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承元帅的战略贡献

 Zsy20151225 2023-05-09 发布于广东

刘伯承元帅在解放前就被认为是“三个半战略家之一”,那么,刘伯承元帅有哪些战略贡献呢?我根据我肤浅的了解抛砖引玉,总结归纳如下,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大海之港湾,冰山之一角:

1、治军先治学

刘帅从苏联刚回来,就着手建立指导我军作战的军事理论体系,这种思想贯穿着刘帅的一生,在我军发展的每一阶段,刘帅就着手翻译和论述符合相应阶段军事斗争的有关军事理论,刘帅在各个军事斗争时期,都表现上佳,与其军事理论是分不开的。

在几十年军事生涯中,刘伯承立足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纵览世界战争风云,写下了一百余万字的军事著作。同时,翻译、校译和编译了数百万字的外国军事论著,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2、反对李立三的中心城市暴动路线

30年刚回国时,正是“立三路线”(中心城市暴动的右倾路线)盛行的时候,他在中央局会议上提出“目前进攻重点不应指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并明确指出即便南京暴动成功,根据力量计算也“仅可以固守一月”。这种论断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中心城市暴动路线。

3、注重和实践军队正规化。

32年宁都会议后,刘伯承出任总参谋长,就开始注重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刘伯承认为,建立指挥员与司令部相互间的正确关系是司令部顺利工作的首要条件。当时正是面临“四次围剿”的急难之际,临战之时,刚建立的红军司令部又来不及制定一套章程。为着应付战争,刘伯承根据苏军的建设经验,结合中国的情形加以运用,使战火逼迫下的红军司令部有章可循,职责分明,为保证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4、刘帅为“四次反围剿”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总部成员,参与了整个“四次反围剿”战略战术的策划,直接的建议:1、集中主力,在固崗,登仙桥以东,河口、黄坡以西地区,伏击敌第52,59两师。2、早台岗作战建议,该战11师几乎被全歼!!这是“四次围剿”中的关键两仗,此两战后敌军纷纷后退,“四次围剿”破产。

5、反对“堡垒对堡垒”“御敌国门之外”的李德作战方针。

在理论方面 :由于李德以正统身份否定中国的游击战,运动战的红军战略战术,刘帅为从“正统”途径论述中国游击战的合法性,必要性,刘伯承意义找出苏军野战条例的旧版本,专门从中挑选有关章节,译出《苏联旧野战条令的游击队动作》,介绍苏军关于游击战的理论与实践,通过译文,人们可以可以正规的苏联红军尚且重视游击战争,研究游击战争,说明游击战争是一种正确的斗争形式,并指出1906年列宁就发表过《游击战争》的长篇论文,阐述游击战争的产生与发展,批评社会民主党人反对游击战争的错误论调。为了对革命战争负责,刘伯承又多次找到李德,对军事教条主义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指出“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

在具体作战方面提出:“到敌人深远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威胁敌人根本重地,以打破敌军围剿”的战略思想。这就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广泛运用的“敌进我进”战略。

6、智取遵义后的战略的眼光

攻占遵义以后,刘伯承又快马急驰赶到四团团部,命令该团立即出发,追歼北逃之敌。

当时,耿飚和杨成武率领的四团,在泥泞路上急行军三个多小时,刚刚踏入遵义北城,部队十分疲劳,上下都盼着能休整一下。

刘伯承看团首长面有难色,便亲切地说:“想休息一两天吗?不行!现在还不行!必须趁敌人在桐梓和娄山关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来一个穷追猛打,扩大我军的前进基地。你们的任务是:坚决夺取娄山关,相机向西北发展,占领桐梓县城,粉碎敌人的反扑,以拱卫遵义的安全。”(这些周全的安排,并非是个普通的将领可以做出的,,可以说充满了全局观念)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7、提出北上会合四方面军的战略建议

刘伯承与聂荣臻一道,提出红军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以求建立川西根据地的建议。当时,刘、聂认为四川条件比贵州好得多,属西南首富;再者,川陕的四方面军可以为之接应。加上四川对外交通不便,当地军阀又有强烈的排外思想,蒋介石难以调兵入川。这个建议可以说是对危难中的红军何去何从指明了大方向,之后的“四渡赤水”就是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展开。

8、巧渡金沙,为全军开创北上之路

军委命令中央纵队,1,3军团分三路渡江,1,3军团均糟失败,全军最后从刘帅建立的皎平渡口渡过金沙江。究其原因,刘帅一是高度重视,对部队指出能否抢占渡口关系到北上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关系到全军的前途命运。二是措施得当,刘帅将先头部队化妆成国民党部队,沿途遇到敌军民团,不与纠缠,一天急进160里,抢占皎平渡,使敌人“烧船封江”的策略未能实施,控制渡口后,立即强渡,并不顾疲劳,迅速控制纵深,打垮敌军赶来增援的两个营,为全军北上打开了通路.

