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0四)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3条辨/

 火帝养生_WSH 2023-05-09 发布于云南

一开始说太阴,太阴是阴之初,阴开始的地方,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之尽头。到了尽头以后,余热会回来,所以阴在走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寒症,看不到热症,到了厥阴的时候,看到热症了,寒热并结。

所以,阴尽阳会出来,所以,阳会回头。但是,这里是我们最难突破的地方,一般我们的观念就是阴尽就完了,其实不是,我们看那个太极图,当阴到了尽头的时候,阳就出来了。所以,《黄帝内经》就说了,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我们学中医,就是这里最难突破,假如说病人是热症,用了大量的石膏进去,还是热,一般人的观念就是继续用寒凉的药,热症用寒凉药是没错的,但是,用了大剂量的寒凉药还是热,怎么办呢?就直接开生附子下去,让他更热,热极就生寒。话说回来,做为医生,谁又敢这样去做呢?所以,这里就是最难突破的地方。

《伤寒论》第273条辨:“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原文解释】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若误用攻下,则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在《黄帝内经》里就说了,脾主腹,少腹是脾脏在管。所以,看到病人肚子肿起来很大,我们就知道脾脏有问题了,脾又主湿,如果腹里面湿很盛的时候,就是脾有问题。脾喜燥恶湿。当病从少阳进入到脾脏的时候,脾主湿,有病情在里面的时候,没有办法把湿代谢掉,这个时候,就会过湿,脾湿就会累积起来,肚子就会越来越大。

当脾脏肿大的时候,就会顶到胃,胃会变小,会呕吐出来,东西吃不下去。胃的下方有胰脏,胰脏管味,脾脏管饥饿。如果我们吃东西没有味道,那就是胰脏的问题,肚子饿不饿是脾脏的问题。当我们知道中湿很盛的时候,一看肚子大,腹满,以为是阳症,用小承气汤或者是调胃承气汤来攻下。一攻下以后,胸下会结硬,但是,有下利的现象,时腹自痛。就是因为攻下,因为病人肚子里面并没有积食,燥矢,宿便堵在里面。因为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湿就会往下沉,湿往下走的时候,肚子会更难过。所以,这就是药不对症,才造成这种情形。

太阴病的主证:腹满,吐,食不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