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丧失学习动力的

 好人教育 2023-05-10 发布于河北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知道要让孩子快乐学习,但一开始他们就不喜欢,那我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孩子最初几乎对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而兴趣能否持续,取决于父母的引导方式。

错误的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和动力。其中最容易打击孩子学习动力的方式有:

1.过于枯燥,缺乏趣味:如,要求年幼的孩子像成人一样,坐好认认真真地听讲;

2.过于急迫,缺乏饥饿感:如,孩子没兴趣,父母迫不及待地为孩子选择学习项目;

3.过于功利,错误认知:如,过早地把学习和孩子未来的成就、利益结合到一起;

4.错误实施奖励或惩罚:如,奖励了孩子本应做好的事情,而惩罚了孩子做不到的事情。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听过这样的教导:“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玩的时候就好好玩。不要弄得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这样的话乍一听,真的很有道理。但这是成人的法则,不一定适合孩子。

20世纪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就说过:“儿童有自己的工作,一种伟大的、重要的和困难的工作,那就是造就人的工作。

闫老师要敲黑板,划重点了。孩子的“工作方式”,是在游戏中创造自己,兴趣是第一要素。孩子很少关注有用,而更关注有趣!

有一位妈妈曾讲过一个她感到困惑的现象。她发现自己的女儿对绘画很感兴趣,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非常认真地用铅笔涂鸦大半个小时,而且每天如此,几乎不间断。

妈妈觉得很高兴,感叹终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了!于是她兴冲冲地买来了各种绘画用品:全新的纸张、彩色蜡笔、水彩笔、立式画板、黑板、简笔画图书、儿童绘画教学视频等等,准备用这些作为开启未来小画家的“启航仪式”,脑海里也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憧憬。

可奇怪的是,当妈妈买了这些绘画的成套装备以后。孩子似乎突然对画画失去了兴趣,放学后也不那么频繁地拿起画笔了,有时候甚至三四天都没有画一幅画。妈妈反复催促,孩子才会不情愿地在纸上糊弄两下,之前那种热情不知道为什么就烟消云散了!好像妈妈越积极,孩子越冷淡。

这个案例其实说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经常是出于好奇心自发形成的。如果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是很可能自然保持下去的,因为他们会在探索的过程中被每一次取得的小成果而激励。但如果这种自然探索的节奏,被外界力量推动或强行加速,好奇感、稀缺感就会迅速消失。

就像孩子发现苹果甜甜的很好吃,他们可能自己会每天向妈妈要苹果吃,但是如果妈妈因此每天让他必须吃两个苹果,他可能接下来半年都不想吃一个苹果了。

人的心理规律和物理规律不一样,我们向一个物体施加一个方向的力,它就会向某个方向运动。而心理规律中却存在着很多反向运行的机制:比如,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就提出过“反向形成”的概念:自己内心明明很渴望的事情,但是因为世俗的限制,就做出和想法相反的事情,变成了口是心非。

在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这种“反着来”的心理现象:越是稀缺,越追求,哪怕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越是强迫,越没动力;越炫耀什么,越缺乏什么……

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只能是用符合他们心理规律的方式引导,没有办法强行植入。

有些高学历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领先一步,逼着3岁的孩子学习欧洲史、听英文名著原声音频;有的小朋友刚刚上幼儿园中班,就已经报了6门以上的兴趣班;有的孩子小学还没开始就已经没有了周末,比上市公司“996”制工作的员工还忙。

结果有大量超负荷学习的孩子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被迫来到儿童精神科门诊接受治疗。还有很多家长机械地认为“玩”可以开发智力,于是就给孩子买了一屋子的玩具,希望通过丰富的感官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结果他们的孩子非常焦虑,专注力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小朋友,而且自控力薄弱。

他们带孩子来到心理治疗中心,才知道太多的玩具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导致孩子缺乏关注的焦点。家长一片好心,却得到了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而当家长扔掉90%的玩具以后,孩子的注意力才逐渐地恢复过来。

功利式的学习容易让孩子只专注于学习的外在价值,关注学习能带来什么现实好处。这样首先就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探索本身的乐趣。另外,学习什么,有没有价值,根本就不是我们现阶段能够判断得出来的。曾经那些被认为最热门的专业,现在很可能已经日薄西山、无人问津。

