所形成的一个角(图4-24A和图4-25),如图4-23和图4-25所示,这是腰方肌最厚的一部分,靠近L4横突水平。这个位置朝向头端时,可见垂直的髂肋肌纤维和斜向的髂腰肌纤维与髂腰韧带交织在一起,如图4-24。要在髂嵴表面和椎旁肌肉前方施加压力,以检查这块肌肉的紧张度。压力要朝向横突顶端,一开始要用较小的力,因为较大的力会造成疼痛。斜向施加力于下部腰方肌的髂腰肌纤维。这些纤维很深,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紧绷感或引出疼挛反应。


第二个检查腰方肌TrPs的区域是延伸至髂嵴内部髂肋肌附着的部分。即图4-25中指尖越过肌纤维的方向,这种浅触诊可以确定这些肌纤维紧张带的压痛点,痉挛反应不是很常见,除非个体很瘦,而且背阔肌纤维很少延伸至此。

如果检查过于外侧,手指触及腹外斜肌外侧缘,而这些纤维与腰方肌的腰肋纤维相平行。腹外斜肌有紧张带和TrPs,很容易与腰方肌相混淆(图4-25)。腹外斜肌的紧张带自第12肋尖起向前下方走行直至髂嵴前方,与相邻的腰方肌纤维几乎是平行的,但有时也会有肌纤维自第12肋中部和后部起至髂嵴后方。

第三个区域位于椎旁肌群第12肋交汇所形成的交角(图4-24b)。指尖施加于L1和L2横突的压力会向腰方肌的髂肋肌和腰肋肌纤维头侧附着处传递。在部分患者中,髂肋肌纤维在第12肋的附着部位会向外侧延长,通过浅触诊就能触及,就像在之前的第二个区域中所描述的一样。如图4-24中患者体位,也可以向L2尾部施加压力,在区域1和区域3之间的L3横突上寻找压痛。如果这些肌肉太深以至于不能触及紧张带,那么就只能引出压痛。
本文摘自《下肢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触发点手册》(美)特拉维尔、(美)西蒙/著,王祥瑞 郑拥军,赵延华/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颈肩腰腿疼 三步诊断法­ 很实用       来源
颈肩腰腿疼三步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    询问病史及自觉症状
询问病史时,除性别、年龄、职业外,要着重了解下列内容:详细询问外伤史,从小至今,包括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史,少儿患者应了解其有无产伤。头、颈、背、腰、臀部外伤后常常不是马上出现症状,尤以慢性劳损更是如此,因外伤史在第一次接诊时易于忽略。重视外伤史的询问,对治疗方案的制订有特别重要意义。
职业、工作、生活姿势是慢性劳损的因素;要询问脊柱症状与内脏症状可能的联系,起病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发生,发病突然者多有诱因,了解发病诱因,以利预防复发。
要有脊柱整体观,询问清楚出现症状的时间与各部位各种症状出现的先后过程,脊柱生物力学失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各段发病脊椎和症状之间的主次和轻重缓急。­  询问疼痛的性质,是酸痛、麻痛、钝痛、烧灼性痛或放射性痛?是持续性痛或间歇性痛?体位改变时对疼痛的影响:加重、减轻还是不变?疼痛的具体部位应了解准确,在头、颈、胸腹、腰背、臀部及四肢的哪一范围内。感觉有无异常,如有异常,要了解是麻木感、针刺感、肿胀感、冷厥感还是灼热感?感觉有无减退或消失。有无运动功能障碍?达到什么程度?肌肉有无萎缩或代偿性肥大?有无上肢出现持物落地现象?下肢有无僵硬、踩棉花感?是否发生截瘫、偏瘫、单瘫或交叉瘫及面瘫等情况?
询问病情时,除了解周围神经损害的情况外,应同时了解该节段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内脏或器官有无病理性症状:例如颈椎病人有无头晕、恶心、呃逆、心慌、多汗;有无不明原因的血压波动(过高或过低);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视力模糊、闪眼、流泪或眼干、复视、瞳孔散大、眼睑无力下垂或眼睑持续抽搐、眼窝内抽痛或霍纳氏综合征、视野内冒金星等症状;或发生神经性(非耳内病变)的耳鸣、听力下降;发生慢性的咽喉部不适或吞咽困难。腰背部疼痛不适的病人有无上腹(肝区或胃脘区)疼痛,反酸嗳气,腹胀肠鸣,大便稀溏或便秘等症状。有无尿频、尿痛、早泻、阳萎或痛经等症状。
总之,询问病情时,应包括发病脊椎相关的脊髓节段、周围神经和交感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是否正常。通过以上询问,初步分析是什么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肌肉、血管或淋巴管)在什么部位受到了损伤,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简单归纳为:­
1 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的脊椎范围的初步定位判断。­
2 有内脏、器官病症,按交感、副交感神经节段,作出发病脊椎的初步判断。­
3 有脊柱局部症状的,按椎旁肌肉、韧带、筋膜附着的椎间关系作出判断。­
4 无上述临床表现者,按症状部位的动脉供血、脑和脊髓损害作出判断。­
“颈肩腰腿痛中医适宜技术平台”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大健康智能研发中心发起的一个公益组织平台。作为全国领先的中医科研与临床平台,我们致力于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中医诊疗方案.。通过严谨的医学诊断、科学的治疗方案、周到的知识服务,让颈肩腰腿痛患者不再孤单、不再痛苦,重新找回健康、快乐的生活。加入“颈肩腰腿痛中医适宜技术平台”,我们将与您一起,见证颈肩腰腿痛的消失,实现健康、幸福的人生。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1.压痛点检查:­
在病变部位可有棘突、关节突和横突旁压痛;棘突间韧带有压痛;颈腰背肌有压痛;棘突两旁某点有压痛(关节突关节处),有神经根炎症时深压会出现沿神经放射痛,提示可能有椎间盘突出症;在L5/S1间压痛,可能有腰骶关节错位、劳损、游离棘突、杵臼棘突或骨盆旋移症等。
2.触诊检查:­
⑴ 颈椎横突、关节突触诊法:设乳突至肩峰连线,定为颈椎横突的体表联线。患者端坐位,双手放膝部,术者用双手拇指轻置患者乳突部,双手食中二指置其下颌部作支点(整个触诊过程都不要松开此点)。双拇指(指尖向上)下移到乳突下方(指尖尚未离开乳突尖) ,左右两侧同步作向前、向后触诊第1颈椎横突(拇指位移在1CM范围内),若触到单侧横突向后移者,属C1旋转式错位;若一侧横突内凹而另侧向外凸或下移者,则属C1侧摆式错位;第一颈椎横突触诊明确后,将双拇指在原位置转90°,指尖由向上转为向后,再将双侧拇指指腹稍加轻力向前按,此时双拇指的指尖已置于C2/3后关节部,指腹置于C2横突部(乳突肩峰线上),双拇指向下移动触诊至下2个颈椎后关节处,再向上移动1个颈椎后关节突处,如此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向后隆起,横突左右是否对称,由C2~C6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性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或为畸形(先天性)。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故触诊容易有误差,触诊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前后滑脱式错位时,可触及在同一椎的左右两个后关节均向后隆凸、压痛;侧弯侧摆式错位时,一侧指腹触及侧凸的横突,另侧指腹有凹陷感,单椎为侧摆,多椎为侧弯;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拇指触到向后隆凸的后关节与滑脱式类似,但均是单侧出现,上下两椎一椎偏左另一椎偏右,或两者发生在距离多个椎间(大旋转) ;混合式错位者,兼有二种以上体征。如因病重或治疗中的需要,可在不同体位下触诊:患者仰卧位时,术者立于床头,改用双中指触诊法。将双手中指第一指关节置于横突联线上,指尖和指腹稍用力托起触及横突后侧,由C 6~C1沿横突关节突渐向上移触摸,凡发现有偏歪的骨突应进一步了解有无肿胀、压痛;患者侧卧位时,术者用单侧拇指触诊法,拇指尖沿横突联线,指腹按在关节突上,触诊方法同仰卧位。触诊法熟练掌握后,有利于检查术者复位手法和施术前后关节错位康复的疗效。
⑵ 棘突触诊法:用于C7和胸腰骶椎触诊,术者用右手食、中二指(或用双手拇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指间距约5mm),在棘突上作上下推摩触诊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左右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进行鉴别错位类型。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偏歪需要鉴别。凡是与症状定位相吻合,且椎旁有压痛者属病变,只有棘突偏歪,症状定位不符又无椎旁压痛者属棘突畸形变异。横突触诊法未能检出的倾位仰位式错位,用棘突触诊法易于检出,其方法是,发现两棘突间距离增宽或凹陷感时,注意在其上一棘间和下一棘间触诊比较,找出变窄的棘间,若增宽的棘间在上,变窄的棘间在下,说明其间的椎体呈仰位式错位(该椎仰位即椎体前部向上移,其棘突下移) ,反之,若增宽的棘间在下,变窄的棘间在上,说明其间的椎体呈倾位式错位 (该椎倾位即椎体前部向下移,其棘突向上移) 。棘突触诊法可分二次进行,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姿势要端正和脊背肌肉要放松,术者坐于其背后(坐位)或站立其左旁(俯卧位) 。第一次作全脊顺列快速探查1~2遍,按照脊柱病的整体观,了解一位患者脊柱生物力学失衡后,其脊椎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现状,除了解与其主诉有关联的椎间变化外,更应了解发病脊椎其上、下的变异情况,以便指导治脊疗法的方案;第二次触诊侧重于发病的节段,有无椎关节错位?无错位而有明显压痛者,应进一步鉴别炎症的病因;有椎关节错位者,应再用双手(均以食中二指),两手指尖相对,置于偏歪棘突的上下椎间,在偏歪棘突的上、下部推移,较易鉴别错位类型。­
⑶ 病理阳性反应物触诊法:软组织劳损是脊椎病的病理基础,而脊椎病发病期症状较重时,或病程较长者,由于脊柱力学失衡,又将引起椎周软组织或受损神经支配的软组织(韧带、关节囊、肌肉、肌腱、深浅筋膜、皮肤、脂肪等) ,发生继发性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俗称阳性反应物。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至横突、关节突之间,作上下揉按触摩,检查与患椎相连的韧带、肌肉是否紧张有压痛(椎关节错位引起的保护性肌紧张),有无代偿性肌肥大?注意其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感)、压痛或硬结(软组织慢性劳损点),若有,即为劳损或神经损害的反应物(无菌性炎症、脂肪疝)。脊椎病属神经根型者,其神经根无菌性炎症时,其支配的周围神经分布的肌肉会疼痛或肿胀,是为神经损害性肌痉挛,或肌筋膜挛缩,要分析阳性反应物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治疗软组织损害,对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有重要作用。
3.骨科的特殊试验检查:
触诊检查不满意者,可用脊椎病常用的持殊试验。­
对棘、横突有偏歪,但是无椎旁压痛和相关症状者,应选用骨科相关检诊法,或神经科检查法,以便鉴别诊断。凡检诊有明显偏歪的脊椎,经诊治后临床原有症状和椎旁压痈已消除,但触诊仍有偏歪者,应考虑其是在变异基础上发生的椎关节错位,错位复正后症状消除,但变异的形态仍存在,若将生理性变异当病理性错位继续正骨,必会导致新的损害,应高度警惕。­
简单归纳为:­
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腰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脊椎照片定位诊断
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⑴ 排除正骨推拿的禁忌症。包括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化脓性炎症等。观察骨质疏松程度,正骨推拿时选择快速复位法或缓慢复位法。
⑵ 仔细观察和分折有无椎间关节错位,错位的类型(错位方向)、部位,正、侧位片的各椎间关系的变化  。
⑶ 观察脊椎退变的程度,分析退变是否本次发病的主因。各椎间盘变性(膨出)、椎体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临床检诊有脊髓损害体征者,应作MRI或CT检查,以便确定选用手术或非手术疗法。­
三步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初步判断的发病脊椎范围,结合第二步触诊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类型。最后影像定位诊断,对比分析和排除疾病。利用三步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早读 |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药用药      来源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骨科常见病与引起神经源性跛行(NC)的主要原因,其是因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脊柱椎管或神经根管、椎间孔的骨性或纤维结构异常,引起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等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致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神经根性疼痛、臀部疼痛、伴或不伴腰痛等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LSS根据病因学,可分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发育性腰椎管狭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单侧或双侧狭窄;根据腰椎管狭窄位置,可分为中央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椎间孔狭窄及混合性椎管狭窄;根据腰椎受累节段,可分为单节段狭窄、多节段狭窄。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腰腿痛、下肢放射痛、乏力、麻木、步行功能减退、间歇性跛行、平衡失调、坐骨神经放射样疼痛、腰部前屈活动受限、肢体残疾,长期站立和行走可能会使症状更严重。

DLSS属中医“痹证”、“痿证”、“腰腿痛”等范畴,可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肾气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痰湿阻滞证。

01

腰椎管狭窄症的西药用药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DLSS治疗药物有镇痛剂、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等。
降钙素类药物可降低血管内血液流动、降低马尾神经血液循环,而改善LSS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等神经症状。
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及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可镇痛、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睡眠和疲劳感,建议早期应用,不建议长期使用。
利多卡因可阻断疼痛刺激传导,低浓度可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消退,可封闭治疗用于LSS。
糖皮质激素可镇痛、抗炎,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减轻充血水肿,改善微循环,抑制和防止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解除腰部肌肉痉挛,减少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减少局部致痛物质的堆积,椎板间进行注射治疗可缓解放射痛、间歇性跛行,提高短期疗效即半个月到6个月,影像引导下经椎间孔进行多部位注射可缓解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能维持疗效3-36个月。
血管扩张剂如利马前列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血管、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等,能增加神经组织血流量、改善椎管内软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而缓解麻木、疼痛等,还可改善生活质量。
神经营养剂如甲钴胺可营养神经、镇痛,能减轻LSS者症状,可能提升行走距离。
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可抗炎、镇痛、抗风湿,对伴有或不伴有腰痛的LSS和NC者,不建议任何时间内使用,目前尚缺乏其有效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证据,有的不建议使用。
阿片类药物可镇痛,对伴有或不伴有腰痛的LSS和NC者,不建议为一线治疗用药,其在疼痛和生理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的不推荐使用。
肌肉松弛药物可短期缓解急性和亚急性腰痛,但目前尚缺乏其能有效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证据,同时有潜在反应如头晕、口干、疲劳、肌无力、胃肠反应,故不建议使用肌肉松弛剂治疗LSS。

02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成药用药


气虚血瘀证需补气活血、化瘀止痛。中成药推荐丹鹿通督片,可活血通督、益肾通络,可用于LSS(如黄韧带增厚、陈旧性椎间盘突出、椎体退行性改变)属瘀阻督脉型所致的间歇性跛行、腰腿疼痛、下肢酸胀疼痛、活动受限、舌质暗或有瘀斑等。
风寒痹阻证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中成药推荐独活寄生丸,可养血舒筋、祛风除湿,可用于风寒湿闭阻、气血不足、肝肾两亏所致的痹病,如腰膝冷痛、屈伸不利。
痰湿阻滞证需理气化湿、祛痰通络。中成药推荐大活络丹,可祛风除湿、理气豁痰、舒筋活络,可用于中风痰厥引起的瘫痪、腰腿疼痛、足萎痹痛、跌打损伤、筋脉拘急、行走不便、胸痹等。
肾气亏虚证需滋补肝肾、疏通经脉。中成药推荐六味地黄丸,可滋阴补肾,可用于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万能腰痛法:腰部六点法与其原理剖析     来源
腰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由于肌肉、神经、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找到靶点,然后才去处理。但是很多时候处理后效果依然不明显,打击个人信心不说,且对评估产生怀疑。正如我在第一章讲解的一样,治疗疼痛需要以肌肉—神经—关节—血供为主,辅以周围筋膜、骨骼的处理。对于腰椎和下肢疼痛的患者,结合临床和理论,我和曹金星老师总结了腰部六点法,即使没有评估,依然可对大多数疼痛的患者有效。当然没有评估是建立在对解剖非常熟知的基础上,是从功能解剖上讲述这样的方法。
所谓腰部六点法,即在治疗腰和下肢疼痛时,选择六个点去治疗这类疾病,包括双侧T12/L1关节突关节、L1/L2关节突关节以及双侧小转子。
为何选择关节突关节?
关节突关节又称椎间关节,由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构成,前侧为椎间孔,里面为神经根穿行的区域,如果椎体的位置变化,关节突位置变化,进而导致椎间孔间隙变化,从椎间孔里穿出的神经根张力则会变高,轴流发生变化时出现整根神经张力变高,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干、神经支的症状。所以神经根张力变化,往往跟椎体的位置变化有关。尤其是周围肌肉紧张和松弛,导致关节的位置变化,椎体位置发生变化,关节突关节一定会发生变化。关节突附近包括了众多的韧带、关节囊、肌肉、神经和血管。
1、韧带:椎体位置发生变化时,位于椎体之间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牵拉或被拉长。棘上韧带位于棘突之间,横突间韧带位于关节突关节外缘,所以当处理关节突关节时,外缘落空处即为横突间韧带。
2、关节囊:当关节突关节发生位置变化时,关节突关节呈不同的开合方向,其关节囊也会呈牵拉或挛缩的位置,在处理关节突关节时,需要松解关节囊,将囊性纤维松解彻底,这时限制关节突关节复位的静态稳定结构:韧带、关节囊都已松解。
3、肌肉:关节突关节上存在着多裂肌、回旋肌,当关节位置发生改变时,附着在深层的多裂肌、回旋肌必定会紧张或松弛,导致关节位置进一步变化。类似于中医中的筋伤骨随,骨头的位置变化是由于肌肉的紧张或松弛。此处影响到了多裂肌、回旋肌、横突间肌。同样也治疗了胸腰筋膜,放松了背阔肌、竖脊肌和部分腹肌。
4、脊神经后内侧支:关节突关节由脊神经后内侧支支配,其表面含有脊神经后内侧支纤维,松解关节突关节治疗关节囊和棘突区域疼痛。同时通过同根神经反射放松脊神经后支,脊神经后支支配同节段竖脊肌、腰方肌、髂腰肌,T12,L1脊神经后支支配腹肌,故关节突的松解也是对腰部肌肉的放松。
5、椎间节段动脉:椎体之间存在动脉供应,而椎体之间的动脉叫椎间节段动脉。脊髓的供血来自椎动脉和椎间节段动脉,因此当处理了关节突关节也能改善椎间节段动脉供血,提高脊髓的供血。由于神经是从脊髓中发出,且神经内血供丰富,因此个人认为脊神经损伤来源于脊髓的血供缺少。找到脊神经的供血节段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关节突关节能改善脊髓供血,从而间接增加脊神经的供血,改善整体症状。
为何选择T12/L1和L1/L2关节突关节?
腰椎的显示往往会显示L4/L5,L5/S1椎间盘突出,但是为何选在T12/L1,L1/L2呢?这与脊髓与脊神经的节段有关。幼儿的脊髓在L3下缘结束,成人的脊髓在L1下缘结束,可以了解脊髓和脊椎节段是不对称的,其对应关系可总结如下:C1-C4的脊髓与同水平相对应,即对应C1-C4椎体;C5-C7和T1-T4脊髓与同椎体水平减一相对应,对应C4-T3椎体水平;T5-T8脊髓与同椎体减二相对应,对应T3-T6椎体水平;T8-T12与同椎减三相对应,对应T6-T9椎体水平;L1-L5脊髓水平对应T9-T12椎体水平;骶尾脊髓水平对应L1椎体水平。
腰椎下肢的神经支配来源于L1-Co(尾)神经支配,因此下肢存在症状可以诊断为L1-Co神经根的问题,而L1-Co神经根的脊髓血供来源于T9-L1椎体节段。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L4\L5\S1\S2神经根的症状,根据其对应关系应该为T12、L1椎体节段,故选择T12/L1,L1/L2关节突关节处理。
为何要治疗小转子?
小转子即髂腰肌的止点,髂腰肌在腰痛治疗中是非常著名的,但是关于髂腰肌的功能到底是使骨盆前倾还是使骨盆后倾具备着争议。很多书上都写着骨盆前倾的下交叉综合征,髂腰肌和竖脊肌缩短,使骨盆前倾;而骨盆后倾的下交叉综合征里,臀肌和腹肌紧张,而髂腰肌被拉长的。在这些话中毫无疑问表达的是髂腰肌在骨盆前倾里紧张,骨盆后倾里被拉长无力。而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所有的问题都应该从髂腰肌的解剖说起。
腰大肌向上通过粗纤维束附着于T12和全部腰椎体及相应椎间盘,通过薄纤维束附着于腰椎横突前表面和下缘,在骶髂关节前方,向下位于股骨后方附着于股骨小转子。髂肌向上附着于髂窝上2/3内侧面及髂嵴内唇覆盖在大骨盆的外侧壁上,其部分纤维向下附着于腰大肌肌腱,部分纤维直接附着于股骨小转子前方和邻近的股骨。
髂腰肌是分为腰大肌和髂肌的,而腰大肌附着于椎体前缘的,髂肌是附着在髂窝,共同止于小转子的。可以根据肌肉的功能和位置关系,位于前侧的肌肉是使脊柱前屈的,如胸锁乳突肌使下颈椎屈曲,而腰大肌是能使腰椎屈曲的,髂肌是能使骨盆前屈的,即我们所说的弯腰过程中,都是髂腰肌收缩,它包括着骨盆屈曲,腰椎屈曲。平时所说的骨盆前倾、后倾其实不是单纯的骨盆动作,它是一个复合性的动作,包括着骨盆、腰椎甚至髋关节、膝关节、胸椎等位置的变化。骨盆前倾时,髋关节屈曲,即骨盆前屈,这是身体重心向前,而身体为了维持重心会选择腰椎伸展,即腰椎曲度变大。这就是在骨盆前倾,腰曲变大的原因。骨盆前倾时,髂肌和腰大肌下段是明显缩短的,而腰大肌上段则是明显被拉长的。所以现在很多人提出,骨盆前倾理论中,髂肌比腰大肌更为重要松解。骨盆后倾时,髋关节伸展,即骨盆后伸,这是身体重心向后,而身体为了维持重心会选择腰椎屈曲,即腰椎曲度变直。这就是骨盆后倾,腰曲变直的原因。骨盆后倾时,腰大肌上段是明显缩短的,因为符合腰椎屈曲的动作;髂肌和腰大肌下段是拉长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骨盆前倾还是骨盆后倾,髂腰肌都是部分处于缩短,部分处于拉长的。髂腰肌是使腰曲变直的,但是骨盆前倾里,髂腰肌是使骨盆前屈间接增加腰椎曲度的。因此,任意骨盆区域体态的矫正,都离不开髂腰肌的松解,无论骨盆前倾还是后倾。
同样的,腰大肌不仅是腰骶关节部位有效的伸肌,也在上腰椎则既非屈肌亦非伸肌,而被称为腰椎的“垂直稳定肌”。只要存在腰痛的患者一般都有着腰椎稳定性问题,所以髂腰肌的治疗对腰痛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腰痛的治疗中基本上都需要治疗髂腰肌,因为这是跟髂腰肌的功能有关,即能稳定,也能运动,也能分段紧张,正确的处理髂腰肌能使腰痛的治疗往往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述内容讲述了腰部六点法的选法原因,通过题目也说过大部分腰痛都可以通过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是也会存在着最适应该方法的症状,根据临床经验,将效果较好的症状总结如下:
1、下肢多个区域疼痛:即不同神经根区域疼痛,如腹股沟痛和膝前痛,这属于神经丛痛;又或者小腿后侧痛合并膝前痛,这属于不同神经根的问题,多意味着脊髓缺血而导致多个神经张力变高。
2、下肢无力:无力表明神经损伤,可能更进一步来源于脊髓供血问题。
3、双下肢负重不等:下肢负重不对称往往跟脊髓供血有关。
腰部六点法选择T12/L1,L1/L2关节突关节和小转子,可以改善L4-Co神经的脊髓供血、骨盆姿势、腰椎应力等,能显著改善腰椎及下肢疼痛。


