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这些穴位相当于吃中药,简单易学 有人说:穴位就是天然的药库。 很多事实也证明,作用于穴位上,就能起到药的价值。按摩穴位、推拿穴位、艾灸穴位,都能起到作用。而且,这些方法,简单方便,没有毒副作用,自己在家操作就行,但是要坚持!下面给大家介绍12组比吃中药还要管用的穴位,坚持按摩、推拿、艾灸等,比吃中药还管用。 1、太溪穴:六味地黄丸 2、太溪、复溜:大补汤 ![]() ![]() 3、太冲穴、阳陵泉:逍遥丸 ![]() ![]() 4、大都穴:钙片 ![]() 5、神门穴、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 ![]() 6、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 7、中府、太渊穴:补中益气丸: ![]() ![]() 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2个穴位组合在一起,补中气的作用最强,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灸,都有显效的作用。 8、太渊、商丘穴:参苓白术丸 ![]() ![]() 9、然谷穴:大补阴丸 ![]() 10、大陵穴:吗叮啉 ![]() 大陵穴有吗叮啉的作用,吃完饭不消化不好,经常独自饱胀等都可以多揉大陵穴,帮助运化,增加胃动力。 11、商阳穴、天枢穴:开塞露![]() 12、照海穴:消炎药 ![]() 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 一、手太阴肺经1、中府:①中府-补中益气丸②中府(泻)-桔梗③中府(泻)配肺俞-紫菀 2、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3、尺泽:①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肺肾阴虚之咳喘、慢性咽炎②尺泽(泻)-白前③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4、孔最、风门穴-通宣理肺散。 5、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6、太渊:①太渊穴-是补中气之气最强②紫苏叶③太渊、商丘-参苓白术丸,健脾止泻。 7、鱼际:①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②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③鱼际-可保肺的平安无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④鱼际、合谷和足三里-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大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8、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9、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穴- 开塞露,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 2、合谷:①合谷-是人体保健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卫阳的功能②合谷、复溜-麻黄③合谷(泻)-黄芩④合谷-根除肺阴虚 ⑤合谷、足三里、鱼际-治疗肾阳虚的三个穴位。 3、上廉(泻)-苦参 三、足阳明胃经 1、足三里:①足三里-“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此穴可养胃、补肾、补肺,要配合合谷使用②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③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④足三里(泻)-厚朴⑤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2、天枢:①天枢(泻)-枳实②天枢(灸)-木香 3、丰隆:①丰隆(泻)-火麻仁②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四、手太阴脾经 1、隐白:①隐白(补)-干姜②隐白(泻)-三七。 2、大都穴-补钙药,这是脾经上的补钙要穴。(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 3、公孙穴:①公孙穴-促进肠子的蠕动②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4、太白、商丘、太冲三穴-补中益气丸。 5、商丘穴-这个穴是人体自有的消炎大药。 6、三阴交:①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②三阴交(补)-白术。 7、阴陵泉:①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②阴陵泉(泻)-白茅根③阴陵泉(补)-草豆蔻。 8、血海(泻)-延胡索。 五、手少阴心经 1、少府穴-清心泻火、牛黄清心丸。 2、少冲(针出血)-山豆根。 3、神门:①神门(泻)-栀子②神门穴、大都穴-牛黄清心丸③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④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泻)-木通。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泻)-决明子。 2、委中(针出血)-黄柏。 3、 承山、阳陵泉、三阴交-治肝血阴虚的三个特效穴位。 4、申脉穴-纯阳大药,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5、风门:①风门(灸)-羌活②风府-防风。 6、天柱-藁本 。 7、大杼:①大杼-虎骨(用代用品)②大杼-桑寄生。 8、膏盲(灸)-麦冬。 9、肺俞:①肺俞(泻)配气海-杏仁②肺俞(灸)-阿胶。 10、心俞(泻)-琥珀 11、肝俞:①肝俞、肾俞、太冲 -先天体弱②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③肝俞(灸)配肾俞(灸)-枸杞子。 12、胆俞(泻)-茵陈。 13、三焦俞(泻)-山楂。 14、脾俞:①脾俞(灸)-薏苡仁 ②脾俞-大腹皮 。 15、肾俞:①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②肾俞(灸)-肉苁蓉。 16、腰阳关(补)-锁阳。 17、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18、大肠俞(泻)-桃仁。 19、小肠俞(泻)-瞿麦 肝俞(泻)-石决明。 八、足少阴肾经 1、 涌泉:①涌泉(泻)-泽泻②涌泉(补)-柏子仁。 2、然谷穴-大补阴丸。 