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设计适宜的语文学习任务”之二|王 伟:让学习任务真正落实

 新用户79795753 2023-05-09 发布于贵州

让学习任务真正落实

王   伟
【摘   要】语文学习任务在实践中出现了种种偏差,最突出的表现是失去了真实性。这与教师对语文学习任务与生活关系的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任务实施过程中师生双边关系的定位,有很大关系。语文学习任务如何才能积极推进语文教学变革?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努力追求真实。
【关键词】语文学习任务  追求真实   初中语文

近年来,设计语文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失真,语文学习任务最突出的问题
(一)语文学习任务脱离生活真实
1.贴标签,任务概念化。为迎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简单地为教学设计贴上“任务”标签。教学《散步》,让学生听亲情歌曲、讲述亲情故事,“探究”得出“尊老爱幼”的主题,再布置一项回家给父亲洗脚或为母亲梳头的课外任务……这种贴标签式的任务已经异化为说教。
2.手法单一,任务程式化。有的学校,为了便于教学案的统一编制和教学管理,教研组设计了学习任务模板。比如教学叙事类文本,统一采用拍摄电影、发朋友圈等活动形式。虽然用拍摄电影的形式设计叙事性文本教学任务,可以聚焦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细节,但程式化处理,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很快就会丧失。
3.脱离实际,任务陌生化。如果不能触发学生与生活的关联,不能调动现实的情境体验,学习任务就难以调用各种知识、能力和情感,就难以真正解决学习问题。比如教学科技类说明文,不顾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一味引入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和科技创新成果,还要学生完成诸如“假如你来……”式的学习任务,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语文学习任务偏离学科属性
1.任务设计缺心少魂,目标不明确。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语文学习任务的基本定位。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类似“假如你来到了百草园”这样的学习任务,“情境”有了,“活动”有了,“积极的语言实践”却不见了踪影。落脚点不在“语言实践”,语文课堂就变得离散混乱,看似热热闹闹,却难有真正的收获。
2.误把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当成学习任务。经常在课堂上看到“任务主题:感受创造之美”或“任务一:理清思路;任务二:品味细节;任务三:体会情感”这样的任务设计,误把抽象提炼学习内容的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当成学习任务,误把品味语言、欣赏形象、探究主题等碎片解读学习内容的活动当成学习任务。
3.堆砌学习任务,逻辑混乱。有些设计,任务单元结构化处理意识不强,或随意拼凑,或线性排列。比如《社戏》的任务设计:“1.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概括'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特点;2.回忆家乡亲友的言行,感受作品中'平桥村人’的淳朴善良;3.回味自己在异地旅游的体验,感悟'我’多年后重回故乡的情感。”三个任务之间关联不大,且“自己”和作品中的“我”不在同一情境之中,这样的任务设计在逻辑上是混乱的。
(三)语文学习任务疏离学习主体
1.学习任务规定性强,学生在任务实施中始终处于受支配状态。有些学习任务,教师已经对完成的路径和方式做了充分预设或强行规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有的学习任务,需要较长时间分步实施,却被教师硬性压缩在短时间内完成。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演讲,由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活动三个任务组成,这是典型的分阶段实施的长期学习任务,但在现实的教学中,通常在一个星期(甚至更短)时间内就全部结束。
2.与规定性伴生的,是学生实践的机会被剥夺。很多原本应该在课外实践的学习任务被转换成课内模拟的学习任务。比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有明确的任务要求:“报道的题材最好与你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校的热点事件、家乡的大型活动等。”这类任务,亲身实践与在教室里模拟,对象感、情境感截然不同,收获自然有天壤之别。
3.有的学习任务设计,缺少综合的能力诉求。为让课堂教学流程更加顺畅、效果更具观赏性,教师设计的任务仅仅停留在简易操作的最低层次,没有语言活动的实践性,没有高阶的思维诉求,没有能力发展的期待,只有教师主导下的表演和展示。这种没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没有障碍和意外的学习任务,自然也就失去了建构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可能。
二、语文学习任务存在失真的原因
(一)把题型训练置于生活实践之上
刷题思维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痼疾。做题目,还是真实践?一线教学更多倾向于前者。有了这样的定位,语文学习任务自然会忽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而更多趋向“得分点”的设置。
以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两个任务为例。1.今天是爷爷六十岁生日,亲友都来为他祝寿,请运用以下文言雅词(略)表达你对爷爷的祝福。2.一位亲戚或者朋友过生日,每人都要用一句话表达对他的祝福,你会怎么说?前一个任务,情境狭窄,没有真正向生活开放,语用材料也是教师指定的,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这样的任务其实暗含了教师“得分点”的意图,究其本质还是语言运用训练题。后一个任务情境指向非常广阔,能够唤醒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而且完成任务所需的言语形式和材料,可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中生成,同样可以实现在特定情境下进行表达训练的目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会更佳。
如果不能回归真实的生活,局限于刷题思维,语文学习任务就会失去应有的丰富和精彩。
(二)把应试目标置于素养追求之上
语文学科承载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回到原点认真思考。
以最常见的“写日记”任务为例。大部分语文老师都给学生布置过写日记的任务,但通常效果不佳,学生会采用软抵抗的态度,越写越短,越写越差。为什么?因为这是教师强制的“写作”任务,不是学生自发的表达需求。有教师把日记改造成师生交心的平台,即学生每天记录生活点滴,教师在后面续写,用真诚打动学生,用理性引导学生。随着时间推移,学生逐渐喜欢上了写日记,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提高了对人生、社会的认知,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以应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习惯,期待的是素养的发展。