坐骨神经痛的根治方法        来源

一、什么是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二、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1、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

2、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三、坐骨神经痛的危害

目前,大部分人都将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病来看待,专家王怀庆解释说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危害是非常大的。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于受寒和感染有关,会和肌炎、肌纤维组织炎等一起产生,以单侧为多见的,严重的可能致残。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大都是由于临近结构的病变所引起的,患者也会疼痛难忍,久而久之会造成脊柱侧弯,影响到正常的站姿和坐姿。

四、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西药久治不愈,是腰椎病变压迫导致,职业病的表现。最好通过外敷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建议可以用图片治疗,图片纯中药制成,直达病灶,方便有效,治愈率高。经常保持运动。因为坐骨神经痛久坐成病,应当多些运动缓解。

五、坐骨神经痛的运动疗法

  坐骨神经痛多发于单侧 ,夜间加重 ,咳嗽、大便时加重。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良好效果。

  一、左右摆腿。站立位 ,双手扶墙 ,轮流向左右方向摆腿 ,摆动时足部不触地面。

  二、交替直腿上抬运动。仰卧位 ,轮流将在、右腿伸直后抬起 ,经常锻炼可逐渐提高抬举角度。

  三、踏自行车运动。仰卧位 ,两下肢像骑车般轮番踩踏 ,踩踏幅度可逐渐增加。

  四、正坐举腿。坐位 ,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 ,直膝 ,脚跟着地 ,手握凳边 ,抬腿过脐 ,随即放下。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 ,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五、平坐推腿。坐位 ,足跟着地 ,足尖跷起 ,两手平放大腿上 ,随即向前弯腰 ,两手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 ,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蹲跳。双手扶凳 ,左腿屈膝下蹲 ,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 ,如此左右交替进行。

  坐骨神经痛的预防常识:

许多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都可清楚地诉述发病是与一次突然的腰部“扭伤”有关,如发生于拎举重物,扛抬重物,长时间的弯腰活动或摔跌后。因此,当需要进行突然的负重动作前,应预先活动腰部,尽量避免腰部“扭伤”,平时多进行强化腰肌肌力的锻炼,并改善潮湿的居住环境,常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本病患者急性期应及时就医,卧床休息,并密切配合诊治,预后通常是好的。




腰腿痛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可能是梨状肌综合征      来源

【案例】邹先生,35岁,IT从业者,平时有健身的习惯。一次健身后自觉腰臀部疼痛,以为是肌肉拉伤,没放在心上。连续加班两天后,腿也跟着疼起来,而且感觉酥酥麻麻的,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想着休息几天就好了。不曾想,一觉醒来走不了路了,这才赶紧到医院就诊。邹先生的病史和症状都比较典型,配合相关检查,很快就确诊为梨状肌综合征。

一说到腰腿痛,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还有一种病也会表现为腰腿痛,那就是梨状肌综合征,二者症状的确非常相似,但还是有细微的不同。

▍梨状肌综合征是什么病?

梨状肌是臀部深处的一块肌肉,因其形状似“梨”,故名“梨状肌”。坐骨神经大部分需要经梨状肌下缘出骨盆,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支配大腿后侧及膝以下区域的运动和感觉。

当梨状肌出现解剖变异或因外伤导致肌肉组织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粘连,就会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腰疼、腿疼、臀部疼痛等,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1.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

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臀部深处疼痛,并可沿着坐骨神经放射,疼痛可从臀部经大腿后方放射至小腿和足部。咳嗽、打喷嚏、盘腿坐、弯腰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

2.行走困难

疼痛剧烈时可能会出现疼痛性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3.疤痕或骨痂

在梨状肌的解剖部位能够触摸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

4.下肢无力、肌肉萎缩

病史较长、坐骨神经损伤明显者可伴有下肢无力和肌肉萎缩的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该如何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恢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平时应该注意腰腿部的保暖,冬季避免受风,夏季注意不要直吹空调或电扇。

此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该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久坐、久站及跷二郎腿、盘腿坐等不良姿势,可以每隔1小时变换一下姿势,起身活动活动筋骨。

2.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按摩推揉法、弹拨点拨法、按压法等,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疼痛。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疗、冷疗、电疗、超声波冲击疗法等,能够减轻炎症、粘连,改善血供。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一般会用到非甾体抗炎药和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应该遵医嘱服用。

5.手术治疗

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梨状肌切断或神经松解术,以解除坐骨神经压迫。

6.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梨状肌综合征属“筋痹”的范畴,为气滞血瘀、寒湿凝聚所致。在治疗上,可运用针灸,并配合推拿、拔罐来刺激梨状肌和坐骨神经,达到消炎镇痛、舒痉解瘀的作用。


神经松动术在下腰痛与坐骨神经痛中的应用     来源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LDH是指髓核突破裂的纤维环组织,于椎间盘后方或后外侧压迫、刺激脊髓和脊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合并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表现为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持续酸胀、疼痛及感觉异常。神经根炎症刺激、局部机械压迫和突出物自身免疫反应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LBP合并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学因素。
在临床治疗中,当患者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严重不符时,尤其有必要完善神经动力学评估。神经松动治疗同样强调动作序列,以免过度激惹症状。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神经张力异常和血运障碍直接影响神经组织的靶器官,包括下肢肌肉、关节复合体和大血管等,表现为下肢肌肉张力高、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跖屈刻板模式、肌肉萎缩及皮肤营养障碍;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等靶肌肉张力增加进一步制约坐骨神经滑动和张力释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施加加等观察神经松动术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如卧床休息、腰椎牵引、电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坐骨神经松动、胫神经松动和腓肠神经松动治疗,治疗2周后发现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NAGRALE等报道,以无下肢放射症状的LB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后1、2、3、6周进行评估,腰椎关节松动和核心稳定训练基础上联合Slump牵伸治疗,与单纯行腰椎关节松动和核心稳定训练的对照组相比,前者在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 pain rating scale,NPRS)、改良ODI、疼痛恐惧-回避信念问卷(fear-avoidance belief questionnaire,FABQ)等方面表现均优于后者,此类患者即使采用其他康复方法疗效欠佳,Slump牵伸治疗依然有效,提示不伴下肢放射痛的LBP患者也可从神经松动治疗中获益。

该研究一方面证实了神经组织对异常张力的敏感性和临床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证实可通过松动周围神经降低脊神经根的敏感症状,达到“以足治颈”“以足治腰”的目的。



区分腰痛来源于椎管内病变还是椎管外病变    来源
腰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原因有多种,但总的来说,可分为椎管内病变、椎管外病变和两种混合型。
对于疾病最好的治疗手段,是对因治疗,因此,区分腰痛是椎管内病变还是椎管外病变引起是重中之重。下面给大家仔细讲述。
1、静息痛与运动痛
椎管外软组织受损:多表现为静息痛,若人体长期处于某种体位,尤其是静卧状态,势必加重缺血性损害,最终导致疼痛加剧。
这种情况下,躯体只要进行适当的活动或行走,使腰部软组织的血供获得改善,疼痛可以逐渐缓解。
椎管内病变:表现为运动痛,越是运动越会加剧疼痛,有时表现为运动之后突发疼痛,仅在静卧时才能缓解这种病理性刺激。
2、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
椎管外软组织受损:它所致的疼痛很少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即在用力排便、咳嗽时,疼痛一般不加重。
椎管内病变:由于神经根处于激惹状态,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均可加剧疼痛。
此时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的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
3、一日疼痛的变化
椎管外软组织受损:晨起腰腿痛明显,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
椎管内病变:晨起时无痛或轻微疼痛,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
4、下肢疼痛的性质
椎管外软组织受损:出现下肢放射痛多见,但下肢远端(足部)的感觉缺失较为少见。下肢放射痛的部位较模糊,很少传导至足部,一般为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后外侧放射至腘窝处。
椎管内病变:由于椎管内窦椎神经或神经根受到激惹,通常会出现腰椎单节段疼痛,并且往往累及下肢远端的神经感觉分布区域,多是疼痛伴随麻木。
5、搬、提或支撑重物的影响
椎管内病变:当腹压升高,尤其是在腰部持重时,胸腹部肌肉作强力收缩,几乎可使椎体静脉丛内静脉压极度升高。
若腰椎管内背根神经或窦椎神经原先已存在刺激性损害(如椎管内肿瘤、椎间盘突出、椎体骨折移位),此时可以增加受累的硬脊膜与神经根的压力而加剧腰背痛和下肢痛。
因此,患者主诉腰背部负重后疼痛发作,而且不易自行缓解。
椎管外病变:虽然也难以持重,但影响程度要小,一般经休息后疼痛可自然消失。
6、病程演变特点
椎管外软组织受损:疼痛会突然发作,但一般在短期内即可缓解,且间歇期长,自限性明显,勿需特殊处理。
椎管内病变:腰腿痛突发频繁,间歇期随发作次数增多而逐渐变短,发作期长,一般需经疼痛科医生专门治疗方能缓解。
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如果腰腿痛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甚至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作频度愈来愈高,间歇期缩短。发作由开始的自行缓解转而不能缓解,应考虑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所致。
7、马尾神经损害
椎管内病变:腰椎管狭窄症、椎间盘巨大突出或椎管内肿瘤均可导致马尾神经压迫性损害。
发病初起为缺血性局限性蛛网膜炎,临床表现为非典型的下肢麻刺感或沉胀痛,几乎所有病人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一旦行走时间过长或刚下地行走即有下肢疼痛,患者自行蹲下休息或平卧后疼痛即刻缓解,如此症状循环出现。
马尾损害严重时,则表现为患侧下肢或双侧下肢足下垂,迈台阶或上下阶梯时出现扳足;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由排尿无力、便秘,继而发展为大小便失禁,患者会阴部与肛周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椎管外软组织病变不会引起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8、椎管内的极端情况
椎管内肿瘤:倘若腰痛或腰腿痛持续发展,进行性加重,任何非手术治疗都无济于事,且出现下肢无力、沉重或萎缩现象,则要高度怀疑椎管内肿瘤的存在,不允姑息。
腰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若在病程中突发全身或下肢抽搐,甚至意识丧失、颈项强直、腰背部剧痛等,则应考虑腰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腰腿痛病中的一种危象,应进一步排除硬膜内髓外血管肿瘤或变异。
9、牵涉性腰背痛
原发性腹腔或盆腔脏器的病变,伴发腰背部或腰髂部一处或几处浅表疼痛,同时又存在节段性腰部反射性肌肉痉挛,故病人还能感到深在的疼痛。
牵涉性腰背痛患者,常常被当成原发性腰背痛而误诊误治,应引起警觉。这种病人其损害并非在疼痛部位的组织,也并不是沿着这些组织支配的传入纤维,而是在另外一些神经支配与腰骶部组织节段性相关的内脏器官组织中。
该内脏组织的伤害感受器传人纤维,投射至脊髓后角灰质V层内的交接细胞,与节段性相关皮区的传人纤维所投射到脊髓的交接细胞是同一的。
临床实践中,妇科疾病(如痛经、卵巢病变、子宫脱垂、宫颈癌等)、上泌尿道病变(如肾盂肾炎、肾结石等)、后位阑尾炎、前列腺炎症均能涉及下腰背痛或骶尾痛。
10、快速诊断腰痛的引起原因是椎管内病变还是椎管外病变的检查方法
(1)脊柱侧弯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直立,足跟并拢,检查者位于病人后方,一手扶患侧髋,一手扶健侧肩,令病人脊柱向患侧极度弯曲。然后调换手,向健侧极度弯曲,反复检查2次。
临床意义:脊柱向患侧极度弯曲时,产生腰骶及下肢放射痛,为阳性,提示椎管内病变;向健侧弯曲时,放射痛消失。若向健侧弯曲时患侧腰腿痛加重,向患侧弯曲时腰腿痛症状减轻,则为椎管外病变。
(2)俯卧位胸腹垫枕试验
检查方法:先俯卧位查椎旁压痛点,然后胸部垫枕,使腰过伸位,查椎旁压痛点。再将枕头移至腹部,使脊柱为屈曲位,查椎旁压痛点。
临床意义:脊柱过伸位,椎旁压痛及下肢放射痛加重,而脊柱屈曲位,椎旁压痛点及放射痛消失者,为椎管内病变。过伸过屈位压无明显变化者,为椎管外病变。
(3)胫神经弹拨试验
检查方法:病人俯卧,肌肉松弛,检查者弹拨患侧腘窝的胫神经。
临床意义:弹拨胫神经,出现大腿及小腿的放射痛,提示为椎管内病变,否则为椎管外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有的人腿疼腿麻?学会4张图里的动作,症状缓解快      来源  

腰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症状有关系吗?

是否椎间盘突出越大,症状就越重,突出越小,症状就越轻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疼痛症状的原因,除了来自于突出椎间盘的机械性压迫,更重要的是神经根微小血管缺血使神经根周围环境改变,产生的化学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作用。

此外,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椎管形态和大小也影响着神经根受压后产生疼痛的严重程度 

这就是为啥有的人椎间盘突出轻微,但下肢疼痛症状很重,因为刺激太厉害了,或者椎间盘突出的位置正好在侧隐窝,把神经根顶在了椎管最狭窄的地方了!

请注意,勿以影像表现断轻重

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CT显示患者间盘突出物很小,可临床症状却很重;而CT显示突出物很大,临床症状未必严重。

勿以影像学的表现作为判定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也就是不要看到影像学的表现很重

腰突的治疗方式都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大部分还是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保守治疗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长期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的患者才需要手术治疗,只有10%-15%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微信公众号:脊椎健康联盟

腰椎间盘突出,常见症状有哪些?

1、腰疼:这是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并且也是最早出现的。

2、腿痛:随着病情的加重,很多患者腿部会产生发射性的疼痛。

3、跛行:因腰部受累程度明显低于普通人,当行走一段距离后可产生腰腿疼痛,休息后能缓解,但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逐渐产生跛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功能锻炼(基础动作)

仰卧起坐

牵引

骨盆提升

后伸

不可忽视的腰痛——腰椎滑脱     来源

有一种腰痛叫做你看着X光片就腰痛

图片

这就是一名腰椎滑脱患者X光片

可能还不是太明显

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片

图片

椎间盘之间明显已经错位了

真的是看着就腰痛

可能很多朋友就要问了

“啥是腰椎滑脱?严重吗?需要手术吗?不会瘫痪吧?”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谈谈腰椎滑脱

一、腰椎滑脱易患人群

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位置错位多见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常见部位是腰4或腰5。

图片

早期腰椎滑脱者只有腰部轻微酸痛,适当休息后多有好转。典型症状是疼痛向骶尾部、臀部或者大腿后方放射,以及久行后的腰部下坠感。

根据病因,腰椎滑脱又分为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临床以假性滑脱为主。

图片

真性滑脱,是指峡部断裂的滑脱,其原因以先天发育为主。假性滑脱,仅峡部延长,未断裂,其原因以退变性为主。

二、什么是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是指由于关节突间连续性中断或延长引起椎体与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向前或向后的相对滑移。

图片

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峡部裂型:由于腰椎的椎弓峡部先天发育异常或急性外伤,导致椎弓峡部断裂而发病,劳损也可以导致峡部断裂,是真性滑脱。

退变型:由于腰椎间盘、椎小关节等退行性改变,腰骶角较大、腰椎骶化,腰骶部骨性畸形、腰椎曲度异常等原因导致椎体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也被称为假性滑脱。

三、腰椎滑脱的症状

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除了与脊柱周围结构的代偿能力有关外,还取决于继发损害的程度,如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马尾及神经根的受压等。腰椎滑脱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腰骶疼痛:疼痛涉及到腰骶部,多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疼痛可在劳累后逐渐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坐骨神经受累: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腰5或骶1神经根受牵拉,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Kemp征阳性。疼痛及麻木症状可出现在两侧,但因腰椎紊乱后的扭曲侧弯可使两侧受损程度不一,而症状表现轻重不等,甚至只在单侧出现症状。

图片

3)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4)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5)下腰痛:多在20岁以后出现,为最常见的症状,可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有滑脱椎棘突压痛、左右椎挤痛及腰后伸痛。

四、腰椎滑脱的程度

根据滑脱的轻重程度,将下位椎体分成四等份,滑脱分为五度:

1度:0—25%;

2度:25%—50%;

3度:50%—75%;

4度:75%—100%;

图片

五、腰椎滑脱一定要手术治疗吗?

临床上并不是每一个腰椎滑脱的患者都需要治疗,也更不是都需要手术治疗的。

1度以下的腰椎滑脱,或是没有明显症状的腰椎滑脱,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通过卧床休息、禁止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口服非甾类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佩戴支具、适当加强腰背肌锻炼而得到缓解。经过6-8周的保守治疗,症状可得到改善。

图片

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是有下面这些症状的患者:

1)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已经出现长时间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者原有的下腰部疼痛症状加重,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伴有持续的神经根压迫症状或腰椎管狭窄症状的患者,如已经出现了下肢根性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如已经出现了会阴部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3)病程长,临床症状逐渐加重,X光片证实滑脱在进展的患者;

4)3度以上的严重腰椎滑脱的患者。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滑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不同程度的腰椎滑脱有不同的术式,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的压迫,融合滑脱的椎体,固定腰椎,使得腰椎更加稳定。

五、腰椎滑脱如何预防?

1、加强锻炼腰背部的肌肉

预防腰椎滑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锻炼腰背部的肌肉,当腰背部肌肉力量强壮时,就能够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从而就能够减轻腰椎滑脱的发生几率。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腰背部肌肉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做俯卧撑和小燕飞等动作,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锻炼姿势,避免锻炼过度。

2、限制腰椎的活动

为了避免腰椎滑脱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减少一些对腰椎产生损伤和退变的活动,主要有腰部的旋转、突然蹲起以及腰部的负重的,避免以上这些动作,就能够减少腰椎滑脱的发病几率。

3、减轻体重

减轻体重也是预防腰椎滑脱出现的一个重要方法,当体重超标时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很容易导致腰椎部位磨损加重,出现腰肌劳损,还容易导致腰椎向前滑脱。所以必须要控制体重减轻腹部脂肪的堆积,当体重超标时应该及时的减轻体重,控制饮食。

4、快走和慢跑

快走和慢跑是预防腰椎滑脱最常见的运动方法,在快走和慢跑过程中要选择弹性合适的运动鞋,能够有效的缓解退行性腰椎病变的出现,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应该马上停止活动及时进行调整。

5、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对于预防腰椎滑脱也有一定的帮助,能够防止腰椎管狭窄现象出现,通过骑车运动可以锻炼腰部的肌肉,增加腰椎管的宽度和腰椎的柔韧性。在骑自行车过程中要将车座要调低,骑行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从脊柱肌肉分布谈腰背痛    来源 

一、脊柱周围的肌肉分布

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一)背侧组: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深层肌及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图片

1、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有下后锯肌。

2、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突。可使颈后伸、侧屈及向对侧转头;骶棘肌亦称竖脊肌,起自骶骨和髂嵴,向上分为多肌齿,可止于椎骨、肋骨,最长者可达枕骨。全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及内侧的棘肌。一侧骶棘肌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短肌有横突棘肌,位于骶棘肌深层,起自横突,向内上止于棘突。自浅入深有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肌、棘间肌等。它们可使脊柱挺伸、侧旋、侧屈。在枕部深层有枕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及头后小直肌。它们可使头回旋和后仰。

3、臀部和股后部肌:如臀大、中、小肌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可维持骨盆后仰。

图片

(二)前外侧组:

1、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可间接作用于脊柱。进行仰头、屈项及向对侧转头等运动。深层则位于脊柱的前方和两外侧。前者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参与头的前俯和颈前屈。后者包括前、中、后3对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1和第2肋。前斜角肌可起于第3-6颈椎前结节或后结节。故而第3-6颈神经根一穿过前斜角肌起点外行。当该肌紧张时可牵拉相应的脊神经根。反之,脊神经根处病变时亦可引起前斜角肌紧张甚至痉挛。

2、腹部:腹前外侧群肌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除容纳保护脏器、增加腹压外,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腹后壁的腰方肌亦可侧屈脊柱。

3、起自腰椎体、横突等的髂腰肌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脊柱和骨盆前屈。

二、腰部疾患

(一)腰部软组织劳损

腰部软组织劳损属中医学“腰痛”、“腰脊痛”范畴。常见原因是:

①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肌长时间处于牵伸状态,形成了积累性的劳损变性。

②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得到充分修复而遗留慢性腰痛。

③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肌劳损。

在诸原因作用下,首先引起创伤性软组织炎性反应,到后期则因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而导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其结果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及营养血管而导致腰痛及放射痛。临床上腰部软组织劳损实际上包括腰肌、筋膜、韧带、髋关节等多种复合组织的损伤。  

(二)腰部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所引起,亦可因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而发生,前者称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腰背部、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

棘上、棘间和黄韧带都是由密集的胶原结缔组织构成,是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它们将相邻的骨体连接在一起。它带有柔性、屈折性,以便于关节活动。另一方面,它有足够的强力和牢靠性。可以耐受强大的拉力但不能伸长。因此,在急性扭伤时,韧带易被断裂;在持续或间断牵拉时韧带将松弛。一旦韧带失去弹性就不易恢复原有的力量。

(1)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是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损伤后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导致慢性韧带劳损而不能胜任繁重劳动。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组织。据统计,73%止于第4腰椎,22%止于第3腰椎,仅5%止于第5腰椎。由于该解剖特点使下腰较弱,又是最活动区。据报道中年人可有75%的人有棘间韧带变性,加之局部外伤,故韧带极易在该处撕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韧带皆受骶棘肌保护而免受损伤。当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位于腰骶部,此时因无骶棘肌保护,所以重力全落在韧带上。当脊柱突然屈伸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从个别棘突上撕脱。尤以下腰部和腰骶部多见。

棘上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会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有腿痛。

(2)棘间韧带损伤:

棘间韧带既有助于脊椎之间的活动,但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它处于相邻的棘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其背侧与背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这3条韧带构成一个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伸和挤紧。日常机械性摩擦会引起变性。