9、民族政策的先驱

过彝海,刘帅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政策,创造性地采用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著名的彝海结盟),最终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民心,使得红军化艰险为坦途,不费一枪一弹,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对我党的少数民族政策都有着深远影响!!

10、强渡大渡河,侧击泸定桥

抢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是刘帅一手策划和安排的,在过彝区时刘帅就把能否渡过大渡河,同金沙江一样看作关系红军命运的大事,并通过细致的安排,一举拿下安顺场,并强渡大渡河成功,但由于船只太少,时间紧,全军从安顺场渡江不能实现,军委安排抢占泸定桥,刘帅率领过江部队采取侧击行动。泸定桥被林彪部队先到攻占,无可否认林彪是立了大功,但也应该看到,刘帅前进中打垮了对岸的两个团,对泸定已造成包抄之势,动摇了敌军守桥信心,在1军团正面攻击下先行溃散,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因素,敌军集中西岸的3个团专心守桥,红军20几个人是很难从没有掩体的铁索上爬过去的。

11、同张国涛斗争,坚持正确的战略路线

张国涛要求红军南下,并要朱德,刘伯承明确表态,刘帅指出“我同意北上,从全国形势看,北上有利,南下是要碰钉子的。薛岳,李抱冰并没有走,向南走,就会碰到薛岳和川军,打得好可以蹲一段,打得不好还得转移北上”,局势的发展,完全和刘帅的预见一至!!

12、提出了抗日战争的大战略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有两篇著名的军事著作《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刘伯承和张浩在洛川会议前给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抗日战争战略问题的报告(现存中央档案馆),该报告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综合群力、独立自主游击战等战略思想,这些主张在洛川会议上被通过,反映的思想与后来毛主席写成的《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致的。

13、丰富和完善了反敌军扫荡的“利害变换线”理论

该理论详细描述了如何打破敌军合围圈的方式方法,为根据地取得各次反扫荡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这是他制服日寇作战的要诀和精华之一。

14、根据抗日战争特点,及时调整战略

第一阶段出师几战胜利后,刘帅在1937年11月的石拐会议上部署129师化整为零,分散开拓太行山根据地,1938年4月成立晋冀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兵出平原扩大根据地,根据形势,忽聚忽分,将对日作战同发展根据地有机结合,建立发展根据地的工作这是持久战的关键所在,是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以及日后同国民党争天下的基础。40年就日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并根据形势发展提出“敌进我进”战略,组织和派遣大批武装工作队,小部队向敌后挺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彻底扭转主要依托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的被动局面。进入抗日战争后期,对全军进行整风,加强部队的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新的斗争做积极准备!!

15、过渡时期,初战告捷,为国共谈判提供了重要筹码

上党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歼灭敌军3.5万人,更重要的一是初战胜利,振奋了全军,二是为和谈赢得了有利条件,掩护了我军在各战区的战略展开。三是率先实现了晋冀鲁豫部队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当时我军作战条件很差,全部参战部队只有3.1万,每支步枪最多只有5发子弹,新战士很多都还是大刀长矛,参战主队一共只有6门山炮)

16、第二仗邯郸战役阻敌北进

邯郸战役也是关系战略的一次战役,邯郸战役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消灭几个敌人,而是制止和迟滞华北国民党军队北上集结,不让他们及早投入东北战场。刘帅是在上党战役前8月29日给军委的电报中就提出在上党战役结束后“拟将太行、冀南主力转向平汉线... ...相机夺取新乡火迎击将军北上部队”,这种一环扣一环的作战,充分体现了刘帅胸怀全局的战略观念。

17、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一种深奥的军事理论,就是这样被刘帅诠释得如此通俗,这是刘帅在1946年8月接受新华社著名记者朱穆之,李普时指出的!刘帅以此理论为基础写成了《论蒋军的致命弱点》和《再论蒋军的致命弱点》两篇文章,阐述了我军必胜的一般规律。