3、太溪:①太溪、复溜和涌泉-十全大补汤②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4、复溜①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②复溜穴-六味地黄丸。 5、俞府(灸)-沉香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 1、大陵:①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②大陵(泻)-朱砂③大陵穴-西药吗叮啉,为您增加胃动力。还有健脾的功效。 2、内关:①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②内关-藜芦③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3、间使(泻)-牡丹皮。 4、 曲泽(针出血)-石膏。 十、手少阳三焦经 1、支沟:①支沟(泻)-红花②支沟(泻)-瓜蒌。 十一、足少阳胆经 1、足临泣:①足临泣(泻)-连翘②足临泣(泻)-白蒺藜 2、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3、阳陵泉:①阳陵泉、太冲-逍遥丸②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③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4、环跳(泻)-海桐皮。 5、肩井(泻)-牛膝。 6、风池(泻)-薄荷。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大敦:①大敦(灸)-车前子②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2、行间:①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②行间(泻)-龙胆。 3、太冲:①太冲-五灵脂②太冲配肝俞-白芍。③太冲配阳陵泉-逍遥丸。 5、曲泉:①曲泉-肝肾的要穴。相当于杞菊地黄丸②曲泉-去湿的要穴,相当于中药“二妙丸”③曲泉(灸)-小茴香。 6、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十三、督脉 1、命门(灸)-鹿茸。 2、大椎-桂枝。 3、哑门-竹沥。 4、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5、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6、水沟-石菖蒲。 十四、任脉 1、中极(灸)-熟地黄。 2、关元(灸)-肉桂。 3、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4、神阙:①神阙(灸)-附子 ②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5、水分(灸)-猪苓。 6、中脘:①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②中脘(灸)-高良姜③中脘-巴豆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④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7、上脘(泻)-淡竹叶。 8、内庭穴-去胃火,相当于牛黄解毒。 9、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 10、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11、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第1章 解表类 一、合谷配复溜-麻黄 二、大椎-桂枝 三、太渊-紫苏叶 四、风门(灸)-羌活 五、风府-防风 六、天柱-藁本 七、风池(泻)-薄荷 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第2章 涌吐类 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二、內关(补)-藜芦 第3章 泻下类 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 二、丰隆(泻)-火麻仁 三、中脘-巴豆 第4章 清热类 第一节 清热泻火类 一、曲泽(针出血)-石膏 二、神门(泻)-栀子 三、上脘(泻)-淡竹叶 四、睛明(泻)-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凉血类 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 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 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 五、间使(泻)-牡丹皮 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 第三节 清热燥湿类 一、合谷(泻)-黄芩 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三、委中(针出血)-黄柏 四、行间(泻)-龙胆 五、上廉(泻)-苦参 第四节 清热解毒类 一、足临泣(泻)-连翘 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 第5章 化湿类 一、胃俞(灸)-藿香 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三、足三里(泻)-厚朴 四、膻中(灸)-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白豆蔻 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六、阴陵泉(补)-草豆蔻 第6章 利水渗湿类 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二、水分(灸)-猪苓 三、涌泉(泻)-泽泻 四、大敦(灸)-车前子 五、胆俞(泻)-茵陈 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七、脾俞(灸)-薏苡仁 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九、少泽(泻)-木通 十、小肠俞(泻)-瞿麦 第7章 祛风湿类 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五、环跳(泻)-海桐皮 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 第8章 温里类 一、神阙(灸)-附子 二、隐白(补)-干姜 三、关元(灸)-肉桂 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 五、中脘(灸)-高良姜 六、曲泉(灸)-小茴香 第9章 开窍类 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二、水沟-石菖蒲 第10章 安神类 一、大陵(泻)-朱砂 二、心俞(泻)-琥珀 