棘间韧带只能在变性的基础上外力作用下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破裂和松弛。韧带内含有神经纤维,对痛觉最为敏感,故韧带破裂或松弛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1、2腰椎后部厚度大于前面;第4、5腰椎与之相反,而第3腰椎的椎体前后厚度相等。第3腰椎的横突比另外4个腰椎横突长,因此背部肌肉的牵拉杠杆力最强,尤其是横突左右不对称或横突向后偏斜时。当腰椎左右侧弯及扭曲活动时牵拉更甚。附着在横突上的有腰背筋膜的深层及腰方肌。当这些肌肉单侧收缩时,可使腰部向同侧前方弯曲,使横突与肌肉筋膜附着处受伤从而造成多个小肌疝。同时也可因肌肉收缩牵拉而使腰神经感觉支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多数患者都有损伤史,这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探析      来源
引用格式:吴军尚,吴军瑞,吴汉卿,陈启亮,刘文浩,华丽博,李雨声,王宣权,许能贵.中医筋骨三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探析[J].中国针灸,2023,43(2):203-206.
吴汉卿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按照“以筋为纲,以经为领,以关为守,以结为要,以松为法,以调为治,以气为通,以神为主”的治疗纲领,从经筋论治,运用“三关定位法”辨证循筋选穴,通过筋骨针松解筋结、疏利经筋,可直至病所,减轻神经根局部受压;根据操作部位灵活选用针法,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增强针感以激发经气、调神导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  经筋痹阻,筋结疼痛
根据LDH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腰痛”等范畴,其发生与经筋损伤、筋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吴汉卿教授治疗本病时从经筋论治,提出“以筋为纲,以经为领,以关为守,以结为要,以松为法”的总则,通过松解筋结以促进经筋“束骨”“利机关”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  以松为法,以调为治
现代经筋学认为,经筋系统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等附属结构及部分神经、血管等组织。脊柱作为中轴,两侧小关节与椎间盘构成一个稳定的立体三角骨骼框架,足太阳经筋及督脉在腰部循行而过,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则附着于关节骨突之上,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维持着腰部力学的动静态平衡。吴汉卿教授在传统九针基础上,针对不同疾病病变部位及治疗层次的特点,加以研制创新了系列筋骨针具。,同时提出“以松为法,以调为治”的治疗纲领。通过筋骨针松解腰部周围的筋结点,以解除有形筋结对经脉的痹阻,激发经气,以达经筋得疏、气血以流之效;同时可缓解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高应力紧张状态,降低关节骨突等附着点受到的牵拉力,调整脊柱内外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减轻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刺激与压迫,恢复经筋功能,从而达到“松解筋结,以筋调骨”的效果。
3  以筋为纲,三关定位
吴汉卿教授结合经筋解剖学、软组织筋膜学、生理学、病理学,在传统十二经筋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任、督经筋肌筋膜区带”,发展成为“十四经筋肌筋膜区带”,并将各条经筋区带的循行及筋结点的分布进行了系统整理。三阴经筋、三阳经筋分别结聚于足、踝、膝、腕、肘等四肢关节,躯干部则以任、督经筋肌筋膜区带为中轴,两旁经筋呈对称分布,如此则每个关节均有3条经筋附着于骨突之上,形成位置相对固定的筋结点。吴汉卿教授基于这些筋结点创立“三关定位法”,如督脉经筋肌筋膜区带与足太阳经筋共同构成颈阳关三针、胸阳关三针、腰阳关三针、腰骶阳关三针、骶尾阳关三针等。在临床选穴时可根据病变部位首辨经筋,以筋为纲,应用“三关定位法”,辨证循筋选取相应的三针治疗点,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取穴步骤,为临床操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避免取穴、针刺时的盲目性。
临床中,LDH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域相对应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通过对比本病症状分布区域,发现其与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和督脉循行密切相关。在治疗LDH时取穴以腰阳关三针、腰骶阳关三针为主,并配合足阳关三针,同时可根据患者症状“循筋选穴”。①针对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时,主要选取腰阳关三针:a针:腰阳关-督脉经筋肌筋膜区带;b、c针:大肠俞(左侧、右侧阳关)-足太阳经筋肌筋膜区带。②L5/S1 节段椎间盘突出时,主要选取腰骶阳关三针:a针:中阳关(L5棘突下筋结点)-督脉经筋肌筋膜区带;b、c针:关元俞(左侧、右侧阳关)-足太阳经筋肌筋膜区带。其中,腰阳关及中阳关皆位于督脉,关乎全身阳气之出入,上通命门、下络肢节,是通达腰部及下肢阳气之要穴;大肠俞与关元俞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筋肌筋膜区带之上,从此穴向督脉方向进行斜刺可达椎间孔区域,能够一针贯穿两经,引导经气直达病所,振奋阳气,起到以点到线、以线及面的治疗作用,同时能够分离神经根周围粘连、瘢痕等病理组织。③足阳关三针:a针:内庭透刺陷谷-足阳明经筋肌筋膜区带;b针:侠溪透刺足临泣-足少阳经筋肌筋膜区带;c针:足通谷透刺束骨-足太阳经筋肌筋膜区带。足阳关三针选穴皆为荥输配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言:“所谓太阳少阳阳明者,三阳之气也……脉外之气与经脉合于荥输之间,是以荥输治外经”。透刺既可疏利经筋,还可“通关过节”以疏通三阳之经气。如患者下肢症状明显,可根据症状循筋选取治疗点,如足少阳经筋肌筋膜区带(环跳、风市、阳陵泉等)或足太阳经筋肌筋膜区带(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
4  以气为通,以神为主
治疗时,医者需聚精会神,细心体会针感变化以及患者表情反应等状态,适时调整针刺方向及力度。当针刺至腰椎深部腧穴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麻木、放射感等,以判断针下层次。如患者下肢活动受限明显时,可协助患者调整患肢位置至局部肌肉、筋膜呈最大应力状态,对局部筋结、粘连进行充分针刺、松解,以减张减压,并缓解经筋拘挛紧张状态,改善其功能活动障碍。
在治疗LDH时可根据不同腧穴的解剖学特点选择针法。在针刺腰阳关、环跳、委中等血管、神经密集区域时,多选用筋膜弹拨松筋法,该针法源于“青龙摆尾针法”与“苍龟探穴针法”,主要以上下疏通、左右分离为主,不可过多提插,由浅入深、逐层分离。针刺大肠俞、关元俞时,主要应用筋膜扇形松筋法,该针法是由“合谷刺”与“青龙摆尾针法”结合而来,操作时斜刺至筋膜层,随后将针退至皮层,如鸡足之状向左右斜刺,并结合“青龙摆尾针法”,即如扶船舵摆动针尾,扇形分离筋膜结节,可起到以点到线、以线及面的作用。在松解浅层筋结后,可应用“浅切深转法”对椎间孔周围进行分离,大肠俞与皮肤呈60°角、关元俞与皮肤呈70°~80°角向脊柱方向针刺,当针下有骨质感,患者可有放射感,即为到达神经根外口周围,不可过多提插,以旋转针身松解为主。若下肢麻木较重者,可采用经筋飞挑法,该针法源于“半刺法”与太极龙关针法中的挑筋法。操作时沿肢体麻木、疼痛对应的经筋区带进行飞挑,根据病情调整力度及深浅,同时可挑刺络脉出血,以调畅血行、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缓解局部经筋紧张及拘挛状态。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初诊日期:2021年9月13日。
主诉:腰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5年,加重3d。
现病史:5年前因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伴左下肢疼痛麻木,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康复理疗、口服药物后症状减轻,5年来仍时有左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休息后缓解。3d前患者因长途开车后上述症状加重,遂来就诊。
刻下症:腰部疼痛,痛处固定,并沿左侧大腿后侧放射至足底麻木、疼痛,活动受限,卧床休息后稍减轻,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紧。查体:左侧直腿抬高试验(+),腰部肌肉僵硬,关元俞、大肠俞压痛明显,按压及叩击腰骶部放射感加重。腰椎CT检查示:L3~L5椎体骨质增生,L4/L5腰椎间盘突出。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症(气滞血瘀证)。
治则:行气活血,理气止痛。
取穴:腰阳关三针、足阳关三针。患者大腿后侧疼痛麻木,沿左侧足太阳经筋肌筋膜区带选取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8cm微型筋骨针,于腰阳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右侧大肠俞针刺时,采用筋膜弹拨松筋法,快速直刺1~3cm达筋膜层,纵行松解筋结3~6针,随后左右弹拨、上下分离3~6针,快速出针;于左侧大肠俞针刺时,采用浅切深转法,即在弹拨松解浅层筋结后,与皮肤呈60°角向脊柱方向针刺,当针下有阻滞感、骨质感,患者可有放射感,即为到达神经根外口周围,保持针身与神经平行,以缓慢提插松解3针,随后旋转摇动针柄松解3~6针。针刺足阳关三针时,采用筋膜扇形松筋法,与皮肤呈45°角斜刺透皮后推铲3~6针,然后调整针身以约15°角进针约1.5cm,左右摆动针尾扇形分离3~6针,留针15min。3d治疗1次,治疗4次为一疗程。治疗3次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受限显著改善,但大腿后侧仍时有麻木。第4次治疗时,在上述操作基础上,沿足太阳经筋肌筋膜区带行经筋飞挑法,即使用三棱型筋骨针,从承扶开始挑刺至足踝处,间隔2~3cm挑刺一针,进针深度约1mm,轻快挑过皮肤,状如蜻蜓点水,于麻木较重区域可挑刺出血。治疗4次后症状明显减轻,嘱适当康复锻炼,不适随诊。半年后电话随访无复发。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推拿治疗技术    来源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慢性腰痛。由于第三腰椎居全腰椎之中心,活动度大,其横突较长,抗应力大,劳损机会多,故易产生腰痛和臀部痛。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最为多见。
病因病机
腰椎横突位于腰椎两侧,无骨性组织保护,其中以第三腰椎横突最长。当腰、腹肌部肌肉强力收缩时,该处所承受的抗应力最大,容易发生牵拉损伤,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肿胀、充血、液体渗出等病理变化,继而发生滑膜、纤维组织、纤维软骨等增生,邻近腰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受到刺激,日久神经纤维可发生变性,产生腰痛和臀部痛。
长期慢性劳损和腰部风寒湿邪侵袭也可引起腰背肌紧张或痉挛,使腰三横突部受牵拉而损伤。
祖国医学把本病证个分类为气滞血瘀、风寒阻络和肝肾亏虚3型。
推拿治疗
1.治则治法:舒筋活血。
2.常用手法:按揉、弹拨、推、捏拿、滚、扳法等。
3.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术者立于左侧。
(1)两手手掌或大鱼际从第十胸椎平面起,自上而下轻快反复地推、揉、按脊柱两侧的骶棘肌,直至骶骨背面或臀部的股骨大转子附近,并以两手拇指分别反复点按两侧委中穴。
(2)用一手拇指在第三腰椎横突处做与条索状硬块垂直方向弹拨,弹拨要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然后用拇指或肘尖在该处反复按揉。
(3)沿患侧骶棘肌自上而下的捏拿,再用深沉缓和的滚法,上下往返治疗,然后沿骶棘肌纤维方向自上而下的搓擦,同时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
适宜技术
微波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微波治疗
将微波辐射对准第三腰椎横突处,有效距离不超过3厘米,输出功率50~150单位,7天为疗程,每次30分钟,根据病人情况确定疗程,一般1~2个疗程,每天一次。
2.推拿治疗
(1)腰背肌放松法:病人俯卧,首先沿脊椎两侧骶棘肌用掌根或大鱼际揉法治疗数遍,接着用四指推法,推拿腰肌两侧肌肉,尤其是第三腰椎处,使腰背肌肉放松。
(2)弹拨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或指腹在腰三横突处做与条索状硬块垂直方向的弹拨手法,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同时配合按揉手法,弹拔时要以病人能忍受为度,不可使用暴力。
(3)点穴斜扳:点按肾俞、大肠俞、环跳等穴位,然后做两侧后伸斜扳。
(4)滚揉手法:用滚法、揉法治疗两侧腰背肌,再顺骶棘肌纤维方向用轻擦手法治疗,至皮肤发热为度。
注意事项
初起卧床休息,并用腰围固定,症状缓解后,加强功能锻炼,局部注意保暖。

来源于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种腰痛的分析及针药治疗来源

腰痛的辨证治疗方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有发挥。将其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血瘀腰痛、肾虚腰痛、风寒腰痛、痰湿腰痛、劳损腰痛、闪气腰痛八种类型进行叙述。

1.寒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疼痛、重着,脊强拘急,转侧不利,遇阴雨则痛势更剧,得温暖则痛减,或腰中冷痛,体重腹胀,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沉濡。查腰部无固定压痛点。
寒湿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为阴邪,寒性收引,湿性粘滞,静卧则湿邪易于停滞,故静卧疼痛加重,遇阴雨则寒湿更甚。热能散寒胜湿,故遇热则减。苔白腻,脉沉濡,亦为寒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拟益土制水之法,温中以祛内寒,健脾而燥内湿。
选方:肾着汤加味。
干姜,甘草 茯苓 白术 肉桂,泽泻 杜仲 金毛狗脊。下肢牵引痛减干姜,加独活、防风、当归、芍药、细辛、牛膝。
方义:此方无表药,适用于内存寒湿者。用干姜、肉桂之辛热祛除寒湿,白术之苦温以胜湿,甘草之甘味以和中补脾,茯苓、泽泻之甘淡以渗湿。以上诸药均属温脾阳化内湿之品,是益土制水之法。再辅以杜仲之味甘辛性温、狗脊之味甘苦性温人肾经而温补肾阳。这样既健脾而又温肾,脾肾兼治,有相得益彰之妙。腰痛常引下肢作痛者,此为肢体经络亦存寒湿入侵之症,故加表药独活、防风之祛风胜湿,当归、芍药之补血养筋,细辛温通经络,牛膝引诸药下行而舒筋活络。

针灸治疗

治法:以脾经原穴及脾俞穴为主,参以局部加灸,温健脾阳,散寒胜湿。
处方:太白,脾俞,三阴交,阿是穴。
方义:足太阴脾经主土,太白是脾经之输土穴,是土中之土穴,也是本经之代表穴,功能健脾化湿。太白又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脾俞是脾脏经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是俞原配穴法。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盛则脾土被困,再加上外来寒湿之邪的侵袭,则更伤脾阳。
《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故以太白用补法,健脾化湿,温补脾土。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会穴,能健脾化湿,治肝、肾二经病患,对寒湿入肾所致的腰痛更是适合。阿是穴灸刺,就是在腰部疼痛处以中间带两头排刺三针,加灸温散局部寒湿。
2.湿热腰痛

症状分析

腰脊胀痛,痛处觉热,或关节红肿,手按得温痛均不减,烦热口渴,小便短赤,烦躁便闭,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壅滞,经脉痹阻,且湿热之邪极易流注关节,故关节红肿,腰脊作痛。热为阳邪,故痛处有热感。湿热耗灼津液,使津不上承则烦热口渴,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亦为湿热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坚阴胜湿。
选方:四妙丸。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方义:腰为肾府,肾欲坚,故以黄柏之苦味坚阴清热。益脾能制肾水,故以苍术之苦辛健脾燥湿。辅以薏苡仁之甘淡除湿清热。牛膝活血通经,引诸药下行。

图片

针灸治疗

治法:化湿清热。取足太阳膀胱经。
处方:肾俞,委中,小肠俞。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生之处,有泻结以清下焦湿热的作用。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土穴,是肾经与脾经的联系点,故有健脾化湿清热作用。委中又名血郄,本病“皆内有风湿之邪,及血滞于腰脊之内,一泄此穴,气血邪热之在上者,尽泄于下矣”(《经穴解》)。故此型腰痛最适宜放血疗法。二穴相配是表里俞合配穴法,有泻腑补脏的功用,再配与火经有关的小肠俞,可泻小肠之火助清泄下焦湿热。
3.瘀血腰痛

症状分析

痛定不移,如针刺样。大多有外伤史,按之愈甚,转动痛甚,昼轻夜重,或便黑尿清。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外伤后,瘀血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能通畅,不通则痛,且病有定处,如针刺样。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昼轻夜重,均为瘀血内停征象。

药物治疗

治法:补血养阴,行气止痛。
选方:活血四物汤。
当归,川芎, 生地黄,芍药,肉桂,桃仁、红花、延胡索。俯仰艰难,闪挫痛,加木香、茴香、甘草。
方义:当归为血中主药,通肝经,能补血活血。生地黄为血中血药,通肾经,能补血养阴。川芎为血中气药,通肝经,能行血中之气。赤芍为血中阴药,通脾经,能和血止痛。以上四物治血各有特点,合用统治血证百病。桃仁、红花、延胡索行瘀活血以止腰痛。血脉凝涩,遇温则行,故配以温药肉桂暖肾阳,促进气血之运行。闪挫痛者,属经气不和,气滞血瘀,故加木香、小茴香之行气,气行则血活,通则不痛。
图片

针灸治疗

治法:局部取膀胱经穴止痛,以远道配穴祛瘀生新。
处方:腰部痛处阿是穴(用圆利针刺后加拔火罐),委中(三棱针放血)。
方义:阿是穴是在痛处取穴,即以痛为穴,采取圆利针浅刺后加拔火罐,借真空吸力吸取局部瘀血,局部瘀血有所出路,新血方能畅行。腰背部是膀胱经所过之处,故取膀胱经穴委中,采用三棱针放血,以泻腰部瘀血。委中与阿是穴配伍是局部远道相应泻血的疗法。
4.肾虚腰痛

症状分析

痛势绵绵不休,腰腿酸软无力,不能久立远行,痛处喜按,或伴有气短、耳鸣、遗精、尿频等症,此为最常见之肾阳虚。如面颊赤红,掌心发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腰脊失养,故痿软无力。肾虚则腰不耐劳,故久坐久劳后诸症加重。脉尺部不足亦为肾虚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益阴补肾。
选方: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心热,舌绛脉细,加龟板、知母、黄柏。气短尿频加肉桂、杜仲、补骨脂。
方义:六味地黄丸是纯阴重味润下之方,能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手足心热,舌绛脉细,属肾阴亏损,故加龟板滋阴填肾,知母、黄柏坚阴燥湿。气短、尿频属肾阳虚,故加肉桂、杜仲、补骨脂之助阳温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针灸治疗

治法:从肾论治,壮水补肾。
处方:肾俞,太溪。肾阳虚加热灸。肾阴虚加复溜。腹胀加三阴交。腰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加中封、带脉。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注之处,太溪是肾经之原穴,二穴为伍,有益阴补肾之功。肾阳虚者加灸有助阳温肾的作用。足少阴肾经属水,复溜是肾经之经金穴,水经中之金穴,与手太阴肺经相联系,肺属金,为肾水之母,金能生水,故肾阴虚者取肺经有关的复溜穴。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兼属肝经,故加足厥阴肝经之中封、足少阳胆经之带脉。
5.风寒腰痛

症状分析

卒然起病,腰痛拘急,痛引及项背,甚则尻、胭、周身关节均痛,腰间畏寒,得温则腰痛减轻,苔薄白,脉弦紧。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入胭中……以下贯脯内”。足太阳经脉为风寒邪气所阻,轻则腰脊强痛,项背强几几,重则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胭如结,脯如裂,寒性收引,则腰痛拘急。朔风、寒流侵袭腰部,故腰间畏寒。寒邪得温则散,故腰痛得温则减。苔薄白、脉弦紧亦为风寒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
选方: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秦艽 防风,细辛 当归 芍药 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方义:独活散寒祛湿,专入下肢,与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方中四物汤养血调血,通经止痛;细辛发散风寒,且能止痛;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助阳散寒止痛;桂心温通血脉,散寒祛湿。
图片

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疏通经脉。
处方:肾俞,命门(二穴加灸),风池,阳辅。
方义:肾俞、命门如上所述。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是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乃风邪人中流注之处,为搜风要穴。阳辅为足少阳胆经之经火穴,乃本经所生。清·岳含珍所撰《经穴解》中云:“……少阳本经为木,而中有相火,此穴乃为经火之穴,故少阳经风邪、寒邪、火邪,一切有余之症皆取此穴者,以泄本经之有余也。所谓盛则泄其子也。”
6.痰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有形作痛(如条状、菱形、三角形等结节,多位于腰骶部),疼痛绵绵不已,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
痰湿素盛之体,复感外湿,两湿相合,粘结为痰核,故腰骶部出现结节。湿性粘滞,故疼痛绵绵不已。湿邪困脾,化源衰少,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失于滋养,故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燥湿化痰。
选方:二陈汤加味。
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独活,苍术,牡蛎。
方义:二陈汤为治痰湿之基本方。半夏辛温而燥,功擅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治疗腰痛,必加用独活引药下行,散风化湿;苍术健脾燥湿;牡蛎咸寒入肾经,以软坚散结,壮骨益肾。诸药合用,使痰化湿利,经脉通畅,通则不痛。
图片

针灸治疗

治法:健脾化痰,散结通络。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处方:肿块结节处,太白,丰隆。
方义:结节处直刺,不捻转,直至结节底层,而后再行捻转提插手法,提插时要保持在一定深度,即病变部位的深度,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五个方向刺入(合谷刺)。合谷刺是与脾相应的刺法,可健脾化痰,促进结节消散。太白为脾经之输土穴、原穴,针用补法,可健脾化痰,与胃经络穴丰隆相配是为原络配穴法,可加强健脾化痰之功,且丰隆为治疗痰病之要穴,《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
7.劳损腰痛

症状分析

腰疼痛,固定于脊柱两侧,静卧疼痛不减,晨起疼痛明显,轻度活动后疼痛减轻。
劳作时腰部长期固定一种姿势,使腰部某处肌肉长期负担过重,气血供给不足而致病。动则气行,血亦随之而行,故轻度活动后受累肌肉气血供给略有改善而疼痛减轻。
图片

针灸治疗

治法:舒筋活络。
处方:阿是穴(大分刺、小分刺)
方义:两块肌肉之间谓之大分,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束之间谓之小分,刺分肉间即《灵枢·官针》所载九刺中的“分刺”,针之可舒筋活络,疏导气血,因为劳损肌肉本身已经受伤,而针刺本身为创伤疗法,所以手法宜轻,以免损伤加重。
8.闪气腰痛

症状分析

有明显外伤闪挫病史,腰部无明显肿胀压痛,当体位变动或深呼吸、咳嗽、喷嚏时感到剧烈刺痛。
外伤闪挫后,致络脉气滞血阻,活动后,外周络脉空虚则疼痛加重。
图片

针灸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处方及刺法:远刺近动法。腰两侧痛则用攒竹,脊中痛则用人中。痛处轻刺法或刺络法,远刺委中放血,局部扬刺拔罐。
令患者直立,双脚略分开,浅刺远离腰部的攒竹或人中,进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或浅刺压痛点,边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

