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痰证的病因病理与证治。胃肠中有水声漉漉

 北京润雨 2023-05-08 发布于海南


试论痰证的病因病理与证治
痰,是由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而成。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后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病理产物。中医学所论的“痰证” ,不单指咯出之痰,它广泛的包括一切体液凝结所发生的疾病在内。如常见的眩晕、咳喘、癫、狂、癇、恶心呕吐、瘰疬等证。痰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本文对痰证的病因病理与证治做一论述。
1、病因病理
痰之生成,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内经 .经脉别篇》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水液代谢的基本程序。指的是肺、脾、肾三脏在水湿运化中的作用和水湿运化的全过程。正常情况下水谷精微通过三焦之气化,或化为津,或化为血,以营养全身,无用之变为汗,或变为气,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所以无痰以生。因此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及三焦决渎不利密切相关。肺主治节,肺为水之.上源,外邪袭肺,肺卫失于宣降,津液凝聚而成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故脾病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凝聚而成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则开阖不利,水湿上泛,聚而为痰。三焦司决渎之权,膀胱气化畅行,水湿不致停聚凝而成痰。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气的宣降,心气的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肝气的疏通。如果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聚湿生痰。
痰是一种致病因素,无处不到,常随着循环遍布全身,可停聚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如停滞在人体的血液中,引起血液的循环障碍,造成血液黏聚浓稠,黏附脉络管腔致狭窄涩滞不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也可以停聚在人体组织器官的各个部位,导致局部异物增生发生疾病。
2、痰证的证候特点
因痰所致的病证临床很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崇”的说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头眩、头重。②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腻、口干不欲饮水。③咽喉中有异物感。④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⑤肿块结节,或节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它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肤色晦暗。又因痰在不同的部位,临床表现也不同:如痰在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留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在头则眩晕、头重、耳鸣;痰在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凝结咽喉,可致咽中如有异物等等。
3、痰证的证治
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足以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中医认为“阴盛则阳病” ,所以,痰常可遏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嗜睡、困顿、体倦乏力。
因此,临床上治疗痰病痰证,要注意扶助人体阳气。痰病的治法,主要分为化、 消、涤三类。化痰又分宣肺化痰法(主要用于外感咳嗽)、清化痰热法、(中医的 “瘰疬”、“癭瘤”、 “痞块”、 “癥瘕”、 “痰核”、“"流痰”、 “乳癖”等等,大都属其所致病症表现。可选加胆南星、浙贝、瓜蒌等)。燥湿化痰法、(主要用于湿阻脾胃)温化痰饮法(痰饮咳嗽)四种。消痰法有消痰平喘法、(用于痰浊阻肺气喘证) 消痰软坚法(痰核瘰疬)。涤痰法用于顽痰、痰饮停聚,化之不去,消之亦不去。分荡涤痰涎法、搜逐风痰法。
《景岳全书痰》曰:“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并明确指出:“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二陈汤是常用的基本方。可配合健脾的四君子汤,温脾用理中汤等,健脾温肾以绝生痰之源。其次要调理气机使气顺痰消。痰性粘滞,留着不去,阻碍气机,是痰病痰证发生发展的关键。因此,治疗痰病痰证,常加入行气之品,意在调畅气机,气行则痰自清。正如庞安常说:'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气而顺矣。可选加陈皮、枳壳、厚朴、佛手等。
总之,在祛痰时,要注意区分寒热虚实。湿痰多见于脾,如痰涎壅盛,并见困倦痰稀等证,则用温法。热痰多见于肺,如咳嗽痰喘,并见燥热痰稠等证,则用清法。风痰多见于肝,如惊风抽搐,并见发热痰鸣等证,则用消法。食痰多见于胃,如恶心呕吐,并见痞胀痰滞等证,则用消法。至于寒痰、老痰,则多虚实互见之证,其关键在脾,日久影响其它各脏,出现不同的兼证。在治法上,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盛者泻之,顽者攻之。如用温中除湿兼用清法,或用降火顺气兼用下法。各法的应用,都在于祛湿化痰,关键也是在于脾胃的调整。或兼以疏肝、或以宣肺、或兼以温肾气化、或兼以疏通经络,则痰自消矣。

参考文献
[1]梁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1月第1版: 3-13.
[2]郑建军对中医痰证的认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 2 (36) : 91.
[3]何晓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月第1版: 146-147.
[4]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1月1版: 49-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