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 四、涌泉(补)-柏子仁 第11章 平肝息风类 一、肝俞(泻)-石决明 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三、足临泣(泻)-白蒺藜 第12章 理气类 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二、脾俞-大腹皮 三、天枢(泻)-枳实 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五、天枢(灸)-木香 六、俞府(灸)-沉香 第13章 理血类 一、隐白(泻)-三七 二、阴陵泉(泻)-白茅根 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 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六、支沟(泻)-红花 七、血海(泻)-延胡索 八、太冲-五灵脂 九、肩井(泻)-牛膝 十、大肠俞(泻)-桃仁 第14章 补益类 第一节 补气类 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四、三阴交(补)-白术 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 第二节 补阳类 一、命门(灸)-鹿茸 二、肾俞(灸)-肉苁蓉 三、腰阳关(补)-锁阳 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第三节 补血类 一、中极(灸)-熟地黄 二、太冲配肝俞-白芍 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四、肺俞(灸)-阿胶 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 第四节 补阴类 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二、膏盲(灸)-麦冬 三、大杼-桑寄生 第15章 消导类 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二、三焦俞(泻)-山楂 三、申庭-麦芽 四、痞根(灸)-阿魏 第16章 化痰止咳类 第一节 温化寒痰类 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三、中府(泻)-桔梗 四、尺泽(泻)-白前 第二节 清化热痰类 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二、支沟(泻)-瓜蒌 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四、哑门-竹沥 第三节 止咳平喘类 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 二、痰喘(灸)-紫苏子 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 第17章 收涩类
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 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按摩手法中的补与泻推法: 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摩法: 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 一是力度轻重。轻为补,重为泻。 二是点按的方向。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三是与呼吸的关系。呼气时按,吸气时松。 经络敲击也有两个注意点: 一是力度轻重。轻快短为补,重慢长为泻。 二是敲击的方向。顺敲为补,逆敲为泻。 由上到下 手阴经 肺经、心包经、心经 顺/补 逆/泻足阳经 胃经、胆经、膀胱经 顺/补 逆/泻 由下到上 手阳经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顺/补 逆/泻 足阴经 脾经、肝经、肾经 顺/补 逆/泻 三、几个注意点 1、心包经一般为补,夏天心火旺的时候可以逆敲,泻心火。 2、实症为补,虚症为泻。如治小儿近视,为虚症,肝开窃于目,应该泻法敲肝经。便秘,应该泻法敲大肠经。感冒,要泻法敲肺经。 3、肾经任何时候只能补,不能泻。对照上表,应该由下往上敲或者疏通。 4、一些深入肌肤的穴位,即使补法也要用力按。如足三里,风池,昆仑。 5、胆经多从上往下敲,用补法。但在大腿部肌肉发达,补法也是得用力,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位要用一定的力度敲击。过了膝盖,从阳陵泉开始往下要手法略轻。 6、膀胱经的俞穴,如肝俞、胃俞等穴位,俞为通道,而人的后背最易受寒堵塞,需要一定的力度按揉,打通通道。 7、中医手法有十种,现在只提了两种。其他一些手法也基本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比如采用揪和拍,肯定是虚症。如咳嗽,在咽喉部揪痧,心血管疾病在心包经拍痧。刮的手法也是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 8、要灵活运用中医的五行理论。主要是正确判断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和相生相克关系,确定补泻治疗手法,再用本文的方法判断方向和力度。如调理肾经,一般来说肾经出现问题都是虚症,肾经要补。肺运肾水,肺经要补,脾经和肾经隔一位,要泻。所以,总的调理思路应该是:疏通肾经,补肺经,泻肝经和脾经。然后,对照本文中的表格,可以轻松判断经络调理的方向. ![]() 按摩手法有补泄之分,根据“补虚泄实”的原则,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手法的补泄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顺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补法,逆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泄法。 (2)根据按摩的力度可分为手法和轻手法。重手法,用力相对较大属于泄法;轻手法,用力相对较小,属于补法;用力适中则属于平补平泄法。 (3)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按血液从心脏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脏方向按摩为补法,按摩方向同心脏流出血液方向相同为泄法。 (4)根据手法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按摩为补,逆时针按摩为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按摩同时进行则属于平补平泄法。 穴位按摩力度不宜过大,疼痛难忍则对身体有害,软弱无力则没有效果,以感觉酸胀为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