扬刺为《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即正入一针,旁人四针而浅,后代演变为梅花针,刺后拔罐放血10mL左右。


中医:七个秘方治疗腰间盘突出,收藏备用     来源 

1、核归丸治椎间盘突出症

核桃仁、黑芝麻各210克、当归,杜仲、菟丝子各60克、骨碎补45克、 川续断、木瓜、玄胡各30克、香附15克。碾成细末混匀,加入炼蜜250克制成丸,每丸7克。每日服2次,每次1丸,黄酒20毫升送服,连服100丸为1疗程。补肾活血,理气止痛,治椎间盘突出症良效。

治疗腰突症15例,年龄14-51岁,病程1-14年。结果痊愈14例,显效1例。随访5-10年,均未见复发。腰为肾之府,“腰痛者肾虚十之八九。”用核桃仁、黑芝麻、杜仲、续断等补肾壮骨;骨碎补破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玄胡、香附行气舒筋;菟丝子、木瓜养血柔筋,除寒祛湿疗程。中国人民解放军513医院郭大平。

2、杜仲腰痛丸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杜仲腰痛丸:杜仲15克,川牛膝15克,桑寄生15克,狗脊15克,山萸肉15克,赤芍15克,元胡15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土鳖虫10克,桃仁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炙甘草6克,木香3克,三七粉(冲服)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10余剂。再以十倍药量制成蜜丸。一丸重九克,每次一丸,日服三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独特疗效。

3、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

全蝎乌梅红花汤:全蝎、乌梅、白芍、木瓜各30克、威灵仙、党参、白术、白芷、炙甘草、大力草(耳挖草)各15克、生乳香10克。防风12克、红花、细辛各6克。全蝎,乌梅为主药,大力草可用仙鹤草30克代替。每一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4、蜈蚣乌梢蛇粉治腰椎问盘突出症

乌梢蛇12克,蜈蚣10克,全蝎5克,细辛6克。共研极细末,分成8包,首日上、下午各服1包,继之每日1包。1周为1个疗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用药1~2个疗程,治愈80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100%。



5、治疗椎间盘突出秘验方
1)一次性复位法:让患者卧在病床上用手抓住床栏,然后在后面抓住患者的两个脚脖使劲往后拽一下,重复3次。7天一次。坚持做30天。

2)白芥子,川乌,等分为末。每次用20克,蛋清拌匀,贴突出部位,1-2小时后去药。5天做一次,坚持做30天。1次见效,1-7天止痛,并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3-5个月,补肾壮腰,增强体质。即可根治。

6、杨氏专治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效秘验方

杨氏五虎丹:

急性期用:红花18克、当归18克、防风10克、制南星18克、白芷12克。研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黄酒送服。20-40天即可根治。 

慢性期用方:土鳖10克、全蝎10克、乌梢蛇10克、红花18克、当归18克、防风10克、制南星18克、白芷12克、甲珠10克、地龙22克。研为细末,每次5克,黄酒送服。30—60天即可根治。

 
急性期,慢性期均要配合外敷:生川乌、生草乌各10克、马前子12克、三七20克、甲珠6克、海马10克、木香10克。研为细末,醋调敷患处,2天1换。

此方是中医世家杨恩梅家传15代的专治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效秘验方。


7、治疗腰突、坐骨神经痛的秘方
当归、川芎、木瓜、牛膝、乌梅、陈皮、炙乳香、大力草(耳挖草)各12克、肉桂、金银花、生甘草各15克、杜仲9克、红花6克、全蝎70只。用水3斤煎熬后滤出药汁2斤左右,加入白酒2斤,红糖2两、白糖2两。装入干净容器中冷藏保存。

每次服1两,每日3次。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及不明原因坐骨神经痛皆可用。此方为旧社会本地一地主家中所藏。

相传古时地主家中有人患腰腿痛久治不效,后重金请名医岳先生开出此方,配成药酒一剂而愈。地主把此方写在墙上,流传至今。此方在当地流传甚广,十年前我在地主后人处偶然得到此方,看方子组成简单并无甚出奇之处,在遇到不愿长期吃苦药的病人时开出此方,经治不少病人有效者竟占7成左右。不妨一试!







针灸治疗腰痛的几种方法         来源
针灸治疗腰痛八法腰关节是人身之枢纽,是上、下部的连接部分,活动量与活动范围最大,负荷最重,且无肋骨和髋骨的保护和支撑,所以极易损伤,而腰痛也就成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与多发病之一,中医治疗腰痛内治外治方法甚多,其中特以针灸疗法最为常用而有效。
一、天应取穴法腰痛特征:疼痛位置固定。
取穴原则:寻取痛区中心压痛明显处。
针灸方法:针刺或以火针代灸。火针可用大头针代替,烧红后垂直刺入皮肤约3mm,可按压片刻再去针,一般以一穴为准,在同一孔穴可重复1~2次。
二、远近相呼法腰痛特征:腰痛、影响下肢运动。
取穴原则:在患处就近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循经或不循经,上肢或下肢均可)。常用就近取穴:阿是穴或腰夹脊(相应的),大肠俞、肾俞等;远道取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一般按腰痛的部位只选一组穴,即远近各一穴。
针灸方法:以针刺为主,在近处进针得气后停针不动、再于远处循经取穴(或不循经),进针,得气后即加强手法,令气直达病所即停,随即泻第一针,再下第二针处催气至病所,如此三度而行之,使病衰痛止为度,近处泻,远处补,可双手同时运针。
三、从阴引阳法腰痛特征:腰痛连及下肢内侧及下腹者。
取穴原则:前病后取为从阳引阴,后病前取为从阴引阳,正腰痛前取阴交穴,侧腰痛取同侧天枢,亦可在病痛处腹部对应点取穴。
针灸方法:采取灸架固定薫灸较针刺疗效好而持久,如出现灸感,且能自前向后直达腰部者,疗效最佳。
四、上下交征法腰痛特征:腰痛,痛无定处或二便不能用力。
取穴原则:取上、下肢应病要穴以手足同治,上肢可取腕骨或后溪,下肢常取足三里、申脉,可取同侧上、下肢穴位,亦可交叉取穴,上下任选一组。
针灸方法:以针刺为主,可双手同时运针,催上、下之气相接并直达病所。
五、俞募相连法腰痛特征:腰痛范围较大,延及胁肋或前后阴部。
取穴原则:腹、背部同时取穴、前取募穴,后取俞穴,如前取石门(或阴交),后取三焦俞,或前取京门后取肾俞,亦可取大肠俞和天枢。
针灸方法:灸或针,可前后同取,亦可轮流选之。
六、独取耳尖法腰痛特征:腰痛剧烈,病程较短,由急性闪挫伤所致。
取穴原则:双侧耳尖穴,以右耳尖穴为必取。
针灸方法:耳轮水针或点灸,耳轮水针多在耳尖穴注射5%利多卡因0.2~0.4ml,以局部皮肤肿胀色苍白为度。
七、同中求异法腰痛特征:腰痛有多种兼症者。
取穴原则:随兼症不同而取不同的穴位,腰痛不能举足取申脉,腰痛不能小便取太冲,腰膝拘挛痛取阴交,腰痛连髋,脊强不可转,取腰俞。
针灸方法:针或灸,其他参见三、四、五法。
八、左右开弓法腰痛特征:双侧腰痛或双侧轻重不一。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取穴方法参照二、三、四、五法。
针灸方法:针、灸,或点灸,具体可参照二、三、四、五法。
病案举例1.急性腰扭伤王× ×,男,30岁,用力不慎致腰部疼痛半天,不能俯仰转侧,咳嗽或腹压增加时疼痛更剧,由他人扶掖来诊,体检:患者被动体位,第4、5腰椎右侧腰肌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拇趾背伸试验均为阴性。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取穴:用独取耳尖法,取双侧耳尖穴,用利多卡因进行穴位注射,每穴0.3~0.4ml,以皮肤隆起、苍白为度。治疗后即见减轻,第二天有反复,再予前治疗,3次痊愈。
2.腰椎骨质增生乔× ×,女,50岁,腰痛3年余,加重1个月,腰部活动不利,放射至左下肢,伴麻木,行走10米远左右即需休息片刻,体检:腰4、5左边压痛,且向左下肢放射,患侧殷门、委中、承山均有压痛,X片示:腰椎变直,第4、5腰椎骨质增生。诊断:腰椎病。
取穴:天应取穴与远近相呼法合用,取腰4、5左边压痛点和承山,先针腰4、5压痛穴,如此反复三次,腰痛大减。遂取灸架固定熏灸腰4、5压痛穴,共治10次,患者腰痛缓解,随访半年未复发。
3.风湿性腰肌筋膜炎张× ×,女,52岁,患者腰痛7年余,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剧,得温则舒,疼痛部位不定,或在左,或在右,或伴右下肢疼痛酸胀,或移于左下肢。体检:两侧腰肌广泛性腰痛,血检抗“o”800,血沉2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诊断:风湿性腰肌筋膜炎。
取穴:以上下交征与俞募相连法为主加减,每日治疗2次,上午取风池、手足三里、后溪、申脉(均双侧),平补平泻,上、下同时运针,使气至病所,下午取三焦俞(双侧),阴交穴、熏灸,5次显效,9次疼痛消失,后以熏灸阴交20天巩固疗效,2年后随访,未再疼痛。
4.隐性脊柱裂王× ×,女,35岁,腰痛多年、疾病绵绵,近因受凉而腰痛加剧,腰正中疼痛,不能俯仰,体检:第5腰椎压痛明显,X片:腰5 骶1隐性脊柱裂。
取穴:从阴引阳法,选用:阴交,灸架固定熏灸20分钟后。热流直向痛处透去,1小时后热流消失而停灸。康复治疗7次,患者腰痛及局部压痛皆停消失而停止治疗。
体会与心得一、用针与灸治疗腰痛,以灸法的效果较为持续稳定,反复者少,针刺则相对逊色,而火针代灸,由火针所致的针孔与直接灸的灸疮基本相同,故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对于腰椎骨质增生等所致之慢性腰痛。在其压痛明显处进针,症状能得到较长时间的缓解与保持稳定,用灸架固定熏灸,很多人出现灸感直达病所的理象。这说明穴病相连,出现这种感觉的常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手持艾灸法无可比拟的。
二、临床实例证明,隐性脊柱裂或腰椎骨质增生之类患者,用针、灸或火针代灸治疗后,脊柱裂未闭。骨质增生未见消退,但症状则能缓解。其机理尚待探讨,有人认为脊柱裂与骨质增生之类病理结构与邻近组织之间能产生某种致癌物质,当这些部位接受火针或他种疗法作用后,改变了其互相关系,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间的平衡,故而脊柱裂未闭合,增生骨质未消退而疼病却大大减轻或消失,这种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与证实。
三、腰痛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体征之一,贯穿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全部病理过程之中,吾师采用阴交四针(阴交、命门、左右肾俞),能使腰痛立即缓解与消失,而对其他原因所致之腰痛应用本组穴位也可有效,但不能如流行性出血热之腰痛神奇,而阴交四针也有俞募相连,从阴引阳之意在内。可见八法适应症既是各有偏重。而八法本身也随时在变通。
四、腰痛由软组织损伤或腰肌劳损所致者,收效快,恢复后症状亦不易回弹,风湿性腰痛,收效较慢,且常反复。两者均以2、4、6法为常用,痛无定处以2、5、8法为常用,腰痛延及下肢者,可以2、5、6、7、8法参而用之,治疗腰痛和其他病症一样,不能为一方一法所拘,针灸的最大特点就是异病同治,立法只是便于心中有数,而免临症下手犹疑,而且各法之间也是由于各人应用的体会不同,而效果也有所差异,这也是我随师的粗浅体会。
五、临床上运用异病同治的针灸方法。就可以少胜多,减少与节省许多医疗设备。但也要同病异治,使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皆为我用,更何况腰痛的原因众多,证候复杂,而针灸八法也只是众多治疗方法中之一法而已,诸如推拿、拔罐、刺络、敷贴、中药汤剂等均不可偏废,只有左右逢源,才能相得益彰。




治疗闪腰、慢性腰痛有特效的穴位—— “上仙点”来源
上仙点”位于第5腰椎正下方凹处,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20次,就能使疼痛减轻。另一种方法是将双膝站直后弯曲,加压折邹顶点也有效。
定位方法:
上仙点位于腰骶部下端,第5腰椎正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宜采用俯卧姿势。
主治病症:
上仙点的主治病症为:指压上仙点穴,对于治疗闪腰、慢性腰痛非常显效
各位不妨试试。

......
腰痛奇穴———痞根穴(附特殊按摩手法)
痞根穴属于经外奇穴,此穴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痞块经久不愈,而其临床中还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胃痉挛、反胃、胃炎、胃扩张、肾下垂、肝炎、肝脾肿大、腹中痞块、腰痛、疝痛、咳逆、肠炎、肾下垂、便秘等。其治疗范围很广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穴位。
此穴位于胸腰部交界的位置,其在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3.5寸处。我在临床中发现腰部疼痛的病人在痞根穴处多可以摸到硬性呈条索状的筋节,特别是腰部肌筋膜炎(以前多称之为腰肌劳损)的病人在这个部位基本都有筋结,病情越久越明显,其硬度和大小与病情息息相关。临床中通过弹拨此穴位患者症状可以立即减轻,随着病情的减轻,痞根穴处的筋结亦随之变软,减小并逐渐消失。且临床中发现此穴治疗腰部肌筋膜炎可以说是有特效。。。
临床中痞根穴治疗腰部疼痛的案例很多,在此例举一个案例。辜某,女,43岁,区某领导,2011年4月18日初诊。患者每坐上十多分钟即觉胸腰部酸胀,坐的时间越长症状越明显,站立活动后症状减轻。此症状已经持续三年,曾经多处医治,用过推拿、针灸、外敷药及内服中药等多种治疗。一直没有收到效果,病情有增无减。腰部CT、磁共振、彩超检查均没见异常。此患者行走活动均正常,就怕坐,甚以为苦。颏诊:双侧腰大肌与骶脊肌有轻度僵硬感,双侧痞根穴处均可触及2*2.5cm的硬性结块,局部压痛明显。腰部自主活动前屈部分受限,其它活动基本正常。此病就是一个腰部肌筋膜炎(俗称腰肌劳损),治疗用弹拨法拨双侧的腰大肌与骶脊肌,重点弹拨痞根穴,痞根每穴弹拨1--2分钟,然后顺骶脊肌用理筋手法,每次治疗15分钟左右。第一次痞根处的结块既感觉变软。每日治疗一次,两次后患者即觉症状缓解了,治疗15此后症状基本消失,痞根穴处的结块亦消失了。后该患者自己要求巩固治疗了半月,自今没有复发。我临床中治疗腰痛多配合了中药外敷和内服的,此患者不愿意内服中药,外敷药又过敏,一直没有敷药与内服药治疗,每次就是单一的推拿,故而此案例更能很好的说明痞根穴的重要性。
对痞根穴的理解,痞根重在一个“痞”字,这个“痞”字是由“否”卦演变到中医中的,“否”者,天地不交通之意。中医将这个字演化为“痞证”,痞症中医中是指胸腹部胀闷不适而外无硬结之形的症状(此是从内部症状来描述的),此证多从内部气机升降失常来论,内部气机的升降失常必然会导致经气的运行失常,经气运行失常则会郁积不通,不通故而会产生疼痛或其它不适。临床中通过推拿或者针刺痞根穴调理的就是经气,目的亦是让经气能够正常流通,通则不痛故而可以治疗腰部的疼痛或其他的一些疾病。大多将痞根穴理解为治疗包块的穴位是不正确的,从事推拿的大多可以发现在脊柱两旁会时常在一些穴位上触及包块硬结,而这些有筋结出现的穴位,其对应的脏腑会有相应的疾病,通过推拿或针刺这些部位患者的病情都会得到缓解。由此可以说明筋结的形成就是人体病气(不正常的经气)在体表的一种聚结形势。而病气在人体是由浅入深,逐渐发展的。在背部的膀胱经上有一个膏肓穴,其治疗的就是人体虚损一类的疾病,对应此二穴就会发现人体穴位的一些奇特奥妙之处。痞根就是人体疾病初始阶段,经气运行不畅,如果病情逐渐发展就会由痞根进入盲门,向上经过膈关,逐渐到膏肓而不治了。
上面这个病人的情况临床中有很多类似的病人,均是不能久坐,其他基本正常,患者常常为此事而苦恼。这种现象就是一个经气不通畅的原因,治疗就是调其经气,使经气能够正常流通则病情消失。使用弹拨时手法一定不能生硬,要柔和。因常常有一些病人或同行咨询类似情况的治疗,用此穴的一点体会谈出来,希望能够对类似的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附:痞根穴】位置: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3.5寸处。取穴法:患者俯卧位,于第一、二腰椎棘突中间,左右旁开3.5寸取穴。(背部正中与脐中平行的位置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再往上数一节凹陷处就是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一寸相当于患者拇指背横纹处的宽度)。



贴敷治腰椎间盘突出症验方6则      来源 

贴敷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诸科疾病,但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其在外科病症中常见的适用范围有颈淋巴结核、前列腺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今天推送介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验方验案。



贴敷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编/田从豁、彭冬青

腰椎间盘突出症因腰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脊髓等引起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症状等。本病多因多次扭伤、劳损、感受风湿寒邪等原因发病,属中医“痹证”“腰腿痛”的范畴,主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本病多见于20~40岁中年体力劳动者;发作时腰痛,放射到小腿及足部,行路、久站加重,卧床减轻,可伴麻木感;查体发现腰骶部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腰部侧弯时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过敏;做CT、MRI可明确诊断。

中药外敷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除外治疗法外,患者还应注意急性期卧床休息,睡眠卧硬板床,平时腰部注意保暖,避免持重物,加强腰部肌肉锻炼等,以免复发。

贴敷方

1.坐骨神经痛膏(《经穴贴敷疗百病》)

主治:坐骨神经痛。

处方:制川乌200g,赤芍200g,续断200g,泽兰200g,白芷200g,生南星20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用蜂蜜调匀。将药贴敷于患侧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穴,5日换药1次。连治5~10次。

2.腰突方1(《经穴贴敷疗百病》)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寒痹)。

处方:川乌10g,草乌10g,马钱子12g,三七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调拌米醋。外贴敷患处,隔日1次,连敷10~30次。

3.腰突方2(《经穴贴敷疗百病》)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热痹)。

处方:乳香12g,自然铜6g,大黄10g,黄连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调拌凡士林。外贴敷患处,隔日1次,连敷10~30次。

4.药衣法(《中国民间疗法》)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肾虚型及风寒痹证)。

处方:藁本、续断、苏木各30g,防风、白芷、附子、川乌、草乌各20g,金毛狗脊、独活各4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稀棉布制成棉布兜,将药粉铺在其中。日夜穿戴在腰部。

5.薄贴法(《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主治: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乳香12g,没药12g,麻黄10g,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各6g,骨碎补20g,自然铜10g,杜仲12g。

用法:上药炼制成膏备用。取药膏适量,外敷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庄氏等采用针刺外丘、侠溪、金门、委中、委阳等特定穴、阿是穴,配合自制痹痛散(牡丹皮、马钱子、两面针、秦艽、闹洋花等按比例组成)外敷阿是穴、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等穴位,治疗急性期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岀症33例。结果:总有效率87.9%,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消除局部神经根水肿,消除局部炎症反应,减少化学致痛物质,促使突出髓核吸收,促进局部血运,解除神经压迫有关。

按释:痹痛散中,马钱子有通络止痛消肿之功,多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顽痹;牡丹皮有活血化痰、活血消肿之功;秦艽祛风湿,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闹洋花可祛风除湿、散安定痛;两面针祛风通络、消肿止痛。阿是穴主治局部痹痛,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阳陵泉、环跳等穴均为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的要穴。以上诸药外敷相关要穴,共奏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钱子、闹洋花有显著镇痛作用;秦艽有抗炎作用,加速肿胀消退;牡丹皮能抗炎、抗变态反应;两面针有镇痛、局部麻醉作用





腰痛的针灸治疗详解(图文)      来源

































腰腿痛只能联想到坐骨神经?      来源
腰骶部、臀部以及腿部疼痛我们常常会说是压迫到神经了,但是到底是“触动”了哪条神经你知道吗?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坐骨神经之外,你还知道哪种神经损伤?
位置相邻,症状相似,常见的坐骨神经、臀上皮神经、臀中皮神经损伤应该如何区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是我们骶丛的一个分支,由腰骶干(L4、L5)和(S1、2、3)组合而成。它首先从相应的椎间孔穿出,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下行,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
如果坐骨神经出现损伤,如椎间盘压迫、梨状肌压迫等使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在腰骶部、臀部甚至是腿部都会出现很明显的牵扯痛。这个就是最典型的坐骨神经损伤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但是,坐骨神经的损伤分两类你知道吗?
1. 根性损伤所谓根性损伤指的是病变部位就是我们的椎间孔以及椎管里面的病变,引起坐骨神经的一个根性损伤。主要的一个病因就是椎间盘突出,还有就是腰4、腰5以及骶骨之间的错位。
2. 干性损伤干性损伤主要是跟梨状肌的紧张、水肿压迫有关。因为坐骨神经是从梨状肌下孔穿出来,梨状肌如果发生过度紧张收缩、水肿可能会压迫到坐骨神经干,坐骨神经干受到压迫、刺激就会出现下肢牵扯痛,同样也会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根性损伤和干性损伤在临床上怎么鉴别呢?根性与干性
根性
干性(梨状肌)
疼痛部位
主要为腰骶部
臀部以下
椎旁压痛
明显

臀部压痛
无或不明显明显
直腿抬高试验
两者均可为阳性
屈颈试验
阳性阴性
根性损伤的疼痛部位一般主要集中在腰骶部,如果是干性损伤,它的疼痛部位一般在臀部比较严重,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在临床检查时,压痛的位置如果是根性的,一般是在腰骶部压痛会比较明显,如果是干性或者说梨状肌引起的,一般会在臀部压痛比较明显。
在做直腿抬高时,两者都会出现阳性,所以不能通过直腿抬高来鉴别患者是根性损伤还是干性损伤。可以通过仰卧位的屈颈试验判断到底是根性损伤还是干性损伤。因为根性损伤屈颈试验表现为阳性,而干性损伤一般是表现为阴性的。

臀上皮神经

图片来源:Grant 解剖学操作指南(第15版)臀上皮神经由L1-3后支的皮支组成。臀上皮神经丛相应的椎间孔穿出来之后,首先它会进入到椎旁两侧的竖脊肌中,往下走行在髂嵴中点上方,然后通过背阔肌表面的筋膜穿出,最后附着在臀部上方的皮肤当中。
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支配同侧腰部和臀部上部的皮肤感觉。臀上皮神经的卡压往往跟髂嵴上方周围的一些软组织,如肌肉、筋膜紧张等有关。
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
症状:一侧腰臀部弥漫性疼痛,尤其髂嵴中点附近较明显,疼痛一般不过中线。可有下肢牵扯痛,但一般不过膝。
体查:椎旁无明显压痛,髂嵴中点区域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一般阴性。
病因:髂嵴上方肌肉筋膜的卡压。

