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诊疗

 负鹏载舟 2018-11-25

急性心肌梗死及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发生完全闭塞或近乎堵塞,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致心肌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并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病死率极高,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获得较大进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急诊介入性治疗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抗凝制剂的应用等,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上皆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人们的关注。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真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等的范畴,《灵枢·厥论》中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可见急性心肌梗死之病情危重。中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多在年老体衰、久患夙疾致使心脉痹阻的基础上,复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起居不慎诸因素而诱发,其发病的关键在于胸阳痹阻、气滞血瘀痰凝。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原因及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心绞痛类似,心肌梗死可发生在频发心绞痛的患者,也可发生在原来从无症状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基本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促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以剧烈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最为多见,其次为饱餐、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用力排便、气候骤变、手术创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休克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包括冠状动脉的改变和心肌的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内常有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急性期心肌呈大片灶性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吸收形成肌溶灶,随后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组织在梗死后1~2周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在6~8周形成瘢痕而愈合,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等情况密切相关,通常先有先兆,之后出现疼痛等症状和体征。

(一)先兆

5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的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近期加重(恶化型心绞痛)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同时心电图可有变异型心绞痛或假性正常化的表现,对此类患者如及时住院正确处理,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二)症状

1.疼痛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类似,但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以上,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伴汗出、烦躁不安和濒死感等。

2.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等症状,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3.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

4.心律失常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周内,尤其是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有头晕、乏力、昏厥等。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阻滞也较多见。

5.低血压和休克低血压和休克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右室梗死及有大汗出引起低血容量的患者。低血压亦见于疼痛剧烈患者,休克多在发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出现,可见于20%的患者,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所致,发生率为32%~48%。

(三)体征

血压检测除早期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起病前有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起病前无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以下,且可能不再恢复到起病前的水平。心脏检查其体征可完全正常,也可有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10%~20%的病人发病后2~3天内出现心包摩擦音,多在1~2天内消失。乳头肌功能不全时可有收缩期杂音,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时有相关体征。另外,也可出现和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有关的其他体征。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总发生率可达50%。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使收缩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明显者,可迅速发生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2.心脏破裂心脏破裂较少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偶为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可致心力衰竭和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

3.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栓塞的发生率为1%~6%,通常见于起病后1~2周,如为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则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由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所致,则产生肺动脉栓塞。

4.心室壁瘤心室壁瘤也称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为5%~20%。体格检查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瘤内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到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主要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急性心肌梗死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沉增快,可持续1~3周。

(二)心肌酶测定

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于发病6小时内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3天后消失。谷草转氨酶(AST)发病后6~12小时升高,1~2天达高峰,3~6天后恢复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LDH2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升高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

(三)血肌钙蛋白测定

血肌钙蛋白T(cTnT)和I(cTnI)的测定是诊断心肌梗死最敏感的指标,可反映微型梗死。正常情况下周围血液中无肌钙蛋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在3小时后升高,其中cTnT持续10~14天,cTnI持续7~10天。

(四)心电图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之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包括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和T波倒置。最早改变为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成单向曲线,并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或消失。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ST段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显著倒置。发病后数周至数月,T波呈“V”形倒置。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能在数月至数年内恢复,而异常Q波者有70%~80%永久存在。

(五)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检查

用99mTc(锝)进行心肌热点显像,多数病人坏死心肌摄取率在2~3天增高,6~7天后减少。用99mTcMIBI或201Tl做心肌冷点显像,分别在发病后30~80分钟和6小时内进行时阳性率几达100%。目前多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SPECT)来检查,新的方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PET)可观察心肌的代谢变化,判断心肌的坏死程度。

(六)超声心动图检查

切面和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有助于了解心室壁的运动和左心室功能,诊断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不困难。对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死来处理,并短期内进行心电图、血清心肌酶测定和肌钙蛋白测定等的动态观察以确定诊断。对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血清肌钙蛋白测定的诊断价值更大。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2001年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中的2条:

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不表现ST段抬高,而表现为其他非诊断性心电图改变,常见于老年人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因此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测定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在应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应注意到超急性期T波改变、后壁心肌梗死、右室梗死及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困难,需进一步检查确立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与诊断

1.心绞痛

心绞痛胸部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含服硝酸甘油片容易缓解,无心电图的特征性、动态性改变和血清酶的显著增高。

2.主动脉夹层胸痛

常呈撕裂样,迅速达到高峰且常放射至背部、腹部、腰部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偏瘫和主动脉关闭不全的表现。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CT、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

3.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亦可有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及ST段抬高。但胸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心电图改变常为普遍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无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过程。

4.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可引起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休克等表现,且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肿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加深,Ⅲ导联Q波显著和T波倒置。

5.急腹症

急腹症常有典型的急腹症体征,心电图和酶学检查可资鉴别。



中医话急性心肌梗死

(一)病因病机

1.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以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若肾阴亏虚,可导致阴血不足,血脉不利,久则瘀阻心脉而发为本病。

2.久患心悸、咳喘、消渴等病,日久累及心肾,阳衰阴盛,痰浊痹阻,气血不利,血脉凝滞而发疼痛。

3.外气候骤变,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又可使心脉瘀滞而发本病。

4.过食肥甘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痹阻而致胸痛。

5.七情致病,使气机失和,脏腑功能紊乱,日久易产生痰浊、瘀血,停阻心之脉络,脉络不通则痛。

(二)辨证要点

1.辨病位

病位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兼胸胁支满,胁下痛者,病在心肝;兼形体肥胖,脉滑、苔腻者,病在心脾;心痛彻背,喘不得卧者,病在心肾;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为心肾元阳暴脱所致。