18、击碎哑铃柄

47年蒋军实施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刘帅一眼中的,形象称敌军这是“哑铃战略”,两头粗,中间细,刘帅称只要打断哑铃柄,两边的铊子就不中用了,刘帅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发现的战略反攻的契机,果断发动豫北反攻,并取得重大战果歼敌4万,从而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当机立断提前千里跃进大别山

豫北反攻后,刘帅又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歼敌约6万人,但自身伤亡1.3万,炮弹消耗殆尽,俘虏需要时间教育才能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致电中央,休整半个月,积极做南进准备,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第二天毛泽东复电,同意刘邓第一步计划,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但情况变化很快,蒋暂缓了向山东的进攻,集大军约30个旅于鲁西南,与刘邓决战,同时黄河水猛涨,蒋军扬言水淹刘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力排众议决定提前跃进大别山,刘帅特别强调“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先敌在大别山开展”。

我军这个战略行动,调动了敌军23个旅南下,使华东野战军在七月分兵失利后得到了喘息之机。

20、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刘帅千里进军突破汝河时向部队提出的要求,也是要个战斗号角。这次战役就象历史上的经典“破釜沉舟”一样成为留给我国军事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军魂之一。

21、大别山战略展开3回合

刘邓挺进大别山,并非是像有的人理解的仅仅分散敌军兵力了事。刘邓到达大别山后,认真分析形势,对大别山斗争进行了战略部署:

1、“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义无反顾,全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1个月内解放县城23座,歼灭敌人正规军6000人,建立17个县政权。

2、运动歼敌,巩固根据地:运动调动敌军,扑捉战机,高山铺一战,歼灭敌军13000人,巩固了新建的根据地。迫使敌军继续向大别山增兵,调动了与我华野作战的11,9,25,28到大别山。

3、内外线发展,巩固和扩大根地:内线依托大别山,积极歼敌,巩固根据地;外线向桐柏和江汉战略展开,开创新的根据地。内外线互相配合牵制打击敌军,粉碎了敌军的合围与清剿。

通过这三个回合,刘邓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实现了毛泽东设想的最好一种结果,实现了“大转折”,为逐鹿中原打下了基础。

22、逐鹿中原

蒋军对大别山清剿失败后,采取重点防御策略,在中原地区集中了34个整编师分布于津浦,平汉,陇海沿线,依托铁路机动和解放军对抗,刘帅针对蒋军的战略部署,以一个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指出“蒋介石将死在这个十字架上”预言国民党的主力将在这里被歼灭,刘帅多次部属说“古人说'中原逐鹿’,现在这里就是逐鹿场”

23、经略中原三部曲

1、控制汉水中断,使豫西与桐柏连成一片,成为我军向西,向东,向南进攻的基地。为此举行了皖西和皖东战役,其中皖西战役被中央军委表彰为运动战的模范战例

2、刘帅提出“依托三山,逐鹿中原,有可能把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变成我军的内河,实现中原作战的构想。”为实现此战略构想,刘帅经周密分析兵出襄阳。襄樊战役既是刘伯承钳形合围攻势的杰作,也标志着逐鹿中原第二阶段的结束。

3、创造有利决战态势。由于中原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已经控制了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苏鲁豫皖地区、大别山地区,以及平汉路上的郑州以及往西的洛阳、南阳、襄樊、荆州等地区。蒋介石军队的两条战略交通要道,陇海路的潼关一徐州线,平汉路的郑州一武汉线,已经被解放军斩断成若干段,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北线济南战役后,粟裕提出淮海作战计划,中原局刘帅等分析后致电军委“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为了给华野创造有利战机,刘帅通过一系列漂亮动作,调虎进山,将张淦,黄维一个引向大洪山,一个引向伏牛山,使其远离交通线,迟滞其加入淮海。

24、提出大淮海战役布局建议

在华野围歼黄伯韬的前,刘伯承的目光早就盯在徐蚌线,并作出了“夹其额(指华野先围住黄伯韬)、揪其尾(指刘帅自己当时牵制住黄维)、斩其腰(指要求陈邓斩断徐宿路),置之死敌”的论断,简短的一句话,已经勾勒出了大淮海的全景。

1948年11月3日,刘伯承在豫西召集的干部会上就指出,蒋介石以重兵守徐州,他唯一的补给线是津浦线,很怕被我截断,所以他命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我们应首先截断徐州、宿县之间的铁路线,造成隔断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的态势。他还说,如果我军攻占宿县,斩断敌人中枢,会有极大的收效。它不仅可以吸引孙元良兵团北援,便于我军在运动中给予歼灭,而且邱清泉兵团也可能被迫南移。这样,就可以减轻对东面华野的压力。当天,刘伯承就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中野主力截断徐州、蚌埠间铁路线的建议。刘帅挥军占领宿县,和蚌埠以北的固镇,破击铁路200里,切断了徐蚌线,提前完成了对徐州这个十字架的战略包围。这一招无疑是淮海的“战锦州”!!