臀中皮神经
臀中皮神经由S1-3后支的皮支组成。它首先从相应的骶孔穿出来之后进入到骶骨表面的竖脊肌、骶棘肌当中,然后往外走穿过骶髂关节附着在臀中部的皮肤当中。
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支配同侧骶骨、骶髂关节以及臀中部的皮肤感觉。它损伤原因往往跟骶髂关节、以及骶骨、臀部周围的肌肉、筋膜的紧张有着密切关系。
臀中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
症状:
一侧臀部弥漫性疼痛,尤其骶髂关节附近较明显。
可有下肢牵扯痛,但一般不过膝。
患者常睡觉压迫或活动被牵扯而疼痛。
体查:
椎旁无明显压痛,骶髂关节周围区域压痛明显。
直腿抬高试验一般阴性。
常见病因:
骶髂关节错位。骶部、臀部的肌肉筋膜紧张、脂肪增多。

这3条神经在临床上应该如何鉴别?
疼痛部位坐骨神经根性损伤造成的疼痛一般会集中在腰骶部,有时会牵扯至小腿。
而坐骨神经干性损伤的疼痛一般会集中在同侧的臀部,也可以牵扯至小腿。臀上皮神经损伤造成的疼痛一般不超过膝盖,不会牵扯到小腿,主要表现为一侧腰臀部,疼痛的位置一般是在髂嵴中点周围的区域,而且疼痛不过中线。
臀中皮神经损伤造成的疼痛一般集中在骶髂关节周围,同样它的疼痛也不超过膝盖。
体格检查坐骨神经如果是根性损伤,压痛主要集中挂在腰骶部,干性的损伤主要集中在臀部。并且直腿抬高试验两者都为阳性。而臀上皮神经以及臀中皮神经的直腿抬高试验都是阴性。此外臀上皮神经压痛点集中在骶髂周围。
治疗坐骨神经根性损伤一般使用牵引以及手法复位,而坐骨神经干性损伤主要是针对梨状肌的松解,或者梨状肌局部消炎消肿治疗。臀上皮神经主要是针对髂嵴中点上方区域进行松解,臀中皮神经主要是进行手法复位和骶髂关节周围局部松紧消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多卡理论     来源
针刀治疗腰突症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腰椎后关节及腰神经后内侧支
2、椎间孔的纤维隔
3、继发性神经多卡点
一、腰突症时腰椎后关节及腰神经后支的病理改变
椎间盘与后关节“三位一体”。
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后关节的病变→后关节炎症→神经根炎针刀治疗后关节病变→神经根炎症消除→腰腿痛消失后关节炎症→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神经多卡机制腰突症→腰神经后内侧支易卡压→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
综合症→腰痛针刀可解除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解除腰痛。二、腰椎间孔内的纤维隔在腰突症中的意义
腰突症导致腰腿痛的机制1、机械压迫机制(牵张机制、嵌压机制)
2、化学炎症机制3、免疫机制椎间孔纤维隔部分附着于横突根部神经根的活动是以椎间孔外口为枢纽纤维隔松解→神经松驰→腰腿痛消失、针刀可松解纤维隔三、神经多卡损伤机制在腰突症中的意义
(一)神经纤维的生理功能1、神经纤维的几个基本概念:神经元=胞体+突起、轴索外包髓鞘或神经膜,称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功能:①传导兴奋②运输物质(轴浆运输);轴浆运输 顺向 快速、慢速轴浆运输、逆向周围神经的结构  神经元突起    *神经纤维有髓鞘膜—雪旺氏细胞无髓:直径< 1μm神经递质、合成酶、蛋白质(二)慢性周围神经卡压的病理变化周围神经:1.神经纤维及其相应的雪旺细胞 2.结缔组织纤维管形结构:内膜、束膜、外膜3神经内微血管神经受压,局部缺血,血——神经屏障破坏,微循环障碍,轴浆运输缺氧性阻滞,神经内水肿,导致神经纤维过敏和自发放电,而出现疼痛。周围神经受卡压,可引起疼痛,感觉和运动障碍,及营养功能障碍。 (三)双卡综合症及多卡综合症神经双卡综合症:一条神经近侧受到卡压或损伤,除了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外,还可使该神经的远侧对卡压的易损伤性增强,原来并不引起神经损伤的压力,即可导致卡压性损伤。神经多卡综合症:同上所述,神经近侧损伤,导致其远侧多处出现卡压性损伤。 临床上存在着多种神经多卡性损伤,如腰突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等。(四)神经多卡损伤机制在腰突症中的意义 腰突症应属于一种慢性神经卡压症,从临床角度看其中存在着“多卡”机制。 1、腰突症引起的神经痛,以其分支途径易卡压处者为疼痛常见者。如:①腰脊神经后支及后内侧支在途径横突根部及副突、乳突间骨纤维时易受卡压,临床产生腰椎旁疼痛。②腰4、5、骶1神经根之纤维组成臀上神经,而臀上神经在跨过坐骨大孔之上缘后反折向上易受卡压,临床上出现臀痛。③腓浅神经斜穿腓骨之表面,易受卡压,临床常出现小腿外侧麻木疼痛。 2、腰突症病人,早期手术髓核摘除,术后腰腿痛消失彻底。病程较久者,常残留症状。从多卡机制解释:腰突症病程久者,继发性卡压点呈慢性炎性改变,局部产生粘连、增生、疤痕形成,虽原发卡压解除,继发卡压点由于自身的病理改变,局部神经卡压表现未能随之解除。 3、神经轴流是双向性的。上位卡压可影响下位轴流,下位的卡压亦可影响上位的轴流。上位卡压的纠正可改善下位的轴流,下位卡压的纠正亦应可改善上位轴流。可认为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方法有促进轴流、提高神经纤维对卡压的耐受性的作用。针刀治疗腰突症是治本之法。 4、笔者10年来试以针刀为主,从松解继发性卡压点入手治疗腰突症千余例,腰突症手术后综合症数百例,获得满意疗效。四,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适应症:
针刀治疗可选用于各类各期的腰突症,亦可与其它治疗方法相配合。
2、禁忌症:
针刀疗法作为一种闭合手术方式,有与各种手术相同的一些原则性禁忌症。如:
①感染性疾病
②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③施术部位皮肤破损,局部红肿热痛及皮肤疾患
④施术部位深部脓肿
⑤凝血机制不健全者。(二)针刀腰椎后关节囊及腰神经后内侧支松解术
1、适用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腰椎后关节病变及腰神经病后内侧卡压者。
2、临床特点:腰痛明显。突出椎间盘相应的一侧或两侧后关节压痛,伴放射痛或不伴放射痛。相应的棘突压痛。髋膝屈曲试验阳性。
3、针刀治疗:
病人俯卧,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戴消毒手套。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达腰椎后关节及附近。右手持4号针刀,在病变椎间隙,棘突旁开1.5—2cm插入针刀,在按压在局部的左手拇指的帮助下,刀口线顺骶棘肌纤维走向,摆动式逐渐深入,达椎板及后关节。以左手拇指为支点,紧贴骨面,将后关节囊后外侧及椎板周围的软组织,连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推剥开。探索到关节突关节最隆突处外下方之副突,将附着的乳突副突间韧带推剥开。再自后关节最隆突点下方约0.5cm处,紧贴骨面,向上将附着的关节囊推剥开一部分。
去除针刀,注入“史氏液”10ml,达后关节处。(“史氏液”,即史可任推荐的,用于注射疗法的注射用药液,其组成为:2%利多卡因5ml+确炎舒松A10mg+litB12100μg+生理盐水至20ml)创可贴覆盖切口,按压5分钟。
病人侧卧,作腰部斜搬,左右各一次。
术后病人卧床休息3天,1周内避免腰部剧烈活动。
(三)针刀腰椎间孔口纤维隔松解术
1、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神经根紧张性损伤者。
2、临床特点:患者腰腿痛明显,相应椎旁压痛放射痛明显,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足背伸试验阳性。
3、针刀治疗:
病人俯卧,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戴消毒手套。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达横突根部。 在病变椎间隙,棘突旁开3cm左右,参考X线片,确定进针点,右手持3号针刀,针刀口不宜太锋利,在按压在局部的左手拇指的帮助下,刀口线顺骶棘肌纤维走向,摆动式逐渐深入,探索达横突根部。以左手拇指为支点,紧贴横突骨面,作横突根部附着结构推剥松解手法。针刀头滑过横突上缘,向内侧45°角,谨慎摆动式向深方探索,达椎间孔外口,紧贴骨面,作适当推剥松解手法。
去除针刀,用长7号穿刺针,刺达横突根部及椎间孔外口,回抽证实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史氏液”10—15ml。压迫针刀孔,创可贴覆盖。病人仰卧,休息20分钟,证实无不良反应,作患下肢直腿抬高手法10次。术后卧床休息3天,一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4、注意点:
作椎间孔外口松解手法,有一定风险。
①针刀进入椎间孔可能刺破硬膜束。
②向深方有可能损伤腹主动静脉。无经验者不宜操作。仅松解横突根部临床即可有效。
③注入“史氏液”时必须回抽,证实无血液及脑脊液时,方可注药。
④注“史氏液”如过深有可能阻滞腰椎交感神经节,可出现下肢温热感。故须卧床休息20分钟观察,以防意外。
(四)针刀臀上神经松解术
1、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兼有臀上神经卡压者。
2、临床特点:病人诉说臀腿痛明显,行走时明显感觉臀部“吊筋”,并可引及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自髂后上棘向下向外各5cm处定一点。该点与髂后上棘两点作一连线。用拇指作深层触摸,可明显触摸到在该线处有一紧张索条状结构,压痛明显,并与病人所诉之“痛筋”一致。
3、针刀治疗:
病人俯卧,上述连线之中下1/3交点为进针刀点,局部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达髂骨。左手拇指触摸并固定该痛性条索状物。右手持3号针刀,进针刀,刀口线顺臀大肌纤维摆动式深入,达该条索物,顺该条索物走向,作多点切开其致密肌膜。再顺该条索走向摆动深入,达髂骨。紧贴髂骨作横向推剥松解。
去针刀,注入“史氏液”10ml,压迫5分钟,创口贴覆盖。
病人仰卧,作极度屈髋屈膝动作5次,被动蹬腿5次。
一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4、注意点:
在髂骨面松解时,针刀必须紧贴髂骨面,作推剥手法,不能行切割手法,防止损伤臀上神经及伴行的臀上动静脉。
(五)针刀腓浅神经松解术
1、适用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兼有腓浅神经卡压者。
2、临床特点:病人主诉小腿外侧及足部“吊筋”、麻痛、行走时明显有时呈间隙性跛行。检查:腓骨小头与外踝作一联线,将此线分成3等分,在中1/3处有明显压痛和向下放散痛,并与病人所诉之“吊筋”相符。
3、针刀治疗:
病人侧卧,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稍屈,搁于健肢。在上述联线之中1/3处,触摸及最痛的1-2点作进针刀点。常规皮肤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局麻。右手持4号针刀进皮,顺腓骨走向作深筋膜多点切割手法。再深入达腓骨,紧贴腓骨作横向推剥。出针刀。注入“史氏液”5—10ml。压迫5分钟,创可贴覆盖。
作患足抗阻力背伸,跖屈,外翻,内翻各5下。一周内减少行走。


腰椎间盘突出的用药方案      来源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是骨科常见的退行性脊柱病变,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基础上,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于女性。LDH主要症状为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无力、下肢麻木、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等,可分为退变型、突出型、膨出型、游离型、脱出型LDH,可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西药用药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离子通道调节剂、阿片类药物、肌肉松弛剂。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是LDH急性期腰部神经根痛的一线用药,不同NSAIDs效果无明显差异,可缓解慢性腰痛、改善功能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作用不明确,不建议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全身用药可在短期内更有效缓解根性腰腿疼痛,并有效缓解炎性疼痛,建议用于其他药物作用不明显时的短期内行冲击治疗。不推荐长期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选择性神经根注射可用于LDH伴有神经根性疼痛,可明显减轻疼痛,减少受压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症,且达长期维持的效果。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哌替啶、曲马多,可快速缓解腰背疼痛,对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效果不明确,建议短期使用。不建议长期使用,可产生的药物依赖性。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等,可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及改善睡眠,对慢性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不推荐常规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水肿,提高其对牵拉刺激的耐受力,推荐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氟吡汀、氯唑沙宗、替扎尼定,可有效缓解腰背肌痉挛及张力,可治疗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痛,适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背肌痉挛性疼痛。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等,可保护神经、镇痛,利于缓解神经根或脊髓受压迫而引起的下肢麻木无力,推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引起的腰痛。中成药用药寒湿阻络证需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中成药推荐通贴膏,可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可用于骨痹属寒湿阻络兼血瘀证的退行性骨关节炎,如局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屈伸不利或活动受限,7d为1个疗程。气滞血瘀证需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中成药推荐腰痹通胶囊,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用于血瘀气滞,脉络闭阻所致腰痛、LDH,如腰腿疼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轻者俯仰不便,重者剧痛不能转侧,30d为1个疗程;恒古骨伤愈合剂,可补肝肾、活血益气、消肿止痛、接骨续筋、促进骨折愈合,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12d为1个疗程。湿热阻络证需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中成药推荐独一味胶囊,可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可用于风湿痹痛、腰椎间盘突出症(LDH),7d为1个疗程。气虚血瘀证需益气养血、通经活络。中成药推荐金乌骨通胶囊,可祛风除湿、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可用于肝肾不足、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腿酸痛、肢体麻木等。肝肾亏虚证需补益肝肾、通痹止痛。中成药推荐丹鹿通督片,可益肾通络、活血通督,可用于腰椎管狭窄症(如陈旧性椎间盘突出)属瘀阻督脉型所致的间歇性跛行、活动受限、腰腿疼痛、下肢酸胀疼痛、舌质暗或有瘀斑等,1个月为1个疗程;舒筋健腰丸可强健筋骨、补益肝肾、驱风除湿、活络止痛,可用于腰膝酸痛。参考文献: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世界中医药,2023,18(7):59-642.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20,40(8):477-481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管理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22,60(5):401-4054.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21,7(3):132-1365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1):2-5(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药,本文仅供参考)


急性腰扭伤的病因与治疗      来源


教你几招,治疗腰肌劳损的方法     来源
一、腰肌劳损主要有几个症状:
1、腰部酸痛:受寒后、弯腰过久症状会加重,直腰困难,适当活动和改变体位或充分睡眠休息后症状可减轻,疼痛一般局限在腰部和臀部周围,疼痛范围不超过大腿以下。
2、腰部乏力:稍有不慎即有“扭伤感”,疼痛和乏力症状可能加重,并可出现腰部活动障碍。
二、主要引起腰肌劳损的原因:
1.有可能是长时间的弯腰拿重东西。
2.有可能是过度的重体力劳动。
3.有可能是久坐久站。
三、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腰肌劳损理筋手法:
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揉按两侧骶棘肌,然后找出压痛点或痛性结节,由上而下逐个进行点穴、弹拨、拿捏,然后施于滚法,注意手法不宜过重。
亦可加用侧卧屈伸法,令患者侧卧,患侧在上,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按其腰部痛处,一手握持患侧踝部并向后牵拉,使髋关节过伸,继而屈髋屈膝,使大腿触及腹部,然后将下肢牵拉伸直,反复3次。
2.腰肌劳损的针灸疗法:
1、针刺取阿是穴;肾俞、志室、气海俞、命门、腰阳关、次髎、委中等,针刺后可在腰部穴加拔火罐,以散瘀温经止痛。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耳针刺腰骶区、神门区、肾区等,可稍作捻转,两耳同刺,留针10分钟,隔日1次,可连作2—3次。
四、腰肌劳损患者日常应注意的问题:
1、消除致病因素:如果是因为工作姿势引起,应针对病因改变劳动条件,改善劳动体位。做体力劳动时要量力而行,不克蛮干逞能,搬重物时最好呈蹲位站起。伏案工作者最好用靠背椅以使腰肌放松。
2、休息与固定:当病人腰部疼痛较重时应当卧床休息,最好睡硬板床,也可暂时用腰围保护。但须注意,腰围不能持续佩戴,每天应进行适当的背肌和腰肌锻炼。
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以利用按摩、牵引、局部热敷、离子导入、超短波、音频等方法,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
4、防止受凉受风:秋冬季尤其要注意。夏季睡觉和出汗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腰部受凉。
5、医疗体操防治腰肌劳损:体育锻炼对防治腰肌劳损及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可以进行俯卧位的背伸锻炼(“小燕飞”),仰卧位的“三点式”和“五点式”等锻炼,适当进行游泳及户外活动,对提高腰背肌对冷暖变换的刺激非常有益。
六、如果长期出现腰背痛,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就需到相应的医院做一些详细的检查,比如核磁共振等,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病变。
另外,急性发作期及时治疗非常重要。针灸、理疗、中药都有明显的疗效,一定要一次性彻底治愈,防止反复发作而演变成慢性腰肌劳损。平时注意应注意:避免受凉、外伤、劳损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应当睡硬板床或者比较硬的席梦思床垫,避免睡行军床或者软的沙发,起床后要适当做一些腰部运动;避免腰部过度疲劳或用力 不当;每日做腰部保健操。


腰大肌手法治疗      来源
腰大肌在很多方面都是受人瞩目的,如瑜伽、物理治疗、普拉提、整脊治疗、肌力训练、武术等等,连结构式整合疗法及鲁尔夫也如此。
受人瞩目的状态下,腰大肌的存在必然会出现真实与假设的说法,其中猜测、玄虚以及争议,会混淆腰大肌原本的品质、特殊性及能力。
腰大肌位在腹部的最深处,所以腰大肌会隐藏在浅层肌肉底下工作,腰大肌是许多理论(通常为矛盾)谣言和断言的主题。

无论对或错,有关腰大肌的说法有:
身体的深层肌肉
唯一一个连接下肢脊椎的肌肉
除了舌头以外,其为身体最敏感的肌肉。
最强壮的髋屈曲肌或是不髋屈曲肌。
髋部的外转肌;或是髋部内转肌;或是不为髋部旋转肌。
收缩时能增加腰部前弯曲线;或是后缩腰部减少曲线;或是与腰部曲线无关。
与大多数背痛有关,或是与大多数背痛无关。
就只是脊柱的肌肉,或是其为关键肌肉之一。
可直接处理,或是不可直接处理,或是在物理上根本无法处理到。
腰大肌之解剖


腰大肌(绿色)上面观。左边表示腰大肌被髂腰肌筋膜包覆:右边的腰大肌以半透明呈现,可看到腰神经由中间穿出,所以腰神经丛与腰大肌之敏感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腰大肌与竖脊肌在脊椎,如同四个壮汉般稳定固定


腰大肌(绿色)其肌腹有神经穿过,腰方肌位于其外侧(红色)
由于腰肌位于脊神经出口处旁,腰神经丛被腰肌的前后层像三明治一样夹住 。

此为腰椎4、5节的水平切面图,脊神经(绿色)被腰椎的前后层像三明治般夹住

处理腰肌安全吗?









腰肌手法(躺姿),有耐心的,轻摸腹部慢慢深入,主要目标在唤出本体觉,压力给予必须要很轻及细腻


按压方式必须要很小心,患者的姿势类似一个桶里边装着水球(内脏),然后底部有一个气球



在沉入完并触摸至腰肌后,请患者主动做髋部弯曲或是弯起膝盖并朝向两侧移动,确认你触摸到的腰肌有作用

腰肌手法(侧躺)
患者在侧躺姿下处理腰肌也是舒适的。此方式可运用在肚子比较大的人。

腰肌手法(侧躺)通常在躺姿下不舒服或无法触摸时使用,因为在此地心引力不会协助你慢慢沉入的手法,所以缓缓地朝后方施加压力是必要的。一样用轻柔的手法处理,记住任何时刻都要很细心地处理