2.辨病性

年壮初痛者多实证,年老久病者多虚证。症见形体肥胖,脉滑、苔腻者,属痰浊;形寒肢冷,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阴寒凝滞;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者,属瘀血;短气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

背,脉沉细者,属阳虚。

(三)常见的中医证型

1.寒凝心脉型

卒然胸痛如绞,持续较久,每因受寒而诱发或加剧,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时出冷汗,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迟。

2.痰浊闭阻型

胸闷如窒而痛,持续较久,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恶心呕吐,纳呆,舌质黯,苔白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型

心胸疼痛剧烈持久,如刺如绞,可牵引至左肩背,急躁易怒,时有心悸不宁,舌紫黯或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脉涩或结代。

4.气虚血瘀型

持续性胸闷、胸痛,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5.痰瘀内阻型

卒然胸部闷痛,眩晕、心悸,面色苍白,伴恶心呕吐,气短懒言,形体肥胖,咳嗽痰多,舌黯,苔白腻,脉濡缓或结代。

6.阴虚血瘀型

胸痛持续,或有灼痛,可伴胸闷,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有紫斑,脉沉细或细涩。

7.心肾阳衰型

卒然胸闷气短,或胸痛持续,咳嗽喘息,语言低微,冷汗淋漓,畏寒肢冷,腰酸耳鸣,面色苍白,重则昏厥,唇甲淡白或青紫,舌质淡白或青紫或紫黯,脉沉细无力或沉微欲绝。



急性心肌梗西医治疗要点

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强调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渡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1.监护和一般治疗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进行重症监测,做好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等的检测。并应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护理工作。

2.解除疼痛尽快解除疼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需氧量。

3.再灌注心肌再灌注心肌包括溶栓和介入治疗。起病3~6小时,最多在12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对梗死后心肌重塑有利,预后改善。

4.其他治疗包括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以及抗凝、促进心肌代谢、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重,病死率高,单纯应用中医的方法治疗显得力量单薄,宜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发作期主要选用有速效止痛作用的药剂、气雾剂以迅速控制病情,在缓解期则宜根据辨证结果之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中应注意标本兼顾,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达到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1.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黄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中成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肯定的疗效,针灸治疗确能缓解胸闷痛等症状,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情重,病死率高,通常宜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药、针灸只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待病情稳定缓解后,则可以中医治疗方法为主进行辨证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的痰浊、气滞、血瘀等可互相兼夹和转化,本虚的气、血、阴、阳不足亦可互相影响。标实日久损伤正气,导致本虚;本虚气血阴阳失调,可因虚致实,故临证时多见实中夹虚或虚中夹实之证。治疗宜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标本兼顾,恰当用药。

3.在辨证分型治疗中,应注意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加减。通常兼痰浊者加半夏、茯苓、薤白、薏苡仁、白蔻仁;兼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三七、延胡索;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兼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生地;阳虚水停者予真武汤加味,药用炮附子、人参、茯苓、白术、白芍、车前子等;阳脱阴竭者予四逆汤加味,药用炮附子、人参、干姜、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等。

4.卧床休息,根据病情持续吸氧,做好监护护理工作,建立静脉通道以保持给药途径的通畅,及时处理治疗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保全患者的生命和促进疾病顺利康复,临证时应特别注意。



急性心肌梗死针灸治疗处方

处方1:取心痛(两乳头连线中点旁开一寸)及双侧内关穴,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方向向上,针感向上传至腋下,持续捻针,至舌根部有异物感为止。此法适用于真心痛急性发作时,可缓解疼痛。

处方2:以内关穴为主穴,巨阙、膻中、三阴交等穴为配穴,进行针刺治疗,针用中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务使针感向心前区传导。此法止痛效果较好,可缓解真心痛之胸痛。

处方3:以心俞、厥阴俞穴为主穴,内关、膻中、通里、间使、神门、关元、百会、足三里穴为配穴,进行针灸治疗,重灸关元、百会、足三里穴,其余穴位进行针刺,针刺用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此法止痛效果较好,可缓解真心痛之胸闷痛。



急性心肌梗死的西医治疗和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尽力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以上介绍的只是部分药物治疗处方,至于对症处理、并发症的治疗处方以及介入治疗等,这里不再介绍。

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其用药越早越好,以起病3~6小时,最多在12小时内为宜,在进行溶栓治疗时还应注意其禁忌证。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根据病情持续吸氧,做好监护护理工作,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哌替啶、吗啡等以缓解疼痛。

应重视对症处理、支持疗法,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注意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等。可视病情需要进行抗凝、促进心肌代谢、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病情稳定,体力增进,出院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宜进行康复治疗。有条件者,宜及时予介入治疗。

正确认识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情绪,不过喜过悲,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患密切配合,积极进行救治。

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主张适当运动,运动量宜循序渐进。住院3~4周后,若病情稳定好转,体力增进,方可考虑出院。

在饮食的选择上要注意进食清淡、易消化之食物,以低脂肪,特别是低胆固醇为宜,应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不食辛辣厚味,戒酒。

保持大便通畅,进食适量香蕉、蔬菜及中药润肠制剂,以防大便秘结。

积极参加体力劳力和体育锻炼,做到生活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

戒除烟酒,合理膳食,针对其危险因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做到既病防变,对已有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史者,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等)进行治疗,以预防再次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