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教育心理研究》专栏的第7章。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恒河猴实验、自证预言、守恒实验、阿尔伯特实验、双胞胎实验等。感兴趣的可以翻看之前的专栏。 本章的内容可以结合上一章的《双胞胎实验》来看。 我们上一章说过,在我们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大多数方面,基因都起了决定作用,王侯将相可能真的有种。那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难道就应该处于社会的底层? 不要绝望,本章这个历时10余年的“白鼠实验”告诉我们,后天的环境对我们至少还是会产生一些影响。我们还有一点希望。 ![]() 实验其实在几个世纪前,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就对后天环境是不是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感兴趣,他们也做过一些实验。比如1785年,意大利解剖学家玛拉卡尼(Malacarne)就将同一胎产下的几对小狗分别置于不同环境,然后对其进行解剖,分析其大脑变化。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试验并没有持续。 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更加精确的测量大脑的相关数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的马克·罗森茨威格和他的同事爱德华·贝内特、玛丽安·戴蒙德采用这些新技术,重启了这项实验,在对细节进行调整,更加完善的基础上,他们历时10余年,进行了由16次实验组成的系列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后天环境对我们大脑的影响。 实验过程 罗森茨威格在试验中,每次采用12组老鼠,并且每一组都是取自同一胎的三只雄鼠组成,尽量保持被试的一致性。把它们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的环境中喂养。 一只被关在原来的铁笼子里跟其他老鼠一起喂养,空间足够大,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此为“标准环境”。 第二只老鼠被单个地隔离起来,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笼子里也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此为“贫乏环境”。 第三只老鼠被关在一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简直就是老鼠界的迪斯尼乐园,此为“丰富环境”。 实验人员让老鼠生活在这些不同的环境里的时间从4周到10周不等,然后对其大脑进行解剖,将各个部分进行测量、称重和分析,以确定细胞生长量和神经质活动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