如同躺姿时的情况,侧躺时加入髋部轻微及缓和的弯曲来增加不同层面本体觉输入
腰肌手法



总结


腰痛伴全身疼痛:诊断与治疗       来源
如果有这么一种病,全球每年投入1000亿美金,这接近阿里巴巴市值的50%,但根据统计仍有30亿以上的人可能遭受其害,猜一猜这是什么病?如果你不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罕见的绝症,其实不然,这种“病”就是我们常见的腰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腰痛是全球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它就像一场无声的瘟疫,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大众的健康。柳叶刀在2018年发表的腰痛期刊和2021年发表的腰痛的文献综述都指出,腰痛已经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如果你读过此系列其他文章,可直接跳转到诊断与治疗
一、指南的由来
由于腰痛的普遍性和造成的健康影响非常大,所以很多组织都出版了关于腰痛的诊疗指南,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美国物理治疗师协会骨科分会在2012年首次出版的腰痛指南。
这篇指南是写给物理治疗师的,所以里面的干预方式都是物理治疗师常用的干预。
指南整理了三百多篇文献,对腰痛做了全新的分类,这个分类的重要特点是,它不采用传统的icd分类模式,而是采用ICF模式。
传统的腰痛分类采用ICD模式,更关注身体结构的损伤,比如是否有椎间盘突出或病变,较少关注疼痛对身体功能的影响。
文献:人们可能会认为,提高成像技术的分辨率会增加在腰椎中发现病理与疼痛之间关联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影像学研究中假阳性发现的比例较高,确定低背痛的病理解剖起源变得困难;也就是说,没有低背痛的受试者也会显示异常结果。例如,在没有坐骨神经痛的人群中,20%至76%的人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脊髓造影显示有椎间盘突出物的证据。此外,Savage等人报道称,32%的无症状受试者存在“异常”的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凸出或突出、关节突肥大或神经根压迫的证据),而在有低背痛的受试者中,只有47%的人被发现有异常情况。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影像学检查并不能确切地确定低背痛的病理解剖来源,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
而这篇指南里将腰痛按照ICF中功能障碍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比如有的腰疼导致弯不了腰,有的腰疼导致整个下肢疼痛,有的还会导致情绪障碍或运动协调障碍,这篇指南里按照腰痛带来的结构影响进行了划分。因为90%的腰痛都是非特异性的,简单说就是和已知的结构损伤没有直接相关性,所以这篇指南里采用ICF对于功能和健康的分类更适合用来管理腰痛。通过ICF模式,可以更精确地描述患者的活动能力、社会参与和活动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在这篇指南中,对急性和亚急性腰痛伴随活动度不足的分类也是基于ICF模式,通过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治疗师可以将患者的腰痛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据此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总之,采用ICF模式对腰痛进行分类,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功能状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指导。这是本篇指南的一个重要创新。
二、定义与分类
首先按照损伤发生的时间,将其定义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指的是损伤发生小于一月,亚急性指的是2-3月,慢性指的是三个月及以上。
其次指南又按照功能影响将其分为五个亚型,分别是:
1.腰痛伴活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度受限和弯腰痛
2.腰痛伴协调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腰椎不稳及在运动中协调障碍
3.腰痛伴放射痛:主要表现为具有神经性的放射痛或牵涉痛
4.腰痛伴全身疼痛:主要表现为全身疼痛,且与其它损伤无关,心态呈现沮丧和悲观
5.腰痛伴认知与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恐惧、由于下腰痛产生严重心理障碍或强烈情绪
这五个亚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腰痛类型,只能说囊括了大多数,因为腰痛非常复杂,所以对于你适合什么样的治疗,需要物理治疗师根据症状与评估具体判断。
本篇文章将详述腰痛伴活动度不足的相关诊断和治疗。
物理治疗师如何诊断
腰痛的诊断包括物理治疗师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而因为影像学显示的结构损伤多数和腰痛无直接相关性,所以指南里建议对于腰痛伴活动障碍,如果时间在一个月之内,且没有其他严重症状,一般不需要影像学检查。而物理治疗师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物理治疗评估
病史
治疗师首先会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职业等,然后会询问包括此次来问诊的原因,症状部位,如果有疼痛,哪些动作会引发疼痛或使疼痛缓解,疼痛的强度、频率、性质等,以及是否有系统性疾病,是否做过其他医学检查。
观察
治疗师会观察患者走路的姿势,以及皮肤质地是否正常,骨骼与肌肉的轮廓是否正常,有无明显外伤或疤痕,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否正常,是否表现出害怕、担忧或其他不适。
动作检查
包括主动动作、被动动作、肌力测试和身体功能测试,可以判断患者的身体功能受到了哪些影响,哪些活动无法完成或难以完成。
关节内活动
对关节活动度进行更精细的评估。
神经测试
用来测试是否有神经损伤,通常通过皮肤感觉和肌肉反射以及神经牵拉判断是否有神经损伤
特殊测试
一些用来确认之前的诊断和病因的测试,通常用来激发症状以确认之前的诊断。
通过以上测试可以知道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然后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组
评估后如果患者符合以下特征,则划分到腰痛伴相关全身疼痛
慢性腰痛伴相关全身疼痛
诊断标准
持续性腰痛:患者存在持续性腰痛,病程达到3个月或以上。
疼痛范围:患者的疼痛不仅局限于腰部,而且涉及全身其他部位。
疼痛特点:疼痛可能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程度可以是轻度到剧烈不等。
生活功能受限:疼痛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行走困难、无法进行长时间站立或坐姿等,以及在职业、家庭和社会关系中遇到挑战。
情感障碍:患者呈现抑郁沮丧的情绪,且在使用抑郁或其他情感调查问卷时出现得分过高,患者的抑郁倾向是此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腰痛伴相关全身疼痛
评估
评估主要有几方面
1.疼痛的时间、疼痛的范围、疼痛的特点是否对应诊断标准2.是否有抑郁或沮丧的情感倾向3.腰痛是否严重影响了生活(腰痛伴随全身疼痛的患者会认为腰痛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对于慢性腰痛伴相关全身疼痛,指南里给出了一些治疗建议
对于慢性腰疼伴相关全身疼痛的治疗
治疗
01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和应对策略等,提供心理治疗和支持,如认知行为疗法(CBT)。
02
多学科治疗
针对慢性腰痛伴随全身疼痛的复杂性,可能需要多学科的治疗团队,包括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疼痛科医生等,共同制定和实施综合性的治疗计划。
03
低强度有氧运动
建议患者进行长时间的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徒步,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疼痛的感知和由于长期疼痛导致的心理障碍。
作者建议
作为一名物理治疗师,在治疗慢性腰痛伴随全身疼痛的患者时,要注重对病人整体状况的评估和管理。除了物理治疗措施外,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同时,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过程,并提供相应的自我管理策略,如疼痛控制、运动计划和生活方式调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积极与其他专业人士(如心理治疗师、疼痛科医生等)沟通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和关怀。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6张金牌秘方,一般人看不到来源
导读:一说起翩翩公子,通常觉得应该

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之辈,而说到芊芊少女,又令人觉得定有国色之质、曼妙之姿。人们也常用身材苗条来夸赞他人,仅是苗条一词,便显露出一个字“瘦”,腰身无赘肉,说起腰,多少人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得苦不堪言,该如何对付腰椎间盘突出?16张金牌秘方分享与您,赶紧看正文吧!
1地龙汤
组成:地龙15g,当归12g,桃仁6g,川芎6g,杜仲9g,枸杞12g,川续断12g,独活6g,延胡索9g,制香附9g,甘草3g。
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腰为肾之府”,治宜活血化瘀,强筋壮骨,行气通络。本方以地龙长于通行经络为君;当归、桃仁、川芎养血活血为臣药;佐以杜仲、枸杞、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独活祛风湿、止痹痛,延胡索活血止痛,制香附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活血养血、理气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主治: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服法:水煎服,1日1剂。




2通督活络汤
组成:当归15g,鸡血藤3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10g,大黄6g,桃仁10g,三七粉(冲服)10g,郁金10g,延胡索10g,枳实10g,香附10g,茯苓15g,泽泻10g,制草乌6g。
方解:腰腿痛属于中医“腰痛病”的范畴,其病因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肾气不足,或劳役过度引起风、寒、湿邪侵袭,或七情所致气滞、血瘀、痰积阻滞相关经络则引起腰部脊柱或其两侧疼痛,并由腰部经络传导引起臀部、腹部、髋部、下肢的疼痛、麻痹、无力。以上方中当归、鸡血藤温经活血为君;川芎、赤芍、红花、大黄、桃仁、三七、郁金、延胡索、枳实、香附活血理气通络,均为臣药;茯苓、泽泻共泻膀胱经之实为佐;制草乌温经止痛,制大黄之寒为使。以上诸药,与内服药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外伤或劳损等引起腰腿痛的实证、瘀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3补肾强筋汤
组成: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补骨脂15g,熟地黄15g,枸杞10g,桑寄生30g,狗脊30g,杜仲10g,穿山龙15g,川续断10g,当归10g。
方解:腰腿痛悠久不断,遇劳更甚,动则扭伤,反复发作。臀、腘、腨、足麻痹,站立、行走加重,卧床则腰腿痛减轻或消失。腰骶、腿膝乏力,喜按喜温,遇劳遇冷加重。腰生理前凸加大,腰活动正常或稍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多超过60°,腰部及臀、腿肌张力低,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脉沉细弱,舌体胖,舌边齿印明显。本方为肾虚之腰痛而设。骨伤科之腰痛病,发病在腰椎间盘和其周围之韧带、肌肉及筋膜,其病因长期超负荷负重,或长期不良姿势之劳损,少数为急性外伤遗留宿疾。因此,腰痛、腰腿痛为筋骨之病,腰为肾之府,筋骨为肝肾所主。故有“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腰痛多为肾虚,久腰痛必为肾虚”之说。肾虚者,阳气不能温煦鼓动,筋骨失养,气血运行不畅,造成太阳经筋、经气动行受阻,瘀血阻络,引发腰腿疼痛、麻痹。亦有肾气不固,感受风寒湿,造成经筋痹阻,不通则痛。方中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补肾壮阳为君;熟地黄、枸杞、桑寄生滋肝养筋,狗脊、杜仲补肾壮腰、祛风活络为臣;穿山龙、川续断、当归活血通络止痛为佐。综观全方,以补肾阳为主,兼顾肝肾之阴。在强筋壮骨中,又能兼顾活血通络止痛。如兼感六淫,应增加佐使之药以驱邪。
主治:腰痛者年迈体弱,或长期腰痛者。
用法:1日1剂,连服15剂。重症连续服30剂,以后隔日1剂,连续服3个月。
4腰突定痛汤
组成:土鳖虫12g,鸡血藤20g,威灵仙12g,当归9g,赤芍9g,血竭6g,牛膝12g,桂枝9g,乳香6g,没药6g,木通12g,泽兰12g,枳壳6g,郁金9g,甘草6g。
方解:腰部筋肉损伤,气行不畅则气滞,血行不畅则血瘀,气滞血瘀则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治当以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止痛为首要。方中以土鳖虫、鸡血藤、当归、赤芍、血竭、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威灵仙长于祛湿通络,走而不守;郁金入肝经,性走散,能行气活血,为血气兼治之品;木通、桂枝善通经络开痹塞,与牛膝合用,更兼行气活血之功;泽兰辛散温通,行而不峻,善于活血散瘀,通经利脉;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合奏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窜痛明显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5腰突通络汤
组成:黄芪60g,白术12g,田七15g,当归9g,牛膝12g,红花9g,独活12g,木瓜12g,桑寄生9g,全蝎6g,土鳖虫9g,细辛3g,白芍12g,苏木9g。
方解:腰部筋骨劳损,筋肉无力,筋脉拘挛,长期日久经络痹阻明显,正气日虚,腰部气血无力,不达肢体,遂引肢端疼痛,行走不利。治当益气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方中用黄芪与白术为伍,具健脾益气、温中升阳之功,为君药。田七、当归、牛膝、红花、土鳖虫活血通络,为臣药。佐以独活、木瓜、桑寄生祛风湿、止痹痛;白芍养血活血,柔肝养筋;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具止痛之力。苏木入血分,长于行血通经,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气虚络阻、迁延难愈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6腰突壮筋汤
组成:熟地黄12g,杜仲12g,川续断12g,狗脊12g,鹿角胶10g,五加皮12g,菟丝子9g,地龙12g,牛膝12g,丹参12g,女贞子9g,当归9g,秦艽9g,木香9g。
方解:腰部伤损日久,肝肾日趋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脉络瘀阻难通,则筋脉失养明显,症见下肢酸软麻木、引痛难消。治当补肾壮筋,疏风通络。方中以熟地黄、杜仲、川续断、鹿角胶、菟丝子、女贞子补肾强筋;狗脊、五加皮、秦艽疏风通络;牛膝、当归、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木香调气散滞,行气止痛。诸药合奏,方证入扣,疗效显现。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7益肾壮腰丸
组成:杜仲20g,肉苁蓉20g,狗脊15g,巴戟天15g,骨碎补10g,熟地黄10g,鸡血藤30g,独活6g,牛膝6g,木香6g,莱菔子6g。
方解:腰腿痛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与筋骨、肌肉关系尤为密切。肝主筋、肾主骨,老年腰腿痛者,因肝肾精亏、肾阳不足,不能充养、温煦筋骨,则使筋萎骨弱,继而引发痰浊瘀血阻滞,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治宜滋肝补肾,养血活血通络。方中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益精血、壮筋骨,为君药。鸡血藤、熟地黄滋补肾阴,益精养血,为臣药。佐以杜仲、牛膝、狗脊、独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骨碎补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续筋。木香、莱菔子行气止痛、消食导滞,为使药。诸药共奏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等症。
用法:制丸口服,1次6g,1日2次,用开水或加适量酒服。
8腰痛1号方
组成:骨碎补10g,威灵仙10g,当归8g,川芎8g,赤芍12g,熟地黄10g,狗脊10g,杜仲10g,肉苁蓉10g,枸杞15g,甘草3g,菟丝子10g。
方解:本方为肾精亏虚腰痛所设,腰为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治当以滋补肾精,辅以养血活血,方以杜仲、狗脊、菟丝子为君,补肾强腰;骨碎补、肉苁蓉、枸杞、熟地黄滋补肾精为臣,肾精足则腰膝自强;再佐以威灵仙、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祛湿止痛;甘草缓急止痛,为使药。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9腰痛2号方
组成:独活15g,桑寄生15g,川芎15g,防风10g,川牛膝15g,杜仲10g,威灵仙15g,秦艽15g,茯苓10g,当归10g,细辛3g,甘草6g。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君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臣药。佐以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茯苓益气扶脾,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细辛以搜风治风痹;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腰部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痹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10腰痛3号方
组成:杜仲10g,川续断10g,白芍15g,赤芍10g,地龙10g,土鳖虫6g,归尾12g,桃仁10g,两面针12g,延胡索8g,红花10g,丹参10g,甘草3g。
方解:本方以丹参、赤芍、归尾、桃仁、土鳖虫通行上中下三焦,活血化瘀;丹参调和气血,白芍、地龙、甘草、延胡索缓急止痛,两面针消肿止痛,杜仲强腰膝,引药归经,川续断续筋接骨止痛。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11腰腿痛片
组成:制马钱子、制川草乌、大通筋、两面针、乳香、没药、土鳖虫、川续断、杜仲、独活、牛膝、蜈蚣、威灵仙、防己、秦艽。
方解:制马钱子、制川草乌、大通筋祛风通络、止痹痛,为君。威灵仙、防己、秦艽、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臣。佐以土鳖虫、蜈蚣、两面针、乳香、没药破血逐瘀、行气止痛;川续断、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牛膝具有引药下行之功,为使。此方共奏行气活血、通经止痛、补肝肾、强筋骨之功。
主治: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及急慢性腰肌劳损等之瘀血阻络证。
用法:每次4片,每日3次,温水送服。
12益髓消肿汤
组成:黄芪、水蛭、儿茶、木蝴蝶、威灵仙、赤芍、海桐皮、苍术、乳香、没药、甘草、莪术、葶苈子、防己、当归、牛膝。
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因于劳顿损伤,筋节错努,瘀血留滞,复感风寒湿邪,壅滞足太阳经络,督脉为之不利。治宜益气化瘀,利水消肿,通络止痛。方中重用黄芪意在气助血行,为君。葶苈子、防己、水蛭、莪术化瘀利水消肿,通督脉以行营血,为臣。佐以赤芍、莪术、当归化瘀和血;木蝴蝶、威灵仙、赤芍、海桐皮、苍术祛风化湿,利邪有出路;乳香、没药活血定痛;牛膝引经之品兼舒活络脉。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主治:腰腿痛,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慢性腰肌劳损、臀筋膜炎等因瘀血阻络证所致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13腰腿痛煎
组成:川续断12g,杜仲12g,赤芍9g,当归9g,川芎9g,桃仁9g,乌药9g,乳香9g,没药6g,木通6g,苏木6g,甘草3g。
方解:腰部疼痛,牵及下肢,痛如针刺、刀割,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舌或有瘀斑,脉弦者,属气滞血瘀证。方中当归、桃仁、川芎、赤芍、乳香、没药、苏木活血止痛,祛瘀生新;杜仲、川续断补益肝肾,接骨续筋;乌药理气消滞,木通通脉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可使瘀血消散,经脉畅通,腰部活动自如。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14杜仲续断汤
组成:杜仲20g,川续断20g,秦艽20g,木瓜10g,川芎10g,乳香10g,炙川乌6g,苏木6g,甘草6g。
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骨质增生多由肝肾亏虚所致,故本方以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杜仲善治肾虚腰膝酸软疼痛、筋骨无力之症。川续断亦能补肝肾、强筋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软乏力之症。杜仲、川续断配伍则功效益彰,补肾益精,强壮腰脊,是骨质增生的治本之法,为君药。骨质增生症患者,往往被外邪侵袭,合并痹痛存在,或因外邪而诱发,因此用秦艽、木瓜、川乌祛风除湿,散寒除痹,疏经解痉以治标,为臣药。同时,骨质增生是一种慢性疾病,时日较长,久病入络,使经络气血瘀滞不畅,所以本方用川芎、乳香、苏木行气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络通则痛止,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补中益气,增强治本之功,为使药。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骨质增生(肝肾亏虚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15加减身痛逐瘀汤
组成:桃仁9g,红花9g,川芎9g,当归9g,乳香6g,没药6g,五灵脂6g,赤芍15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甘草6g。
方解: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肝主筋,不通则痛,故我们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亏虚,标实为瘀血内停。在外伤引起的腰腿痛急性期当以标实为主,治宜活血通络止痛。本方以桃仁破血行滞润燥,红花活血祛瘀止痛为君药。赤芍、当归、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为臣药。佐以乳香、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血,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瘀血阻络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16寒湿腰痛汤
组成:独活9g,地龙15g,全蝎5g,蜈蚣7g,桑寄生12g,杜仲12g,牛膝15g,细辛5g,秦艽9g,防风9g,川芎6g,甘草6g,当归9g,赤芍12g。
方解:本方证乃因风寒湿痹证日久不愈,经络阻塞,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治宜祛风湿,止痹痛。方中独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为君药。防风祛风胜湿,秦艽除风湿、舒经脉,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搜筋骨风湿而止痹痛,蜈蚣、全蝎息风镇痉、通络止痛,地龙息风止痉、通络除痹,均为臣药。杜仲、桑寄生、牛膝强筋骨、祛风湿,当归、川芎、赤芍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痹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早晚饭后服用。




主任,腰椎间盘突出症怎么进行保守治疗呢?  来源
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仅 10% ~ 20% 的患者需经手术治疗。那腰椎间盘突出应该如何科学对待呢?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导致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发生于青、中年,好发部位为 L4-5、L5-S1,占 90% 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基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腰部外伤或工作、生活中反复的轻微损伤导致髓核突出产生症状。
所从事的职业、参加的体育运动、体格肥胖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
症状与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病史是反复发作的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应详细采集病史,包括发病时间、诱发因素、外伤情况、治疗经过及效果。
1、疼痛
多数患者有腰痛,当神经根受到刺激,疼痛放射至下肢,引起坐骨神经痛,典型的坐骨神经痛是从腰骶部向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部,呈放射痛。
在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表现为股神经的损害。
2、感觉异常
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凉、无汗。
3、肌无力、肌萎缩
较重者可伴有下肢肌萎缩,以拇趾背伸肌力减弱多见。
4、马尾综合征
椎间盘向后正中突出或髓核脱出时可压迫马尾神经,患者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阴茎勃起障碍等。
5、腰椎活动受限,腰椎侧凸。
6、压痛
椎间隙、椎旁压痛,受累神经分支或神经干也可出现压痛。
7、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敏感性较高。
检查
1、腰椎 X 线
X 线片虽不能提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证据,但是可以帮助鉴别诊断,也可根据椎间隙高度的丢失获得一些间接诊断。
2、腰椎间盘 CT 和腰椎 MRI
显示突出的髓核、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等情况。
图源:作者提供
3、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神经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
治疗
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达到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仅 10% ~ 20% 的患者需经手术治疗。所以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不伴严重神经损伤的患者,应首选保守治疗。本篇文章着重介绍保守治疗。
1、避免不良因素
包括纠正日常生活、工作的姿势,尽量睡硬板床,避免久坐、弯腰负重、搬东西、抱孩子等。如需重体力活动,佩戴带钢板的腰围。如工作需久坐,建议使用带靠背的座椅或在腰椎和座椅之间放一个靠垫,把腰靠上去。
2、加强腰背肌锻炼
在腰背部疼痛症状不明显的时候进行 「 小燕飞 」 锻炼,加强腰背肌力量可以分担椎间盘的压力,从而缓解腰痛症状。
3、牵引治疗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手段,最简单的牵引治疗就是拔单杠,把腰吊起来,每天坚持牵引 15 分钟。
但单纯牵引治疗对缓解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价值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有研究表明牵引治疗联合其它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在短期内减低坐骨神经疼症状的发生率。
4、物理因子治疗
如冲击波、烤电、针灸等均有一定效果,但相关文献随访时间较短,且实验设计有局限。
5、药物治疗
①口服药物:口服非甾体类 (NSAIDs) 消炎镇痛药物在短期随访中改善患者的功能和整体状况的有效性较骶管注射差,中远期随访相似。
②静脉用药:静点甘露醇及地塞米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脱水、消炎、镇痛疗效显著,但中远期随访效果与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相似。
③骶管内注射:硬膜外注射皮质类固醇在缓解神经根刺激症状时,短期效果显著。
6、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可改善腰背部疼痛和功能状态。
对没有手术指征的轻中度腰骶神经痛患者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根性症状,但应注意手法治疗有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注意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复发率达 25%,一般推荐保守治疗的时间为 6 ~ 12 周。如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肌肉瘫痪,严重影响生活则考虑手术治疗。




6旬老人腰腿痛20年!一例“麻花腰”患者治疗背后的故事   来源
作者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王逢贤
如果把正常序列的脊柱比喻成油条的话,那么,严重旋转扭曲的脊柱,相当于把油条拧成了麻花,我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例“麻花腰”患者的腰痛问题……

故事源起于好友的一个电话,内容是关于他岳母腰痛的情况,其实我早就知道,老人家腰痛很多年,在当地医院也看过病,医生早就建议她手术治疗。但由于对手术的恐惧,这些年一直强忍着。
一年前我曾经指导过用药建议,症状有所缓解,“但是最近估计疼的真的是有些忍受不住了”,好友在电话里说到,“坚决不手术的原则开始松口了,不过目前的底线是能够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我说微创手术虽好,但是有严格的适应证的,如果不适合微创的话,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先带老人家在当地把片子都查全了,发给我看看,我先判断一下。很快把片子查全了,首先看一下腰椎的X线片:
这是一张会让医生一打眼先深吸一口气的片子,X线片呈明显的腰椎退行性变,广泛的骨质增生,腰椎侧弯,明显旋转扭曲,本来是腰椎的正位片,但看起来更像是腰椎的斜位片。
通俗一点讲,腰椎拧成麻花了!看到这样的片子,80%的医生第一反应会是:腰椎很严重,估计要做开放手术了。
再看一下腰椎的核磁共振,这也是被许多患者称之为一步到位的检查,因为核磁检查对间盘、神经、脊髓、血管等软组织会看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在对局部细节的观察方面,有着其它片子无法比拟的优点。
正常核磁共振会出4张片子,一张是T1像,一张是T2像,一张是压脂像,一张是轴位像,令我大跌眼镜的是,当地医院的核磁共振竟然把4张片子挤在了一张片子里面。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本来要给小伙子介绍对象,应该拿一张姑娘的清晰单人照片,结果给拿了一张100人的集体合影,跟小伙子说,你看第5排从右边数第8个姑娘怎么样?因为整个腰椎扭曲成麻花状,所以核磁检查会出现两边结构不对称,加上成像又小,我努力看了看,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
腰5/骶1没太大问题,腰3/4和腰4/5侧隐窝比较狭窄,很有可能是这两个部位的神经受到压迫,出现了问题。
我提出要跟老人家电话沟通一下,得到几个基本信息:
首先,腰腿痛的病史非常长,大约有20年左右;
其次,老人的生活习惯对腰很不友好,因为她特别爱干净,频繁的弯腰擦地对腰的损害特别大,也是造成“麻花腰”的重要原因;
第三点,我要评估一下腰腿痛的严重程度,在电话里简单对她做了一个VAS评分。这个评分很简单,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比如女性分娩时候的疼痛就是10分,我问她疼痛能到几分,回答说9分吧。
在这里插个题外话,10年前我去法国交流访问的时候,发现他们脊柱手术患者的严重程度比国内要轻得多,原因就是发现问题后,他们会及早的接受手术治疗。
而国内的普遍现象是许多老年人实在疼痛难以忍受或者是已经严重影响走路了才肯接受手术,因此许多人常规脑中的“国外的手术一定比国内的手术强”,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现在国内医生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往往要超出国外的同行。
我跟好友说,那就来北京吧。

好友陪同岳母不远千里来到了北京,老人走路时脊柱侧弯已经很明显了。


我给她做了专科查体,疼痛的区域从腰骶部左侧、臀部、左大腿后外侧,到左小腿肚子的外侧和外踝,这个区域对应的是腰5神经根的支配范围,因此我觉得腰4/5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这里要简单科普一下腰椎的解剖,我们的腰椎有5节,但是间盘位于两节之间,所以,腰4/5代表的是位于腰4椎体和腰5椎体之间的间盘,腰5/骶1指的是位于腰5椎体和骶1椎体之间的间盘。

如图所示,在腰4/5椎间盘水平,走出腰4/5椎间孔的神经根是腰4神经根,而向下走行的出下一椎间孔的是腰5神经根。在这一水平,腰4神经根称为出口根,腰5神经根称为走行根。
通常的椎间盘突出,向后侧或后外侧突出时,一般都是压迫走行根,也就是说腰4/5椎间盘突出会压迫腰5神经根。
而非常少见的极外侧突出的椎间盘,则有可能在椎间孔压迫出口根,也就是说少见的情况下腰4/5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会压迫腰4神经根。
结合她的查体和她的核磁检查,判断神经压迫应该主要在腰4/5节段。

鉴于之前的影像资料较差,我重新安排了检查。核磁显示腰3/4和腰4/5侧隐窝狭窄,可能会导致神经受压,腰5/骶1节段乍看没太大问题,但是仔细一看,在椎间孔的外侧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

在CT重建片子里我找到一张重要的影像,可看到右侧的腰5神经根比较顺利的从椎间孔走出去了,左侧的腰5神经根则刚走到椎间孔就似乎被什么东西顶起来了,而且左侧的腰5神经根明显肿胀增粗了,同时从CT也可以看到患者腰椎扭曲的有多严重。

经过详细的影像学观察,我认为这是一例不常见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旋转、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腰5/骶1极外侧型椎间盘脱出。

接下来就是手术方案的制定。
如果做开放手术,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减压,第二是固定。对这样一个多节段狭窄的患者,开放手术可以达到一个多节段充分减压的目的,因为存在严重的脊柱侧弯、旋转、不稳,固定的节段要长,基本上腰椎5节都要固定,大概会是下图这个样子。但是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点,长节段固定,部分患者会遗留术后腰部僵硬不适的症状,在固定节段和未固定节段之间因为应力过大远期可能导致邻椎病;
第2点,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后路减压很难减压到椎间孔外,不能解决极外侧间盘突出的问题,鉴于之前的医生都没有提到极外侧突出的问题,所以很可能就会出现打了10个钉子,术后腰痛仍然存在。
以往对极外侧椎间盘脱出的病例,往往要切掉关节突,或者是经骶棘肌间进入,对组织结构损伤大。目前,有了椎间孔镜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患者愿意接受的微创治疗方式,那么问题是,这个患者适合椎间孔镜治疗吗?