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更自由地探索,也许可以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的快乐,而这种充满乐趣的学习价值可能更大。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那次著名的斯坦福毕业演讲中就说道:我凭着直觉和好奇心所干的事情,此后很多都被证明是无价之宝。我当时就读的里德学院的书法课大概是全国最好的。大学里的每张海报和每个抽屉标签上面的字都写得很漂亮。我因为退学了,不用正常上课,所以决定去参加书法课程,好好学学写字。我学会了带衬线和不带衬线的字体,根据不同字母调整间距以及怎样把版式调得很漂亮。

这门课太棒了,是一种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既美丽又富有历史价值的艺术精妙。当时,我并不指望书法能有什么实际应用的价值。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所学的一切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把这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Mac。那是第一台有这么漂亮的文字版式的电脑。如果我当时没有参加那个书法课程,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合理的字体间距。

还有的家长会把玩具、美食和金钱作为让孩子好好学习的奖励,希望能靠“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逻辑,让孩子动力满满,但最终的结果大多都会令他们失望。这些都反映了现代家长对待儿童学习的过度干预。他们认为,“只要我提供足够好的学习条件,或者足够有诱惑力的奖品,就能让孩子爱上学习”,但这是禁不住论证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者罗兰·弗莱尔(Roland Fryer)教授曾花大钱做了一个实验,名字叫“给钱是答案吗”(Is Cash The Answer)。他想要搞清楚:金钱刺激是不是可以换来孩子学习的好行为和好成绩。

在2006—2007学年,他的科研团队集资630万美元作为奖金,奖励给1.8万名中小学生,看看这些奖励能不能给学生们带来想要的变化。实验在美国四个大城市的中小学中开展,包括芝加哥、达拉斯、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市。大多数参与者都是平时缺少学习动力的学生,考察指标主要是阅读表现和阅读成绩,每个城市的方法大不相同。

比如,达拉斯共有1780名二年级学生参加实验。规则是:每个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后,成功完成这本书的阅读机考小测验,就可以获得2美元。而在芝加哥,共有4396名学生参加调研,评价标准是平时的学习成绩:小测、单元考核,还有作业。规则是:每次学生得了A,可以得到50美元;得了B,得到35美元;得了C,则得到20美元。每个学生都建了银行卡,奖金直接打到银行卡里,等他们上了大学这些钱才可以启用。在华盛顿特区,共有3495名六、七、八三个年级的学生参加实验,如果他们能天天来上学,有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为,那么他们每两周可以获得的奖励高达100美元。在纽约市,共有8320名学生参加,考试高分则获高奖金。例如:每次考试成绩好(即得分在87~100分之间),四年级学生可以得到25美元,七年级学生可以得到50美元。可以获得这么大力度的奖励,孩子的阅读和考试成绩会提高吗?

研究结果如下:达拉斯二年级的学生读书更多了,英语阅读考试比没有给奖金的学生有了大幅度提高。芝加哥的结果喜忧参半:上学出席率有所提高,作业完成率和阅读表现有些提高,但考试成绩没有特别的变化。华盛顿特区的学生出席率和阅读习惯都有了改善,考试成绩也有些提高。纽约市结果最糟:150万美元付给了8000多个孩子,但他们最后的考试成绩比没拿奖金的对照组还低!150万美元打水漂了!

弗莱尔教授用实验证明了:物质、金钱的奖励方式,并不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好方法,甚至有时候还是有害的。学习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大道至简,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学习动力;第二,学习能力。“学霸”就是那些学习动力充足而且善于学习的人。所以,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搞定学习这件事情只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就够了——点燃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看起来是两件事情,但本质是紧密关联的。当一个孩子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以后,他会主动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当他因为学习能力的提高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和成绩,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他的学习动力。两者之间,属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一般认为:年龄越小的孩子,因为大脑中负责情绪部分的脑区控制力占主导地位,这时候,我们越应该把重点更多地放在对他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大脑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步增强,我们就可以慢慢地把重点转移到对他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培养上。

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就像是左脑和右脑的关系一样,组成了我们的“学习脑”,一边掌控着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出,另外一边掌握着各种巧妙的技法。两者合一,相互配合,学习脑就会变得十分强大。

比如,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个拥有着强大“学习脑”的人。每次他遇到工作中自己不懂的领域时,一般不是全部委托给专业人士,而是花7~10天自己重新把这个学科学习一遍,有时候他的见解能快速地超过这一方面的专家。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在任期间还能保持一年阅读95本图书的学习强度。这也都是因为,他们将学习脑的两个部分,都训练得非常强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