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I型 脂质点(泡沫细胞) 二、II型 脂质条纹(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 三、III型 斑块前期(未形成脂质池) 四、IV型 粥样斑块(形成脂质池) 五、V型 纤维粥样斑块(纤维帽+脂质池) 六、VI型 复合病变(出血、坏死、溃疡、钙化、附壁血栓) ![]() 一、I级 1.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登楼)不受限 2.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二、II级 1.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登楼)轻度受限 2.快步、饭后、寒冷、刮风、精神应激、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 3.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三、III级 1.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登楼)明显受限 2.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内或登楼一层j即可引起心绞痛 四、IV级 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 ![]() 一、立即停止运动(运动中出现以下情况) 1.心绞痛 2.血压下降 3.步态不稳 4.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 二、禁忌 1.心肌梗死急性期 2.不稳定性心绞痛(2个月内) 3.明显心力衰竭 4.严重心律失常 5.急性疾病 【注】试验阳性不能诊断冠心病,试验阴性也不能排除冠心病 ![]() 1.多见于绝经期前女性 2.心电图可正常,也可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 3.运动实验阳性,冠脉造影阴性(无狭窄+无冠脉痉挛) 4.机制:冠脉系统微循环功能不良 5.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 1.中青年女性多见,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2.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偶尔Ⅱ、Ⅲ和aVF导联T波平坦或轻度倒置,时隐时现。双倍二级梯或活动平板负荷试验阳性亦不少见。普萘洛尔(心得安)试验大多数能使心率减慢,心电图ST-T改变恢复正常,运动试验转为阴性。 3.叹息样呼吸 4.胸痛部位:左胸乳房下心尖部附近或经常变动 5.硝酸甘油无效或10分多钟才“起效” ![]() 1.左主干合并2支以上冠脉病变 2.多支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 ![]() 一、原发性稳定性心绞痛 二、变异性心绞痛 三、继发性不稳定性心绞痛 1.心肌耗氧增加 感染、甲亢、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2.冠脉血流量减少 低血压 3.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贫血、低氧血症 【技巧】 1.若有夜间痛别的不考虑,变异 2.若发病2月内,初发 3.若超过2月,病情稳定,劳力 4.若超过2月,病情由稳定逐渐加重,恶化 ![]() ![]() ![]() 1.典型的心绞痛症状 2.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1)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低≥0.1mV (2)T波倒置≥0.2mV 3.心肌损伤标志物 ![]() 一、极高危患者(2小时内介入治疗)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源性休克 2.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发作性胸痛或持续性胸痛 3.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停搏 4.心肌梗死合并机械性并发症 5.急性心力衰竭 6.反复的ST-T波动性改变尤其是伴随间歇性ST段抬高 二、高危患者(24小时内介入治疗) 1.心肌梗死相关的肌钙蛋白上升或下降 2.ST段或T波的动态改变 3.GRACE评分>140 三、中危患者(72小时内介入治疗) 1.糖尿病 2.肾功能不全(eGFR<60) 3.LVEF<40% 4.充血性心力衰竭 5.早期心梗后心绞痛 6.PCI史、CABG史 7.GRACE评分109-140之间 【注】对于无上述危险标准和无症状反复发作的病人,建议在决定有创评估之前先行无创检查(首选影像学)寻找缺血证据 ![]() 1.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治疗、ACEI 2.β阻剂 3.控制血脂和戒烟 4.控制饮食和糖尿病治疗 5.健康教育和运动 ![]() 1.斑块破裂、斑块侵蚀 2.冠脉痉挛、冠脉血栓栓塞 3.自发性冠脉夹层 4.应激性心肌病 5.其他类型的2型心肌梗死(贫血、心动过速、呼吸衰竭、低血压、休克、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的重度高血压、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心衰、心肌病,毒物心脏损害) ![]() ![]() ![]() 1.前降支 (1)前壁 (2)心尖 (3)下侧壁 (4)前间隔 (5)二尖瓣前乳头肌 【二尖瓣后乳头肌】膈面 2.右冠 (1)左心室膈面(二尖瓣后乳头肌) 【注】右冠优势型 (2)后间隔 (3)右心 (4)窦房结、房室结 3.回旋支 (1)左心室膈面(二尖瓣后乳头肌) 【注】左冠优势型 (2)高侧壁 (3)左心房 (4)房室结(可能) 4.左主干 左心室广泛梗死 ![]() ![]()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最常见) (1)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 (2)轻症者可以恢复,杂音可消失 (3)整体断裂者少见。多见于二尖瓣后乳头肌,多见于下壁MI,心力衰竭明显,可迅速发生肺水肿死亡(IABP治疗) (4)最常见,总发生率高达50% 2.心脏破裂 (1)少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 (2)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心脏压塞(心包积血)—猝死 (3)偶为心脏间隔破裂—胸骨左缘3-4肋间出现响的收缩期杂音,伴有震颤 3.栓塞 (1)常在起病后1-2周 (2)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引起脑、肾、脾动脉栓塞 (3)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4.心室壁瘤 (1)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周 (2)查体: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 (3)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 (4)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搏动减弱,节段性反常/矛盾运动 (5)可导致心功能不全、栓塞、室性心律失常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1)常在起病后数周或数月出现,反复发生 (2)心包炎、胸膜炎、肺炎 (3)发热、胸痛 【吸收热】1周内发热,梗死后综合征1周后发热 ![]() 1.ST段抬高2小时内回降>50% 2.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3.CK-MB峰值提前2小时出现(14小时内出现) 4.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1)短暂的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2)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 (3)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低血压 ![]() 1.挤奶现象 2.病理 (1)远端 心肌缺血(类似心绞痛症状、心律失常) (2)近端 血流逆转—损伤血管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大部分无症状,无临床意义 3.治疗 (1)推荐β阻剂、钙通道拮抗剂 (2)避免硝酸酯、多巴胺 ![]() 1.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并非不可逆(早期病人去除危险因素后可以逆转) 2.在没有临床缺血证据的情况下,FFR<0.75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3.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可随着心绞痛的缓解而部分或完全消失,若心电图改变持续12小时以上,则提示NSTEMI 4.急性缺血心肌再灌注时,可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一过性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对此不必处理 5.心肌核素现象:了解梗死部位或心肌存活情况 6.PET-CT:了解心肌活力、代谢情况 7.稳定性心绞痛vs不稳定性心绞痛区分点之一 (1)稳定性心绞痛→胸痛特点→3-5min (2)不稳定心绞痛→胸痛特点→10-30min 8.扩血管药 1.动脉→①平滑肌→CCB,β-R阻滞剂,ACEI, ARB。 →②内皮细胞→NO 2.静脉→内皮细胞→NO 9.冠心病的无创检查中,以运动核素心肌显像诊断价值最高,不仅可以确定有无心肌缺血,还可以确定心肌缺血部位,并由此推断出哪支冠脉有狭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