什么是椎间孔镜手术呢?
简单的来说,就是用一根配备有光源的管子,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口(约8毫米)从患者身体侧后方或者后方的安全区域进入到突出的椎间盘表面,使用各类精细的工具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取出来,从而解放受压迫的神经根。
对极外侧椎间盘脱出,椎间孔镜手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椎管不干扰等优点。
但是具体到这个病例:
第一点,髂嵴很高,穿刺置管的时候可能会有阻挡,工作通道很难放到靶点位置而造成手术失败;
第2点,腰5神经根被脱出的髓核顶起,离开了原来的正常位置,很有可能在置管的过程中受到挤压,术后会出现肌力的下降,既往有过这样的病例报道,术后出现踝关节背伸不能,这样患者走路就容易绊倒,摔跟头;
第3点,极外侧型很容易对背根神经节造成损伤,出现日光烧灼综合症,患者会出现下肢皮肤烧灼样疼痛;
第4点,极外侧型因为操作区域是在椎间孔上半部分,这个区域特别容易出血;
第5点,极外侧型特别痛,容易不耐受麻醉,患者对手术又比较焦虑恐惧,术中的镇痛方案如何来选择?
第6点,尽管判断症状由腰5/骶1极外侧型椎间盘脱出引起,但腰4/5侧隐窝狭窄也可能对腰5根的发出部位产生压迫,如果是双节段压迫怎么办……

正当我思考手术方案的时候,组内年轻的岳大夫向我汇报,病人下肢生理反射亢进,似乎有踝阵挛,上肢的Hoffman征(+),我腾的一下站起来,不应该啊!
在这里还要科普一个知识点: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的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往往会出现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下降。而生理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提示的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也就是说损伤的节段在脊髓圆锥以上,合并上肢的Hoffman征(+),往往提示在颈段存在对脊髓的压迫。
我赶紧去对患者进行了查体,验证岳大夫的查体结论无误。毫不犹豫立刻安排颈椎的相应检查。给力的岳大夫加急联系了颈椎的核磁,结果显示虽然颈椎有问题,但并不严重。
而经过查体和病情分析,病人的颅脑和胸段应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虽然腰椎的情况不能解释患者生理反射亢进的情况,但是可以解释患者严重的腰腿痛,因此我决定腰椎手术还是要如期进行。

因为排的是局麻手术,所以要排在全麻和腰麻等手术之后,一直到晚上9点多,终于等到了病人进手术间,第一眼我就觉得不对劲,病人进来的状态很不好,一种有气无力的样子,我询问她哪里不舒服?告诉我说从早上一直空腹饿到了现在。
我说不对呀,我再三叮嘱您早饭和午饭一定要吃啊,咱们是局麻手术,不需要空腹啊!患者说,您是这样说的,但是同屋的病友跟我讲,做手术就不能吃东西,我为了安全起见,就一直饿到现在。唉,千算万算,室友坑人啊!
通常情况下,病人在手术前,我们希望她们一定要休息好,保持充沛的体力,目前这种情况相当于是饿着肚子上战场,长时间空腹老年人很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造成手术风险增高。
于是,我赶紧让护士先安排输上糖盐水补充能量。
为保证手术效果,我设计了两套方案。首先是优选腰5/骶1极外侧型椎间盘脱出的治疗方案,如果术中发现髓核脱出的情况和术前预计的不一样,那么还要进行腰4/5节段的神经根管减压。
按术前预设计的方案,局麻、穿刺、置管,顺利通过了高髂嵴的阻挡,置管到椎间孔周围,透视,感觉再向前进3毫米可能会更理想,结果前进3毫米后病人感觉疼痛,于是回撤原处,局麻手术安全性保证的重要一点,就是能感受到病人的即刻反馈。
在这里还要插一句题外话,脊柱手术患者和家属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手术前虽然疼,但是手术后千万别给我做瘫了!
其实就在前两天,我还接诊过一个外地患者的家属,那个患者在外地,因为腰椎管狭窄做了开放手术,术后因为出现了并发症,又翻修做了两次,目前的状况是腰腿疼痛,不能独立行走,大小便不能自主控制。
而局麻手术最安全的一点就是术中任何一点对神经的刺激患者都会感受到,然后立刻反馈给医生,医生马上做相应的调整,从而避免神经的损伤。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回到手术过程中去,放入孔镜,射频止血,小心翼翼的旋转套管,这时,美妙的场景出现了:脱出的髓核镜下像一团团棉花一样显露在镜下,完全符合我对术前阅片的判断,轻柔的运用髓核钳去掏髓核,是一天中最减压的时刻啊。
尽管我是前一天值班,目前已经38个小时没离开医院了,但是看见髓核符合自己预期的时候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


这个时候我还是看不见出口神经根,因为它已经被脱住的髓核挤压,离开了它原本的位置,但是我能感觉到它所在的位置,每个动作都避免可能对它的损伤,继续小心翼翼的旋转套管,显露、掏髓核。终于,随着致压物的不断去除,腰5神经根慢慢回落到镜下视野中,在孔镜的放大下,看起来像筷子一样粗的腰5根,高度淤血水肿,完全符合术前判断,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手术结束后,我问阿姨腿还疼吗?她说基本不疼了。让病人抬腿,勾脚尖,都没问题,至此宣告手术顺利成功!
南宋的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中总结了人生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对于外科医生而言,经过紧张的手术后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时,就是医生最快乐的时刻!
第2天查房评估的时候,患者腰腿痛的VAS评分从9分降到了1分,再过1天,评分降到0分。

回顾这台手术取得的满意效果,首先归功于术前仔细的查体,明确了腰5根是主要的受压神经根;然后沿着腰5根对影像学资料进行仔细的观察验证,明确了责任节段是腰5/骶1极外侧型椎间盘脱出;最后根据责任节段的解剖特点制定了精细的手术策略以及应对措施。
再进一步复盘的话,首先医生一定要对手术有敬畏的态度,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把每一台手术当做第一台手术去做”,什么意思呢?每个医生在做职业生涯第一台手术的时候都会非常的紧张,手术前要认真的准备,做功课,脑中一遍一遍的演练手术中的步骤,考虑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应对措施。
记得10年前有一次到西藏义诊手术,推开手术室的门,看到病人已经麻醉好,躺在手术台上,当时突然一种强烈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当天在朋友圈写了这么一段话:当一个病人全麻后,赤条条的躺在手术台上等你手术的时候,等于把自己的性命毫无保留的交给了你,这是一种何等的信任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敬畏手术,争取把每一台手术做好。其次,一定要认真的阅片,尤其是对于一些畸形复杂的病例,要充分完善检查,认真研读每个影像资料的细节,这样才能对病灶有准确的评估,从而能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很多患者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微创治疗真好啊,能解决这么复杂的腰椎问题。
但实际上“减压+固定”的开放手术,一直是腰椎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腰突治疗也一直秉承着阶梯治疗的原则。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上帝为脊柱外科医生打开了一扇窗,就是椎间孔,得以让8毫米的切口摘除间盘成为现实,因此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成为腰突阶梯治疗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利器。
那天晚上手术结束,已经是22:30了,在医院门口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问我,您是这里的医生?我说是啊,“辛苦啊”,司机顿了一下,“我儿子上高中,我希望他将来也学医”。
此时车窗半开,午夜的春风轻轻吹进车内,车内低声放着歌曲“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而车外,仍然灯火璀璨,还有很多人为了这个世界更美好在奋斗着……




康复训练】经常腰酸、腰间盘突出?给你最全最有效的康复训练来源
2018-05-14  来源
小康提示
腰椎间盘90%以上,都是由于脊柱后侧或是侧后方发生膨出,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引发盘间髓核物质外流,挤压神经引起疼痛。
所以,今天就讲侧后方或后方椎间盘突出的康复训练。

“脊柱后方的肌肉“,具有使腰背反弓的作用;
“脊柱前侧的肌肉”,在收缩时可以带动脊柱前屈、向前弯腰的作用。
很多人做仰卧起坐感到腰酸,就是因为这块肌肉疲劳酸痛造成的。脊柱侧面的肌肉腰方肌,收缩时具有使腰部向身体一侧侧弯的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的人,需要加强脊柱后侧的肌肉,要使脊椎向后挺拔矫正。而脊柱后侧的肌肉,主要是多裂肌和竖脊肌。
竖脊肌是一组肌肉群的总称,实际上它是由多块从后胸后背处沿脊柱下来肌肉组成,在骶骨处汇集到一起。

竖脊肌,并不是最接近椎骨的肌肉,在它的内侧与椎骨相连的是多裂肌。

毫无疑问,椎间盘突出的,就需要优先锻炼多裂肌。由于多裂肌属于红肌较多的肌肉,因此在锻炼时,一定要以慢速、多组数、多次数、轻重量(或无重量)的方式进行。
NO.1 躯干活动度练习
包括胸腰椎在屈、伸、左右侧屈,以及左右旋转等 6 个方向发生的运动,主要以伸展运动练习为主。活动度练习部分姿势与下面拉伸练习有重合,但其运动本质不同,活动度练习为短时间、高频率运动,而拉伸练习为长时间、低频率运动。
后退步燕式平衡

蜘蛛人爬行


弓步体前屈撑地转体


「4」字下蹲

躯干旋转拉伸


蝎子摆动


背滚式动作


拱背式动作


NO.2 背部肌群、腹部肌群
体侧方肌群、回旋肌群
臀部肌群拉伸
静态牵伸动作
腹部肌群


背部肌群

体侧方肌群

回旋肌群

臀部肌群


NO.3 腰背部、臀部筋膜放松术
背部


臀部


NO.4 腰背部肌群力量(抗阻力)训练
力量训练动作
平板支撑

侧平板支撑

臀桥

抱膝臀桥

直腿抬高

【视频】轻微腰痛处理

本期编辑:Amy




康复科普 | 腰肌劳损、腰椎盘突出康复体操(真人动图演示)
2019-03-06  H珠Q来源

来源:脊椎健康联盟
编辑:KF姐
KF姐为大家带来两套《医疗体操》,可预防腰肌劳损和腰椎盘突出哦!赶紧跟着专家学起来吧!
第一套《医疗体操》01仰卧抬起骨盆
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正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02抱膝触胸
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然后放下,一上一下为一个动作,连续作20-30个。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03侧卧位抬腿
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在进行动作时,也不是快速的上抬,而是在控制的状况下慢慢的外展并且回来原本位置。

04俯卧位俩点支撑
俯卧位双膝双手支撑,同时伸直右上肢及左下肢保持5秒,重复10次后,换另一侧。训练时背部紧张,保持固定,手、脚不要晃动。

05直腿抬高
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06压腿
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

07膝仰卧起坐
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此动作是一直保持膝盖与地面(或床)成90-120度。

第二套《医疗体操》01“双桥”练习
仰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床上,腰部用力使身体离开床面。尽量弓起身体,保持平衡。保持30秒为1次。10次/组,2~3组/日。

02“背飞”练习
俯卧床上,手背后,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远离床面。于最用力位置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腰背肌肌力。

03“空中自行车”练习
平卧,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动作,动作要缓慢而用力。一般练习20~30次/组,2~4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腹肌及腰部的控制能力,同时可有效提高整个下肢的力量。

04俯卧四点支撑
俯卧于床上,双臂屈曲于胸前,用双肘部及双脚尖将身体支撑抬起,至身体成一直线。保持10~30秒为1次,间歇5秒。5~10次/组。2~3组/日。

专家提醒:在感觉身体有异样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自己切不可盲目的锻炼,错误的训练不但没有康复的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
除了加强康复训练外,平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外出长时间坐车或行走时,最好佩戴腰围,加强腰部的保护,同时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腰部再次出现扭伤。
2、注意避免长时间固定于某种姿势,以免腰背肌出现疲劳而加重腰腿痛症状。
3、注意保暖、防寒、防潮。在外出期间尤其是秋冬两季,应随天气的变化增加衣服,尤其注意腰背部及下肢的保暖,在冬季最好睡铺有垫褥或类似保暖床。
4、在外出期间除注意适当休息外,还应注意身体的锻炼,利用临时场所,可进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及前屈、后伸、旋转运动,同时双下肢也应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
5、在外出期间如腰部有不适感或不慎再次扭伤腰部时,应及时到当地医院进行诊治。千万不可忽视或强忍痛苦,以至延误病情。
腰肌力量强的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少,这也反证了以肌力训练为重点的运动疗法的有效性。只要持之以恒,彻底摆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困扰是完全可能的。
◎声明:本平台注明文章来源的均为转载,转载仅为分享专业知识!




腰背部该如何锻炼?(飞燕、小飞燕、拱桥等等)
2018-05-02  来源
无论是门诊的病人还是身边的朋友,常有许多人关心腰背肌锻炼的问题,然而却鲜有人知,常见的腰背肌锻炼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作为骨科医生,我在此将常见的几种锻炼法做了汇总,包括飞燕、小飞燕、拱桥五点支撑法、四点支撑法及三点支撑法。希望能为各位释疑解惑。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腰痛康复】腰痛到底是哪出了毛病?
2018-04-26  来源
编者按:一说到腰痛,大家总想到腰肌劳损,于是,按摩,贴膏药,使劲折腾。到最后,老腰都要内牛满面了:主银,您真确定是俺的问题吗?
腰痛咋就不是腰的问题了?逗我呢!
其实,腰痛可能是腰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问题。看下面的表格,对照自己腰背痛发生的时间可以粗略判断腰痛的原因。不过,您大概了解自己的情况后,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找医生诊治,自己折腾,咱也未必伤得起啊!


说起腰痛,相信很多人都被它折磨过,腰痛的类型也分很多种,最常见的一种问题叫做非特异性腰痛,它占总腰痛病例的90%以上。
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就跟大家说说,如何缓解腰痛。
案例:孙先生
病史:曾有急性腰扭伤
主诉:左侧腰酸痛,久坐及久站后会诱发疼痛,仰卧位翻身和起床时疼痛达到5分,弯腰时有不适,活动后症状会减轻。曾对进行过肌肉放松及针灸,短时间内能缓解症状,但长期效果不明显。
通过A-T中心的综合评估,发现患者竖脊肌紧张;腰椎生理弯曲变平,腰椎屈曲、胸椎伸展活动度不足,左侧骶髂关节活动受限,腰椎稳定肌群募集低效。

如何处理?
1腰部屈曲稳定肌训练
坐位前倾练习

#坐位,保持骨盆中立位;
#髋关节屈曲将躯干前倾30°;
#3个手指放置于腰椎处,感受椎体活动。
注意:保持背部正直,骨盆稳定,椎体不能出现屈曲,缓慢持续训练2min。
仰卧双腿屈曲抬起练习

#仰卧位,骨盆中立位;
#缓慢将双足抬离地面双腿屈髋至90°;
#再缓慢放下;
#把手放在腰部,感受腰椎的压力。
注意:保持背部稳定,腰部无压力变化,缓慢持续训练2min。
2腰部伸展稳定肌训练
坐位胸椎伸展练习

#坐位,骨盆中立位;
#患者将胸骨抬起远离骨盆;
#进行全范围的胸椎伸展;
#一手放置于胸骨上监测胸-腰椎运动,另一手置于骶骨监测腰-骨盆运功。
注意:保持背部正直,骨盆稳定,椎体不能出现伸展,缓慢持续训练2min。
3腰部旋转稳定肌训练
坐位单膝伸展练习

#坐位,骨盆中立位;
#单脚抬离地面;
#膝关节伸直至离完全伸展约10°的位置;
#把3个手指放在患者腰椎处,对侧手放髂前上棘处,感受腰椎及骨盆的活动。
注意:保持背部正直,椎体和骨盆不能出现旋转,缓慢持续训练2min。
4其他方法
除此之外,还对患者进行了竖脊肌的放松,胸椎、腰椎、骶髂关节松动,治疗结束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首先选用控制性的训练作为治疗手段,而不是直接进行像“小燕飞”那样的腰背肌力量性训练呢 ?

那得从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说起
一般来说,它与受伤史、腰部肌肉神经控制模式异常、肌肉收缩能力下降都有一定关系。
1. 外伤病史
外伤破坏了身体原有的平衡状态,为了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大脑会选择短期有效的运动策略来代偿,长久以往,这部分承担短期策略的组织会受到更大的压力,是造成疼痛复发的隐患之一。
对于上面的案例来说,表现为竖脊肌紧张。
2. 肌肉神经控制模式异常
根据研究表明,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区域会出现改变,运动肌与稳定肌激活区域出现重叠,丧失了激活差异,影响脊柱稳定肌的募集。
主要表现为腰椎周围内在稳定性下降。

3. 肌肉收缩能力下降
由于长期的不良坐姿体位,腰椎关节长时间维持在活动的末端位置,造成腰椎伸展稳定肌处于长时间被牵拉的状态,影响稳定肌的正常张力,腰椎稳定性受到破坏。
导致不能控制腰椎运动,从而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
对于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
更多的是需要恢复稳定肌的正常募集以及大脑正确的认知功能,改变错误的运动模式。
像“小燕飞”这样的腰背肌力量训练更多的是加强运动肌,更适合于康复后期的强化性训练。
选用的动作是针对于脊柱稳定肌的离心性训练,动作简单,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疲劳,它更注重的是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同时也是对认知能力的挑战。

【视频】腰痛缓解视频


本期编辑:Amy




腰痛评估最全思路总结 | 学会这5步,轻松治腰痛!
2018-04-06  来源
临床资料统计显示,在肌骨疼痛患者中,腰痛的发病比率最高,有80%的人都有过慢性腰痛的经历。
而且
其中绝大多数都会
反反反反反反反复复复复复复复
好不了!
慢性腰背痛、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除了发病率高,腰痛还具有易反复、难治愈的特点。这不仅是患者的负担,也令许多临床治疗师感到苦恼。
腰痛反复发作,究其原因,还要落在评估上。评估是治疗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的评估,没有找到疾病真正的根源,自然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对腰背痛患者进行准确、全面、思路清晰的评估呢?
在今天的分享中
我们为大家总结了5大步骤
从浅入深,由表及里
教你完成高质量的腰背痛评估!
文章导读
1、第一步 | 了解造成腰背痛的16种因素
2、第二步 | 姿势评估与动作质量评定
3、第三步 | 腰背部激发试验
4、第四步 | 腰背部功能检查
5、第五步 | 腰背部肌肉耐力

第一步 | 造成腰背痛的16种因素
首先我们要明确,造成腰痛的原因有很多,并非每一种腰痛,都是我们物理治疗师可以处理的。因此,在评估时,首先要排除掉那些无法通过保守治疗取得很好效果、甚至可能发生危险的致痛因素,我们称为「红色预警」。
腰痛评估中常遇到的「红色预警」有骨折、脊髓受压、脊柱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内脏疾病、全身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切记,知道我们不能做什么,比知道我们能做什么更重要!
排除掉「红色预警」后,我们要了解常见的、可处理的16种腰背痛因素的典型特征。
如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骶髂关节损伤等,还有相对少见的关节突关节、压缩性骨折、强制性脊柱炎、髋关节、软组织、腰大肌脓肿、纤维肌痛、蛛网膜炎、神经记忆印记受损。
以「椎管狭窄」为例。其患者年龄通常在40岁以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的会步行100-200m就不得不弯腰或者蹲下休息,休息后症状立刻改善。

造成椎管狭窄的原因有先天性狭窄、椎间盘突出、创伤(腰椎滑脱)、椎体增生、黄韧带后纵韧带肥厚、脊柱肿瘤、类风湿关节炎等。空间变小,卡压倒神经,因此伸展会减小椎管内容物从而加重症状,屈曲时椎管内空间增大症状减轻。此时就要特别鉴别清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否则屈伸训练会适得其反。
在了解16种因素的典型特征后
我们进入正式的评估

第二步 | 姿势评估与动作质量评定
姿势评估是每一位临床治疗师都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是很能反应其专业能力的部分。当患者在椅子上等待、站立、随意的走动等,有经验的治疗师就能敏锐地从中捕捉大量信息,得到较为准确的判断。
在这一部分,按患者姿势可以分为坐姿评估、站姿评估、坐姿转站立位评估和卧姿评估4种类型。
我们这里来仔细讨论「坐姿评估」中的一个要点。
患者处于坐姿时,首先要观察其是否处于一种整体的屈曲状态,如果是,则提示他可能表现出屈曲不耐受。同理,表现出伸展不耐受的患者,可能将脊柱锁定在伸展位。