确实,学习任务对能力塑造、素养发展的过程比较漫长,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习任务不应成为知识化教学的点缀,不应成为习题训练的补充。实践,是内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需要也值得我们坚守;再则,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向是坚定的,考试也会顺应、引领这个方向;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任务不是为了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素养,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味追求应试,语文学习任务就丧失了终极价值追求。
(三)把教师主导置于学生自主之上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努力缺少信心,学习任务从设计之初,就牢牢地控制在教师的手中,牵制意识随处可见,所谓的任务化,只不过是把以往的显性牵制变成了隐形牵制。
其实,在课程标准提出任务化意见之前,课堂中也有任务设置,但境遇比较尴尬。这直接表现在:七年级的语文课堂任务活动比较多,八年级逐步减少,到九年级就近乎绝迹。教师的矛盾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用语文任务引导学习,学生学得快乐,自己也教得快乐;另一方面,却很纠结,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组织任务式学习,到底值不值得?语文实践对考试成绩提升有没有效果?有多大效果?与其让学生自己慢慢摸索,不如老师直接给予,结果自然又回到了老路上。
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的首要目标应该定位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不是老师主导或代劳。
三、语文学习任务如何实现真实
(一)语文学习任务应回归生活
生活每天都在真实地发生,真实的生活中蕴藏着无穷的语文学习资源,语文学习任务应更广更深地融入生活。
任务设计可以关注身边的日常,一草一木、亲人邻里;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还可以通过历史遗存、文化场馆等环境,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比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就可以运用任务化思维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我们开展的江苏省前瞻性教改项目“初中生学语言规范”的研究中,设计了两个写作任务。一是“地名的故事”。学生围绕本地区一些有特色的地名,如“甘泉”“卸甲”“波斯村”等,探访当地老人,查阅资料,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文学创作。这项学习任务中既有对历史真实的发掘,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关于名胜古迹的调查报告”。学生围绕家乡的名胜古迹,实地观察古迹保护现状,访问权威人士,收集整理资料,按照课本中撰写调查报告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实用文写作。因为是贴近真实生活开展的真实实践,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学习任务应指向实践
真正的任务,就应该有“做”的元素。典型的语文学习任务不是与生活隔离的“温房式”实践,而是在统一的学习主题引领下,在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贴近学生经验而开展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
比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课文和《学写传记》构成。传统的教学思路是:1.逐篇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2.总结传记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布置写作任务和要求。这是以文本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我们进行任务化处理,先布置写作任务和要求:“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个家人写一篇小传。提示:1.与你要写的家人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2.既要有概括性的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3.写完后给传主看一看或读给他听,听听他的意见,做些修改。”把写作环节前置,一项作业就变成了一个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学生要仔细阅读四篇课文,分析比较,揣摩人物传记的写作基本思路;要跟家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要通过资料查阅,了解家人经历的时代背景;构思、写作、修改。这一系列任务是复杂的,但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是学生自己获得的,不是教师强行塞给的;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掌握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语文学习任务应持续激发学习内驱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的任务主要基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同梳理问题、提炼问题,共同设计任务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比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剧本的“准备和排练”这一任务,在做好分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别撰写“导演日记”“演员日记”“剧务手记”等,记录自己在排练中的点滴心得;梳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发现问题。据此,师生合作研讨,生成“演出与评议”环节的新任务。从结果看,学生超越了课本提示,也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写出了《人物造型不应简单地脸谱化》《演绎冲突应把握好节奏》《戏剧表演中小道具的妙用》等一系列好文章。
要追求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生成,让任务对学生形成持续的驱动力。例如,2022年5月4日,江凌花园小区电梯失火,学校5名学生见义智为,实施了一次教科书式的救火行动,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观看监控视频,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网络检索国内各媒体对此消息的报道,比较分析各则消息的标题和内容,谈谈你对当下媒体的认识。有学生发现部分媒体消息用了“震惊,一群少年居然在小区敢做这样的事”“这群少年被狠狠表扬”等这样的标题,于是引发了学生关于“新闻语言规范性”的思考和讨论,并延伸出“面对火情,中学生该不该出手”“客观叙事(新闻表达)和主观叙事(文学表达)在不同新闻题材中的运用”的新话题,成为学生深入探究的新任务,超出了教材的预设和教师的预期。这样的任务设计,以终为始,有了生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上承担着重要使命;回归真实,语文学习任务就是实现这个使命的最佳平台。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从语理到语用:初中生学语言规范实践探索”(编号:2020JSQZ0121)的研究成果]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25007)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