25、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先打黄维兵团

战役第二阶段,军委和粟裕大将设想先歼灭北线之邱李兵团,刘陈邓考虑敌军南线兵力过大,中野兵力少装备差,弹药不足,因此,主张第二阶段华野着力歼灭黄伯韬之后,一部对徐州防御,一部转兵南下,协同中野先歼灭黄维兵团。这个步骤的实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大好局面,淮海战役完美定格。

26、洞悉长江防线

在49年元月刘伯承就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描述了蒋介石的长江防线,指出:敌军漫长的江防线,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短兵炮火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别是蒋介石发动卖国独裁反人民的内战,到了现在阶段,士气越发不振,守备越发困难了。”

27、追歼战“大纵深”战略

针对追击战之特点刘帅提出“主力应放胆投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追击越深入,敌人越惊慌,胜利越有保障,这是我军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根本的特点。为此,各部队应不顾疲劳,勇往直前,大胆迂回包围,务求抓起主力而歼灭之”

同时在战术上则提出不轻敌,加强机动,实施平行追击,跟踪追击和超越迫击相结合,求得分遣与合围运用自如,加强情报、通信工作和充分利用缴获的运输工具等一系列要求。

28、采取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解决西南问题

刘帅在49年8月19日发出了川黔战役基本命令,11月初实施。我军在北面18兵团的掩护下,由湖北湖南宽500公里发起多路大纵深突击,整个战役的北面牵制、东面推进,南面迂回兜击快慢适当,步调一致,既避免了盲目快速的孤军深入,又避免了贻误战机的稳步推进,西南战役可以说是快、猛、稳、准的最佳结合。到12月底完成了对川黔90万敌军的合围歼灭,伤亡不足5000。

29、正确解决西藏问题,维护祖国统一

当然从军事上来讲,难度不大,但解决西藏问题的战略意义极大,刘帅作为西南主要负责人之一做出积极贡献。

29、科教兴军

大西南作战结束后,我军的主要军事行动则告一段落,刘帅急流勇退,主动要求去办军校,以教育努力促进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0、我军战役学的奠基人

在军校刘伯承元帅亲自制定了解放军战役学讲授纲要,并亲自授课,奠定了我军的战役学基础理论。

31、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第一个实践者

51年刘帅导演了临淮关演习,这在我军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事件,这是首次的多兵种的协同作战示范,军委,各大军区,各军事院校均参加学习。刘帅指出“这次演习有建军的政治意义”

32、指导对印作战

59年9月,刘帅出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所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与指导对印作战。中印作战是62年10月,早在5月份,刘帅就预见到中印边境的冲突,将发展成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战略准备阶段,刘帅一是提出后勤保障,二是后方防御。作战战役指导刘帅提出“要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战术,集中优势首先击毁敌人要害”“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第一阶段战术指导刘帅提出“山地占避免正面硬顶,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无路可行也可利用山沟插进去,一般山地沿山沟运动最终能过翻过山梁,三是顺山背夹背而行,相互策应。沿河流攻击则应由两岸并进,不要只顾一面而遇到敌人的侧击。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就要坚持勇猛地打出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候不能有丝毫犹豫“”

第二阶段刘帅敏锐抓住了敌军配置弱点指出“东段敌人兵力在西山口一带作了前重后轻的分段部署,形成外线较强、侧后较弱的配置。。。 。。。”战法采用“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并指出“敌人左翼是他的肚子,从这里开刀”并要求部队采取迂回包围战法来加以对付。

对印作战,在刘帅的战略战术指导下,我军干净利落取得了作战胜利,维持了长期的边境稳定。

补充:

33、第一个武装暴动作战计划

夺取南昌的计划,不是一般的战役计划,而是我党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起义计划,具有建军的伟大意义。

34、支援中原突围和华东作战

46年8月陇海战役调动了追堵中原解放军的四个整编师(3,41,47,75)和准备加入华东战场的5,11,有力地支援了中原突围和华东解放区的作战。

35、配合山东作战

47年1月至2月发动出击外线的豫皖边战役,迟滞了王敬久集团(5,85,72,75)加入重点进攻山东的步伐,有力配合了山东的莱芜战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