观察过坐姿后,再让患者坐直,来观察他是怎么挺直躯干的。此处有两种模式——

▼ 模式一
上抬胸腔,伸展集中在胸腰结合处,从而导致局部压力增大
▼ 模式二
利用髋关节屈曲,即骨盆前倾使脊柱从下往上伸展。利用的骨盆腰椎联动。
由于现代人久坐的特点,骨盆周围肌肉总处于紧张失活的状态,骨盆灵活性降低。在很多腰痛患者中,骨盆(髋关节)的灵活性又占据重要的部分。
模式二是以骨盆先启动,对于从日常生活中训练骨盆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最近有研究表明,以上两种模式相结合可以使应力最小化,且能够避免疼痛。
在进行基本的姿势评估后,治疗师心中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进一步的,为了更精确确定问题所在,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特殊检查,即激发试验。

第三步 | 腰背部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确定疼痛原因。在腰痛激发试验中常用的有:针对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足跟下落测试,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坐位弓背测试,针对腰椎滑脱或腰椎失稳的腰椎滑脱测试、腰椎剪切稳定测试,针对骶髂关节损伤的骶髂关节疼痛诱发试验等等。
这里,我们以「坐位弓背测试」进行详细论述。

▼ 动作要求:
Step 1 患者坐位,从脊柱中立位到脊柱屈曲,即含胸驼背坐姿,给神经一个预张力
Step 2 抬起一侧小腿,使下肢伸直,从腰椎以下使神经紧张
Step 3 增加踝关节背曲,使神经进一步紧张
Step 4 增加颈椎屈曲,使神经丛腰椎以上区域紧张
▼ 阳性反应:
如果在上述任何一个步骤产生症状,应立即停止测试,提示患者存在坐骨神经痛。如果在第四步,即颈椎屈曲后仍未出现疼痛或牵扯感,则可以认为坐骨神经不是病原组织,此时需要考虑其他可能,如骶髂关节、腘绳肌和梨状肌等。
其实该试验还可以作为促进整个神经滑动的技术,即我们常说的「神经松动技术」。但要注意,在其他运动中,屈曲体位是需要明确禁止的。
腰痛分类、姿势评估和特殊检查是每一位治疗师的基本功。而接下来的两部分内容——对腰椎稳定和肌肉耐力的评估,则是多数治疗师几乎不会考虑的“盲区”,也是真正体现其治疗水平高下之处。
为什么很多患者的腰痛缓解不彻底?
为什么腰痛容易反复发作?
这很可能是因为
你忽略了对腰椎稳定和肌肉耐力的评估!
我们一个一个来解读

第四步 | 腰背部功能检查
首先,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一个重要的概念——「脊柱铰链」,这是指承担更多动作力量负荷的节段,代表这里存在失稳,可能会出现疼痛。那么,该如何定性、定量地评估失稳呢?
这就需要用到「脊柱铰链」的检测,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其重要性:

▼ 案例展示
有两位腰痛患者,疼痛部位分别表现在腰2和要4。此时,你会怎么做呢?
一些治疗师会选择直接松解疼痛局部的肌肉(如直接放松髂腰肌),但却并未仔细考虑为什么疼痛会出现在腰2,或腰4部位。
而通过「脊柱铰链」检测,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失稳的具体部位,再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处理与训练,而非简单粗暴地进行大范围手法松解。具体检测方法留待后文叙述。
除了对腰椎稳定性的评估,对腰背部肌肉耐力进行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步 | 腰背部肌肉耐力
在传统腰痛的康复训练中,十分注重肌肉力量和核心稳定的训练。但有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许多肌肉力量强大的运动员、健身教练也会有腰痛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但经过大量临床案例研究显示,腰背部肌肉力量与是否存在腰背部疼痛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反而在多数慢性腰痛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部伸肌耐力减弱。
因此,在进行腰背部疼痛评估时,应更多注重肌肉耐力的评估并加以训练。


总结
以上,就是一套完整的腰痛评估思路
我们再来总结一遍:
评估的第一步是排除危险因素,即所谓「红色预警」。接下来,对于我们物理治疗师常遇到的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骶髂关节等16种腰痛因素典型症状,要做到心中了了分明。
进一步,通过对患者的站姿、坐姿、卧姿、坐位转站立位评估,可以初步判断致痛因素,再通过激发试验来确诊。
最后,针对治疗效果不佳或腰痛反复发作等问题,则要求我们进行更精准、更高阶的评估,即对腰椎稳定和肌肉耐力的评估与康复训练。这也是最能反应治疗师水平之处,和各位治疗师应当精进的方向。
当然,在这套评估思路中,还有非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细节,如腰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的鉴别方法;腰椎滑脱、骶髂关节损伤等的具体症状;腰椎滑脱测试、腰椎剪切稳定测试,骶髂关节疼痛诱发试验等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等。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腰腿痛的锻炼图集,史上最全        来源
腰腿痛的患者绝对卧床或不做任何活动其实无助于疾病的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适当的后伸锻炼可以把疼痛向腰部转移。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管狭窄的患者由于腰部屈曲的时候椎管相对扩大,有助于缓解神经压迫造成的腿痛。因此腰部的锻炼以锻炼腰部屈肌的力量以及伸展放松背部肌肉。


腰痛为主偶尔腿痛的患者,背部锻炼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减少腰椎的不稳定,从而缓解腰腿痛。同时也可以做一些拉伸背部肌肉的动作。
腰椎滑脱的患者,背部的锻炼是以锻炼屈肌力量和背部肌肉力量为主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拉伸梨状肌能够缓解其痉挛从而减轻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骶髂关节炎,骶髂部的灵活性动作,可以有效缓解骶髂关节的疼痛每个动作可坚持5-10秒(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再适当延长)并重复10次,建议每天坚持。
同时,腰腿痛患者日常生活还应该注意:1.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自身情况做相应的改变;2.保持正确的用力姿势,搬重物时需用力均匀;3.尽量不睡软床;4.戒烟戒酒。




康复基础 | 腰背部手法治疗,附图    来源
腰背部肌肉疼痛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利用手法治疗,缓解肌肉疼痛?今天这篇文章就针对腰背部重点肌群从解剖、功能障碍、治疗体位、治疗手法入手,将治疗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对学习工作有所帮助。

1. 松解胸腰筋膜、背阔肌、斜方肌与竖脊肌解剖: 胸腰筋膜、背阔肌、斜方肌、竖脊肌。胸腰筋膜、背阔肌、斜方肌

用拇指支撑技术从下往上推,以松解胸腰筋膜、背阔肌、斜方肌和竖脊肌

用拇指支撑技术从内侧往外侧推,以松解棘突旁的软组织2.横向松解菱形肌解剖: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

用双侧拇指松解菱形肌
剪切式揉抚法松解菱形肌接着在肩胛骨下角处也进行同样的法操作。这种手法节奏较快,治疗师需以腕部为心转动整个身体来进行。剪切式揉抚手法可使力渗透进更深部肌纤维,从而使其放松。3.在肩胛骨上角处松解肩胛提肌
解剖:肩胛提肌。肩胛提肌
指尖放松肩胛提肌以肩胛骨上角为起始点直按到颈椎。整个揉抚手法是一种有节律的、来回振动的操作。治疗师的另一只手作为支持,需将患者的肩胛骨向头侧移动,并配合每一个揉抚动作。(3)对肩胛提肌使用剪切式揉抚手法治疗师一只手的拇指或者指尖进行短挖取式揉抚法,另一只手作为支持扣在肱骨头上并将其拉向自己,将肩胛骨向下移动。两只手需要协调在同一个振动节律上。用拇指剪切式揉抚手法松解肩胛提肌。当朝头侧45°方向上做挖取式揉抚时,用另一只手将肩胛向后拉4.松解外侧胸廓和肩胛骨前表面解剖:背阔肌,胸小肌,前锯肌,腹外斜肌。背阔肌,胸小肌,前锯肌,腹外斜肌
使用指尖和拇指放松外侧和前侧胸廓(2)使患者上臂屈曲90°、内旋90°和肘关节屈曲90°。治疗师朝向患者头侧站立,与床成45°,在前侧胸廓处由外向内用指尖做短挖取式揉抚手法,这样可以放松胸小肌。用指尖放松胸小肌(3)治疗师面向床站立,放松肩胛骨下角附近180的背阔肌,一手的拇指向前推背阔肌纤维,另一只手扣住肱骨并将肩胛骨向后拉动。这种“来回剪切揉抚法”可以松解粘连。使用拇指放松肩胛骨下角(4)治疗师朝向患者头侧站立,与床成45°,把患者的手放在外侧胸廓上,治疗师用前臂夹住患者的手臂来固定,并扣住肱骨头。另一只手的指尖扣住肩胛骨内侧缘去触碰前锯肌的附着处。一边带动患者的手臂和肩胛骨向上,一边用手指由下向上做挖取式揉抚。用指尖放松肩胛骨表面的前锯肌附着处如果治疗师的指尖不能放在肩胛骨的边缘下,可以让患者轻微向后转并把手放在背部,这个姿势就能使肩胛骨翘起,从而暴露出内面。5.松解膈肌解剖:膈肌。膈肌,显示其与胸廓内表面的附着点
侧卧位,松解膈肌(3)患者仰卧;治疗师站在治疗部位的对侧,朝向患者头侧,与床成45°。一开始将拇指放在前胸廓最外侧、肋骨下方1英寸(约2.54厘米)处,让组织变得松弛些。仰卧位,松解膈肌当患者呼气时,轻压肋骨下方,拇指屈曲按进肋骨后表面,从内向外进行挖取式揉抚法。以1英寸(约2.54厘米)为节段进行系列缓慢、轻柔的挖取式揉抚法,直到剑突外侧1英寸(约2.5厘米)处。如果膈肌与胸廓间有粘连,患者对在这个区域进行的操作可能会很敏感,包括烧灼样疼痛、叮咬样疼痛,还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情绪反应,记得事先告知,让患者完全放松,且操作应缓慢。
6.松解橫突棘肌群解剖:颈胸段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横突棘肌
揉抚手法(1)对横突棘肌使用CR手法横突棘肌的CR技术(2)用拇指进行一系列的挖取式揉抚手法,向头部方向成45°。支撑的拇指松解横突棘肌群将拇指放在棘突旁,沿着棘突滑动,并从竖脊肌旁按进深层以松解位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多裂肌和半肌。进行每次揉抚手法时,另一只手轻轻按压胸廓,使竖脊肌变松驰,这样可以让手法更容易渗透进深层组织,同时也可松动肋骨及肋椎关节。在T12到C7之间进行手法操作,每次1英寸(约2.54厘米)。可以重复数次以达到松解肌肉和结缔组织间的粘连并松动脊柱的目的。7.松解棘突上的软组织附着点解剖:斜方肌、胸腰筋膜、棘上韧带、大菱形肌、颈夹肌、棘肌、多裂肌、回旋肌。胸椎棘突上的肌肉附着点
揉抚手法需要注意的是,中段胸椎的棘突是向后下方突出的,而上段胸椎的棘突是直接向后突出的。做手法的目的是处理骨性结构周围,使其变得跟正常组织一样顺滑。从T12棘突开始,使用拇指支撑技术对每一个胸椎棘突的上下表面进行反复揉抚,示指屈曲放在棘突的另一边。用拇指支撑技术松解胸椎棘突上的软组织附着点可以用拇指轻轻捏住棘突以保持稳定,同时另一只手轻压胸廓使软组织变得松弛,并摇摆患者的身体。如果感觉到连接在棘突上的软组织存在明显的纤维条索感,可以使用快速的反复揉抚手法。8.松解横突周围的软组织解剖:头最长肌、颈最长肌、胸最长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胸半棘肌、胸髂肋肌、横突间肌、多裂肌、肋提肌。胸椎横突上的肌肉附着点

揉抚手法(1)在T12棘突外侧3~5厘米处,用拇指对横突和肋骨上的肌肉附着点进行一系列的揉抚手法。用拇指支撑技术松解胸椎棘突上的软组织附着点,松动肋横突关节一开始使用较缓慢的挖取式揉抚手法,通过手感去寻找张力较高或纤维增厚的部位,当找到明显的纤维条索感时使用快速的横向揉抚手法。方向可以是轻微向下、向上、45°朝向头部或垂直于身体中线。在进行缓慢揉抚时,配合肋横突关节P-A按压,在活动受限的区域重复多次。通过这种手法和P-A松动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2)继续上述手法,在每一个椎体节段重复若干次,然后往上移动1英寸(约2.54厘米),一直到C7。9.松解颈髂肋肌、胸髂肋肌、上后锯肌解剖:颈髂肋肌、胸髂肋肌、上后锯肌。颈髂肋肌、胸髂肋肌、上后锯肌

用指尖松解上后锯肌(2)使用支撑的拇指、指尖或双拇指技术,从内向外对颈髂肋肌、胸髂肋肌进行挖取式揉抚手法。用双拇指松解颈髂肌和胸髂肋肌

10.松解上部肋骨处的颈髂肋肌和后斜角肌解剖:颈髂肋肌、后斜角肌。颈髂肋肌、后斜角肌
用指尖松解第1~3肋上的后斜角肌和颈髂肋肌附着点与此同时轻轻地沿着手法方向移动患者的肩胛骨,
使浅表的组织变得松弛,手法更容易渗透到深层。手法方向一开始是从上往下,然后改为从内向外,顺着胸廓表面。
过程中治疗师应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以面对手法部位。手法操作范围应覆盖整个上部肋骨的后面和上面。



汇总!腰间盘突出康复治疗的18种专业方法   来源
来源:医护交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KF姐
腰间盘突出已经成为了当下最严重的中老年病之一,甚至很多年轻人也患上了腰间盘突出,年轻人腰间盘突出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白领久坐者,二是主播,毕竟现在属于人人直播时代,大家都坐着挣钱啦!对于腰部的保护做的不到位,下面带大家介绍一下腰间盘突出是什么,怎样锻炼,后面还有相关食疗介绍~
腰间盘突出是什么:
腰间盘突出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很高,易发人群从年轻人到中老年都有。
腰椎间盘突出可分为哪几种?
1、腰椎间盘膨出:即纤维环没有完全破裂, 髓核从破损处凸出压迫神经根。
2、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 髓核从破裂处挤出 ,压迫神经根。
3、腰椎间盘脱出:纤维环破裂, 髓核从破裂处挤出后,突破后纵韧带,游离到椎管,压迫神经根脊髓。
今天给大家主要讲解下这三类当中的第2点,突出!
在中医理论中,腰是肾的房屋,腰间盘突出就像肾的房子漏了、受累了,实际上就是肾虚了,血液供养不足,肝藏血少了,腰间盘突出就是“血不养筋”。人体的腰椎两边都有大筋,也就是这大筋松了,因为腰间盘对腰椎有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人身体活动都牵连到它,它的筋松了没有力量了,人一打喷嚏稍一用力大筋就出来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 4~5、腰 5~骶 1 发病率最高。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本病发生基本因素。
腰突的康复训练:
那么腰间盘突出应该如何治疗呢?给大家推荐一套腰椎训练操:
腰椎训练动作
1、起身运动
上半身如图示位置,保持髋关节紧贴地面,同时保持下腰部及臀部放松
2、单膝牵伸
牵拉一侧膝关节直至感觉到下腰部及臀部适度的牵伸,另侧膝关节重复相同动作
3、中腰段牵伸
胸部朝地面,尽可能的前伸上体
4、仰卧起坐
将足置于高位,手臂放于颈后或胸前,整个骨盆放平,抬高头部和肩关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健操图解(中)
1、骨盆提升
通过腹部和臀部肌肉使背部贴进床面
2、后伸运动
手置于后背,使上半身离开床面,同时保持下巴收紧
3、俯卧髋关节后伸
保持膝关节锁紧,同时使下肢离开床面8-10厘米
4、异侧肢体伸展
保持一侧膝关节锁紧,同时使下肢离开床面8-10厘米,同时另侧上肢抬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健操图解(下)
1、靠墙牵伸
一侧上肢支撑墙面,另侧上肢辅助髋关节缓慢下墙面活动
2、坐位下腰部牵伸
坐位膝关节分开,身体前弯,保持对下腰部舒适的牵伸
3、下身躯干旋转
双膝并拢至于胸前,从身体一侧向另一侧活动,下落至床面
4、股四头肌牵伸
使小腿靠近臀部,直至感到合适的牵伸在大腿前侧
介绍完腰间盘突出治疗的所有方法以及健身操介绍,下面来介绍大家最喜欢的饮食疗法!
患者可配合食疗,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
(1)海带25g,荔枝15g,小茴香15g。加水共煮,每日饮服一次。
(2)生韭菜(或根)500g,捣汁温服,每次500ml,每日2次。
(3)淡菜300g。烘干研末,与黑芝麻150g炒熟,拌匀,早晚各服一匙。
(4)芝麻15g,大米100g,将芝麻用水淘净,轻微炒黄后研成泥状,加大米煮粥。每日一剂,供早餐食用 。
二、
1、三七地黄瘦肉汤
原料:三七12克打碎,与生地30克、大枣4个、瘦猪肉300克。
做法:入沙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1小时至瘦肉熟烂,放调盐适量。饮汤吃肉,隔日1剂。功能活血化瘀,定痛。
功效:主治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2、芡实粥
原料:芡实30-50克,粳米100-200克。
做法:将二者同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改用小火熬。
功效:芡实性味甘平,能固肾涩精、健脾止泻,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3、山药栗子粥
原料:山药15—30克,栗子50克,大枣2—4枚,粳米100克。
做法:栗子去壳后,与山药、大枣、粳米同煮成粥。
功效:山药性味甘平,能补脾胃、益肺肾,尤其适用于脾肾气虚者;但一次不宜多食,否则容易食滞,造成消化不良。
4、桂圆莲子粥
原料:原味大米粥、桂圆、莲子、白糖。
制作:将鲜桂圆去皮、莲子泡好去莲心。原味大米粥加入桂圆、莲子、白糖熬沸调匀。
功效:此粥具有补脾益肾、安神养心、抗衰老、强心、降压等功效。
5、三七炖田鸡
原料:肥田鸡2只(约200克)去皮、头、内脏,三七15克打碎,大枣4个去核。
做法:以上材料同入炖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炖1—2小时。饮汤吃肉,1剂/日。功能益气活血,消肿止痛。
功效:主治气虚血瘀,脾胃虚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6、核桃栗子红豆养生粥
原料:核桃肉20克,红豆100克,粳米100—200克。
做法:将核桃肉洗净捣碎,与红豆,粳米同煮成粥,能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但有痰火、积热或腹泻者忌食。
功效:调血之功,有补肾壮腰、健脾止泻、活血、止血功能。
说了这么多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不知道大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办法了吗?
食疗法虽好,但要让腰突好起来,一定要靠康复锻炼,推荐大家多多运动。

要注意的是运动前一定要记得做足拉伸等热身,如果上述动作进行时感到腰部不适,就要立刻停止运动,以免病情加重,切不可硬撑!最后祝大家早日康复!


黄帝内经-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各种腰痛)来源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俛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病时,会令人产生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使背部感觉如负重物状。可针委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位来放血。但春季时不可见血,会伤元气。

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好像是用针刺皮肤的感觉,并且使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无法做回顾的动作。吾人可以用针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但如正值夏季则不可见血,会损元气。

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首,一旦回顾则必眼目昏花。此症且令人情志上易悲。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但在秋季时,不可如此,否则伤及胃气。

总结:引起腰痛——太阳:脊椎骨背痛,少阳是皮肤如针刺,阳明是无法回头一回头眼花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膝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脊椎内部的感觉。吾人可针刺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但于春季不可放血,一旦出血过多,病必难回复了。

足厥阴肝经引起之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弦般的绷紧。吾人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找到即可刺,有几处刺几处,此病使人多言痛不止(原因:影响到心包因为有手厥阴心包经,影响到心智,所以话多),按诊时又无定处,故可在痛处刺三针。

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引肩部,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除即可停止了。

同解脉之别络为带脉,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的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血络结如黍米一样一粒粒相连处放血出,俟黑血流尽方可止血。血常会喷出,勿惧。

同阴之脉(少阳)引起的腰痛,会感觉如有小秤锤在身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可刺同阴之脉,在绝骨穴位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其实只要看到腿部膝盖下外侧到委中之间大片区域有淤血都可以判断为有腰痛,有腰痛都可以放血治疗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奇经之阳维脉引起的腰痛,其感觉是肿胀而痛。可针刺阳维脉与太阳脉交接之飞扬穴,约离地一尺之高。

冲脉之络脉伤,所引发之腰痛,令人无法前后弯身,如仰身则会担心跌倒,此病是因举重物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血脉断,排不出之瘀血聚此造成的。刺法在委阳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立愈。

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痛的部位上汗出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引饮,饮水之后又想走动。吾人可刺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地方找血瘀之处放血。

飞扬脉引起之腰痛,使人痛而肿胀感,严重时令人时悲时恐。可针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为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穴下一寸处。

昌阳脉引起之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状,严重时会有痉孪且向后弯曲状,舌向上卷起且无法说话。可针刺内踝上二寸的复溜及交信二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位。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腰背委中求,阳症刺阴经,阴症次阳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足太阳之别脉为散脉,其病引发之腰痛,令人发热而情緖烦躁,腰下如有横木的压重感。严重时会小便失禁。吾人可针刺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的部位放血。

肉里之脉引发的腰痛,令人无法咳嗽,一咳则筋呈弯急状。可针刺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绝骨穴之后侧的压痛点上取二点针之。

如果腰痛延着督脉两侧上行而痛,造成头部常寒栗状,目视昏齓,想趴下使面向下躺着较舒服。吾人可针刺足太阳委中穴附近郁血络处放血即可。

如腰痛而且痛处寒冷者,可针刺足大阳与足阳明二经。如痛处发热,可刺足厥阴肝经。无法前后弯身,可刺足少阳胆经。如腰痛引起内热而喘,可刺足少阴肾经及刺委中出血。又如腰痛且痛处寒冷无法回首,就刺足阳明经。如腰痛且痛处发热,又无法回顾,则选用足太阴脾经。同证如病人再有内热而喘息不止,就刺足少阴经。一旦大便难也可取用此经。同前症,如再有少腹胀满者,可刺足厥阴经。腰如折断般无法前后弯曲,无法抬举重物,可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内痛并传至股内廉痛,则刺足少阴经。

腰痛而牵引少腹腔内痛,无法弯身仰腰,可刺腰臀部的八髎穴及两侧俞穴位。举凡治一切腰痛,都须依月的盈缺来增减刺数,取针后病立刻就好了。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这是永不变的法则。

总结:

承山处到委中就好像人的腰到尾骨处,在腰部的疼痛都可以在这一区域找到淤血或者压痛点,放血立竿见影,但千万不能脊椎开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