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经典常谈》(六)春秋三传

 健儿哥读书笔记 2023-05-08 发布于河北

      古时候的史书都叫“春秋”,为什么呢?因为古时候的各种国家大事大部分在春秋两季举行,比如祭祀之类的,所以记录国家大事的历史就被称为“春秋”。

      本来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春秋”,只不过其他国家的都传丢了,只有鲁国的春秋因为有孔子整理流传了下来,所以“五经”里的春秋就是“鲁春秋”。

      古人写史书,一方面是记实,另一方面就是“以史为鉴”劝诫后人了。记实也就罢了,“劝诫”这事儿发挥的空间就大了去了。《春秋》言简意赅,每句话都暗含褒贬深意,后世的“春秋笔法”就是借用的这个意思,“微言大义”也是指的春秋,用咱们老百姓的大白话说就是“话里有话”,“有事儿不明说,非得拐弯抹角的”。

      后来孔子编修春秋的时候,更是强化了为人(尤其是为官)处世的道德标准。于是就有了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再加上后世儒学当道,《春秋》也就和其他儒家经典一起被推了神坛。

      再往后,就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部传来解读《春秋》。其中公谷二传以解读“微言大义”为主,不如《左传》主打的“讲故事”更精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公谷二传多是学究派咀嚼琢磨的对象,而《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则“故事讲的好,传承到今朝”,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解读版本了 。

      后世评价《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文缓旨远”。“艳”是文笔优美,“富”是材料丰富,“缓”是娓娓道来,“远”是含义深远。都是夸《左传》的,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里面“天道报应、神鬼祸福、迷信占卜”之类“巫”的东西也不少,让可信度打了折扣吧。

      所以《左传》不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文笔卓越的文学作品。于是“关公夜读春秋”,应该读的是《左氏春秋》。中小学生课本或者课外读物里《唇亡齿寒》《曹刿论战》等等各种春秋时期的小故事也都出自于《左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