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有情有趣又肉麻的洞房诗,流传2千多年,无一喜字却句句欢喜

 昵称55323274 2023-05-10 发布于江西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首以新婚之夜,洞房花烛为题的诗,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只是为何这首《绸缪》全文明面上并没有看到一个关于新婚的喜字?

首先,在它的名字《绸缪》之前还应该有一个专属于《诗经》的分类。这首诗属于《诗经》风雅颂三者中的《风》篇。

风为土风、风谣的意思,《风》中包含了周王朝十五个民间地方的通俗“歌曲”,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所以,这首《绸缪》是作为当时百姓即兴所作,经后人润色至朗朗上口之度再纳入诗经之中,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首反映了真实情景与心境的诗。

其次,要想窥探这首诗中的“喜”,还需要明白《诗经》所特有的表现手法。

即“赋比兴”,虽然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十分严格清晰,但《绸缪》中毫无疑问地用到了起兴,继而将我们引向了诗中所描述的美妙夜晚。

绸缪不是未雨绸缪的绸缪,在这首诗中形容的是缠绕、缠绵之意。

所以三行诗中,每一行的开头分别是在讲柴火、牧草和荆条这些百姓家常见的物品被紧紧地捆在一起啊,天上的参星清晰可见,虽然变了位置,但是这是一个静谧美好的夜晚。

这正是“兴”,但稀松平常的乡村夜晚并不是这首诗的创作目的。所以三行诗中的第二句直截了当地将主要问题点了出来。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今夜究竟是有何魔力,感觉如此不真实,竟然让我遇到了那般美好的人!

在古文中,良人指丈夫,邂逅指志趣相投的人,粲者指漂亮的人,在《绸缪》中便是指新娘了。

本来稀松平常的夜晚却因为遇到了同自己情意缠绵的人而变得特别,欢喜的情感进一步向外迸发,每行诗中的第三句开始了“得寸进尺”的询问。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今夕何夕”的问题还是要问你啊,在这缠绵的夜晚,你要如何对待我这“良人”?

中国所特有的“留白”在这里开始展现自己的魅力。

短短的三行诗,讲了漫长缠绵的夜晚,讲了温馨甜蜜的新婚夫妻,甚至想象了一番二人之间的羞涩对话, 但一切又在这里戛然而止,从黄昏到天明,千金一刻的美好夜晚留给听到这首诗歌的人独自想象。

而在我们浩瀚璀璨的历史文学长河中,从不缺乏对于美好事物的描绘。

北宋观文殿大学士汪洙在他的《神童诗》中写到了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二十个字,单是读来,便在人心中留下向往憧憬之美好。只是金榜题名时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洞房花烛夜却全非《绸缪》中的美好。

只因为得了意的文人墨客鲜少描写这耽于情爱的洞房夜,而不得意的文人书生都在写同样落魄的妓女,写贫穷百姓中苦苦等待的女子,写不尽的离愁与哀思;

于是,与那一晚千金良宵的乐景相和的只有如今说不完的伤感,再也不见《绸缪》那般的纯粹。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著有一首《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下阙的内容如下: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洞房花烛之后,“我”便与自己的丈夫分居两地,心中的落寞情绪根本无人可诉。

想想两人热恋之时许下的那些诺言,如今大多被辜负了……“我”不想他的话,一天之内都会皱眉数千次了,更何况现在“我”无时无刻不想念他呢!

这便是封建历史中大多“洞房花烛”诗词的基础情调,若想窥得一些满含欢乐喜悦之情的诗词,不妨将目光转回到《诗经》上。

同是出自《诗经·国风》的作品《女曰鸡鸣》,其中第二句“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夫妻恩爱的画面,在那个时代这般的平凡美好就已经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若说起一生一世一双人,我们可能会想到那句流传甚广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诗同样来自《诗经》,但是更准确的分类是《诗经·邶风·击鼓》,由“击鼓”二字和全文可以简单明了地看出这是一首悲壮凄凉的战争诗。

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将过去的痕迹抹去,这句诗已经被我们赋予了新的涵义。我们唯一需要在意的是如何传承这些流传千年的诗。

作者:荷叶

#历史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